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亞瑟·愛丁頓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亞瑟·愛丁頓爵士
Sir Arthur Eddington
亞瑟·愛丁頓(1882–1944)
出生(1882-12-28)1882年12月28日
 英格蘭肯德爾
逝世1944年11月22日(1944歲—11—22)(61歲)
 英格蘭劍橋
居住地 英格蘭
國籍 英國
母校曼徹斯特大學
劍橋大學
知名於愛丁頓光度
愛丁頓數英語Eddington number
大數假說
愛丁頓-芬克爾斯坦坐標英語Eddington–Finkelstein coordinates
獎項皇家學會皇家獎章(1928)
史密斯獎(1907)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金質獎章(1924)
亨利·德雷伯獎章(1924)
布魯斯獎(1924)
下級勳位爵士(1930)
功績勳章 (1938)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天體物理學
機構劍橋大學
學術指導者羅拔·阿爾弗雷德·赫爾曼英語Robert Alfred Herman
博士生萊斯利·科姆里英語Leslie Comrie
Gerald Merton
G. L. Clark
塞西莉亞·佩恩-加波施金
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
赫爾曼·邦迪
受影響自賀拉斯·蘭姆
亞瑟·舒斯特英語Arthur Schuster
John William Graham

亞瑟·斯坦利·愛丁頓爵士,OMFRS(英語:Sir Arthur Stanley Eddington英語發音[ˈɑːθə ˈstænli ˈedɪŋtən],1882年12月28日—1944年11月22日),英國天體物理學家數學家,是第一個用英語宣講相對論的科學家,自然界密實(非中空)物體的發光強度極限被命名為「愛丁頓極限」。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人並不太清楚德國的科學進展,愛丁頓在1919年寫了「重力的相對理論報導」,第一次向英語世界介紹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理論。

生平

[編輯]

愛丁頓出生於英格蘭肯達爾一個貴格會家庭,父親是一個中學校長,死於1884年席捲英格蘭的傷寒大流行,他的母親獨立承擔撫養他們姐弟倆的責任。愛丁頓幼年是在家中隨母親學習。1893年他進入布里麥倫學校,他顯示出在數學和英國文學方面的天才。1898年他獲得60英鎊的獎學金,年僅16歲得以進入曼徹斯特歐文斯學院(後改組為今日的曼徹斯特大學)學習物理學,1902年以優異成績獲得科學學士學位。

因為突出的成績,獲得劍橋大學三一學院75英鎊的獎學金,1905年獲三一學院碩士學位,進入卡文迪許實驗室研究熱輻射。

1905年他到格林威治天文台工作,分析小行星愛神星的視差,他發現了一種基於背景兩顆星星的位移進行統計的方法,因此於1907年獲得史密斯獎。這個獎項使他獲得劍橋大學的研究員資格。1912年達爾文的兒子,劍橋大學的終身教授去世,愛丁頓被推薦接替他的職位。1913年初,愛丁頓被任命為劍橋大學天文學和實驗物理學終身教授。1914年被任命為劍橋大學天文台台長,不久就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被要求服兵役,但由於他信仰貴格會,同時又是一個和平主義者,他拒絕服兵役,他的同事以他在科學研究方面的重要作用為由,成功地要求政府免除了他的兵役。

一戰過後,愛丁頓率領觀測隊在西非普林西比島觀測1919年5月29日的日全食,拍攝日全食時太陽附近的星星位置,根據廣義相對論理論,太陽的重力會使光線彎曲,太陽附近的星星視位置會變化。愛丁頓的觀測證實了愛因斯坦的理論,是當然科學界的重大事件。但後來的分析顯示,愛丁頓的數據的誤差和他們想測量的相對論效應差不多大,可以說是歪打正着。

愛丁頓還從理論上研究恆星內部的結構,提出恆星由向內的重力和向外的光輻射壓力維持平衡,內部是高溫的離子化狀態的氣體,相當於理想氣體。經過他的數學模型計算,他解釋了造父變星的變化週期理論。

愛丁頓拍照的1919年日食

1920年,愛丁頓第一個提出恆星的能量來源於核聚變,為此他和詹姆士·金斯爵士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辯論,直到1939年美國天文學漢斯·貝特計算出太陽的能源是原子經過四步核聚變反應形成才算結束。

1923年他出版了《相對論的數學理論》,愛因斯坦認為這本書是:「在所有語言中是表達這個主題最好的版本」。

從1920年開始,直到他去世,他一直致力於將量子理論相對論和重力理論統一起來,形成一個「基本理論」,到晚年幾乎達到痴迷的程度。他確信質子質量電子電荷的數值不是偶然形成的,是「為了形成宇宙的自然和完美的特性」。

