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時間軸

這是特色列表,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所有風暴的路徑圖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有紀錄以來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最為慘重的大西洋颶風季之一,於2004年6月1日正式開始,同年11月30日結束,傳統上這樣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絕大多數熱帶氣旋在大西洋形成的時間段[1],但這年的風暴活動一直持續到了12月。本時間軸中記錄了全年大西洋盆地所有熱帶亞熱帶氣旋形成、增強、減弱、登陸轉變成溫帶氣旋以及消散的具體信息。美國國家颶風中心每年都會對前一年颶風季的所有天氣系統進行重新分析,並根據結果更新其風暴數據庫,因此以下時間軸中還包含有實際操作中沒有發布的信息。包括風速、位置、距離在內的所有數字都是經四捨五入換算成整數[2]

全季一共形成了16個熱帶低氣壓,15個獲得命名的風暴,其中9個達到颶風標準,6個成為大型颶風[注 1]。本季共有6場獲得命名的風暴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阿拉巴馬州登陸,分別是熱帶風暴邦尼颶風查利颶風弗朗西絲颶風伊萬颶風珍妮,其中有3場颶風的持續風速至少達到每小時185公里(大型颶風強度)。這也是有紀錄以來唯一一個有4場颶風對佛羅里達州產生影響的大西洋颶風季,其中颶風伊萬並沒有在該州登陸,但仍帶去了颶風強度的狂風[4]

風暴時間軸

[編輯]

6月

[編輯]
  • 整個6月都沒有熱帶氣旋在大西洋盆地發展和形成[5]
6月1日

7月

[編輯]
7月31日

8月

[編輯]
8月4日位於中大西洋各州近海的颶風亞歷克斯
8月1日
  • UTC下午18點:第一號熱帶低氣壓達到熱帶風暴強度[6]
8月3日
8月4日
8月5日
  • UTC凌晨0點:颶風亞歷克斯成為本季第一場大型颶風,達到這一強度時其中心位於新斯科舍哈利法克斯西南方向約715公里海域,創下成為大型颶風第二偏北位置的新紀錄[6]
8月6日
8月9日
  • UTC中午12點:第三號熱帶低氣壓在向風群島附近、巴巴多斯東南偏南方向約180公里洋面發展形成[8]
  • UTC中午12點:第二號熱帶低氣壓在南部墨西哥灣增強成熱帶風暴並獲命名為「邦尼」(Bonnie[7]
8月10日
  • UTC早上6點:第三號熱帶低氣壓強化為熱帶風暴並獲名「查利」(Charley[8]
8月11日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查利達到颶風強度[8]
8月12日
8月13日
8月13日,即將在佛羅里達州南部上岸的颶風查利。
  • UTC凌晨4點30分:颶風查利以風力時速190公里的三級颶風強度登陸古巴,從哈瓦那以西離開該島時已減弱成二級颶風[8]
  • UTC中午12點:第四號熱帶低氣壓在佛得角東南偏南方向約390公里海域形成[9]
  • UTC下午14點:颶風查利再次成為三級颶風[8]
  • UTC下午17點:颶風查利達到四級颶風強度[8]
  • UTC下午18點:第五號熱帶低氣壓在向風群島以東約1850公里洋面發展形成[10]
  • UTC晚上19點45分:颶風查利以每小時240公里風速在麥爾茲堡以西不遠處進行了第二次登陸[8]
  • UTC晚上20點45分:颶風查利以風力時速233公里強度在佛羅里達州蓬塔戈爾達進行第三度登陸[8]
8月14日
  • UTC凌晨0點:熱帶低氣壓邦尼降級成殘留低氣壓[7]
  • UTC凌晨0點:第四號熱帶低氣壓升級成熱帶風暴強度並獲名「達尼埃爾」(Danielle[9]
  • UTC凌晨1點30分:颶風查利經奧蘭多附近穿越佛羅里達州中部[8]
  • UTC凌晨3點30分:颶風查利從戴通納海灘離開佛羅里達州[8]
  • UTC下午14點:颶風查利以每小時129公里風速從南卡羅萊納州羅曼角附近進行第四次登陸後不久又回到近海[8]
  • UTC下午16點:颶風查利以風力時速121公里強度從南卡羅萊納州美特爾海灘進行了第五次登陸[8]
  • UTC下午18點:颶風查利降級成熱帶風暴[8]
  • UTC下午18點:第五號熱帶低氣壓達到熱帶風暴標準並獲命名為「厄爾」(Earl[10]
8月15日
8月16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厄爾退化成東風波[10]
8月18日
  • UTC中午12點:颶風達尼埃爾減弱成熱帶風暴[9]
8月20日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達尼埃爾降級成熱帶低氣壓[9]
8月21日
  • UTC下午18點:熱帶低氣壓達尼埃爾因與一片廣闊的低氣壓區融合而消散[9]
8月25日
  • UTC凌晨0點:第六號熱帶低氣壓在佛得角西南偏西方向約1200公里海域形成[11]
  • UTC下午18點:第六號熱帶低氣壓升級成熱帶風暴並獲名「弗朗西絲」(Frances[11]
8月26日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弗朗西絲達到颶風強度[11]
8月27日
  • UTC中午12點:颶風弗朗西絲成為二級颶風[11]
  • UTC中午12點:第七號熱帶低氣壓在南卡羅萊納州查爾斯頓東南偏東方向約215公里洋面發展形成[12]
  • UTC下午18點:颶風弗朗西絲成為大型颶風[11]
  • UTC下午18點:百慕大以南約370公里海域發展出一股熱帶低氣壓[13]
8月28日
8月31日的颶風弗朗西絲
  • UTC早上6點:第七號熱帶低氣壓強化成熱帶風暴並獲名「加斯頓」(Gaston[12]
  • UTC下午18點:颶風弗朗西絲達到四級颶風強度[11]
8月29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加斯頓升級成颶風[12]
  • UTC中午12點:百慕大以南的熱帶低氣壓達到熱帶風暴強度並獲名「赫敏」(Hermine[13]
  • UTC下午14點:颶風加斯頓以每小時121公里風速在南卡羅萊納州奧因多附近登陸[12]
8月30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加斯頓降級為熱帶低氣壓[12]
8月31日
  • UTC凌晨0點:熱帶低氣壓加斯頓再度升級成熱帶風暴[12]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赫敏以風力時速64公里強度從馬薩諸塞州新貝德福德附近登陸[13]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赫敏轉變成溫帶氣旋[13]

