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典範條目/2011年
典範條目/特色列表存檔: |
---|
(過往存檔請參見存檔頁)
|
2011年第1周 |
2011年第2周 |
2011年第3周 |
2011年第4周 |
2011年第5周 |
2011年第6周 |
2011年第7周 |
2011年第8周 |
2011年第9周 |
2011年第10周濱海新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天津市下轄的副省級區、國家級新區和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位於天津東部沿海地區,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地帶,西距天津市區40公里,是中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高水平的現代製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宜居生態型新城區,被譽為「中國經濟的第三增長極」。濱海新區先後被寫入中國「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成為國家戰略。目前,天津濱海新區人民政府為了加速推進開放開放,正在進行于家堡、響螺灣、東疆保稅港區和中新天津生態城等在內總投資超過1.5萬億元的的濱海新區「十大戰役」的重大工程建設。2010年,濱海新區生產總值達到5030.11億元超過浦東新區,增速為25.1%。 |
2011年第11周 |
2011年第12周 |
2011年第13周天津租界,是1860年至1945年期間,英國、法國、美國、德國、意大利、俄國、日本、奧匈帝國和比利時等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和協議在中國天津老城東南部區域相繼設立的擁有行政自治權和治外法權的租借地。1860年,英國首先在天津設立租界,最高峰時有9個國家在天津設立租界。同時,天津也是中國最早收回租界的城市之一。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在對日戰爭勝利後,正式收回天津的最後兩個租界。租界中具有各國風格樣式的建築,在中國接收後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保留,使得天津中心城區至今依舊保留着百年前的風格。2008年,在天津意租界原址上完成修繕的天津意式風情區已經對遊人開放,並成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原天津英租界、德租界、法租界和奧租界等也即將完成修繕工作成為旅遊景區。 |
2011年第14周胡蜂號航空母艦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十號艦,亦是美軍第九艘以胡蜂為名的軍艦。胡蜂號在1942年開始建造,起初命名為「奧里斯卡尼」,但在數個月更改,以紀念於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沉沒的胡蜂號。1943年胡蜂號下水服役,並在1944年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胡蜂號退役停放,並在1949年進行SCB-27A現代化改建。改建完成時,韓戰已爆發一年多,但胡蜂號仍留在大西洋及地中海一帶執勤。1952年胡蜂號被重編為攻擊航母,並在1955年進行SCB-125改建。1956年胡蜂號再重編為反潛航艦,多次參與北約的海上演習,亦曾多次回收雙子座計畫的太空艙。胡蜂號在1972年退役除籍,並在1973年出售拆解。 |
2011年第15周香港地理:香港位處中國南部沿岸,北靠廣東省、西背珠江口、南向南中國海,介乎北緯22°08′至35′、東經113°49′至114°31′之間,所處時區比協調世界時快8小時。香港北部與廣東省深圳市僅由一條深圳河相隔,南部海域與珠海市萬山群島海域連接。截至2005年12月,香港境內陸地面積為1104.04km²,連同水域總面積為2755.03km²。香港一般會細分為香港島、九龍及新界三個區域。位處九龍半島和香港島之間的維多利亞港是水深港闊的天然良港,是香港的最主要地標之一。由於佔據境內大部分範圍的新界山多平地少,香港可供發展土地本身極為有限。因此,新界大部分範圍至今仍然能得以保持綠草如茵,成為郊野公園;而接近維多利亞港的市區土地則供不應求,寸金尺土。 |
2011年第16周恩尼格瑪密碼機是一種用於加密與解密文件的密碼機。確切地說,恩尼格瑪是一系列相似的轉子機械的統稱,它包括了許多不同的型號。恩尼格瑪密碼機在1920年代早期開始被用於商業,一些國家的軍隊與政府也曾使用過它,其中的主要使用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納粹德國。在恩尼格瑪密碼機的所有版本中,最著名的是德國使用的軍用版本。儘管此機器的安全性較高,但盟軍的密碼學家們還是成功地破譯了大量由這種機器加密的信息。1932年,波蘭密碼學家馬里安·雷耶夫斯基、傑爾茲·羅佐基和亨里克·佐加爾斯基根據恩尼格瑪機的原理破譯了它。1939年中期,波蘭政府將此破譯方法告知了英國和法國。盟軍的情報部門將破譯出來的密碼稱為ULTRA,這極大地幫助了西歐的盟軍部隊。 |
