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罄竹難書
本頁面曾被多次送交存廢討論。
若要再次提交存廢討論,請先參考下列過往討論記錄: |
各種近代後使用「罄竹難書」作為正面用法而引發的事件及爭議應收錄其中,如《中央日報》在為蔣中正祝壽時正面使用「罄竹難書」為正面用法而遭罰及陳水扁使用「罄竹難書」一語表揚志工事蹟遭批判杜正勝為其緩頰而引發的爭議皆應於條目中提及。--RekishiEJ (留言) 2008年7月24日 (四) 18:13 (UTC)
- 臺灣人對於政治真是狂熱。我倒覺得這種東西不見得全要收入百科不可,這樣很大雜燴。--122.121.164.235 (留言) 2008年10月18日 (六) 20:05 (UTC)
- 我倒覺得應該要寫明清楚,讓那些腦殘的政治狂熱者正確知道這句成語的真正意義跟試用範圍,而不是光拿著約定成俗四個字就想指鹿為馬,以雞毛當令箭的方式,刻意又態度醜惡的去攻擊敵對政治人物。
- 其實看本條目就知道,想必就算到了現在還有一堆腦殘的白癡,杜正勝明明正確的使用此成語,這些腦殘白癡卻誤認為是在鬧笑話,真讓人懷疑,台灣的記者是不是一堆從文革跑出來紅小兵,不然怎麼常常發生這種連基本中文成語都不會判斷的情況?就像中國人有個保釣標語竟然是"人在島在誓與日軍共存亡"。111.252.189.89(留言) 2014年5月20日 (二) 22:49 (UTC)
「罄竹難書」有沒有負面的意義?或者負面的意義是如何形成的? 先舉一些成語典有關「罄竹難書」常見的典故: 《孫臏兵法.奇正》:「形勝,以楚越之竹書之而不足」(孫臏(?~西元前316年) 《呂氏春秋.季夏紀.明理》:「皆亂國之所生也,不能勝數,盡荊、越之竹,猶不能書」。(完成於秦始皇八年,西元前239年) 《漢書.卷六六.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公孫賀》:「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辭」 《後漢書.隗囂傳》:「楚、越之竹,不足以書其惡」 《舊唐書.卷五三.李密傳》:「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 唐朝皮日休《移元徵君書》:「罄南山之竹,不足以書足下之功」
我們看看2003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劉潔修主編的《成語源流大詞典》如何處理「罄竹難書」這一則成語的相關資料: [罄竹難書] 語或本《孫臏兵法。下。奇正》:……「形勝,以楚越之竹書之而不足。」…。又本《呂氏春秋。明理》….. 《後漢書.隗囂傳》……《舊唐書.李密傳》…. ……後來用[罄竹難書],指事實很多,難以寫盡。多用來指罪惡,間或指功績。唐皮日休〈移元徵君書〉…..罄南山之竹,不足以書足下之功…..《明史.鄒維璉傳》忠賢大奸大惡,罄竹難書…《湧幢小品.卷一四.緒帖》:…「凡此五偏,猶其大略,至於瑣屑,罄竹難書。」(有關主張均田制的時政議論) …..罄竹難書…. 《林則徐書簡.致朱為弼》…此等幣病,罄竹難盡…. 《清.唐才常集.湖南設保衛局議》..而官紳士商種種利益,罄簡難書也..