9月

[編輯]
9月1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加斯頓轉變成溫帶氣旋[12]
9月2日
  • UTC下午18點:第九號熱帶低氣壓在佛羅里西南方向約900公里洋面形成[14]
  • UTC晚上19點30分:颶風弗朗西絲以每小時201公里風速吹襲聖薩爾瓦多島[11]
9月3日
  • UTC早上5點30分:颶風弗朗西絲以風力時速185公里強度襲擊卡特島[11]
  • UTC早上6點:第九號熱帶低氣壓成為熱帶風暴並獲名「伊萬」(Ivan[14]
  • UTC上午10點:颶風弗朗西絲以每小時180公里風速吹襲伊柳塞拉島[11]
9月4日
9月5日
  • UTC凌晨4點30分:颶風弗朗西絲以每小時169公里風速登陸佛羅里達州東海岸[11]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伊萬升級成颶風[14]
  • UTC中午12點:颶風伊萬達到二級颶風標準[14]
  • UTC下午18點:颶風伊萬成為大型颶風[14]
  • UTC下午18點:颶風弗朗西絲減弱成熱帶風暴[11]
9月6日
  • UTC凌晨0點:颶風伊萬達到四級颶風強度[14]
  • UTC凌晨3點左右:熱帶風暴弗朗西絲進入墨西哥灣上空[11]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弗朗西絲以風力時速97公里強度在佛羅里達州聖馬克附近進行了第二次登陸[11]
9月7日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弗朗西絲弱化成熱帶低氣壓[11]
  • UTC上午9點:第十號熱帶低氣壓在亞速爾群島西南偏西方向約1150公里海域發展形成[15]
  • UTC晚上21點30分:颶風伊萬以每小時201公里風速從格林納達以南近海經過[14]
9月9日
  • UTC早上6點:颶風伊萬在距阿魯巴不到160公里洋面成為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的首場五級颶風[14]
  • UTC中午12點:第十號熱帶低氣壓退化成殘留低氣壓[15]
9月11日
9月13日的颶風伊萬
  • UTC凌晨3點30分:颶風伊萬以風力時速240公里強度從牙買加以南近海掠過[14]
9月12日
  • UTC凌晨0點:颶風伊萬達到910毫巴百帕)的最低氣壓,創下當時第六強大西洋颶風的新紀錄[14]
9月12日
  • UTC下午14點15分:颶風伊萬以每小時240公里風速從大開曼附近海域經過[14]
9月13日
  • UTC下午18點:第十一號熱帶低氣壓在瓜德羅普東南偏東方向約110公里洋面形成[16]
9月14日
  • UTC凌晨1點:颶風伊萬以風力時速260公里強度從古巴最西端附近海域擦過[14]
  • UTC凌晨4點:第十一號熱帶低氣壓以每小時56公里風速登陸瓜德羅普[16]
  • UTC中午12點:第十一號熱帶低氣壓強化成熱帶風暴並獲名「珍妮」(Jeanne[16]
9月15日
  • UTC下午16點:熱帶風暴珍妮以風力時速97公里強度在亞武科阿附近登陸[16]
9月16日
  • UTC早上6點:第十二號熱帶低氣壓在佛得角群島西南方向約630公里洋面發展形成[17]
  • UTC早上6點50分:颶風伊萬以每小時190公里風速在阿拉巴馬州格爾夫海岸附近登陸[14]