2011年第17周 |
2011年第18周提康德羅加號航空母艦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六號艦。她的命名是為了紀念美國獨立戰爭中民兵攻佔提康德羅加堡。提康德羅加號在1943年開始建造,1944年服役,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提康德羅加號退役停放,在韓戰時期進行SCB-27C現代化改建,但改建完成後韓戰已經停火。稍後提康德羅加號再進行SCB-125改建,並轉到太平洋艦隊服役。北部灣事件發生後,提康德羅加號與星座號率先派飛機空襲越南,為美軍全面介入越戰拉開序幕。接著提康德羅加號在越戰執行攻擊任務,直到1969年重編為反潛航母為止。退役前夕,提康德羅加號參與最後兩次太陽神計畫,回收了太陽神16號及太陽神17號的指揮艙,最後在1973年退役除籍。 |
2011年第19周10美分硬幣是一種美國硬幣,面值等於十分之一美元。10美分是所有美國流通的硬幣裡面直徑最小,厚度最薄的。正面圖案是前美國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的肖像,背面是火炬、橡樹枝和橄欖枝組成的圖案。基於《1792年鑄幣法案》,從1796年起正式鑄造生產10美分硬幣。當時的正面圖案是象徵着自由女神的女性頭像,背面則是一隻鷹。1837年到1891年,「坐姿自由女神」系列10美分發行,將自由的寓意表現為一面盾牌。1892年,10美分硬幣的正面再次是女性的頭像,並以設計師查爾斯·巴伯名字命名為「巴伯10美分」。1916年,正面的圖案換成頭戴一頂插有雙翅的帽子頭像,通常將其稱作「墨丘利10美分」。目前流通的10美分硬幣是1946年開始發行的。 |
2011年第20周勃蘭登堡門是位於德國首都柏林的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砂岩建築,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於1788年至1791年間建造,以紀念普魯士在七年戰爭取得的勝利。勃蘭登堡門以雅典衛城的城門作為藍本,設計者是普魯士建築師朗漢斯。在德國歷史上,勃蘭登堡門象徵着普魯士的崛起和德意志帝國的第一次統一和興盛。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後,分裂為東德和西德,柏林亦劃分為東柏林和西柏林,分屬東德和西德管轄,勃蘭登堡門位於東柏林和西柏林的分界線上,也是冷戰時期華沙公約組織國家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國家之間的分界線,因此它曾經成為德國分裂、歐洲分裂和冷戰的象徵。1990年兩德統一後,勃蘭登堡門又成為了德國重新統一和歐洲重新統一的象徵。 |
2011年第21周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專制王朝,也是最後一個征服王朝。統治者為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1616年,努爾哈赤在今中國東北地區建立後金王朝稱汗,定都赫圖阿拉。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並稱帝。1644年明朝為李自成所滅,清軍由明將吳三桂引領入關,打敗李自成的順軍,隨後多爾袞迎順治帝入關,並遷都北京,清朝入主中原。歷經康熙、雍正及乾隆三帝,清朝的綜合國力及經濟文化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這段歷史被後人稱為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時期。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以武力獲得在華利益。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南方各省紛紛宣佈獨立,末代皇帝溥儀於1912年2月12日退位,清朝正式滅亡。在晚清也出了許多歷史名人,比如李鴻章,他與晚清四十年的歷史有很大關係。 |
2011年第22周 |
2011年第23周台灣歷史:台灣有文獻記載歷史大約從1624年左右開始,但在文獻記載之前,臺灣就已有人類活動。在17世紀上半葉,荷蘭及西班牙分別在臺灣西南部及西北部進行殖民統治。之後荷蘭人將西班牙人趕走。1661年4月,鄭成功以大明招討大將軍的名義,率戰艦進軍臺灣,迫使荷蘭在1662年2月1日簽約投降,臺灣進入鄭氏王朝時期。1683年,鄭克塽歸順清政府,臺灣進入清治時期。1895年,由於中日甲午戰爭的爆發和《馬關條約》的簽訂,臺灣割讓給日本。二戰結束後,日本戰敗,臺灣為中華民國政府所接收,1949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退出中國大陸後,僅有效統治臺灣與澎湖、金門、馬祖等地區。然中華人民共和國仍視臺灣為中國之一省,從此臺灣的主權成為一個具爭論性的問題。 |
