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
存在時期1945年至1950年
國家或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
部門 中國人民解放軍
種類陸軍輕步兵
功能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晉綏解放區部隊逐步改編擴建
規模15.5萬人員
直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
專用顏色灰色制服
進行曲八路軍進行曲
裝備中正式步槍
漢陽八八式步槍
三八式步槍
四一式山炮
土製手榴彈
毛瑟C96手槍
參與戰役中國抗日戰爭
國共內戰
指揮官
司令員
政治委員
彭德懷
副司令員張宗遜
趙壽山
標識
臂章解放軍徽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簡稱一野,是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後期組建的大型集團部隊之一。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主力之一[1]:4918西北人民解放軍野戰軍(簡稱西北野戰軍西野)由原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晉綏解放區八路軍以及其他地方武裝發展起來,總兵力達15.5萬人。1949年1月改稱第一野戰軍,1950年4月撤編。

歷史

[編輯]

全國抗戰轉入最後大反攻時,1945年8月11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以晉綏軍區部隊主力組成晉綏野戰軍,隸屬陝甘寧晉綏聯防軍。聯防軍司令員賀龍、政治委員關向應分別兼任晉綏野戰軍司令員、政治委員(關向應因病未到職,賀龍兼代政治委員,後李井泉任政治委員),轄第三五八旅,獨立第一、獨立第二、獨立第三旅和1945年11月成立的獨立第四旅、1946年10月成立的獨立第五旅。1945年8月21日,中共中央決定陝甘寧邊區部隊沿用陝甘寧晉綏聯防軍番號,司令員賀龍,代政治委員高崗,轄教導第一、教導第二旅,新編第四旅,警備第一旅兼關中軍分區,警備第三旅兼三邊軍分區,第三五八旅兼隴東軍分區,綏德軍分區。1946年11月10日,中央軍委決定撤銷晉綏野戰軍、晉北野戰軍(司令員周士第),部隊整編成第一、第二、第三縱隊,歸晉綏軍區直接指揮。不久,第一縱隊調至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序列。1946年12月16日,彭德懷和習仲勛由延安到晉西北參加離石縣高家溝會議,中共中央軍委委託彭德懷傳達軍委為對付國民黨軍隊準備進攻陝甘寧邊區的對策、部署晉綏軍區晉冀魯豫軍區太岳軍區如何協同配合,粉碎敵人進攻的問題而召開的會議,參加這次會議的有賀龍李井泉陳賡羅貴波等。

1947年2月10日,中央軍委決定,晉綏軍區第一縱隊和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所轄新編第四旅、教導旅,警備第一、警備第三旅,共6個旅19個團2.8萬餘人,組成陝甘寧野戰集團軍張宗遜任司令員,習仲勛任政治委員,副司令員王世泰,副政委廖漢生,參謀長閻揆要,政治部主任徐立清

1947年3月4日,中央軍委第一部統計了國軍準備進攻延安的兵力:關中、隴東、三邊、榆林4個軍分區當面計有正規軍7個整編師、24個整編旅、52個團,18.4萬人;地方團隊21個團,1萬餘人。總計7個整編師24個整編旅、73個團,約19.5萬人。判定「敵人是決心進攻延安」,「待整編第一、第九十師集結完畢後,進攻即可開始」。西華池之戰查明了胡部戰鬥力和戰鬥精神。據此提出保衛延安「主要依靠從外線解圍」,準備在延安以南的內線進行二十天的防禦作戰。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彭德懷臨危主動請纓指揮陝北作戰,「臨陣換將」得到了毛澤東的同意。3月8日召開了保衛邊區保衛延安的大會,周恩來、朱德、彭德懷都講了話。彭德懷在會上宣佈,毛主席、黨中央決定讓我來指揮保衛延安的戰鬥。3月12日在棗園小禮堂彭德懷、總政治部主任劉少奇主持召開了旅以上幹部會,總結了西華池戰鬥的經驗教訓,決定撤銷陝甘寧野戰集團軍番號,恢復原建制,張宗遜廖漢生分任第一縱隊司令員和政委。

1947年3月13日,國軍調集34個旅之兵力對陝甘寧解放區發動進攻[1]:4918。其中,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指揮的20個旅,除以5個旅擔任守備外,集中15個旅約14萬餘人從南線洛川、宜川等地直攻延安。中共中央決心主動放棄延安,依靠陝北群眾基礎好、地形險要、迴旋餘地大等有利條件,將國軍胡宗南集團牽制在陝甘寧解放區,消滅其有生力量,以利其他戰區作戰。並調晉綏軍區第二縱隊西渡黃河,加入陝甘寧作戰。

1947年3月14日,軍委致電張宗遜、習仲勛,要求習仲勛回延安和彭德懷一起主持全局。3月16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以陝甘寧解放區之第一縱隊、從晉綏解放區調回3月17日入陝之第二縱隊、新4旅、教導旅等等組成西北野戰兵團,統歸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彭德懷中共中央西北局書記習仲勛指揮[1]:4918。3月17日正式組成西北野戰兵團,陝甘寧野戰集團軍番號撤銷。3月20日,成立了西北野戰兵團指揮機構,彭德懷任西北野戰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張宗遜任副司令員,習仲勛任副政治委員、邊區政府副主席劉景范為後勤司令員。警備第一、警備第三旅仍歸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指揮,擔負地方作戰任務。