  • UTC上午11點:熱帶風暴珍妮達到颶風強度並以風力時速129公里強度登陸多米尼加[16]
  • UTC下午18點:颶風伊萬降級成熱帶風暴[14]
  • UTC下午18點:第十二號熱帶低氣壓達到熱帶風暴強度並獲命名為「卡爾」(Karl[17]
9月17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伊萬退化熱帶低氣壓[14]
  • UTC凌晨0點:颶風珍妮因與伊斯帕尼奧拉島的相互作用減弱成熱帶風暴[16]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珍妮降級成熱帶低氣壓[16]
9月18日
  • UTC凌晨0點:熱帶低氣壓珍妮重新增強成熱帶風暴[16]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卡爾達到颶風強度[17]
  • UTC早上6點:颶風卡爾強化成二級颶風[17]
  • UTC下午18點:熱帶低氣壓伊萬在穿越弗吉尼亞州的過程中轉變成溫帶氣旋,部分殘留轉向北上,其它部分迴轉南下[14]
9月19日
  • UTC早上6點:颶風卡爾成為大型颶風[17]
  • UTC下午18點:第十三號熱帶低氣壓在佛羅角群島西南偏西方向約830公里海域形成[18]
9月20日
  • UTC早上6點:颶風卡爾升級成四級颶風[17]
  • UTC中午12點:第十三號熱帶低氣壓成為熱帶風暴並獲命名為「麗莎」(Lisa[18]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珍妮再度強化成颶風[16]
9月22日
  • UTC早上6點:颶風珍妮再次達到二級颶風標準[16]
  • UTC下午18點:之前颶風伊萬的部分殘留在墨西哥灣再生成熱帶低氣壓伊萬[14]
9月23日
颶風麗莎行進路徑圖
  • UTC凌晨0點:熱帶低氣壓伊萬再度達到熱帶風暴強度,這時距其轉變成溫帶氣旋已過了近一星期[14]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麗莎降級成熱帶低氣壓[18]
9月24日
  • UTC凌晨0點:熱帶風暴伊萬退化成熱帶低氣壓[14]
  • UTC凌晨2點:熱帶低氣壓伊萬每小時48公里風速從路易斯安那州卡梅倫附近進行了第二次登陸[14]
  • UTC早上6點:熱帶低氣壓麗莎重新增強成熱帶風暴[18]
  • UTC中午12點:熱帶低氣壓伊萬在德克薩斯州上空消散[14]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麗莎再次減弱成熱帶低氣壓[18]
9月25日
  • UTC凌晨0點:颶風卡爾轉變成溫帶氣旋,但仍是一場北上行進的強烈風暴[17]
  • UTC早上6點:熱帶低氣壓麗莎第三次強化成熱帶風暴[18]
  • UTC中午12點:颶風珍妮達到大型颶風標準並以風力時速185公里強度在阿巴科群島進行了第三次登陸[16]
  • UTC下午18點:颶風珍妮以每小時190公里風速從大巴哈馬島附近掠過[16]
9月26日
  • UTC凌晨4點:颶風珍妮以風力時速190公里強度在佛羅里達州斯圖爾特附近進行第四次登陸[16]
  • UTC下午18點:颶風珍妮減弱成熱帶風暴[16]
9月27日
  • UTC下午18點:熱帶風暴珍妮降級為熱帶低氣壓[16]
9月29日
  • UTC凌晨0點:熱帶低氣壓珍妮轉變成溫帶氣旋[16]