2011年第24周 |
2011年第25周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發生於二十世紀上半葉,是由新民會開始發起,向日本帝國議會要求台灣設置擁有自治議會的運動;這場運動是台灣對於日本之統治,從武力反抗轉變為近代式政治運動的第一個標誌,也是台灣在日治時期歷時最久、規模最大的政治運動。從1921年1月30日第一次向帝國議會提出《台灣議會設置請願書》、由林獻堂領銜、旅日與在台民眾178人聯名簽署起,到1934年9月2日決議停止為止,運動共歷時14年,期間提出請願15次。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對台灣造成重大影響。包括建立了台灣民眾的法治觀念,也確立了對憲政精神的追求。不過其以合法合憲的方式進行體制內抗爭的路線,並不能顛覆殖民統治的權力關係,故台灣始終難以脫離被殖民的境遇,而得到該有的平等對待。 |
2011年第26周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明朝初期定都於應天府,1421年明成祖遷都至順天府。1368年,朱元璋在統一農民起義軍後,在應天府登基,國號大明。明朝初年,國力迅速恢復,經過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之治,勵精圖治並逐步恢復國力,到明成祖時期國力到達頂峰,是為永樂盛世。明朝末年明思宗即位,因政策失誤和天災不斷,使明朝國祚終亡。1644年,明思宗自縊北京煤山。隨後滿清軍隊擊敗大順軍併入主中原,至此明朝滅亡。明朝的領土曾囊括今日內地十八省之範圍,並曾在今東北地區、新疆東部、西藏等地設有羈縻機構。明朝是繼漢、唐之後中國歷史又一個興盛的漢族王朝,也曾是手工業、經濟最繁榮的國家之一。 |
2011年第27周埃爾溫·隆美爾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一位著名的德國陸軍元帥。隆美爾在一戰中因英勇表現受獲藍色馬克斯勳章。在二戰入侵法國的行動中,隆美爾擔任了第7裝甲師師長,以迅速的機動攻勢俘虜大批敵軍與物資,使該師獲得「幽靈師」的稱呼。法國戰役後,隆美爾前往北非戰場,以少數的德國師與義大利軍隊向英軍發動攻擊,收回義大利在先前失去的殖民地,之後又多次擊退了英軍反攻,因為其活躍的表現而產生了「隆美爾神話」。但到了阿拉曼戰役後,隆美爾部隊的補給狀況每況愈下,再度面對擁有物資增援的英美兩軍已難以對抗,隆美爾因此最終離開了北非,回到德國佔領的西線負責抵擋盟軍入侵歐陸的防務。戰爭後期,隆美爾被捲入了推翻希特勒的行動中。隆美爾選擇服毒身亡,希特勒為其舉辦國葬。 |
2011年第28周細胞遷移指的是細胞在接收到遷移信號或感受到某些物質的濃度梯度後而產生的移動。移動過程中,細胞不斷重複着向前方伸出突觸,然後牽拉後方胞體的循環過程。細胞骨架和其結合蛋白,還有細胞間質是這個過程的物質基礎,另外還有多種物質會對之進行精密調節。細胞遷移是通過胞體形變進行的定向移動,因此細胞遷移的移動速度很慢。但此細胞遷移「步緩力微」的運動特性,卻是細胞覓食、傷口痊癒、胚胎發生、免疫反應、感染和癌症轉移等生理現象所涉及到的。因此細胞遷移是目前細胞生物學研究的一個主要課題,科學家們試圖通過對細胞遷移的研究,在阻止癌症轉移、異體植皮等醫學應用方面取得更大成果。也因為細胞遷移獨有的運動特性,成為今生物學熱門研究方向。 |
2011年第29周廬山是中國江西省九江市南郊的一座山,為中國名山之一,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的文化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廬山形成於第四紀冰川時期,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脈,位於鄱陽湖平原的北部、長江的南岸,廬山東及東北為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廬山最高峰為漢陽峰,海拔1474米。廬山景區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夏季氣溫比山下低得多,為中國知名避暑勝地之一。廬山亦是一座文化名山,被認為是中國山水文化的歷史縮影。自東晉以來,中國歷代著名的文人、高僧、政客都在此留下過重要的歷史印跡,歌詠廬山的詩歌辭賦有4000多首。廬山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影響非常大,堪稱中國的政治名山。1895年起,英、法、美等西方國家曾在此大興土木,留下了大量的西式建築,形成了今日牯嶺鎮的雛形。 |
2011年第30周無畏號航空母艦是一艘隸屬於美國海軍的航空母艦,為艾塞克斯級航空母艦的三號艦。無畏號於1941年開始建造,1943年下水服役,開始參與太平洋戰爭。戰後無畏號退役封存,在韓戰後開始進行SCB-27C改建,又在期間重編為攻擊航母,於1954年在大西洋艦隊重新服役。稍後無畏號又進行SCB-125現代化改建,增設斜角飛行甲板。1962年無畏號重編為反潛航母,舷號改為CVS-11,繼續留在大西洋及地中海執勤。稍後無畏號參與美國的太空計畫,分別擔任水星-宇宙神7號及雙子座3號的救援船。1966年至1969年,無畏號曾三次前往西太平洋,參與越戰。無畏號在1974年退役,海軍在1981年將無畏號捐贈到紐約作博物館艦。1986年,無畏號獲評為美國國家歷史地標。 |