先後進行延安保衛戰及青化砭、羊馬河、蟠龍等戰役戰鬥,殲滅國軍3個旅,穩定陝北戰局[1]:4918。1947年3月至7月,西北野戰兵團「陝北三戰三捷」,殲敵2.6萬餘人,以不足3萬餘人牽制了國軍30多個旅於陝北戰場,有力地策應了其他解放區的作戰。

1947年7月31日,中央「小河會議」決定晉綏軍區劃歸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建制領導,賀龍任聯防軍司令員,統一領導陝甘寧、晉綏兩邊區的經濟與後方建設、支前工作。7月,中共中央軍委決定西北野戰兵團正式定名為西北人民解放軍野戰軍,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委[1]:4918。後張宗遜任第一副司令員,再後趙壽山任第二副司令員,副政治委員習仲勛,參謀長張文舟,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轄第一、第二縱隊和教導旅、新編第四旅、直屬山炮營;決定彭德懷、習仲勛、張宗遜、王震劉景范組成中共西北野戰軍前線委員會,彭德懷為書記。

晉綏軍區第三縱隊於1947年8月上旬西渡黃河到陝北,歸西北野戰軍建制,當即參加了沙家店戰役擔任阻援作戰。西北野戰軍總兵力達4.5萬人。沙家店戰役一舉殲滅胡宗南集團三大主力師之一的編第三十六師主力6000餘人,挫敗了國軍對陝北的重點進攻,扭轉了西北戰局,西北解放軍從此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

1947年8月30日中共中央通知各戰略區和各野戰軍:軍委副主席兼軍委總參謀長彭德懷改任西北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不再兼任軍委工作,決定由周恩來代理軍委總參謀長工作,副總參謀長仍是葉劍英。

1947年9月17日,以陝甘寧晉綏聯防軍警備第一、第三旅和騎兵第六師組成西北野戰軍第四縱隊。1947年9月20日,決定以西野教導旅、新四旅組建第六縱隊。1947年11月呂梁軍區第五十一、第五十五、第五十八團組成獨立第七旅,調入第一縱隊建制。至此,西北野戰軍已發展到5個縱隊和1個直屬山炮營共7.6萬人。

1948年3月17日,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改稱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區,司令員賀龍,政治委員習仲勛,副司令員王維舟,參謀長張經武,政治部主任李卓然,直屬第一(延屬,後組建警四旅)、第二(綏德,後組建警二旅)、第三(三邊,新11旅兼)、第四(隴東,轄獨13與獨14團)、第五(關中,警一旅兼)、第六(黃龍,後組建警四旅)軍分區和晉綏軍區(二級軍區,兵團級,轄綏蒙軍區、呂梁軍區)。

1949年1月15日,中央軍委發出了《關於各野戰軍按番號順序排列》的指示,當時西北野戰軍正在白水召開第一次黨代會。1949年2月,西北野戰軍正式改編為第一野戰軍。此時下轄7個軍(第1至第8軍,缺第5軍)另兩個騎兵師共15.5萬餘人。其中,第1、2、3、7、8軍均為晉綏區部隊發展而來,第4軍為陝甘寧老部隊,第6軍為抗戰後期從晉察冀晉冀魯豫調到陝甘寧晉綏的八路軍。改編為第一野戰軍時,第7軍在參加太原圍城戰至夏天才歸建,第8軍在綏遠從未歸建西北。彭德懷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張宗遜趙壽山分任第一、第二副司令員,閻揆要任參謀長,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王政柱李夫克任副參謀長,張德生任政治部副主任,劉景范任後勤司令員,方仲如任後勤副司令員(3月黎化南任後勤部部長,方仲如任後勤部政治委員)。政治部宣傳部長魯直新華社一野總分社社長(總編輯普金)。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還決定,將中共西北野戰軍前線委員會改稱中共第一野戰軍前線委員會(簡稱一野前委),彭德懷仍為前委書記。

組建第一野戰軍後,彭德懷電告中央:

...我軍概況,現有九萬五千人[警四旅改為十二師,四千人在內],一、二兩軍五個師,每師平均七千八百餘[師編制]。三軍七師近八千人,九師不到六千人。四軍三個師多者五千人,少者四千人。六軍兩個師,每師五千人。刻一九四八年全軍傷亡四萬二千九百七十餘[其中有被俘失蹤逃亡九千人],幹部佔一萬一千餘[班級佔六千餘人,連、排級近四千人,營級以上及醫務人員等一千人]。醫愈歸隊者已有兩千餘人。經過冬季整訓,幹部已補齊,預備幹部有四千餘人。黨員佔全軍三分之一強。俘虜兵約佔全軍百分之八十,連隊比例更大,班長絕大多數是俘虜兵,排長、副排長亦占約半數,連指揮員各軍中均有個別。絕大多數是四川人[除四縱外],基本上已成為南方軍隊...

1949年5月太原戰役結束後,華北第18、第19兵團調入關中轉隸第一野戰軍,此時第一野戰軍總兵力達34.4萬人。

第一野戰軍先後發起春季戰役和陝中戰役,解放了西安及陝西中部廣大地區。

1949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與西北軍區合併,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暨西北軍區。同樣由彭德懷擔任司令員,習仲勛任政治委員,張宗遜趙壽山任副司令員,甘泗淇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閻揆要任參謀長,王政柱韓練成任副參謀長,張德生任政治部副主任。

1950年4月,根據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番號撤銷,所屬部隊歸西北軍區建制。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辭海編輯委員會 (編). 《辭海》(1989年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9.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