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維基百科討論:格式手冊/存檔2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爲什麽中文維基不能使用萬分號?

移動自Wikipedia:互助客棧/聊天

中文的語言習慣就是按萬、億、兆進位,三位三位數很不直觀,四位一個逗號就方便很多了。只支持千分號不支持萬分號是西方語言霸權。-- polyhedron(古韻) 留言 14:12 2006年1月23日 (UTC)

你指數字的逗號?那些本來不是中國的事物啊。--Hello World! () 16:46 2006年1月23日 (UTC)
印度-阿拉伯數字本來也不是西方的東西啊。西方按他們的語言習慣三位一點,東亞按咱們的習慣四位一點,有什麽錯麽?逗點本來就是爲了方便用的。而且小學數學老師也教過四位一點啊。而且瘟還支持按歐洲大陸習慣的兩位一句點或者空格呢。其實我本來也不太在意,一次編輯就用了萬位逗號,結果被人改成了千位逗號,所以上來問。-- polyhedron(古韻) 留言 16:55 2006年1月23日 (UTC)
提供佐證,至少在中國大陸部分學校確實一直是教的四位分隔:http://www.pep.com.cn/200503/ca657822.htm -- polyhedron(古韻) 留言 17:09 2006年1月23日 (UTC)
中國的數字本來就沒有啥逗號不逗號的,「參京捌兆肆億伍仟陸佰貳拾柒」叫中國數字,是以四個位數為一個單位計算,但1,000,000,000這個叫阿拉伯數字,所以照人家的規矩用三位一個單位計算,這已經是世界共同的標準,你只能哀怨當初老祖宗沒有好好努力發展學問讓西方文明在科學領域給搶先了,所以今天是我們照人家規矩做而不是人家以我們的規矩為依歸,這也是現實。但畢竟使用阿拉伯數字就是為了與全世界接軌,如果在這裡為了一個「中國人的自尊」自行用另一種規格,我不認為這對中文環境的科學發展有什麼益處。
題外話:有個有趣的現象,雖然一樣是西方文明,但是德文裡對於數目字的標點使用,是與英文不同的。在德文裡每三個位數是用一個「.」符號隔開,而小數點則是用「,」,正好是與英文的習慣相反,所以初看到德文數字可能會一頭霧水,大家不妨去德文維基上看看(例如這篇有很多數字的德文版作品),很有趣!--泅水大象 訐譙☎ 17:18 2006年1月23日 (UTC)
不是自尊的問題,而是語言習慣和實際使用的問題。在英語裏寫東西我自然也會用3位一分,我本人就在德國,德國什麽習慣我也清楚。既然系統能夠爲德法等國的計數法考慮,爲什麽不能爲東亞習慣考慮(中、日、朝鮮都是用的萬進制)。比如14,3523,5112人,唸出來就是14億3523萬5112人,如果用1,435,235,112人我只能很快說出是1 billion 435 million 235 thousand 112,而按一些人口統計寫成「143,523萬人」(這麽寫的其實還真很不少)更是混亂。至少只差個逗點位置,不影響理解,中文和英文的點法至少還是兼容的,英文和歐洲大陸纔是真的不兼容。
每回需要告訴外國人中國有多少人的時候總要算半天(裏面包含了一個位數除以3取模的問題)。 -- polyhedron(古韻) 留言 17:30 2006年1月23日 (UTC)
而且真需要科學計數的話,五六位以上的情況都已經用科學技數法1.43×109了,這個千分或者萬分法只是用於日常使用,牽扯不到「對中文環境的科學發展」這麽大的意義。-- polyhedron(古韻) 留言 17:35 2006年1月23日 (UTC)
就我個人來說對三位一分其實也滿熟悉的,如果弄個四位一分到時候肯定造成混亂。其實這就是一個熟悉的過程,時間長了就適應了。雖然四位分隔符合中國人的習慣但是還要考慮「與國際接軌」是不是。另外可以參考日文頁面看他們怎麼分的。--Mukdener|留言 18:25 2006年1月23日 (UTC)
日語、朝語頁面似乎都是用三位分法,我們還是不要搞特殊化了吧。--Mukdener|留言 18:49 2006年1月23日 (UTC)
首先,這可能是技術問題。如果是技術問題,而且不是現在可以簡單改的事兒了(Windows也沒有可以用四位逗點的選項,但有兩位逗點的選項),但應該作爲以後軟件修改的附加選項,至少是有人這樣用的,因爲這是小學就教的,不是我個人腦子一熱想出來的。但即使軟件不容易改,無論如何比繁簡轉換容易多了吧。
如果不是技術問題,就是說大家能否允許在編輯裏面隨個人風格使用萬位逗點(我從一開始就是問的「爲什麽不能使用萬分號」,就像隨個人喜好使用繁簡體一樣,而不是要把所有三位分隔改成四位的。如果大家都認爲使用四位分隔確實造成混亂(我覺得無所謂混亂,至少比逗點句點的混亂小多了,只是一個思考方便與否的問題),或者認爲就是錯的,我也照顧大家的意見。-- polyhedron(古韻) 留言 20:33 2006年1月23日 (UTC)
兄台的說法不無道理,但我建議如果想方便中國式的數字裡解法,就直接寫14億3523萬5112人,要寫西洋式的就用1,435,235,112人,好理解又不混亂,不要再增加混亂有些人寫三位加點有些人寫四位加點。這件事畢竟沒有對錯,但我們需要一個大家能共同遵守的規範,把事情搞複雜對整體版面而言是沒啥好處的。--泅水大象 訐譙☎ 03:12 2006年1月24日 (UTC)
文字位名是很笨的解決方案。英文裡沒人說「204 billion 327 million 985 thousand 6 hundred and 8ty 2」。阿拉伯數字的精神就是以位置取代位名。其實兩種加逗點的分段法我都不喜歡,因為會妨礙搜尋。除了某些大約的數字外(例:世界人口為六十億),我也反對使用國字(例:四百三十萬六千一百二十七)。當然以Wikipedia的編輯介面來講,除非把數字用XML定義清楚,很難做到沒有失誤的自訂轉換(例:電話號碼不以逗點區隔,西元年份不加逗點)。
我雖然不喜歡用逗點分隔,但是我也承認用逗點分隔比較方便閱讀。如果要用逗點分隔,我覺得中文應該實施四位分隔。除了少數確實有習慣的領域外(例:美國專利號碼一定是三位分隔),中文當中的數字最好還是四位分隔。 -- Toytoy 05:25 2006年1月24日 (UTC)
To 古韻,大陸教科書只是用空格分項,但從來無按照這樣的標準用逗號分隔啊?
基於以最大程度符合大部分人的習慣,三位分割還是可以的……但是也希望盡可能規範……
附帶:[1],還有GB/T 15835-1995 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規定--翔風Sasuke有事找我*^-^* 12:05 2006年1月24日 (UTC)
教科書上寫的是空格,但實際教學中大家就是用的逗號,道理很簡單,在黑板上或者紙上加逗號很方便,而不能輕易移動數位。-- polyhedron(古韻) 留言 21:20 2006年1月24日 (UTC)
  • 誠如大象君樓上所言,10萬或以上的數字我多會學日文般阿拉伯數字、漢字混用,如「14億3523萬5112人」,清楚易讀。每四個數位加逗點不是流通的用法,實在不可取。-- tonync (talk) 22:37 2006年1月24日 (UTC)

只想說一句──不要自己發明一些東西來用。--Hello World! () 04:02 2006年1月26日 (UTC)

在大陸,用逗號或者空格分隔阿拉伯數字的情況都很常見,但絕大多數都是三位一隔的,這也是教學大綱中的標準。發明和使用四位分割的,是少數過於執著於話語權的人。阿拉伯數字是數學語言,是獨立於英語或漢語的。儘管阿拉伯數字中三位一隔的習慣源自英語,但既然已經成為該數字系統中的習慣,就應當受到尊重。數學語言的最大優勢是普適性,所以它應當是全球一致的。為了和英語爭奪話語權,就要改動數學語言的做法是殊不可取的。這是一種人為製造不必要交流障礙的做法。所以,無論是從尊重阿拉伯數字的習慣來看,還是從尊重大多數中文使用者的習慣來看,如果要分割的話,都應當三位一隔。--的的喀喀湖上的幽靈(talk to Louer) 17:26 2006年1月26日 (UTC)

我想三位或是四位一隔都是文法決定的,跟所謂的數字或是數學無關。如果要計算7653737+90827883,我想沒人會無聊到在計算式中加逗點。我們只會在一個句子當中,或是給人看的數字表格裡加逗點。這是給人看的輔助措施,並不增加數字本身的含意。我相信阿拉伯數字在發展成熟之前,大概也沒有加逗點的習慣。既然是句子的一部份,數字加在英文裡就受英文文法規範,加在德文裡就受德文文法規範,加在中文裡就受中文文法規範。我不鼓勵四位一隔,但是也不反對。 -- Toytoy 04:15 2006年1月27日 (UTC)
如果技術上沒問題的話,最好的 solution 是提供兩個選項讓用戶自訂。--百楽兔05:59 2006年1月27日 (UTC)
同感。給予讀者/編者更多的自由度。就好像簡繁轉換一樣的方便。那樣實在會是很好。--Cnchina (留言) 2008年9月19日 (五) 01:44 (UTC)
從沒有聽說過在大陸的學校中教學阿拉伯數字用四位分隔,由於用逗號和句點英美制和歐洲制的區別(不僅是德國,歐洲大陸各國都是用句點做分隔號,用逗號做小數點),目前中國的國家標準是放棄所有的分隔號,用半角空格代替,用句點做小數點,但阿拉伯數字仍然是三位分隔。在這上面不能強調民族主義,否則你乾脆不要使用阿拉伯數字好了,那也是外來的,甚至所有數學符號都不是中國原有習慣的。--方洪漸 02:36 2006年1月29日 (UTC)
說實在的,我是支持 polyhedron(古韻)兄的。以中國的數理能力、人口數、知識生產力三方面來看,中國未來在知識領域有一言而為天下法的潛力,至少也能獨霸一方。知識界的「國際標準」,很多不過就是看孰強孰弱,誰說話大聲罷了。拿大家耳熟能詳的 Wintel(Microsoft 和 Intel)來說吧,十幾年來主宰著所謂「國際標準」,但是其思維真的是「國際」導向嗎?
當然,現行的國際標準中有好有壞,好的我們繼續留下,不好的我們也不要客氣,該罵就罵。以「國際標準」來自我侷限,不是做學問、求進步應有的態度,對任何事物都應該求其本質、保持懷疑、持續批判才是。--百楽兔 05:05 2006年1月29日 (UTC)

問題是現在在網上看到的數字是三位還是四位為主,很明顯是三位為主,我長那麼大都未見過四位式,這樣做會令很多產生誤解,如1,0000,很易被誤認為一千吧。 --罰抄 20:26 2006年9月10日 (UTC)

中文的文章若有含大數,用四位一撇絕對比三位一撇要來的自然,請見在下詳細的論點 大數字與東亞語言. --Chochopk 2007年6月30日 (六) 20:14 (UTC)
我的印象中大陸的出版物中4位一逗號的寫法很常見。 符合中文習慣。 這個問題上我覺得所謂國際慣例不適用。 這個是中文的問題, 不是國際問題。 —Munford (留言) 2008年9月14日 (日) 14:11 (UTC)
  • 台灣數字用法是每三位數一個逗點!到現在我才知道中國是4位一個逗點,我自己用的是****萬*****元的用法!我對數字用逗點隔開的方法有閱讀障礙!每次都要從個位數字數起才安心!Encolpius (留言) 2009年8月19日 (三) 10:56 (UTC)ENCOLPIUS
    • 誤會了吧?臺灣教學上似乎沒有使用千分號的規定(也有可能是我離開學校太久,不清楚現在的變化)。夷人千千以為變,國人萬萬以為變,用千分號只是一種盲從或接鬼什麼的。哪有讓10±4n的進數法去用10±3n進數法的千分號的道理?風凌正 (留言) 2010年11月7日 (日) 12:58 (UTC)