2011年第31周 |
2011年第32周喬治四世(1762年-1830年),英國君主,1820年至1830年間在位,1811年至1820年間曾因為父王喬治三世精神失常而出任攝政王。喬治四世平生沉醉奢華生活,他引領英國攝政時期上流社會的潮流時尚,但在家庭方面,他不單與父王交惡,與髮妻卡羅琳的婚姻關係更是如同災難。在1820年,他透過國會引入極大反響的《痛苦和刑罰草案》,企圖與卡羅琳離婚,但行動不單以失敗告終,還廣受輿論抨擊。在政治上,喬治在位攝政王和君主期間,大部份時間均由利物浦勳爵擔任首相,掌控政府。期間,英政府帶領英國於曠日持久的拿破侖戰爭中取得最後勝利,還試圖應付戰後一系列的社會和經濟動盪。喬治晚年被迫接受與他不和的喬治·坎寧先後出任外相和首相,以及放棄一直以來反對解放天主教的立場。 |
2011年第33周麥理浩勳爵(1917年-2000年),英國資深外交官及殖民地官員,1971年至1982年出任第25任香港總督,他的任期前後長達10年半,先後獲四度續任,是香港歷史上在任時間最長的港督,也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傑出和最受市民愛戴的港督之一。麥理浩任內推動大刀闊斧的改革,改革層面涉及房屋、廉潔、教育、醫療、福利、基建、交通、經濟和社會各範疇,十年建屋計劃、開發新市鎮、創立廉政公署、九年免費教育、興建地下鐵路和地方行政改革等重要的政策和建設,紛紛在他任內推出,使香港的社會面貌出現了深刻的改變。「麥理浩時代」見證了香港的經濟起飛,香港由原本以輕工業為主導,逐步轉型以電子工業、金融業和商業為重心,為香港的繁榮穩定和日後成為亞洲國際金融中心,奠定重要基石。麥理浩在1979年拜會鄧小平的訪華行程,為後來的香港前途談判揭開序幕。 |
2011年第34周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也是首次統一全中國地區的征服王朝。元朝前身為蒙古帝國,1206年成吉思汗於漠北斡難河建立大蒙古國,隨後東滅西夏與金朝,稱霸歐亞大陸。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於1271年建國元朝,1276年攻滅南宋後統一中國地區。元朝前期國力鼎盛,中期皇位頻繁更迭,國力開始衰落,晚期元帝怠於政事,天災人禍不斷,1351年爆發元末民變。1368年明朝北伐攻陷大都,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國韃靼,北元亡。元朝繼承蒙古帝國主要領土,其疆域是中國歷代王朝中最遼闊的,1330年元文宗時期的元朝領土達1372萬平方公里。元朝經濟方面仍以農業為主,由於不受儒家思想影響,十分提倡商業。 |
2011年第35周 |
2011年第36周葛量洪爵士(1899年-1978年),英國殖民地官員,早年曾於香港輔政司署供職,及後歷任百慕達與牙買加兩地的輔政司、尼日利亞的布政司,以及斐濟總督兼西太平洋高級專員等職,1947年至1957年出任第22任香港總督,是除麥理浩勳爵外,任職時間最長的港督。在港督任內,葛量洪爵士見證了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建立了新政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出現,使香港在人口、社會和經濟各方面都出現既深且廣的轉變,而國、共兩黨在香港的衝突和政治事件的迭起,以至於韓戰的爆發,都使葛量洪爵士面對着極其嚴峻的考驗。不過,在他的帶領下,港府作出多項重大措施,使香港成功克服困難,並且建構出香港在戰後的基本格局,漸漸從轉口港轉型為以製造業為主的出口港。 |
2011年第37周 |
2011年第38周 |
2011年第39周 |
2011年第40周台灣國中教育是台灣國民義務教育的一部份。在台灣,6歲至15歲的兒童和少年依法需接受9年義務教育。除特殊個案外,每個國小畢業生都必須到國中唸3年書,否則即屬違法。國中修業期滿後,畢業生可自由選擇繼續升學或投入職場。如果要升學,就必須參加每年5月舉行的基本學力測驗,依考試分數申請高級中學或高級職業學校。在多元入學方案下,考生可以透過免試入學、申請入學和登記分發三種管道進入高中或高職唸書。特殊才藝學生可參加甄選入學,以另外加考的美術、音樂、舞蹈或體育成績進入高中職附設的美術班、音樂班、舞蹈班和體育班就讀。2011年,政府宣布將於3年後實施「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台灣國民教育將向上延伸3年,對台灣教育體系帶來根本性的影響。 |
2011年第41周 |
2011年第42周 |
2011年第43周 |
2011年第44周 |
2011年第45周 |
2011年第46周 |
2011年第47周 |
2011年第48周 |
2011年第49周 |
2011年第50周 |
2011年第51周 |
2011年第52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