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鸚鵡螺號布雷巡洋艦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鸚鵡螺號在入役後不久通過威廉皇帝運河勒文紹高橋英語Levensau High Bridge
歷史
德意志帝國
船名 鸚鵡螺號
艦名出處 鸚鵡螺
建造方 不來梅威悉船廠
原始造價 2,879,000馬克
鋪設龍骨 1905年12月19日
下水日期 1906年8月28日
入役日期 1907年3月19日
除籍日 1919年3月21日
結局 1928年拆解報廢
技術數據
船級 鸚鵡螺級
船型 布雷巡洋艦[1]小巡洋艦
排水量 2345噸
船長 98.2米
型寬 11.2米
吃水 4.42米
動力輸出 6600匹指示馬力
動力來源 雙軸,兩台三脹蒸汽機
船速 20節
續航力 3530海里以9節
乘員 11名軍官、197名水兵
武器裝備

鸚鵡螺號布雷巡洋艦(德語:SMS Nautilus[註 1])是德意志帝國海軍於20世紀初建造一艘布雷巡洋艦,為鸚鵡螺級命名艦。它由不來梅威悉船廠承建,自1905年12月動工、1906年8月下水,至1907年3月交付使用英語Ship commissioning。鸚鵡螺號原本裝備有186枚水雷和八門88毫米炮英語8.8 cm SK L/35 naval gun,但其後被改裝為可攜帶205枚水雷,並於1918年裝備了大量輕型武器以支持兩棲作戰

鸚鵡螺號在和平時期的運用生涯期間主要跟隨公海艦隊進行訓練演習和掃雷實驗,然後於1911年作預備役擱置。它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重新啟用,最初負責在北海波羅的海布設防禦及攻擊性雷區。1916年,該艦被長期派駐波羅的海,並於次年參加了阿爾比恩行動,為攻克里加灣提供支持。德國戰敗後,鸚鵡螺號遭解除武裝,於1921-1928年間被用作廢船英語Hulk (ship type),最終在哥本哈根拆解報廢。

設計

[編輯]
信天翁號模型;鸚鵡螺號則有一個飛剪式艦艏和從司令塔延伸至主桅杆的艦艛甲板

鸚鵡螺號全長98.2米,有11.2米的舷寬和平均為4.42米吃水深度。其標準排水量為1975噸、滿載時則可達2345噸。船體採用橫向和縱向鋼框架構造,設有九個水密艙室和一個占龍骨長度比重為60%的雙層船底英語Double bottom。艦隻的標準船員編制英語Ship's company為10名軍官和191名水兵。[2]

鸚鵡螺號的推進裝置由兩台三缸三脹式蒸汽機組成,各負責驅動一副直徑為3.20米的四葉螺旋槳,蒸汽則由四台燃煤船用式鍋爐提供。發動機的額定功率為6,600匹指示馬力(4,900千瓦特),最高航速20(37公里每小時);但鸚鵡螺號在速度試驗中略微超過了這一數值,達到20.8節(38.5公里每小時)。艦隻的設計載煤量為200噸,但通過利用輔助貯存空間可貯存多達490噸。由此,它可以9節(17公里每小時)的巡航速度連續行駛3,530海里(6,540公里)。[2]

艦隻的主艦炮為八門單座安裝的88毫米35倍徑速射炮英語8.8 cm SK L/35 naval gun[註 2]其中兩門並排放置在艏樓,四門置於艦舯的艦艛上、每邊舷側各兩門,最後兩門則並排安裝在艦艉。它最初可攜帶186枚水雷,後來又增加至205枚。[2]

服役歷史

[編輯]

鸚鵡螺號由不來梅威悉船廠承建;其龍骨是以「A號水雷蒸汽船」(Minen Dampfer A)的名義自1905年12月19日開始鋪設,而完整的船體則於1906年8月28日被命名為「鸚鵡螺號」正式下水舾裝工作完成後,該艦於1907年3月19日投入海試,並持續至5月25日。它起初被用於水雷戰訓練,駐紮在庫克斯港。鸚鵡螺號參加了1907年和1908年8-9月的年度艦隊演習,然後在基爾退役;其和平時期在艦隊中的角色被新近入役的姊妹艦信天翁號所取代。[2][4]從1909年至1910年,鸚鵡螺號在基爾帝國船廠進行現代化改造。它的艉部懸垂被延長了2.7米,使艦隻總長度達到100.9米,同時其艦艛甲板也被進一步延伸至艦艉[2][5]這項工程於1910年1月完成。[4]

1月23日,鸚鵡螺號號重返艦隊,並參加了當年的年度艦隊演習。年底,它前往基爾接受大修;相關工作從12月27日持續至1911年1月27日。4月4日,該艦回到基爾,其在艦隊中的角色再次被信天翁號取代。鸚鵡螺號在這一年餘下的時間裡都在北海與掃雷艇一同開展實驗。這些活動只在進行年度艦隊演習期間才會中斷。10月30日,它在基爾再度退役,用於掃雷試驗的艦艇則由小巡洋艦阿科納號接替。鸚鵡螺在預備役被擱置了一年半,繼而於1914年6月5日獲重新啟用,以取代當時正在進行大修的布雷艦鵜鶘號德語SMS Pelikan[6]