台灣的感嘆號

SElephant很喜歡用感嘆號,他在上面說了感嘆號的台灣用法。那麼在條目中該不該出現台灣的感嘆號呢?--travel 18:45 2006年8月15日 (UTC)

嘆號本來就"用於句子結尾,表示驚訝、感歎或號令",可以表達感嘆的意思,並不時大聲的意思啊--用心閣(對話頁) 12:07 2006年8月16日 (UTC)
這種挑釁的態度對編寫條目沒有幫助。-- tonync (talk) 15:47 2006年8月16日 (UTC)

建議禁止在條目中使用感嘆號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棧/方針

我同意Travel的看法,並建議在條目中禁止使用感嘆號這種帶有強烈感情色彩和傾向性的標點符號,希望大家進行討論,並形成共識,謝謝。--鳥甲 03:44 2006年8月17日 (UTC)

(-)反對。這真的要視條目內容而定。比如說,我在正寫到一半的小氣財神中,就使用了好幾個感嘆號,而且我覺得並沒有任何不當。維基的條目包山包海,很難用這麼死的一個政策來概括。 --醉洛陽 (寒夜客來) 04:06 2006年8月17日 (UTC)
未必不能用……引用人家說話就要用了。如果是陳述語句,那根本用不著感嘆號。--Gary Tse 04:51 2006年8月17日 (UTC)
(!)意見兩位所說的都是在條目中直接引用他人的原話,這當然不在本限制之列,我的意思很明確,就是要在條目陳述中不用感嘆號,而用平實語氣。如果我沒說清楚,我道歉,但請大家理解我的意思。。Gary Tse兄認為在陳述句中根本用不着感嘆號,看來似乎是同意我的意見,但的確有人在陳述中使用感嘆號。這一點也是Travel兄所討論的問題。 --鳥甲 05:03 2006年8月17日 (UTC)
我明白,只是說,不必明文規定除引用以外,禁止用感嘆號。既然用不著,那麼我凡看到非引用的感嘆號都應當改掉。--Gary Tse 05:44 2006年8月17日 (UTC)
(!)意見在我舉的例子小氣財神中,全篇到目前為止一共用了五個感嘆號,到完成後也許會有更多。但不是因為在條目中直接引用他人的原話,而是在劇情簡介中,隨著原書劇情起伏有此需要。這就是我在上面反對的重點:因為維基條目的性質太廣,你沒有辦法用窮舉法把所有可能必須用到感嘆號的情形都列出來,然後說除了這些情形以外,禁止感嘆號。因為隨時可能有新的例外情形出現。 --醉洛陽 (寒夜客來) 04:12 2006年8月18日 (UTC)
在我看來,恰恰是您的感嘆號用的過於文學化,已經背離了百科全書的風格,我建議您看看大英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是怎麼寫文學作品條目的。--鳥甲 05:14 2006年8月18日 (UTC)
我可以理解鳥甲兄的角度,比如小氣財神的英文版寫法大概就符合您的標準了。事實上我一開始寫的時候本來也只打算把英文版翻過來就算了。後來看到維基共享裏很難得地有全套原書初版時的插圖,覺得不介紹過來未免可惜;但是要讓讀者看懂插圖,則非深入解釋劇情不可。像是如要看懂那張「史古基狠狠擠壓精靈的帽子」的圖片,就得生動地把史古基當時是處在何等激動昏亂的狀態傳達出來。最終目的是希望這篇文章能夠文圖並茂地讓讀者對原書重點情節留下鮮明深刻的印象,而我覺得現在這種寫法比原來的想法更能做到這一點。另外要強調的是,這樣的寫法只限於劇情摘要部分;您如果往上看,在條目概論的部分我就沒有使用任何感嘆號,而劇情介紹結束後,以下的角色、改編、續集等部分也會維持概論的風格。我是真的覺得這樣安排更有益於讀者,當然如果有更好的建議我也願意討論。至於「背離了百科全書的風格」的說法,好像是有點太嚴重了。 --醉洛陽 (寒夜客來) 21:40 2006年8月18日 (UTC)
(-)反對,維基百科居然禁止使用感嘆號!--刻意 05:11 2006年8月17日 (UTC)
在頁面討論中當然可以使用,就像您這裡用的一樣。但在條目中則完全不同。不信我們可以對每個個案進行列舉看一看。上面Travel舉的例子,還有醉洛陽兄在其條目中所用的1處(不包括其它直接引語中使用的)。或者,我現在就去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者中華民國條目中把一些句號換成感嘆號,大家看看行不行,會不會有人回退。--鳥甲 05:17 2006年8月17日 (UTC)
該有感嘆之處用嘆號,濫用則不可。比如烏鴉悖論中的一個嘆號我覺得就可以用。--刻意 10:51 2006年8月17日 (UTC)
由於感嘆號所表現的強烈感情,在條目的陳述中,使用嘆號明顯違背了NPOV原則--百無一用是書生 () 11:23 2006年8月17日 (UTC)
嘆號未必表現的強烈感情(正或反),有時只是驚奇,驚奇或許也有感情,未必違背了NPOV原則,如違反一般的常識(假定這種常識「普世」,沒有任何政治含義),不必對其趕盡殺絕。(虛構這樣一句話,孔子發現古代巨人族防風氏的遺骨有100米長!)--刻意 15:31 2006年8月17日 (UTC)
就這個例子而言,如果防風氏的遺骨真的有100米長,那我覺得用句號完全沒什麼不妥。因為所謂常識,是很難確定的,這裡很多條目的內容恐怕都不被常人所知。相對論的很多內容也和常識相悖,但如果用感嘆號,還是有悖於百科全書的格式。不如我們調查一下,看看大英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等是否有使用感嘆號,如果它們也這麼用,我無話可說。謝謝。--鳥甲 15:58 2006年8月17日 (UTC)
烏鴉悖論怎麼還未翻好?很難看的西文文本。--Gary Tse 11:39 2006年8月17日 (UTC)
(+)支持--travel 12:44 2006年8月17日 (UTC)
(+)支持,我想不出為什麼非得在條目中用感情色彩的語句。— fdcn  talk  2006年08月18日05:36 (UTC+8 13:36)
「想不出為什麼非得用」(不必要用)跟「一律不可以用」(禁止用)是有程度的差別,請大家想一想。--Theodoranian|虎兒 =^-^= 06:11 2006年8月18日 (UTC)
那改成「儘量避免使用」如何?儘管我仍覺得感嘆號都是不合適的。--鳥甲 07:06 2006年8月18日 (UTC)
(!)意見:「!」的使用易帶個人感情色彩,易造成違背NPOV。個人認為應該儘量避免使用--Cnchina (留言) 2008年9月19日 (五) 01:49 (UTC)

(!)意見剛找到了英文的指南,那裡也在建議對方針進行修訂,限制使用感嘆號,見en:Wikipedia:Manual of Style (emphasis),其中提到:「除非在直接引語中,否則,最好不要使用感嘆號」(The use of exclamation points are discouraged for emphasis except in a direct quote)。我認為也可以用類似表述,寫到方針里去。--鳥甲 07:16 2006年8月18日 (UTC)

(+)支持,我覺得直接引語是可以使用感嘆號的,當然,普通文字內容就不要了。-Wiki637留言 2010年6月23日 (三) 12:03 (UTC)

建議制訂規則:對讀者友好

為了避免因為其它不相關的問題和SElephant爭執,我新開一個討論小節。我建議制訂新的規則:Wikipedia:對讀者友好

  • 避免使用"很多人都以為是A,其實是B"之類的表達方式,除非有很好的理由,不用說前半句,直接說是B就可以了。
  • 避免使用"相信很少人沒聽過"、"注意一點"、"很有趣"、"反諷的是"之類的話語。

--travel 13:57 2006年8月17日 (UTC)

你看到不夠友好的語句把它改掉就好。--虎兒 14:25 2006年8月17日 (UTC)

這是兩個問題,Travel討論的是要不要在方針中寫明。他當然可以直接改掉,對任何違反方針的表述,也都可以直接改掉。然而,是不是要在方針中寫明這一條,還是值得討論的。虎兒 兄支持travel直接修改,是否是支持這構成一種方針呢? --鳥甲 15:12 2006年8月17日 (UTC)
可以考慮在Wikipedia:不要華而不實上豐富,改為行文風格指南,包括不要華而不實,對讀者友好的語氣等。--用心閣(對話頁) 15:15 2006年8月17日 (UTC)
支持用心閣兄的建議。--鳥甲 15:17 2006年8月17日 (UTC)
請恕我愚昧,上面「不友好的文風」舉的例子,我再怎麼讀,也感覺不到那是對讀者不友好,我以為只不過是在強調或對比某些觀念而已,有時是需要。我比較贊同虎兄的意見,覺得寫不好的,把它改掉就好。另外,在Wikipedia:不要華而不實中,菠蘿包的例子很奇怪,如果不寫出第ㄧ句「菠蘿包是香港著名特色食品」,而只有第二句「菠蘿包是起源自香港的一種甜食,因烘焙過的酥皮外型類似菠蘿(鳳梨)而得名。菠蘿包售價便宜,市面上一般麵包店和茶餐廳都能買到」,我是沒法得知「菠蘿包是香港著名特色食品」,如果這是真的。--Sangye 16:21 2006年8月17日 (UTC)
我改了一下。-- tonync (talk) 08:01 2006年8月18日 (UTC)
我覺得可以對文風方面的問題進行討論,如果能夠達成共識,我們可以增加新方針,刪除和修改不合適的現有方針。--用心閣(對話頁) 02:45 2006年8月18日 (UTC)
對於應避使用免帶有主觀性或感情因素的文風來撰寫百科條文,我個人是支持的。但是對於這標題『對讀者友好』,老實說有點莫名其妙,如同Sangye兄所言,我自己也看不出原文哪裡對讀者『不友好』了?頂多只是敘述語氣過於主觀而已,如果覺得不恰當當然應該進行修改。還有,對於User:Travel的提案裡面『避免使用"很多人都以為是A,其實是B"之類的表達方式』這句,我認為是不妥當的。因為如果大部分的人們(包括維基百科的讀者)對於條目主題的誤會程度是很普遍的,那麼這個『誤會』本身也應該是一種知識,並值得被收錄。當然,有時『誤會』的普遍程度很難有一個量化的計算標準,畢竟沒人會對這種事情進行普查或抽樣,這部分如果有爭議應該透過討論來獲得共識,不能說因此就完全不可以使用這樣的敘述方式,更不用說這樣的敘述根本就與對讀者友好與否無關。--泅水大象 訐譙☎ 08:07 2006年8月18日 (UTC)

我覺得這些例子都很不合理,可以提些反証,下面的條目內容是我自行書寫的,以達實証效果,如白俄羅斯,很多人以為這個國家的英文國名是White Russia,然而其實…… 這是因為的確有很多人出現這種誤會,這種提示能令人更加清楚一些明顯的偽知識。又例如Twins,這是香港二十一世紀的一隊女子組合,相信不少香港人都有聽過他們的歌曲…… 這是一種強調手法,Twins今天在香港很紅是沒有異議的,但外國人呢?如何令別人知道他們在香港家傳戶曉的程度,這有必要。又例如繩文文化,繩文文化是日本古史上一個重要分期,但要注意的是,由於在2001年所揭發的一宗考古造假案中發現,近二十年來的重要考古發現,有不少都是偽造的,而且有不少學術論文的專業性都受到質疑,所以…… 連教科書都受到誤導,難道我們沒有必要用強調語氣提醒一下讀者,在閱讀有關資料時,必需留意到造假案所引來的專業質疑嗎?又例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是戰果最豐的兩次東征之一,但有趣的是,這次的目標是基督教世界的橋頭堡--拜占庭帝國…… 這也是很基本的一種書寫方法,一種語氣轉折的用法, 閣下總不能期待一編全都是「但是」的文章吧。又例如醉酒灣防線,由於當時英軍為方便找到隱藏好的軍事設施,特別於各要道上造上清楚記號,但諷刺的是,將來就是這些記號協助日軍攻克這些據點的…… 這有不尊重讀者嗎?同樣例子還有十打八打,禮貌是要有啦,但我真的看不懂 閣下的舉例,故仍墾請明示賜教。 --罰抄 20:26 2006年9月10日 (UTC)