第一段典故依年代先後排列,內容豐富且具代表,「語或本、又本」這樣的用語,謙抑兼又嚴謹。第二、三段包含釋義、成語及其變化的書證,釋義簡明精要,書證豐富多元、面面俱到。
依個人淺見,唐皮日休〈移元徵君書〉…..罄南山之竹,不足以書足下之功…部份似應視為典故移置前段。除此之外,可謂體例完整、處理允當,堪稱辭書典範。
與上例比較,教育部編成語典每一則成語由釋義、典源(含註解、參考資料)、典故說明、書證、用法說明等部份組成,體例可說完備。 以「罄竹難書」這一則成語而言,典源、典故、書證資料豐富;用法說明例句雖多,但不夠精要,也不能全面充分反應典源(含註解、參考資料)、典故說明涵蘊的內容。 最嚴重的缺失是釋義不夠精準:
「罄,音ㄑ|ㄥˋ,用盡。「罄竹難書」指即使把所有竹子做成竹簡拿來書寫,也難以寫盡。形容災亂異象極多,無法一一記載。#語本《呂氏春秋.季夏紀.明理》。 後用「罄竹難書」形容罪狀極多。」 教育部網站國語辭典的釋義:「後遂用罄竹難書比喻罪狀之多,難以寫盡。」 對很多隻看釋義的讀者,這樣的內容必然引發誤解。 坊間諸多成語典有關「罄竹難書」一則,率多如此的釋義、用法:
「形容災亂異象極多,無法一一記載。」 「形容罪狀極多。貶義。用在「罪惡深重」的表述上。」 「罪狀很多,多得寫不完」 「比喻劣跡太多,非筆墨所能盡」 「罄竹難書:比喻罪狀多不可枚舉,寫都寫不完」
也難怪大多數人認為「罄竹難書」只有負面用法。
維基百科相關內容雖不盡精確,大制可謂謹慎合宜,惟負面、負面、中性語意這樣的小標題,是對語意的誤解,僅只是其形容的語境有異,但指「事實之多,難以盡載」的語意沒有隨語境變化,雖瑕不掩瑜,仍難免引發誤解。「在未說明的狀況下使用正面用法,可能會造成誤會。」這樣的按語,如果代以「使用正面用法,亦非不宜」,是否更有積極意義?!
熟語可分為慣用語、成語、諺語、歇後語、格言等。成語是漢語使用者熟識並廣泛使用很久,以表示漢語中概念的固定片語或短句(Wikipedia)。
從語法或書證實例探討成語的用法,例如「堯天舜日」比喻太平盛世,本身就有完整的情境意義,「堯天舜日慶三多」、「舜日堯年歡無極」這樣的應用,刪去「慶三多」、「歡無極」,本身仍然可以獨立存在。而 「罄竹難書」的書證實例,前面都必須有其形容的情狀事物,與「堯天舜日」同為成語,嚴格說來只能算是「熟語」或「慣用語」,行文使用「罄竹難書」,其「約定俗成」或者「概念固定」的意義是「書不勝書」、「說不勝說」,並未延伸到其形容的情狀事物,影響其有關善惡的屬性,本身當然也不俱備善惡這樣的屬性,道理簡單明白,這也為何有些辭書根本未將「罄竹難書」視為成語,例如三民版的成語典。
至於像洪葉活用成語典內:
「為什麼這句成語只形容罪狀多,而不能形容好事多得寫不完呢?這是因為過去的人們,每次引用這句成語,總是把它用來形容罪狀,於是它逐漸成為一句習慣用語,有了特定的涵義。」。 「可見,「罄竹難書」這句成語早已形成。李密聲討隋煬帝的檄文,才更進一步確定它特定的意義。」 有關「罄竹難書」這一則成語的諸多典故,從孫臏到唐皮日休,「以楚越之竹」、「盡荊、越之竹」、「南山之竹」,這就像成語「不脛而走」的典故,有「珠玉無足」,有「珠玉無脛」一樣,是後人行文學習模仿前人的痕跡,說「罄竹難書」這句成語早已形成,不符史實,是較晚近才直接簡化為「罄竹難書」行文使用,後來有「罄竹難盡」、「罄簡難書」,意思無異,成語成典以專書普遍流通,歷史更短,說「李密聲討隋煬帝的檄文,才更進一步確定它特定的意義。」,簡直天馬行空!這樣毫無根據的論述,以個人想像或偏見大膽唐突古人,是惑遺學子,但洪葉活用成語典內這樣毫無根據的論述,成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促成刊行的「成大中文寫作診斷書~成語篇」(里仁書局),竟然照單全收,是囫圇吞棗不經思考的見識。 以教育部長的身份,部編辭書不夠完美精準,自當概括負責、謹言慎行,不應只是努力解釋「罄竹難書」的意義,而忽略了如何化解此一事件可能帶給學校語文教育及社會大眾學習認知的困擾,以及教育部應有的全面檢討與改進措施。而李鍌教授身為教部成語辭典的編輯召集人,事後不去仔細查閱、檢討其參與編輯的成果,徒呈口舌之快,也有失身份風度。 個人在意的是:明明是個簡易明白的問題,一件可以引發全民關注並提昇語文認知的教育機會,平白演成一齣烏龍鬧劇,迄今仍是渾沌一片。尤其令人納悶者,少看到論者對辭書內容及其編者的質疑和鞭策。
223.138.140.157 (留言) 2011年11月17日 (四) 05:43 (UTC)2011.11.17 學圃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