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丹尼氏無鬚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丹尼氏無鬚魮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輻鰭魚綱 Actinopteri
目: 鯉形目 Cypriniformes
科: 鯉科 Cyprinidae
屬: Sahyadria屬 Sahyadria
種:
丹尼氏無鬚魮 S. denisonii
二名法
Sahyadria denisonii
Day, 1865
異名
  • Barbus denisonii
  • Crossocheilus denisonii
  • Barbus denisoni
  • Puntius denisonii

丹尼氏無鬚魮學名Sahyadria denisonii),俗名紅眉道人一眉道人,是一種亞熱帶魚類,屬於鯉科無鬚魮屬。它們是印度南部卡納塔克邦南部及喀拉拉邦山川及河流特有種。它們喜歡棲息在水溫15至25℃的環境,其壽命超過8歲。[2]

特徵

[編輯]

丹尼氏無鬚魮的身體呈魚雷狀,鱗片銀色,由前端經眼睛至身體中間有一條紅線。紅線下有一條延伸至尾巴的黑線。當成熟後,頭頂上會有很明顯的綠色或藍色斑紋。它們可以長達15厘米。

棲息地及威脅

[編輯]

丹尼氏無鬚魮是安契可維河(Achenkovil)及柴利雅川(Chaliyar River)的特有種[3]其分佈地估計只有8805平方公里。它們是底棲的,並且是群居的。它們喜歡亞熱帶氣候pH值6.8至7.8,硬度5至25,水溫15至25℃。

丹尼氏無鬚魮被過度捕捉來作為寵物出售,令它們有滅絕的潛在風險。[4]雖然被當地政府列為瀕危[5],但很多其他政府部門卻將它們看為出口貨品。它們最初是於1996年被捕捉及出口。於1997年,它們是三大新觀賞魚之一。[6]到了2007年至2008年,它們的出口佔了印度活觀賞魚的60至65%,總值154萬美元

2010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因應丹尼氏無鬚魮有限的棲息地、棲息地質素及其數量下降,將它們列為易危[1]

飼養

[編輯]
上海海洋水族館的丹尼氏無鬚魮。

丹尼氏無鬚魮是較為新的飼養魚。它們是群居的,所以需要成群的飼養。它們較為溫馴,但也有指當餵飼時會變稍帶攻擊性,若空間細小情況更為嚴重。它們吃紅蟲、肉、碎魚糜及一些植物

繁殖

[編輯]

經年來都未能人工繁殖丹尼氏無鬚魮。於2009年就指在印度成功的繁殖了它們。[3]這可以為將來保育它們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參考

[編輯]
  1. ^ 1.0 1.1 Devi, R. & Boguskaya, N. Puntius denisonii.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7. [2010-11-26]. 
  2. ^ Denison's Barb. Chester Zoo. [2010-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03). 
  3. ^ 3.0 3.1 Mathew, Dennis Marcus. 'Miss Kerala' gets a protective shield. The Hindu. 2010-02-01 [2010-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7). 
  4. ^ Matt Clarke. Kerala government bans fishing for Puntius denisonii. Practical Fishkeeping. 2009-01-11 [2010-1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05). 
  5. ^ Molur, S. and Walker, S. Report of the workshop on 'Conservation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Plan for Fresh Water Fishes of India'. Zoo Outreach Organization and NBFGR, Lucknow. 1998: 156. 
  6. ^ Rajeev Raghavan, G. Prasad, Benno Pereira, P.H. Anvar Ali, L. Sujarittanonta. 'Damsel in distress'- The tale of Miss Kerala, Puntius denisonii (Day), an endemic and endangered cyprinid of the Western Ghats biodiversity hotspot (South India). Aquatic Conservation: Marin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 2009, 19 (1): 67–74. doi:10.1002/aqc.96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