關於「專有名詞、術語、習慣用語、國外人名、國外地名」的編輯格式

  • 剛來wiki百科幾天,發現很多條目的內容全部都是中文,其中的很多專有名詞、術語、習慣用語、國外人名、國外地名也一律使用中文,而沒有任何外文註解,讓我感覺非常不舒服。中文wiki當然是用中文表示的百科全書,但是很多詞語在翻譯的同時也應該保持原來的外文註解,特別是對於專有名詞、術語、習慣用語、國外人名、國外地名。很多內容翻譯(或者是自己撰寫)出來的不一定就能非常準確,或者根本就沒有正確的中文表達(牽扯到大陸、港澳、台的語義習慣不同......)。大家在瀏覽百科全書內容的時候,不可能再同時去對照翻譯命名字典,或者其他歧義字典來。所以我建議,對於專有名詞、術語、習慣用語、國外人名、國外地名,一定要求保留原外文的註解,用括號放在名詞的後面。--Storm 17:10 2006年12月25日 (UTC)

關於此問題,目前沒有明確的維基方針指引,但據我所知,多數微基人會遵循這樣的準則。當這些專有名詞、術語、習慣用語、國外人名、國外地名比較重要,需要成為內部連結時,如果呈藍色,即中文維基有相關條目則不需要加入外文原文,如果呈紅色,即中文維基沒有相關條目則需要加入外文原文,當這些專有名詞、術語、習慣用語、國外人名、國外地名不夠重要,不足以成為內部連結時(以人名為多),則亦應加入外文原文。

另外,加外文時建議用lang模板,並儘量為條目所屬地語言(如地名)或相關國際組織通行命名(如生物),不建議一律使用英文,但對於條目主要內容來自英文,而原外文確實難以查證的,也可暫以英文輔助。--Ffn 05:09 2006年12月26日 (UTC)

  • 現在就是這種情況,在上述名詞呈藍色,有內部連結的時候,並沒有外文註解。如果有閱讀技術文獻習慣的人,就可以發現,在文獻的正文中的這些重要的專有名詞後面,都有相應的外文註解。這樣,即使碰到翻譯習慣不同(原因上面已經說過),一些行家(暫且這樣稱呼吧)也能很清晰的閱讀文章,因為他們看到這個外文註解已經心中有數,並不需要跳到該條目中看詳細描述。當然這個專有名詞的界定標準還需商榷。--Storm 14:51 2006年12月26日 (UTC)

間隔號問題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棧/技術

台灣正體的外國人名間隔號用的「·」台灣的中文系統根本打不出來,我們鍵盤打出來的是「‧」,如果沒有將人名去掉間隔作重定向,台灣根本就搜不到外國人的資料,不知可有解決方案?--WiDE 06:01 2007年1月20日 (UTC)

我習慣在創建/修改人物條目時,加入原文姓名的重定向,以及去除間隔的重定向,還有不同譯法的重定向。輸入原文姓名查詢應該比較容易,但也需要作好各種重定向。--GiantTalk) 11:39 2007年1月20日 (UTC)
嗯嗯,這也是很好的方法,我只是覺得,條目名稱用的是使用者打不出來文字,奇也怪哉。--WiDE 14:28 2007年1月20日 (UTC)
不是的,朱邦復先生設計的倉頡輸入法,按ZXAQ就可以輸入「·」。既然簡體拼音(全形Shift+2)和倉頡都能輸入這個間隔號,我從來做條目都不用重定向的。--Xieza 15:53 2007年1月20日 (UTC)
我是用最基本的方式,無論任何輸入法都適用,就是直接用全形輸入點號,出現的是大顆的「.」這個字。
而小顆的「·」這個字除了用上方的編輯工具欄,和Xieza君說的倉頡輸入法,我就不知道要怎麼打出來了。
況且,倉頡輸入法是需要經過學習才會,不算是種完全普遍的輸入法,(相對之下)台灣大眾最普遍流行的輸入法應該是注音類的輸入法,當然台灣人不可能用簡體拼音。
因為我自己用的大易輸入法實在打不出「·」這個字,常用的注音輸入法也不行,每次都要複製來複製去,讓我傷透腦筋呢。我更好奇的是,在(台灣正體)中文的系統裡,半形點號的全形是大顆的「.」,那維基使用的小顆「·」到底是什麼字呢,是否可能為簡繁轉換下的漏字?
後來我試著用大顆的「‧」為人名重定向,結果不知怎的被「修正」了。--WiDE 16:18 2007年1月20日 (UTC)
發現日語維基用的是點號「・」,是全形的但卻沒「‧」那麼大。--Onsf 14:50 2007年1月21日 (UTC)
· - U+00B7 - 可用倉頡ZXAQ輸入;
‧ - U+2027 - 可用倉頡ZXAF輸入;
・ - U+30FB
. - U+FF0E - 可用倉頡ZXAE輸入,或可以用符號鍵盤的『.』號輸入。--Shinjiman 03:01 2007年1月22日 (UTC)
  • 如果打不出現行方針所指定的「·」號,在編輯工具的中文標點列中有提供「·」,可點選輸入。
  • 我先預告一下,「·」這個符號在大步跨入Vista時代後會出問題。因為:
    1. Vista預設的簡中字體「微軟雅黑」或繁中字體「微軟正黑體」將此符號的外形及字距都縮小,可能會有辨識上的不舒適。
    2. 更致命的是在簡中+粗體的情況下,系統會調用「微軟雅黑 Bold」,但在「微軟雅黑 Bold」中此符號居然是錯的。這個問題只有最初的0.70版沒有,之後直至最新的5.00版都有這個錯誤。--百楽兎 08:02 2007年1月22日 (UTC)

暈,上頭Shinjiman君一共列出了4種字碼的點號,既然百樂兔君說目前使用的點號未來在ViSTA系統下會有問題,是不是能夠及早改用可供泛用的點號呢。--WiDE 09:38 2007年1月22日 (UTC)

不是的,只要看看en:Interpunct#Similar symbols就能發現只有U+00B7和U+2027兩個才應該作為間隔號,其他的都不是……
而且,不能因為電腦字型的問題就隨便改標點符號的標準--翔風·艾倫·獲加有事找我*^-^* 04:48 2007年1月27日 (UTC)

就如同間隔號條目裡頭所言,「由於輸入不方便,很多人會以全形英文句號「.」代替」,目前只有看到倉頡輸入法可以輸入,這...用這種不普及的符號(U+00B7)作標準根本是阻礙使用者查詢,沒有道理啊,當初何不使用全形英文句號「.」( U+2027)呢--WiDE 05:43 2007年1月27日 (UTC)
( U+2027)根本不可以,簡體下顯示:「」繁體下顯示「」。是句號不是間隔號啊……--zy26 was here. 00:35 2007年2月2日 (UTC)

參看http://www.unicode.org/reports/tr11/#Relation

最後,我想請問,在不使用倉頡的情況下,你們是怎麼在查詢一個外國人名時,輸入間隔號的。--WiDE 02:24 2007年2月2日 (UTC)

新酷音輸入法,因為可以自訂標點符號表。—綠豆殼 2007年7月1日 (日) 15:40 (UTC)
(獨家報料,嘻嘻:)先按住ALT鍵,然後在鍵盤右邊的小寫數字鍵盤那裡依次輸入「1」、「8」、「3」,然後放開ALT鍵,你再看看出來的是不是·(U+00B7)  方法提供:Cnchina (留言) 2008年9月19日 (五) 02:00 (UTC)

英文注釋有必要嗎?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棧/求助

阿波羅8號條目中的這個版本給各個專屬名詞附了英文原文,Droxiang將它們全部取消。本想恢復,卻又覺得這樣看上去簡潔一些。如何處理?謝謝。--Tian 23:23 2007年2月13日 (UTC)

人名、地名、作品名及業界常以原文表達的專有名詞在第一次提到時應加註原文。--Ellery 02:23 2007年2月14日 (UTC)
支持Ellery的說法。特別如果是各地區翻譯方式不同的詞彙,一定得加註原文,因為這還可以方便其他用語地區的人幫忙訂正轉換標籤。--泅水大象 訐譙☎ 03:24 2007年2月14日 (UTC)

如果中文維基已經有該條目,即鏈接為藍色,即可省去,否則一些涉外文章要通篇加外文了,豈不是連「美國」這樣的詞也要加了。--Ffn 05:29 2007年2月14日 (UTC)

我認為這樣的說法不完全正確,除了有沒有藍色連結之外,也要看裡面的詞彙到底是常用詞還是冷門詞,如果是常用詞如美國者,當然不需要增加原文註釋,但如果是像薩克其萬這種冷門且台中港三地譯名都不一樣的名詞,我不寫原文註釋你們能一看就知道到底是哪裡嗎?沒錯,如果此名詞目前已經存在有解釋條目,你是可以點進去瞭解看看到底是啥玩意兒,但如果一個條目裡面連續出現十幾個冷門(但是有藍色連結)的名詞,我相信光是點來點去就已經點到讀者頭昏腦脹,更別說要把文章內容看懂。試想如果有本滿滿都是外文中譯名詞的書籍,它把原文註釋全放在書後面最後一章供讀者參考,但卻沒在名詞第一次出現時加上原文註釋,其閱讀性是好是壞?如果是我的話肯定會把這本書丟了,直接拿原文書看比較快。同樣的道理,我認為縱使有藍色連結,冷門的外來名詞第一次出現時還是要加上原文註釋才會便利閱讀理解。至於這個詞彙『常用』與『冷門』的衡量,就得靠編寫者與所有維基參與者的智慧了,很難有辦法明文規範,但在不影響版面閱讀性的情況下,對於可能有冷門不易理解疑慮的詞彙在後面加註原文,是正確且符合出版業慣例的作法才是(雖然維基百科不是營利用出版品,但既然說是百科全書,自當擁有與一般出版品看齊的閱讀性才對)。--泅水大象 訐譙☎ 06:51 2007年2月14日 (UTC)

我認為沒有中文維基內部連結的,需加注外文,加lan模板,對所屬地區域性詞彙採用當地語言,對專有名次採用行業語言,對全球性或知名度較廣採用英語。對待有藍色鏈接的條目,即可不用外文注釋,這是wiki百科模式區別於一般出版物的特色之處,因為人們不懂可以隨時點擊進入查看。當然這都是我以為的慣例,甚至涉嫌我個人制定的規則,並無維基方針支持。而如泅水大象所言,如果對待有藍色鏈接條目,也加外文注釋,當然沒什麼不可,一般的出版也也有類似的標準,這也是仁者見仁了。

此外,很久以前就曾想着手對編輯手冊進行細緻的編寫,尤其是標點和書寫格式部分,參照一些出版業標準進行規範,但深知維基一片嘈雜,自己又精力有限,又想,可能維基正白手起家之時,可能太多的框框也不利於成長,為此僅能做長久之際了。在此發幾句牢騷,見諒了。--Ffn 14:38 2007年2月14日 (UTC)

我也覺得增加一些標準可以增加百科的權威性,如果有這方面的活動我願意盡一些力。--Tian 00:07 2007年2月15日 (UTC)

條目中第一次提到的帶有國際性英文簡寫的專業名詞(如潛射彈道導彈,英文縮寫SLBM);不確定、沒有官方譯名、沒有wiki中文翻譯共識的翻譯(俄最新試射的SLBM Bulava目前譯名就有「布拉瓦」、「圓錘」、「權杖」等);容易引起爭議的翻譯(比如一個不常用的外文名詞在不同華文區產生了不同翻譯)都建議加注英文或該名詞所屬語言的原詞。—Prinz W 14:04 2007年4月11日 (UTC)