10月

[編輯]
10月10日的亞熱帶風暴妮科爾
10月2日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麗莎達到颶風強度[18]
  • UTC下午18點:颶風麗莎降級成熱帶風暴[18]
10月3日
  • UTC早上6點:熱帶風暴麗莎轉變成溫帶氣旋[18]
10月8日
  • UTC中午12點:第十四號熱帶低氣壓在德克薩斯州布朗斯維爾東南方向約330公里洋面發展形成[19]
  • UTC下午18點:第十四號熱帶低氣壓達到熱帶風暴標準並獲名「馬修」(Matthew[19]
10月10日
10月11日
  • UTC凌晨0點:熱帶低氣壓馬修轉變成溫帶氣旋[19]
10月12日

11月

[編輯]
11月29日
  • UTC中午12點:百慕大東南偏東方向約1850公里洋面的一片非熱帶低氣壓發展成亞熱帶風暴並獲名「奧托」(Otto[21]
11月30日
  • UTC中午12點:亞熱帶風暴奧托獲得了足夠的熱帶天氣系統特徵並因此成為熱帶風暴奧托[21]
  •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正式結束。

12月

[編輯]
12月2日
  • UTC中午12點:熱帶風暴奧托降級成熱帶低氣壓[21]
12月3日
  • UTC早上6點:本季最後一場風暴熱帶低氣壓奧托消散成一片殘留低氣壓[21]

參見

[編輯]

解釋說明

[編輯]
  1. ^ 大型颶風指最大持續風速可以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中達到三級或以上的風暴[3]

參考資料

[編輯]
  1. ^ Chris Landsea; Neal Dorst (ed.). G: Tropical Cyclone Climatology.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tlantic Oceanographic and Meteorological Laboratory. 2011-06-02. G1) When is hurricane season ? [2014-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1). 
  2. ^ 2002 Tropical Cyclone Advisory Archive (Archiv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9-02-07 [2014-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3). 
  3. ^ Glossary of NHC Terms (報告).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13-03-25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1). 
  4. ^ 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 Climate of 2004 Atlantic Hurricane Season. 2004 [201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7-10). 
  5. ^ NHC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Atlantic hurricane best track ("HURDAT").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 2006-02-17 [2014-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9).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James L. Franklin.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Alex.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4 [201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30).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Lixion A. Avila.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Storm Bonni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4 [201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30).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8.12 8.13 8.14 8.15 8.16 Richard J. Pasch, Daniel P. Brown, and Eric S. Blake.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Charley (PDF).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4 [2014-07-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3-03-17).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Stacy R. Stewart.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Daniell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4 [2008-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10. ^ 10.0 10.1 10.2 10.3 Miles B. Lawrence.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Storm Earl.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4 [201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11. ^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11.05 11.06 11.07 11.08 11.09 11.10 11.11 11.12 11.13 11.14 John L. Beven.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Frances.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4 [201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30). 
  12. ^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James L. Franklin.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Gaston.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4 [201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30). 
  13. ^ 13.0 13.1 13.2 13.3 Lixion A. Avila.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Storm Hermin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4 [201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14. ^ 14.00 14.01 14.02 14.03 14.04 14.05 14.06 14.07 14.08 14.09 14.10 14.11 14.12 14.13 14.14 14.15 14.16 14.17 14.18 14.19 14.20 Stacy R. Stewart.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Ivan.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4 [201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22). 
  15. ^ 15.0 15.1 Richard J. Pasch.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Depression Ten.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4 [2014-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16. ^ 16.00 16.01 16.02 16.03 16.04 16.05 16.06 16.07 16.08 16.09 16.10 16.11 16.12 16.13 16.14 16.15 Miles B. Lawrence and Hugh D. Cobb.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Jeann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4 [201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30).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Jack Beven.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Karl.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4 [201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18. ^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James L. Franklin and David P. Roberts.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Hurricane Lisa.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4 [201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22). 
  19. ^ 19.0 19.1 19.2 19.3 19.4 Lixion A. Avila.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Storm Matthew.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4 [201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20. ^ 20.0 20.1 Richard J. Pasch and David P. Roberts.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Subtropical Storm Nicol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4 [201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21. ^ 21.0 21.1 21.2 21.3 Stacy R. Stewart.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Tropical Storm Otto.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14-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 
2004年大西洋颶風季的熱帶氣旋編輯
3
J
歷史
5
I
歷史
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
TD TS C1 C2 C3 C4 C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