第一次世界大戰

[編輯]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鸚鵡螺號被列為岸防布雷巡洋艦。[2]它被臨時派往波羅的海布設防禦雷區,以抵禦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可能發動的襲擊。[7]8月底,鸚鵡螺號和信天翁號又一同被派去英格蘭亨伯河泰恩河附近布設雷區。兩艘布雷艦獨立行動,各受一艘小巡洋艦和半支驅逐艦編隊掩護。其中鸚鵡螺號的僚艦為美因茨號,它們於8月25日清晨從黑爾戈蘭出發。抵達後,鸚鵡螺號布設了兩個長度均為5海里(9.3公里)的雷區。在返程途中,德國艦群還擊沉了6艘英國漁船。[8][9]9月9至10日,鸚鵡螺號、信天翁號和輔助布雷艦皇帝號德語Kaiser (Schiff, 1905)又在德意志灣西部布設了一個防禦雷區。[4]一個月後,即10月14日,鸚鵡螺號與小巡洋艦科爾貝格號駛進北海,準備在福斯灣附近布設水雷,但在得知英國軍隊在多格灘附近出沒後,它們中斷了行動,返回港口。[10]

德軍在阿爾比恩行動中的行動示意圖

1916年4月,隨着更新、更快的布雷巡洋艦麗蠅號入役後,鸚鵡螺號被轉移至波羅的海。[11]到1917年,該艦與小巡洋艦科爾貝格號、斯特拉斯堡號奧格斯堡號以及老舊的通報艦閃電號英語SMS Blitz一同,被編入第六偵察集群[12]1917年10月,鸚鵡螺號被分配至發起阿爾比恩行動的特遣隊;它一直在里加灣外圍待命,直到德國分艦隊將俄軍趕出該地區。它於10月18日抵達阿倫斯堡,以加強港口的防禦。[13]三天後,鸚鵡螺號欲在希爾道英語Kesselaid以西的一條水道中布設水雷,但水深太淺。因此,該艦隻得將其搭載的水雷轉移到第二掃雷艇區艦隊的一些艦艇上,然後獨自返回阿倫斯堡。[14]

1918年,鸚鵡螺號的武器裝備進行了大幅度修改,以使該艦能夠支持兩棲作戰。除了維持常規的水雷容量外,其武器裝備此時還包括兩門76毫米炮、四門20毫米高射炮、二十四挺機炮、兩具火焰噴射器和四台水雷發射器。[2]同年2月,它被編入一支特遣隊,前往支援在芬蘭內戰期間的反共派別白衛隊英語White Guard (Finland),但沒有參與任何作戰。4月30日,海軍少將盧道夫·馮·烏斯拉爾德語Ludolf von Uslar接管了特遣隊的指揮權,並選擇鸚鵡螺號作為他的旗艦。次月該部隊解散後,鸚鵡螺號仍繼續留在波羅的海北部,主要在奧蘭群島附近巡邏,直至12月10日退役。[11]

1918年底戰爭結束後,德國被迫簽署《凡爾賽條約》,這大大削弱了德國的海軍力量。新成立的魏瑪國家海軍僅允許保留六艘舊式前無畏戰列艦,六艘輕巡洋艦,十二艘驅逐艦和十二艘魚雷艇[15]其餘所有軍艦,包括鸚鵡螺號在內,要麼作廢品出售,要麼被解除武裝。結果,該艦於1919年3月21日在基爾正式從海軍名錄英語Navy List中除籍。從1921年開始,它在不來梅被用作儲物廢船英語Hulk (ship type),然後於1923年1月1日被改名為更名為「一號廢船」(Hulk I)。1928年4月1日,它再度更名為「A號廢船」(Hulk A),並轉移至不來梅哈芬,供訓練監察局使用。該艦隻在那裡停留了四個月,便以180,000馬克的價格被出售,並最終被送往哥本哈根拆解報廢。[2]

注釋

[編輯]

腳註

  1. ^ SM表示「Seiner Majestät」,即「陛下之艦」。
  2. ^ 根據德意志帝國海軍的命名法,該炮的官方名稱為8.8 cm SK L/35。其中SK(Schnelladekanone)表示「速射炮」,而L/35表示炮管長度,即40倍徑[3]

引用

  1. ^ 日本海人社,第38頁.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Gröner,第169頁.
  3. ^ Grießmer,第177頁.
  4. ^ 4.0 4.1 4.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49頁.
  5. ^ 日本海人社,第39頁.
  6.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49–150頁.
  7. ^ Goldrick,第77頁.
  8. ^ Scheer,第43頁.
  9. ^ Goldrick,第98頁.
  10. ^ Woodward,第29頁.
  11. ^ 11.0 11.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50頁.
  12. ^ Staff,第4頁.
  13. ^ Staff,第141頁.
  14. ^ Staff,第144–145頁.
  15. ^ 凡爾賽條約》第二章:海軍條款,第181條.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