括號的使用格式

注意到最近有些參與者在有計畫性地將條目中原本是全形的括號改為半形,並在編輯註解中提到『根據方針進行修正』,但很奇怪的是記憶中除了條目內的括號因系統的限制因素使用半形外,長期以來都規定是要以全形括號為主,因此這幾年來我也都一直使用全形的括號在寫作。在此我想請問一下最近是否有真的經過討論進行了格式方針的修正?畢竟中文維基上的條目再怎樣也有十萬條以上了,其中大部分都是以全形括號寫的,此時要改工程規模可不小,茲事體大,因此想先跟大家詢問確認之後才方便未來的繼續編輯。—泅水大象 訐譙☎ 19:51 2007年4月17日 (UTC)

沒有這種方針。我想應該通知這些用戶,阻止他們的行為。--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01:31 2007年4月18日 (UTC)

看格式指南中這一段:

請注意括號一如其他標點一樣,都應該使用最常見的全形符號:

  • ( )

而不是半形的:

  • ( ) 或者 ﹙ ﹚

以及這一段:

請使用正規中文的標點符號。同時請注意以下特別格式:

  • 在文中請使用全形的標點符號(,、:;.。?!)而不是半形(,:;.?!)。

唯一規定使用半角的,是條目名中位於末尾的消歧義括號。--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01:38 2007年4月18日 (UTC)

能否說出具體是哪些用戶,我們好去通知他們?--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01:40 2007年4月18日 (UTC)
其實我指的用戶是一位來自日本的維基人,可能是還不熟悉中文版的規則,所以已經留言跟他說明了。只是想在留言之前double check一下目前的規定,免得最後發現是自己搞不清楚狀況那可就丟臉了。—泅水大象 訐譙☎ 03:25 2007年4月18日 (UTC)
似乎日文版規定使用半形括號?--Jnlin討論) 05:04 2007年4月18日 (UTC)
日語版也是推行全形括號的,見ja:Wikipedia:表記ガイド#括弧類,雖然仍未成為指引,但大部分仍會採用全形。--RalfX) 06:03 2007年4月18日 (UTC)

就我所知,上面從格式手冊所引用的關於括號的指導,是隸屬於條目題目之下;括號這種東西,是中國發明的嗎?全形括號只是因應中文的特性而有的吧?當文化不斷互相交流時,不可能完全不提西文,當括號是用於文中的西文時,可以用半形吧?Callmejosh (留言) 2008年7月5日 (六) 10:56 (UTC)

  1. 我也同意這點,括西文時應當使用半形才對,全形反而很怪。--Ciel AzuréTalk 2010年11月8日 (一) 14:28 (UTC)

避免中文出現斜體格式

中文並無斜體用法,然而除了編輯者的疏忽外,更重要的是許多模版inforbox已內置了斜體格式,導致還是有許多中文斜體的實際應用出現,如

在此提出來,想讓大家一起來討論討論,看是否有解決方法(如修改模版)。但至少也可以讓大家多意識、多重視一點這個問題。我真的很討厭中文斜體字。Hawyih 19:26 2007年4月18日 (UTC)

同意,中文斜體字大量時干擾閱讀,少數則有礙觀瞻,建議避免。WiDE 寫於世界時間 19:59 2007年4月18日 (UTC)

斜體字在某些條目中表示古文引用,不應該比避免。—漢超高祖聖武桓文玉皇大帝劉jerry(誹謗朕 02:23 2007年4月19日 (UTC)

是避免出現斜體,不是避免強調一段文字,用楷書或其他字體來表示引用古文不也可以嗎?67.103.245.50 02:30 2007年4月19日 (UTC)

  • 解決方法:

①使用Vista的新字型:微軟正黑體微軟雅黑Meiryo等來表現漢字斜體,新字型對漢字斜體的顯示有很好的改良。
②如上各位所述,不要使用斜體,改以其他的效果表現漢字。
--百楽兎 04:01 2007年4月19日 (UTC)

根本的解決辦法就是修改wiki語法,把用兩個單引號( '' 其中不显示斜体 '' )括住的內容顯示為其他而非斜體中文內容。-下一次登錄 2007年4月19日09:52留言
to doudouliu: 在古文中更沒有斜體,對於引用內容,在中文一般都是用不同字體或者粗體來表示。
to 百楽兎: vista太新了吧?而且要考慮到其他非windows用戶。參看在中國前兩周Windows Vista共賣掉了244份真實拷貝
to 下一次登錄:這可能不是那麼簡單的問題。因為我們還是需要用到斜體,例如英文的書名。除非能夠判斷是中文還是英文--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7年4月20日 (五) 01:17 (UTC)
可否設計一種標記,使用楷書字體,如果用戶沒有安裝楷書,則顯示斜體?CyberSnoopy談談 2007年4月20日 (五) 02:30 (UTC)

條目標題格式問題:空格

再來討論個格式問題,這次想問的是條目標題中的空格問題,因為在格式指南裡面似乎沒有詳細說明。我想問的是,如果條目名稱是由中文與英文字母或數字組合而成的,其交界處是否要維持外語中的習慣空一個半形空格,還是要如中文的習慣般直接連在一起?舉個例來說,是尼康D100還是尼康 D100正確?是空中巴士A319還是空中巴士 A319正確?因為發現到目前中文版上使用兩種條目命名法的維基人都有,很亂,我認為應該要稍稍討論釐清一下以免造成很多連結失效的困擾。—泅水大象 訐譙☎ 06:21 2007年4月19日 (UTC)

應該是連在一起。—Jnlin討論) 06:55 2007年4月19日 (UTC)
我亦贊成連在一起,空格是英文分詞的手段。— fdcn  talk  2007年4月19日11:29 (UTC+8 4月19日19:29)
應該連在一起。—Ellery 13:10 2007年4月19日 (UTC)
兩種不同的書寫系統(如漢語和英文字母,或英文字母和數字,或漢語和數字)我認為無須空格,因空格只是用來作分詞用。兩種不同的書寫系統單看其本身就能夠分開了。Hello World! 2007年4月19日 (四) 13:43 (UTC)
嗯,看來結論蠻一致的,那我就繼續著手把看到的錯誤格式標題進行修改吧!—泅水大象 訐譙☎ 2007年4月20日 (五) 05:58 (UTC)
我查了一下中文資料,發現大陸官方媒體都是不用空格的。比如參考消息就是用「空中客車A380」,沒有空格。--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4月20日 (五) 09:17 (UTC)

《》與斜體

斜體的誤用一直是個很普遍的問題,我也一直很關注這個問題。最近考慮到一個特殊情況,即在中文環境中對英文名稱是使用《》還是用斜體。經過參考各方資料後(包括維基指導),我的結論與評估如下:

  • 假設有一本英文書籍,名稱為「ABC」,那麼在中文段落里,我們介紹或提到這本英文書時,以斜體表示,這樣用「ABC是一本英文書籍。」
  • 假設ABC這本英文書籍被引入了中文市場,翻譯成了中文,最後以中文出版,但只是書籍名稱繼續沿用「ABC」。那麼,我們在條目中介紹或提到這本中文版的《ABC》,則以書名號格式,如「《ABC》是一本中文譯著,翻譯自英文原書ABC。」
  • 假設有一位中文作家Sisy,寫了一本中文書籍,但命名為「Love」,那麼我們在條目中介紹這本書時,這樣用「網絡作家Sisy最近出版了她的新書《Love》。」
  • 如果書籍有通用中文名稱(無論它是譯著還是中文原著),那麼一律使用《》,如「《科學》、《自然》雜誌是非常重要的學術期刊。」

以上的「書籍」同樣可換成同等的電影、電視劇、專輯、電視節目、歌曲、遊戲、畫作、雜誌等等。以上所述,請大家發表意見。(期望經過討論後,能夠對Wikipedia:格式手冊進行補充)--Hawyih 2007年5月14日 (一) 12:38 (UTC)

  • (+)支持:Hawyih整理得蠻不錯的,原則上我支持這樣的規範方式。不過有個特別的特例問題想提出,那就是如果遇到與中文同樣不適合斜體顯示的語言(例如日文、韓文等等),縱使是外文著作品,我們是否可以沿用代表中文著作品的《》而非使用斜體字顯示呢?為了版面好看我通常都是比照中文辦理,但想在這兒徵詢一下大家的意見!—泅水大象 訐譙☎ 2007年5月14日 (一) 15:08 (UTC)
(:)回應:我同意您的看法,日文、韓文也應該比照中文。因為斜體是西方文字的用法,而不是全部外文。--Hawyih 2007年5月14日 (一) 19:25 (UTC)

(+)支持,簡單來說,如果引用外文原文就使用原來文字的標點,如果只是起個外文名字就用書名號。這可以適用與所有外文。—Mukdener|留言 2007年5月14日 (一) 15:13 (UTC)

我倒覺得都應當用書名號。為什麼中文維基里要保持英文斜體代表書籍的方式呢?— fdcn  talk  2007年5月14日15:41 (UTC+8 5月14日23:41)

同感。用斜體表示書名(另外還表示強調等意思)是外國的習慣,對中文使用者而言不易辨識也不一定能知道那是書籍或作品名稱。--RalfX2007年5月14日 (一) 15:58 (UTC)
(:)回應:「外國的習慣,對中文使用者而言不易辨識也不一定能知道那是書籍或作品名稱」,這句話我同意。但是,我覺得這樣看問題那就太強人所難了,如果真的忽略所有外文因素,太多地方都無法進行下去了。比如使用「Category:」,Category其實都不算很基礎的一個英文詞呢。Windows中文系統裡還經常出現一大堆英文警告、英文提示、英文名稱,純中文環境連微軟都做不到,不能過分苛責啊。--Hawyih 2007年5月14日 (一) 17:50 (UTC)
條目內容與構建手段不是一回事,一個是百科條目知識的呈現,另一個是支持條目的指令代碼;中文的政策與現實對應也不是一回事,比如真正的客觀中立也是做不到的,但不能否認客觀中立的政策並服從這一政策要求。— fdcn  talk  2007年5月15日15:23 (UTC+8 5月15日23:23)

(!)意見:如果全部使用《》,不是不可以,但恐怕反對的聲音會很大,因為很多編者對西方語言文字習慣接受很深,而現在的方法比較折中,對中文本身的格式、規範沒有什麼傷害,也尊重了英文(外文)習慣。還有一個重要問題,有時候界定中文環境也會有爭議,譬如一段中文中引述很小一句英文,英文中又剛好帶一個書名,那麼此時是改用《》,還是斜體就有爭議了。--Hawyih 2007年5月14日 (一) 17:42 (UTC) 另外,如果都用《》,那

  •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是一份由倫敦經濟學人報紙有限公司出版的雜誌,在全球發行。

要變成

  •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是一份由倫敦經濟學人報紙有限公司出版的雜誌,在全球發行。

這不是很奇怪嗎?--Hawyih 2007年5月14日 (一) 18:42 (UTC)

