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黃泥涌峽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黃泥涌峽
黃泥涌峽道近香港木球會

黃泥ㄔㄨㄥ(英語:Wong Nai Chung Gap),簡稱黃泥涌(英語:Wong Nai Chung),位於聶高信山渣甸山之間,是一個香港香港島灣仔區山坳之一,北至大坑道,南至大潭水塘道深水灣道,當中只有少部份屬南區,海拔250米,是5條道路的匯合處,位置相當險要,在香港仔隧道未通車前是香港島南北岸之間的要道。

歷史

[編輯]
西旅指揮部的碉堡遺址
西旅指揮部的碉堡遺址

黃泥涌峽沿自從黃泥涌峽一帶形成的溪流所流下來的黃色泥水,故稱其為黃泥涌,後來該溪流改建成寶靈頓運河(鵝頸澗),現時已填成暗渠。隨著溪流而下的山峽口地方即今天的跑馬地。

1930年代初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意識到日本對香港的威脅正在日益增加,加上黃泥涌峽在香港島中央扼守來往港島南北的要道,在軍事上具有重要性,所以駐港英軍興建了大量防禦工事,包括皇家炮兵第5AA高射炮陣地、地下營房及多座機槍堡等[1]

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衛戰爆發,日本皇軍於12月18日晚上成功登陸香港島,日軍第230聯隊於12月19日清晨經金督馳馬徑抵達黃泥涌峽[2]。上午10時30分,駐守於黃泥涌峽道旁的西旅指揮部受到日軍包圍及連番攻擊,加拿大援軍司令兼西旅旅長羅遜准將率領同僚突圍,但遭遇日軍密集開火射擊,他與多名一同突圍的守軍陣亡,羅遜准將亦成為香港保衛戰及加拿大軍在二戰中陣亡的最高級軍人[3],當時香港義勇防衛軍第3連第7、8、9排及加拿大溫尼伯榴彈營D連,為了扼守黃泥涌峽,與日本皇軍爆發連場激戰,皇家蘇格蘭營亦朝山峽發動反攻,在19至20日歷時一天的戰鬥,香港守軍陣亡達451人,日軍也有600人傷亡,但日軍最終於12月23日成功佔領黃泥涌峽及黃泥涌水塘,香港守軍因此陷入被東西分割,在灣仔的西旅與在赤柱的東旅只能各自為戰。黃泥涌峽軍事遺址於2009年12月確定列入香港二級歷史建築[4]

黃泥涌水塘

[編輯]
黃泥涌水塘

建在黃泥涌峽的黃泥涌水塘於1899年建成,為香港的第三個水塘。水塘有一弧形的水壩,高50呎、長270呎。但由於水塘儲水量小(2,700萬加侖)及維修費高昂的原因,該水塘在1978年停止運作。後改建成現時的黃泥涌水塘公園

2009年,黃泥涌水塘聯同大潭水塘薄扶林水塘九龍水塘城門水塘香港仔水塘等5個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水務設施,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包括水塘內水壩、水掣房及溢流口[5];而工人宿舍則於2009年12月被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6]

主要建築

[編輯]

交通

[編輯]

主要道路

[編輯]

公共交通

[編輯]
巴士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Pillboxes on Hong Kong Island in the Era of World War II (PDF). Hong Kong: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Surveyors. December 2021: 139–154 [2023-08-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3-21). 
  2. ^ 街知巷聞:黃泥涌峽徑 走過香港保衛戰最長一天. e123. 2017-01-01 [2022-1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8). 
  3. ^ 《香港戰地指南(1941)》,高添強 著,三聯書店 出版,1995年7月,第65-72頁。ISBN 962-04-1278-8
  4. ^ Wong Nai Chung Gap Military Site, Wan Chai, H.K. (PDF). www.aab.gov.hk. Antiquities Advisory Board. [2023-05-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5-18). 
  5. ^ 四十一項水務設施列法定古蹟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香港特區政府新聞公報,2009年9月18日
  6. ^ 1444幢歷史建築物名單和評估結果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古物諮詢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