由於他過於相信自然的完整,當時對微細構造常數α的數值測量接近1/136,他堅持必須應該是1/136整,後來更精確的測量證明是接近1/137,他又宣稱必須是1/137整,但實際目前最精確的測量證明是1/137.035 999 76(50)。學生給他取了一個暱稱"Adding'One"。

他沒有能完成自己的研究,愛丁頓於1944年在劍橋逝世,他的著作《基本理論》直到1946年才出版。

他在逝世前,1938年,他擔任了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主席。直到去世。

他在晚年激烈地反對印度科學家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提出的關於白矮星的最大質量限界理論,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認為超過這個界限,恆星的坍塌會形成中子星夸克星,直到黑洞。事實證實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是正確的,他為此獲得了198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天文學

[編輯]

愛丁頓在1906年1月在英國格林威治天文臺被任命為英國天文學家主任助理的職位,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他離開位於格林威治的劍橋。自1900年他開始投入於詳細分析在底片433愛神星視差之工作,他發展了一種新的統計方法,基於兩個明顯漂移的背景恆星,使他在1907年贏得了史密斯獎,該獎項為他贏得了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獎學金。在1912年12月,查爾斯·達爾文的兒子喬治·達爾文突然死亡,並在1913年初,愛丁頓被提拔接任他的職位,當Plumian天文學實驗哲學教授。在那年之後,精於理論的Lowndean主席的持有人羅拔·伯爾也死了,隔年,愛丁頓被提名為整個劍橋天文台的台長。在1914年5月,他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並在1918年獲得英國皇家學會勳章,以及在1926年發表他們的Bakerian演講

愛丁頓還研究了恆星內部的通過理論,並開發了第一個真正了解恆星的過程。他在1916年開始做這項關於造父變星可能的物理研究做解釋,他開始藉由擴大卡爾·史瓦西早期作用在埃姆登多方模型中的輻射壓。這些模型把恆星當作一個球體的氣體藉由內部的熱壓阻止違反地心重力,而愛丁頓主要附加說明之一的是輻射壓是必要的,以防止球體萎陷。儘管他明知他的模型在恆星內部對於理解不透明度和能源的產生缺乏堅實的基座,然而他的結果提供了溫度的計算,密度壓力都是恆星內部的論點,而愛丁頓主張他的理論對於深一層的天體物理學研究是非常有用的,儘管沒有完全地被公認為物理,都應予以基本上的保留。詹姆士·金斯提供了重要的建議,恆星物質一定會被電離,但這結束了兩者之間的任何合作。詹姆士·金斯因為他們熱烈的辯論而變得有名。

愛丁頓藉由指着他實驗結果的效用,為他的方法辯護,特別是他重要的質量光度關係。這有意想不到的結果顯示,幾乎所有的恆星,包括巨大的和矮小的,都表現為理想氣體。在開發他的恆星模型的過程中,他企圖推翻現今有關恆星能量來源的想法。金斯和其他人辯論凱爾赫姆霍茲結構基本上算是正統的力學,而愛丁頓大致上推測關於定性和定量的結果可能會使質子和電子毀滅和核聚變的過程。

名言

[編輯]

有記者問愛丁頓說是否全世界只有三個人真正懂得相對論,愛丁頓思考了一下,回答「我正在想第三個人是誰?」

愛丁頓曾說,「我認為,熵增原則——即熱力學第二定律——是自然界所有定律中至高無上的。如果有人指出你的宇宙理論與麥克斯韋方程式不符——那麼麥克斯韋方程式可能有不對;如果你的宇宙理論與觀測相矛盾——嗯,觀測的人有時也會把事情搞錯;但是如果你的理論違背了熱力學第二定律,我就敢說你沒有指望了,你的理論只有丟盡臉、垮台。」

著作

[編輯]

愛丁頓也寫過許多科普著作,最著名的是他在1929年闡述過一個「無限猴子理論」,就是說「如果許多猴子任意敲打打字機鍵,最終可能會寫出大英博物館所有的書」。

  • 《恆星和原子》 1926年
  • 《恆星內部結構》 1926年
  • 《基本理論》 1946年
  • 《科學和未知世界》 1929年
  • 《膨脹着的宇宙:天文學的重要數據》 1900年-1931年
  • 《質子和電子的相對論》 1936年
  • 《物理世界的性質》 1928年
  • 《科學的新道路》 1935年
  • 《空間、時間和重力:廣義相對論進階》 1920年
  • 《物理學的哲學》
  • 《物理學的領域》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