大家不要忘了一個必須使用斜體的地方,生物物種的拉丁學名(例如白暨豚的學名Lipotes vexillifer),斜體是學名規範的一部分--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7年5月15日 (二) 07:07 (UTC)
這與本討論書籍名無關。— fdcn  talk  2007年5月15日15:23 (UTC+8 5月15日23:23)
一般的情況下比較偏好懷德WiDE的方案。Stewart~惡龍 2007年5月15日 (二) 08:34 (UTC)
我個人偏好《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這樣的使用方式。畢竟我認為書名是外文的情況下應該使用外文的標註方式會比較讓人易懂吧。--笨笨的小B | 20巷 2007年5月15日 (二) 18:39 (UTC)
  • 現在的主要分歧為:在中文語境中,是全部使用《》,還是對引述的外文名稱使用斜體。可否來個投票?--Hawyih 2007年5月15日 (二) 16:54 (UTC)
    • (+)支持Hawyih方案。2014 2007年5月15日 (二) 17:39 (UTC)
    • 「引述」是什麼意思?如果是指稱,我(-)反對,應當使用《》號,比如:《ABC》是一本英文書籍。但我不反對引述(quote),比如:他說:「ABC is a english book.」,這時連逗號句號都是應用半角的。兩種語境不難區分,中文政策必須堅持。如果服從外文習慣,《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後面的括號是不是也要半角?— fdcn  talk  2007年5月16日11:53 (UTC+8 5月16日19:53)
括號當然不可用半角,因為括號是為那段中文服務的,而斜體與the economist則是一體,有the economist出現,則必會伴隨書名格式(斜體還《》不論),但括號卻與the economist並無必然聯繫。--Hawyih 2007年5月16日 (三) 17:13 (UTC)
括號表示其內是額外說明,書名號(或斜體)表示其內是書籍名,兩者都是語義和格式的,我實在看不出有什麼本質區別。— fdcn  talk  2007年5月17日10:21 (UTC+8 5月17日18:21)
如果說括號與外部還有聯繫,那好辦,表示語義和格式的符號有的是。引號呢?是不是引述外文我們可以違反格式指南,用半角引號""?— fdcn  talk  2007年5月17日10:30 (UTC+8 5月17日18:30)
若翻譯作品有通用中文名稱,但也應在條目內第一次提到時加註原文名稱。中文名應加《》號,就算它是外文書名也一樣。但是後面仍應以斜體加註原文名稱,除非是日文、韓文的原文名。但不曉得西里爾字母(如俄文)的書名是否有使用斜體。—Ellery 2007年5月17日 (四) 05:34 (UTC)

三種處理

  1. 有中文名稱時,第一次出現時用《中文名》(book name,以後用《中文名》
    無中文名時,用book name
  2. 有中文名稱時,第一次出現時用《中文名》(book name,以後用《中文名》
    無中文名時,用《book name》
  3. 有中文名稱時,第一次出現時用《中文名》(book name)《中文名》(《book name》),以後用《中文名》
    無中文名時,用《book name》

我支持方案3,但也能容忍方案2(因為可以理解第一次在引述),堅決反對方案1,無法認同在正式行文中出現ABC是一本英文書籍這樣的表述,雖說現在的格式指南沒有書名號,但要求格式遵循中文的立意是有的,我們不能為書籍名單獨定排除規則。有人說會使一些編者不習慣,要知道這樣的編者是有英文基礎的,但對一個純中文使用者來說,是無法理解這是代表了書籍名的。正如生物專家可能更熟悉物種的標準名,但我們不能因此例外把物種條目名稱不用中文名稱。— fdcn  talk  2007年5月17日11:13 (UTC+8 5月17日19:13)

下面的投票,我認為稍早了點,希望有更深入的討論達成一些共識後進行為好。既然已開,我想說明一點,不能根據簡單多數來決定規則,如果1沒有支持而2和3都有並且沒有形成共識,可以規定「無中文名稱時必須用中文書名號,有中文名稱時,可以在首次出現時加注原名稱,但以後都要用中文名稱加書名號的方式。」迴避對括號內格式的規定。— fdcn  talk  2007年5月18日13:18 (UTC+8 5月18日21:18)

投票

那乾脆來個投票好了:

  • 有中文名稱時,第一次出現時用《中文名》(book name,以後用《中文名》
    無中文名時,用book name

是否應制訂羅馬數字的使用標準?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棧/其他

今天注意到既有維基人使用半角羅馬數字,也有維基人使用全角。以我個人的意見來說,似乎半角的羅馬數字與前後文字銜接更好,尤其在條目名中,因為全角會留下較大空隙。現在好象還沒有相應標準,想討論一下是否應制訂標準?--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6月7日 (四) 11:15 (UTC)

應該是採用半角吧,我還以為早有共識呢?金翅大鵬鳥(talk) 2007年6月8日 (五) 01:24 (UTC)
(:)回應,果然說明太多大家都不會去仔細看!請參考Wikipedia:格式指南#時間、數字、度量衡。→又開始囉唆的阿佳 2007年6月8日 (五) 01:38 (UTC)
那裡說明的是阿拉伯數字。--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6月8日 (五) 06:48 (UTC)
羅馬數字用的是一般的羅馬拼音字母來編寫的,所以格式規則上不應與其他羅馬拼音字母有差別吧?應該是用半形才對!—泅水大象 訐譙☎ 2007年6月13日 (三) 07:18 (UTC)

把人名用方格圍起來

想問問:一般的出版物有把死者的名字用方框圍起來的習慣。這在HTML可以做得到嗎?因為正在編輯共和國衛士條目,想把「烈士」的名字用方框圍起來。--石添小草 2007年6月16日 (六) 10:05 (UTC)

這是方框文字,恐怕要用 CSS 了,原始碼為<span style="border: 1px solid #000000">這是方框文字</span>。也許可以弄個範本。--leeyc0找我2007年6月16日 (六) 10:29 (UTC)
那麼孔子、老子等條目人名上面不是全是框?沒有必要吧。-下一次登錄 2007年6月16日 (六) 11:51 (UTC)
不必要。只是因為這次受賞的有在生和烈士的,為了簡化分類而作的調適而已。--石添小草 2007年6月16日 (六) 13:05 (UTC)
在已經去世的人名邊上打個星號作為注釋就可以了,不需要使用方框。—Isnow 2007年6月16日 (六) 13:34 (UTC)
好像這種的標示是叫作示亡號嗎?--Shinjiman 2007年6月16日 (六) 13:37 (UTC)
沒有必要,個人看過使用示亡號者只有在訃聞或訃告之中才有(標示出亡者已逝世之親屬),一般書籍刊物還沒看過使用。—Ellery 2007年6月16日 (六) 15:48 (UTC)

剛注意到這裡,我已刪除了這種格式,我個人認為這不是百科條目合適的格式。示亡號里有「表現出肅穆莊重的氣氛以及哀悼的悲痛感情色彩」,顯然這應是百科應避免的。— fdcn  talk  2007年6月16日17:30 (UTC+8 6月17日01:30)

大型辭書的編纂人員頁,會看到這種符號,如辭海、漢語大字典。—67781530 2007年6月17日 (日) 10:47 (UTC)
辭書的編纂人員當然可以有,但你會在辭書裡的詞條里看到這格式嗎?前者相當於我們維基的用戶頁,死亡的維基人可以這麼弄,但條目不可以.— fdcn  talk  2007年6月18日03:56 (UTC+8 6月18日11:56)

日本條目的年號問題

近日看見伊勢號戰艦一條目有兩位管理員對條目的年份命名出現分岐,一方認為關於日本的條目應以日本年號表示,同昤提出日本年號已重定向至公曆年份,所以不存在公曆為先的問題。另一方的意見是,公曆為維基百科的首要年份顯示共識,日本年號應為次要。Stewart~惡龍 2007年6月24日 (日) 13:32 (UTC)

應只顯示公曆,日本年號只作輔助。因為在中文語圈內,沒有人會使用昭和X年。雖然我的看到不少日語書(特別是日本史)是以年號作分介,但別忘了這是中文維基百科,不像日語這樣,絕大部份人都能理解昭和這個年號。—費勒姆 費話連篇 2007年6月24日 (日) 13:55 (UTC)

  • 我覺得寫的人要使用西元或日本年號都無妨,但如果要用日本年號,應在後面加注西元年(同樣的,中國條目中的中國年號也應該如此),以便利讀者觀看。—ffaarr (talk) 2007年6月24日 (日) 14:26 (UTC)
  • 我也認同ffaarr說的,針對哪個地方性使用其年號並沒有不妥,反觀中文歷史條目,也一樣使用了許多歷史上的年號為主,如果要說中文維基就該使用中文紀年,難道我寫到「日本天慶二年」要改成「後晉高祖天福四年(日本朱雀天皇天慶二年)」嗎?別忘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才使用西元記年,如果說中文維基一定要使用中文紀年,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的條目內容更少人能看得懂標的年號是什麼時候。昭和不懂難道中文條目沒有介紹昭和嗎?何況只要能有標示清楚西元記年,那會有什麼問題呢?公曆為維基百科的首要年份顯示共識,我想並沒有人說不標示出公曆吧?寫什麼條目就以什麼為主並沒有問題。→又開始囉唆的阿佳 2007年6月24日 (日) 15:06 (UTC)
    其實我不反對又作輔助,例1604年慶長9年)。但是從伊勢號戰艦,我認為是過度濫用(除非年號更改),用一個就可以了。—費勒姆 費話連篇 2007年6月24日 (日) 15:16 (UTC)
    您是指伊勢號戰艦中的歷代艦長章節?那確實有點過火了,想必他是希望遵照翻譯來源做完整的翻譯所致吧?不知道宮本すぐる有什麼說明?我想這部份應該可以有替代方式來標明兩種年號都顯示才對。→又開始囉唆的阿佳 2007年6月24日 (日) 16:56 (UTC)
  • 同意ffaarr的意見,我認為以日本紀年為主是無妨,都不該用個『已經有連結』的理由就省去西元紀年的註釋。—泅水大象 訐譙☎ 2007年6月24日 (日) 19:55 (UTC)
    阿佳兄猜中我的用意,當然這並不完全但我不多說了。另外,我在條目的年份中加上附註,如果仍然有人說看不懂就不是我的責任了。--すぐる@武蔵×長門有希 2007年6月25日 (一) 05:39 (UTC)
那種附註有什麼意義,要大家練習算數學嗎?維基百科中既然已經有年份標示要以西元為主的規定,就應該遵守,尊重一下不是哈日族的閱讀便利吧!—泅水大象 訐譙☎ 2007年6月25日 (一) 06:23 (UTC)
無法認同那樣附註法,我贊成在相關條目(如日本歷史類的條目)寫日本紀元,但應在第一次提到時括號加註西元年,不應抱著日本紀元有重定向到西元年條目這理由,因為條目內容是有可能列印或印刷出版的,這樣無法顯示內部連結。條目似乎譯自日文維基,但不應像日文維基該條目那樣日本中心。—Ellery 2007年6月25日 (一) 07:03 (UTC)

條目應該公元紀年,重要年份以括號標註日本紀元。條目現在的搞法是惡霸行為,我相當懷疑User:宮本すぐる這個人的情商。--Hawyih 2007年6月25日 (一) 07:20 (UTC)


我之前也曾留意到Hawyih及宮本兄曾有一些衝突,不單是Hawyih,連我進行編輯也遭宮本兄回退。後來我透過MSN向宮本兄,得出的結果如同Hawyih所說的「令人吃驚」。拉丁語系版本的近代日本軍艦文章是不會用年號的,以公曆取代年號,是國際化的決定。--Wrightbus × WrightRail ~威鉄高速~ (お客様サービスセンター) 2007年6月25日 (一) 07:41 (UTC)
那麼樓上各位有甚麼高見,可以在條目talk page內作示範?但像Wrightbus上一次的編輯絕不能接受。--すぐる@武蔵×長門有希 2007年6月25日 (一) 09:59 (UTC)
連這種事情都會變成爭論點實在很令人無力,難道就不會同時把兩種紀年方式都寫上去不就得了?更妙的是,連日文維基中的主文部分都只有以西元年份作為記錄,只有後面這個艦長列表是日本紀年,可見連日本人都不認為『只寫西元紀年是絕不能接受的事』,既然連日本人對這種事都不是很堅持,為何中文維基上要為了這種事爭吵?不怕被日本人笑嗎?—泅水大象 訐譙☎ 2007年6月25日 (一) 10:33 (UTC)
感謝大象兄,我覺得大象兄的做法很合適,我其他條目亦會參考這個作法。--すぐる@武蔵×長門有希 2007年6月25日 (一) 10:53 (UTC)

個人覺得公曆是大家共同的標準,理應使用,但喜歡加上日本紀年就以括號或伊勢號戰艦的方式列示吧!Stewart~惡龍 2007年6月28日 (四) 03:34 (UTC)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條目的國家模板該不該加注英文名?

近日,我發現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華民國條目的國家模板中,國家名稱下面老有人喜歡加注英文名,我認為這兩個政府還不至於把英語作為官方語言吧?而一般而言,國家模板中國家名稱是使用本國官方名稱的,所以,沒必要加注英文,不知大家的意見是什麼?—冰封沙漠 2007年6月27日 (三) 09:42 (UTC)

既然如此,那爲什麽大部分其它國家條目裏國家模板的國家名稱都放中文呢?和英文條目一樣,很多都有英文名稱(其實這也是相應國政府對外使用的官方外文名稱)。按照你的說法,那在英文條目中,沒有把英語作官方語言的國家的條目裏面的英文名稱也都要刪掉咯?!我可是從來沒有聽說國家模板中國家名稱只限官方語言,否則人家怎麽知道「United Kingdom」就是「聯合王國」?這個,你所「認爲」的觀點,似乎很不符合邏輯吧……?!—Gzyeah 2007年6月27日 (三) 18:13 (UTC)
您忽略了一件事,這裡是中文維基,因此模版上的國家名稱都有放中文是天經地義的。如果這裡是嗚啦啦語維基,那麼就應該在模版上放嗚啦啦語的譯名,而非中文,這樣才合邏輯!—泅水大象 訐譙☎ 2007年6月27日 (三) 20:08 (UTC)

僅使用當地的官方語言即可。—Isnow 2007年6月27日 (三) 11:17 (UTC)

我覺得既然是百科全書,無妨加入英文名阿,這也是條目本身的一個內容吧。—人神之間擺哈龍門陣 2007年6月27日 (三) 13:42 (UTC)

僅加入英文的話是違反中立性的。—Isnow 2007年6月27日 (三) 14:21 (UTC)
可以考慮加入藏語蒙古語狀語和維吾爾語,英語不用考慮了因為不是官方正式語言。—Ksyrie(Talkie talkie) 2007年6月27日 (三) 20:56 (UTC)
嗯!這個提議真的很好!人民幣上就有5中文字,而且,這5中文字是中國官方認可的文字哦!—冰封沙漠 2007年6月28日 (四) 03:04 (UTC)
以前一直有語言平等的訴求,而且也為了NPOV,因此不僅國家template只用該國語言名稱,其他infobox也是這樣處理的。例如人名、地名等。現在似乎大家都忘了這個事情。以上面討論來說,加入英文真的是違反中立,如果要加上英文,也應該加上法文、德文等,或者至少加上聯合國的官方語言吧?否則為何英語獨大?因此在這裡建議,對於人名、地名、出版物等,在infobox中的標題請使用該事物所處國家,或該事物本身所使用官方語言的寫法,非中文事物一般不要加入中文標題,非英文國家事物不要加入英文標題(當然這裡說的是一般情況,特殊情況需要另外討論)--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7年6月28日 (四) 07:33 (UTC)
另外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說,官方語言只有中文吧?其他少數民族語言似乎從來沒有作為官方語言過,只是地區性/族群性語言。人民幣上的幾種語言也只是一種象徵意義,用中國人口數量最多的幾個民族的語言作為中國民族眾多的代表,並沒有官方語言的性質。而且中國的各個少數民族,大部分都有自己的語言,如果真得把這些加上去,估計要有幾十種語言呢--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7年6月28日 (四) 07:38 (UTC)
若各族語言列為官方語言的話,則政府所有的文書、公告、出版品及法律條文等都要有各族語言的版本。—Ellery 2007年6月28日 (四) 13:23 (UTC)

那請問像是韓文或是日文那些無法看懂的文字是不是需要標羅馬拼音?—    マイ・トーク  2007年6月28日 (四) 07:40 (UTC)

這裡是中文維基百科,只需要加入中文和當地官方語言
  • 不需要「考慮加入藏語蒙古語狀語和維吾爾語」
  • 不需要對「那些無法看懂的文字是不是需要標羅馬拼音」,當地官方語言不是羅馬拼音
Isnow 2007年6月28日 (四) 08:12 (UTC)

贊成Isnow和書生的看法!—冰封沙漠 2007年6月28日 (四) 10:27 (UTC)

很感謝各位朋友的批評和指教,我已經刪掉中華民國朝鮮韓國之國家信息表格內的英文名稱,並在國家模板中"國家名稱"一項增加了說明。—Gzyeah 2007年6月28日 (四) 18:39 (UTC)
謝謝大家的指示,但是我看很多跟日文相關的文章,幾乎都一定會有羅馬拼音,有些地名在當地官方語言並不使用漢字的也都會被硬翻成中文,不知道那樣作法是不是可以?—    マイ・トーク  2007年6月28日 (四) 13:04 (UTC)
這個討論只是針對infobox中的標題,其他地方使用還是應該用中文--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7年6月28日 (四) 13:23 (UTC)
請問像是埼玉市這條目右邊的那個算不算是infobox?還是只有國家的infobox才不能加英文?—    マイ・トーク  2007年6月28日 (四) 14:48 (UTC)
我是支持對日文加羅馬拼音的,畢竟很多人都懂英文,加上羅馬拼音有助發音,而且日文有日本國規定的羅馬拼音寫法,拼音也是日文的一種。不過韓文我就不知道了。--Jnlin討論2007年6月28日 (四) 15:52 (UTC)
同意Jnlin,現在的日文infobox很好啊,羅馬拼法還可方便排序,況且在日本也是通用的。至於說日文中不用漢字的地名等,在我們中文wiki出現自然應該翻譯成中文(要照顧不會看日文假名的讀者),但是括號裡面可以標註原文方便查證。----Vincivinci 2007年6月29日 (五) 02:35 (UTC)
不贊成在infobox裡面使用羅馬拼音,但應該在正文內容裡面加入。—冰封沙漠 2007年6月29日 (五) 03:15 (UTC)
明白了國家中不可以使用英文,就像日本也沒有在infobox有寫上英文,但是其他的日文城市infobox或是日文條目卻都有日文模板或是日文羅馬拼音,這些就只限制國家infobox不能有英文。—    マイ・トーク  2007年6月30日 (六) 04:01 (UTC)

條目中能否插入詩詞歌賦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棧/方針

有編者在《紅樓夢》、《三國演義》、魯迅等條目中插入詩詞歌賦作為題頭,對此我表示反對。我認為,詩詞這種格式,是非常主觀性的、個人化的文體,不適合百科全書的格式。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個正規百科全書會不會在三國演義這個條目里橫空插入一首詩詞。詩歌原文如果在條目中出現,也應該以學術性的文體加以介紹,而不應該橫空插入。希望社區對此能有共識。—鳥甲 2007年8月9日 (四) 09:06 (UTC)

以下是我和霍枯燥他的討論頁上的相關討論:

霍兄,您在三國演義安史之亂等條目中都加入了大量詩詞歌賦,我不同意您這種做法,這是百科全書,應堅持學術性,加入詩詞則文學色彩太強,而且加入哪首詩詞也完全沒有標準,希望您能認同。如果您有不同意見,我會送交互助客棧尋求共識。謝謝。—鳥甲 2007年8月8日 (三) 07:36 (UTC)

三國演義的詞是羅貫中寫小說時選擇的本來就有的開篇詞,出自楊慎,已和三國演義連成一個整體,讀三國演義不知道這個的恐怕沒幾個。安史之亂確實有些難辦,但我希望類似情況處理起來考慮一下以下的個人意見:
  1. 加有「詩史」地位的詩詞只局限於歷史類事件歷史類人物的文章。另外,關於詩人騷客和其代表作品的條目,也應允許加其1首代表作。
  2. 在歷史類事件或歷史類人物的文章中,加1首有「詩史」地位的詩詞應該是可以的,1首也不能加有些違背中文的文化傳統(畢竟中文的傳統強項在詩詞),但具體加哪1首可以有爭論,有爭論時以少數服從多數為準。
  3. 我迄今為止最多一篇歷史文章加3首,3首以上我認為就肯定太多了。既然有觀點認為3首也太多,這個我看也可以討論一下。如果可以加詩史的話,到底是以加1首題頭詩為上限,還是2首(題頭詩+結局詩)為上限安史之亂我從前加的是白居易的《長恨歌》節選「漁陽鼙鼓動地來」為題頭,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為結局。這在文化界也都是有代表性的。。--霍枯燥 2007年8月9日 (四) 01:26 (UTC)

除非是介紹這個詩歌或者詩人的條目,否則我反對在條目中使用任何詩歌。您可以想象一下一個正規百科全書會不會在三國演義這個條目里橫空插入一首詩詞。楊慎的那個開篇詞如果要出現,也應該以介紹的方式在正文中以百科的語言提及,而不能橫空插入。詩詞這種格式,是非常主觀性的、個人化的文體,不適合百科全書的格式。希望您三思。我馬上將把這個問題提交到Wikipedia:互助客棧/方針。—鳥甲 2007年8月9日 (四) 09:00 (UTC)

鳥甲 2007年8月9日 (四) 09:06 (UTC)

我也反對在百科條目的題頭裡插入詩詞歌賦等內容。—長夜無風(風語者) 2007年8月9日 (四) 10:11 (UTC)
  • 不贊成加詩歌。
  • [OT]to 鳥甲:{{quote}}模板使用了參數1,所以有=號的內容請在前加「1=」限定。另外,維基對<blockquote>有限制,不在乎語義時,你可以用{{cquote}}等模板。 fdcn  talk   — 2007年8月9日 (四) 18:42 (UTC+8) —
同意,條目開頭的詩詞和名言摘錄對條目的中立性是一個破壞。給人感覺好像對條目進行了定調。 --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07年8月9日 (四) 13:16 (UTC)

魯迅的情況的確不妥,因為那首詩的褒揚意義太濃。但一種說明式的題頭,對於特別重要而複雜的人物,倒是不錯,譬如

「哲學家在用不同的方法去解釋世界,而問題是如何改變世界。」——卡爾·馬克思

這句話可以被認作是馬克思一生的哲學乃至學術思想的根本與核心,是對馬克思學術理念的最好濃縮,不是價值判斷,故並無什麼褒揚或貶低——不曉得這種方式能否為大家所容忍。--Hawyih 2007年8月9日 (四) 17:55 (UTC)

反對。雖然這已經不是詩詞歌賦了,但仍然不妥。用馬克思本人的這句話來作為對他的概括,非常不客觀,非常不中立,非常不專業。你可以在介紹馬克思的思想的時候引用這句話,前面還要加上「馬克思認為……」,但作為條目題頭,則是不能容忍的。—鳥甲 2007年8月9日 (四) 18:13 (UTC)
反對沒關係,但「非常不客觀,非常不中立,非常不專業」這話說得也太幽默了,像是講相聲;我怎麼覺得是為了語言上弄個排比,生硬湊的這麼三個詞,有點無的放矢。「哲學家在用不同的方法去解釋世界,而問題是如何改變世界。」這句話作為馬克思思想的立足點,並不過分。問題只在適不適合出現在題頭。--Hawyih 2007年8月9日 (四) 20:27 (UTC)
好吧,我是說相聲,能逗您一樂我很高興。我說的很清楚,您要是想引用這話來介紹和總結馬克思的思想,完全沒問題,我的原話是:「你可以在介紹馬克思的思想的時候引用這句話……」我反對的是把它作為題頭,用馬克思的一句話當作題頭,爭議太大。這句話是反映了馬克思的哲學思想,但他還有很多語錄,涉及無產階級革命政治經濟學等等,憑什麼說這是一句最能反映他的立場?您要引用多少語錄作為題頭?而且,放在題頭意味着什麼?只是意味着馬克思說過這話?還是說條目編者認同這句話?馬克思說過這話,完全可以在正文中出現,作為嚴謹的百科全書,題頭這種東西就不應該存在,開頭有的只應該是簡介段。另外,希望不要把這個話題衍深得太遠,這裡提出的是的問題。—鳥甲 2007年8月9日 (四) 21:29 (UTC)

在條目上方放一些名人名言沒有還不至於「非常不客觀,非常不中立,非常不專業」:

  • 這些話已經署名「--魯迅」「——卡爾·馬克思」,是這些個人的名言,部分反應了他們自己的想法
  • 這些語句已經達到了一定的知名度,其中立性和維基編者的中立性無關
  • 三國演義》的開篇詞也沒有中立性問題

有問題的只是在條目A中使用B的評論,如安史之亂。—Isnow 2007年8月9日 (四) 20:54 (UTC)

這是說條目安史之亂中使用司馬光《資治通鑑》的評論有問題?正史類的《二十四史》和《資治通鑑》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有大量評論(一般用「贊曰」),如果這都不能進入維基百科,有點說不過去。--霍枯燥 2007年8月9日 (四) 23:26 (UTC)
請大家翻翻任何一部嚴肅的百科全書,看看有沒有在條目上方用詩詞歌賦作為題頭的。如果在條目A中使用B的評論有中立性的問題,那麼在條目A中使用A的評論則更有中立性的問題。難道署名就沒問題了?那在安史之亂中也署名杜甫之類的怎麼就有問題了呢?用作者本人的詩詞歌賦作為該人或該作品條目的題頭,完全、絕對不中立。百科條目本來就是站在第三人視角介紹的,如果把條目本人或本作品的詩詞歌賦作為題頭,那是想反映什麼?說明什麼?這種過於文學式的寫法不符合學術文章格式。—鳥甲 2007年8月9日 (四) 21:12 (UTC)
您可以想象一下一個正規百科全書會不會在三國演義這個條目里橫空插入一首詩詞。」 這個我認為正規百科全書介紹三國演義這個條目時都會介紹羅貫中選的開篇詞的正規出版社印刷的《三國演義》全有這個開篇詞的,主要問題是如何介紹。所以我覺得也許應該在如何加這種詩詞上討論一下,而不是不許加。也許正文裡加幾句如「楊慎的《臨江仙》被選作《三國演義》的開篇詞,內容見右欄」這樣的介紹為好。關於安史之亂的詩史可以同樣處理,只要不搞成橫空出世,有點鋪墊就可以了,畢竟白居易和杜甫關於安史之亂的詩史已是中國文化史的一部分,說是個人化的文體似乎太貶低他們了,正文裡加些常識性的介紹應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霍枯燥 2007年8月9日 (四) 23:22 (UTC)
另外,我覺得周樹人的詩詞離權威中立尚有明顯距離,我不想介入這方面的討論。但如詩聖杜甫的詩歌,則很難認為「絕對不中立」、「不符合學術文章格式」,即便杜詩真的不中立,那也是可以放入維基的Wikipedia:可靠來源(因為其歷史權威性),所以有爭論的是怎樣加的問題,而不是不能加的問題。--霍枯燥 2007年8月9日 (四) 23:34 (UTC)
我想我說的已經非常清楚了,我討論的就是如何加這種詩詞歌賦,而不是不許加。我一向支持可以在正文中以百科全書式的學術語言加以介紹(比如焚書坑儒中結尾有「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坐井觀天結尾有毛澤東的一首詩,那種格式就是百科全書式的),但不贊成方在題頭,那個位置是給全書定調子,而詩詞是非常不學術性的文體。正規出版社出版的《三國演義》當然有這個開篇詞,但那出版的是小說原作,不是百科全書條目!請區分清楚這一點。鳥甲 2007年8月10日 (五) 05:35 (UTC)

在正文中以百科全書式的學術語言加以介紹是比較妥當的。但這裡解釋一下,這個「學術語言」可以包括{{cquote}}這樣的引用,豎排的文言原樣(即這些詩詞的原始形態,古作者並不用橫排)其實就是一種更接近原樣的quote。--霍枯燥 2007年8月10日 (五) 06:24 (UTC)

題頭詩的方式,我覺得也不能一概否定。關於各大詩人的條目,選一首其代表作題頭是合適的(具體哪一首題頭倒是可以討論)。對於歷史事件,為避免非中立表述,同意將題頭改為正文介紹。--霍枯燥 2007年8月10日 (五) 07:02 (UTC)

補充一下何謂「有些人物條目開頭會放置該人物的名言」,例如:孟德斯鳩。--百楽兎 2007年8月10日 (五) 07:12 (UTC)

我還是認為,題頭放名言,要慎用,但不禁用。這種做法雖然與傳統百科全書相違,雖然我一向支持編纂方式向傳統百科全書看齊,但此處我覺得作為一種特例也未嘗不可。《三國演義》的我看了,覺得過去放的效果很不錯,並不影響條目的中立性。--Hawyih 2007年8月10日 (五) 09:39 (UTC)

呵呵,詩那麼排版可不是為了你複製的。--Hawyih 2007年8月10日 (五) 11:55 (UTC)
請看一下蘇軾的《寒食帖》,史實以保存為原樣為上,加入用今人眼光所作的解釋是不妥的,因為再過個一千年,到時候習慣可能又不一樣了;以當時的觀點,若以某個特定時段的後人的解釋為準,則不倫不類。另外直排並不影響滑鼠粘貼,只要你按古文的習慣從右到左、從上到下移動滑鼠即可。--霍枯燥 2007年8月10日 (五) 23:22 (UTC)
(!)意見:我覺得直排是不是美觀性大於實用性?畢竟所有其它內容都是橫排,突然冒出一段直排的,顯得很怪。既然橫排已經是普遍的共識,為什麼還要費神去弄直排呢?編者輸入也麻煩,讀者看起來也麻煩。--尖尖的鹿角 (留言) 2009年1月27日 (二) 15:18 (UTC)

我來自首(不是故意晚來,是被擋在客棧外,不得其門而入):在中,我見到條目中有『直至北宋時期,人們才把上述盛酒器專稱為尊。』就隨手把北宋歐陽修的一句詞加進去,補充說明宋人的確稱之為尊。 中國古時文史哲不分家,評論看來都像作文比賽作品(舉例:過秦論)。我認為條目中既能引今人之評論,沒道理不引古人之評論。古人的評論要用詩詞來表現,那也只好原文照錄。當然引用多少很可以討論,但不必一刀切。67.103.245.50 2007年8月11日 (六) 00:48 (UTC)

關於在條目中獨立使用單書名號〈〉的問題

書名號條目中可獲知,大陸使用書名號的時候必須嵌套使用,也就是單書名號必須放在雙書名號以內。但是目前我卻看到很多條目(例:激流中國的一個修訂版本)是單獨使用的單書名號。在書名號一條目中,寫到「台灣在使用書名號時,有時可以在並非嵌套的情況下在篇章中直接使用單書名號」,因此我覺得這種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同樣的,大陸的不單獨使用單書名號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當台灣人看到文章使用雙書名號(或引號)時,他會將之修改為單書名號;但當大陸人看到單書名號時,他也會將之修正為雙書名號……因為雙方都有理,這更有可能成為一種潛在的拉鋸戰,而對維基不利。因此在此提請社群討論,應該在格式手冊中如何進一步規定書名號的使用,形成讓使用簡體和繁(正)體的維基人都能夠接受的方案。以下是幾點不甚成熟的提議:

  • 第一種方案:拋棄大陸的做法,採用台灣的寫法;
  • 第二種方案:如果台灣能夠接受大陸的寫法,那麼也可以採用大陸的寫法;
  • 第三種方案:使用繁簡轉換的單向轉換功能,可以把單書名號轉換成雙書名號,但此種方法太過僵硬,甚至會造成更多的問題;
  • 第四種方案:如果雙方都認為應該使用自己的寫法,那麼可以創建一個模板來專門處理該問題,如{{书名号转换|文章內容}},當然模板名字可以簡短一些(如一個英文字母「b」),以便於使用。

請大家針對此問題進行討論。—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07年11月5日 (一) 14:14 (UTC)

大陸採用的標點規範是必須在雙書名號或雙引號內才可以使用單書名號和單引號。第一種方案顯然是不可行的,否則是強制大陸中文用戶拋棄自己國家明文規定的規範書寫方式,有礙Wiki中立性。第二種方案,估計台灣用戶也一樣不能接受,雖然在台灣並無相對應強制性規範。第三、四種機械轉換的方案,則簡體中文用戶再也見不到單書名號,繁體中文用戶再也見不到雙書名號。 我提第五種方案,保持現狀,先到先得,所有用戶尊重其它地區的中文使用習慣。單書名號、雙書名號在不同地區可以被分別接受,則Wiki用戶必須都可以理智的接受現實。-Msuker 2007年11月5日 (一) 16:01 (UTC)

這要依據原文來判斷,如果原文是繁體字並使用單書名號則應予以保留,否則可視為破壞。把簡體字的雙書名號改為單書名號也應視為破壞。其實沒有那麼複雜。  Mu©dener  留 言  2007年11月5日 (一) 21:11 (UTC)

也可以考慮做轉換,但須注意原則上應該進行手工轉換,自動轉換是不行的。  Mu©dener  留 言  2007年11月5日 (一) 21:22 (UTC)

支持先到先得,全文用一個標準。自動轉換太危險。--Alexcn 2007年11月6日 (二) 16:12 (UTC)
支持統一為第二種方案。--minghong 2007年11月6日 (二) 17:07 (UTC)

按照第四種方案做了兩個模板(因為〈〉對應的大陸用法有時為《》有時為「」),分別為Template:書名號轉換Template:篇名號轉換{{书名号转换|我的理想}}可顯示為(請手動切換狀態查看):

〈我的理想〉

{{篇名号转换|[[37年人]]}}可顯示為:

Template:篇名號轉換

實現還是蠻簡單的,但是五個字的模板是不是有些複雜?我想應該可以用一些比較簡短的字符來替換,如有好的建議,請提。—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07年11月6日 (二) 20:02 (UTC)

據我查到的大陸用法,書名、篇名、刊物名、報紙名、電影名使用的雙書名號《》,電視節目使用雙引號「」(不過也有贊成使用《》的,如這裡,不過大陸的高考只認「」)。但這兩種情況在台灣都是用〈〉。所以說用「書」和「篇」或者「Article」和「Book」來區分都不是很恰當。—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07年11月8日 (四) 08:21 (UTC)

我個人反對用模板解決,這種對雙方閱讀並無太大影響的小情形,應用先到先得就可以了。— fdcn  talk   — 2007年11月8日 (四) 20:57 (UTC+8) — 2007年11月8日 (四) 12:57 (UTC)

(+)支持--別硬性規定。winertai 2007年11月10日 (六) 06:53 (UTC)

「但這兩種情況在台灣都是用〈〉。」←不見得,參見這裡
其實我覺得維基百科自訂自己的標準就好了,因為現實生活中陸港台對《》〈〉的使用應該都沒有那麼嚴格的規定吧。--百楽兎 2007年11月8日 (四) 13:38 (UTC)

中國是有嚴格執行的標點規範的,直接使用〈〉就是錯的,語文考試可以扣分。—Msuker 2007年11月8日 (四) 14:09 (UTC)

維基只承認中文的公共規則,單一國家和地區的規則及其的語言考試不能影響維基。— fdcn  talk   — 2007年11月8日 (四) 23:41 (UTC+8) — 2007年11月8日 (四) 15:41 (UTC)
這條規則是誰定的?請提供相關方針和指引的鏈接,不要信口雌黃。—Msuker 2007年11月8日 (四) 15:55 (UTC)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技術監督局公布的國家標準「標點符號用法」(GB/T15834-1995)。「4.15.3 書名號裡邊還要用書名號時,外面一層用雙書名號,裡邊一層用單書名號。」中文維基難道想通過任何途經,強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用戶違反自己國家語言文字的規範標準,那還叫中立?—Msuker 2007年11月8日 (四) 16:09 (UTC)
請注意,我說的一直是維基的慣例!如果你說的成立,維基用繁體字豈不是因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規定而不能使用了?這裡稱台灣為中國華國,是不是也因違反大陸的新聞政策而說明維基不中立?另提醒你注意一下態度。— fdcn  talk   — 2007年11月9日 (五) 12:03 (UTC+8) — 2007年11月9日 (五) 04:03 (UTC)

我個人覺得使用字符轉換的方式可以實現兩全其美,因此我才動用模板來解決此種問題。誰人都希望維基百科能儘量向完美靠近(儘管我們都知道,完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因此我希望這個問題最後可以達成兩全其美,即便它的過程不甚完美。—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07年11月8日 (四) 16:19 (UTC)

我在想一個問題,英文維基有沒有把color和colour兩個單詞做成一個模板呢?模板的難處是讓編輯者平白增大了編輯的難度,而雙單書名號我不認為是什麼問題。— fdcn  talk   — 2007年11月9日 (五) 12:03 (UTC+8) — 2007年11月9日 (五) 04:03 (UTC)

不妨先澄清各地語言規範或使用習慣,再考慮解決對策。

單獨使用情況

  • A. 《論語》
  • B. 〈論語〉

大陸:只允許A。台灣:?港澳:?其它地區:?

嵌套使用情況

  • A. 《〈論語〉新注》
  • B. 《《論語》新注》
  • C. 〈〈論語〉新注〉
  • D. 〈《論語》新注〉

大陸:只允許A,BCD俱為錯誤用法。台灣:?港澳:?其它地區:?—Msuker 2007年11月8日 (四) 19:42 (UTC)

下面這個例子不知道大陸如何標示:「露易絲又在著名的《美國自然科學家》雜誌(The American Naturalist)發表一篇〈七弦鳥的研究〉。」
我覺得如果只有大陸的規矩最硬,而且大陸用戶也全力奉行的話,那麼專設轉換模板供大陸用戶使用應該就足夠了。--百楽兎 2007年11月9日 (五) 01:05 (UTC)
現在,我的意見比較清晰了。為了某一地區的的規定而不是為了解決該地區人群閱讀障礙,就單項進行增加複雜度的做法不可取,否則以後這樣的事例多不勝數。至少對我這大陸人而言,看到〈美國自然科學家〉這樣的用法沒有任何的理解障礙。— fdcn  talk   — 2007年11月9日 (五) 12:03 (UTC+8) — 2007年11月9日 (五) 04:03 (UTC)
大陸的用法為:「露易絲又在著名的《美國自然科學家》雜誌(The American Naturalist)發表一篇《七弦鳥的研究》。」—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07年11月9日 (五) 05:09 (UTC)
大陸沒有「篇名號」的說法,只有書名號。凡是可以用書名號的內容,一律用雙書名號。單書名號唯一允許出現的情況是在雙書名號之內。
這規定對不對,好不好,是否對其它地區用戶造成閱讀障礙,根本沒有關係。作為中文Wiki用戶,不能也不應該提議公開違反一個重要中文使用地區正式語言文字規範的方針、指引等。非大陸用戶不必遵守這一規範,但是秉中立性原則至少應該尊重、承認這是某地區的語文規範。大陸用戶也不必遵守(因為中國法律沒有對個人提出任何相關法律義務),但是同樣必須尊重本地區的規範,而不是以個人喜好批評甚至鼓勵Wiki社群與之對抗。這種有明確政府性文件規定的事不是一個或者幾個或者幾百個自稱「大陸人」的Wiki用戶就能夠改變的。百科的中立,本身就要承擔沉重的負擔,不是所有認為不好、不合理的東西都能加以改變。否則,Wiki也就不叫百科,叫真理論壇算了。
而且從可查證角度來說,大陸的這一規範在幾乎所有的ISBN出版物中都嚴格執行。隨手翻了十幾本大陸最近十年內出版的書的前言、作者介紹等,沒有發現任何一處違規。報紙、網絡等也基本完全按照此規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第二十六條,中國公民有權對任何違反國家語言文字規範的漢語出版物提出「批評和建議」,所以實際上任何違規情況基本都會被「改正」。—Msuker 2007年11月9日 (五) 09:43 (UTC)
對不起,你所述的都構不成維基的義務,可查證也只是對條目內容的約束而非格式的約束。再請你注意一點,這是中文維基,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維基,這裡發生糾紛的解決只能在整個中文語言的環境下討論。請勿離題。— fdcn  talk   — 2007年11月9日 (五) 18:09 (UTC+8) — 2007年11月9日 (五) 10:09 (UTC)
我覺得討論的範圍偏離了初衷。用政府的規定在這裡是說不通的,因為維基百科是位於美國的服務器,因而維基百科不必遵守中國大陸、香港或台灣的任何規定。但是,從對中文書寫的習慣和對語言嚴謹的要求來說,就必然要讓這種寫法適應於所有的中文閱讀者,而不是單獨某一個群體。誠然,接受大陸教育的讀者也許不會對〈〉產生疑惑,但如果有一些嚴謹的讀者(比如語文教師、小學初中乃至高中生)會不會因此而認為維基百科是一個不嚴謹的地方呢?儘管維基百科在大陸被封鎖,我們也不能以此為理由而拒絕適應潛在的大量大陸讀者的習慣。況且,上維基來查資料的學生,會不會因為我們使用標點的不嚴謹,而受到誤導呢?—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07年11月9日 (五) 10:24 (UTC)
PhiLiP兄,你認為大陸看到這裡書名號不嚴謹,這隱含了一個前提,就是認為非雙書名號是一個錯誤。事實上,這個「錯誤」只是在大陸的中文環境中才成立,如果維基在這裡承認這是一個錯誤而做出規定,這才是真正的不中立(對其它地區而言)。維基也沒有正字、規範用語義務(雖然維基要努力做到自身規範)。我的意思是,維基必須容納各個中文地區的現實,雖然維基在這容納過程中,事實上違反了某一地區的規定規範,但這不損維基的客觀中立,因為維基並任何暗示該規定規範是錯誤的。
我了解你用模板來解決的用心。但是我反對,這對編輯者帶來的門檻提高了,僅僅是為了這個並不影響閱讀的在某地區違規(這也不是維基的義務)。如果這一次這樣解決,就會有更多的同類問題也要求這樣高代價的解決,比如兩岸的文獻引用規範並不相同,是不是也要做一個模板讓兩方都看着「合乎規範」?這樣編寫者動輒為每一個小的格式、規定就要查找相應的模板來套用來滿足各地區的規定。還是一句話,中文維基是服務於中文的公共規範,這裡先到先得就可以了。— fdcn  talk   — 2007年11月9日 (五) 18:48 (UTC+8) — 2007年11月9日 (五) 10:48 (UTC)
那麼可以不對編輯者硬性規定使用這種模板,而是如繁簡轉換的{{NoteTA}}那樣鼓勵使用,甚至還可以不鼓勵,不反對——全靠編輯者自己的選擇。這樣我們可以避免以反破壞的理由來處罰那些互相進行修改的編者——因為我們可以告訴他們,這可以用更好的辦法來解決。—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07年11月9日 (五) 11:03 (UTC)
嗯,是的。這樣應可以減少糾紛。
我還是稍覺模板還不能完全解決此問題,並且代價太大。比如大陸《七弦鸟的研究》台灣-{〈七弦鳥的研究〉}不一樣,但《美國自然科學家》兩岸都一樣,還有嵌套書名的問題,還有用冒號的問題,最終會發現要求每一編輯者都要了解對方的規範並根據該名稱篇名、文章、劇本、作品才可以確定用那一模板。這還不如用人工轉換,這裡還是用維基解決過度轉換的老辦法好了,每一個維基人都可以用他知道的書名來編輯,由了解這些差別的人來手動轉換,對後者來說,-{zh-hans:《;zh-hant:〈}-七弦鸟的研究》-{zh-hans:》;zh-hant:〉;}-比使用模板還簡單。— fdcn  talk   — 2007年11月9日 (五) 18:48 (UTC+8) — 2007年11月9日 (五) 10:48 (UTC)
中文Wiki在語言文字上的義務顯然包括不公開違反、鼓勵違反任何主要中文使用國家和地區的語文規範,否則就有傷中立原則。所以不管採取什麼方法解決這些問題,絕對不能迫使大陸的用戶只能使用單書名號、單引號等。—Msuker 2007年11月9日 (五) 11:49 (UTC)
我應該已經和Fdcn達成共識了^ ^。雖然-{zh-hans:《;zh-hant:〈}-七弦鸟的研究-{zh-hans:》;zh-hant:〉;}-單對這麼一個例子來說有些複雜,但我承認在理解上要比兩個不同的模板好。因此,除非使用模板的名字能夠明確地對各種情況加以區分,否則我不再堅持套用模板的做法。但是我依然堅持-{zh-hans:《;zh-hant:〈}-七弦鸟的研究-{zh-hans:》;zh-hant:〉;}-的寫法。—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07年11月9日 (五) 12:33 (UTC)
可以考慮在Wikipedia:格式手冊#標點符號一節中增加「書名號」一節:
在中文維基百科中對出版物統一使用統一使用全形的「《》」和「〈〉」,不得使用半角的「«»」和「<>」,非中文出版物名也應當採用中文書名號(註:以前有過爭議,是否在非中文下採用其原文的出版物格式,如英文的斜體、俄羅斯的«»)。由於中文各地區對單雙書名號的規定不一致,衝突時應當用手動轉換補全,不得簡單地替換原書名號。
 fdcn  talk   — 2007年11月9日 (五) 21:15 (UTC+8) — 2007年11月9日 (五) 13:15 (UTC)
嗯,我想既然歧異主要在於篇名,而這類問題的出現機會也不算非常多,手工轉換應該足夠了。--百楽兎 2007年11月9日 (五) 14:18 (UTC)
(+)支持如此增加「書名號」一節。—菲菇維基食用菌協會 2007年11月9日 (五) 15:43 (UTC)
(+)支持Fdcn的意見。--あるがままでいい(talk) 2007年11月10日 (六) 08:47 (UTC)

已增加Wikipedia:格式手冊#書名號一節,將上次投票和這次討論的共識寫入。對於外文出版物的首次括號引用的格式,由於沒有取得共識,不做強制規定。— fdcn  talk   — 2007年11月20日 (二) 01:27 (UTC+8) — 2007年11月19日 (一) 17:27 (UTC)

增加中文相關內容

維基「質量標準」鏈接到此「格式手冊」。既然是條目質量標準,就不應只限于格式。建議增加一些中文條目編寫時遇到的一些問題的指導,比如某些條目裏外文太多,或一些不符合中文習慣的說法或用法,比如上面討論的「中文使用斜體」的問題。—大維 (留言) 2009年1月22日 (四) 09:27 (UTC)

是否可以用模板:Cquote把引用的那段話框起來?

引用《芝加哥格式手冊》的。

請大家幫忙翻譯en:Wikipedia:Manual of style

英文維基的en:Wikipedia:Manual of style已有156KB,而Wikipedia:格式手冊卻只有22KB。現已將英文版的內容複製至Wikipedia:格式手冊/temp,請大家幫忙翻譯。--Symplectopedia (留言) 2010年5月14日 (五) 16:32 (UTC)

但是中文和英文的格式本來就完全不同吧?關於符號、書名等等。--- [.Z]是個超沒性格的人|正在努力成為維基小正太 --- 2010年5月15日 (六) 01:21 (UTC)
也不是完全不同啦,還是有不少規則是適用於所有語言版本的。--Symplectopedia (留言) 2010年5月15日 (六) 10:48 (UTC)
中文版的部分內容也是社群討論出來的,修訂的時候要注意--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0年5月17日 (一) 03:21 (UTC)

註:此處原有文字,因為與本版面無關,已由Kuailong於2010年6月18日 (五) 06:27 (UTC)刪除,尚祈見諒。若有異議請至互助客棧或向管理員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