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俄羅斯大院

座標31°46′55.47″N 35°13′18.17″E / 31.7820750°N 35.2217139°E / 31.7820750; 35.2217139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俄羅斯大院的聖三一教堂
謝爾蓋庭院
耶路撒冷莫斯科廣場

俄羅斯大院(阿拉伯語:المسكوبية‎,al-Muskubīya希伯來語מִגְרַשׁ הָרוּסִים‬,Migraš ha-Rusim,Russian Compound)是耶路撒冷中心最古老的區之一,包括俄羅斯正教會的一個大型教堂和幾個昔日的朝聖旅館,其中有些被用作以色列政府建築,以及地下囚獄者博物館。俄國大院建於1860年到1890年之間,1903年又增加了尼古拉朝聖者濟貧院。俄國大院佔地68000平方米,介於雅法路、Shivtei 以色列街,以及先知街之間。1890年後,周圍築起圍牆,因而稱為「大院」。

歷史

[編輯]

奧斯曼帝國時期,此處原是一個土耳其騎兵閱兵場,稱為「新耶路撒冷」(Nuva Yerushama)。俄國大院是一個歷史地區,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風景和獨特的環境特徵。歷史上,俄國大院所在的山曾經是發動征服耶路撒冷戰鬥的重要地點(例如公元前700年的亞述軍隊和公元70年提多率領的羅馬軍隊)。

俄國大院由「帝國正教巴勒斯坦協會」始建於1860-1864年,服務於來到聖城的大批俄國朝聖者。設計者是俄國建築師馬丁·伊萬諾維奇·埃平,它包括傳教站、領事館醫院和旅館。[1]英國託管時期,俄國大院成為政府管理中心。女子宿舍改為託管地的中央監獄,現在是地下囚獄者博物館,關押過伊爾貢等地下組織成員。

20世紀60年代,以色列購買俄國大院,保存聖三一教堂和其他另一座建築。多年以來,俄國大院是耶路撒冷夜生活的中心,儘管市政當局最近關閉該地區的夜總會,計劃重建為一個住宅區。市政當局的總部設在大院邊緣的薩夫拉廣場,並且當地政府的幾個部門也在該區設立辦事處。

俄國大院

[編輯]

俄羅斯人接受基督教以後不久,就開始到聖地朝聖。到19世紀,每年湧向聖地的朝聖者成千上萬,主要是在復活節。在前往聖地的朝聖者中,來自俄羅斯正教會的超過任何其他教派。有些人甚至從俄國徒步前往,走完整個朝聖之旅。

朝聖者在俄羅斯大院(1860年代)

19世紀初,在舊城牆外建立了第一個朝聖者收容所,設立集市,讓當地的小販向朝聖者出售他們的商品和服務。1847年,第一個俄國傳教團前往耶路撒冷,在1857年,得到土耳其蘇丹的承認後正式成立。其目的是向俄羅斯朝聖者提供靈性的監督,提供協助,以及贊助巴勒斯坦敘利亞阿拉伯東正教徒的慈善和教育工作。

1858年,整個區域被賣給了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統治時期的俄羅斯國家和教會關注在聖地的俄羅斯朝聖者,在舊城北側城牆外最重要的地點之一,設立了大量收容所,修道院和教堂,包括宏偉的俄國大院。選擇該地點是因為它靠近老城和聖墓教堂,位於新城和舊城之間的邊界。它佔地68000平方米,介於雅法路,Shivtei 以色列街和先知街之間。

謝爾蓋庭院

1860年至1864年,在東北側建起了瑪利亞女子濟貧院,在東南側建起俄國領事館;西南側是一家醫院,一座單獨的建築是俄羅斯東正教傳教會和修士、神父和富有朝聖者的公寓;西北側是巨大的伊利沙伯男子濟貧院,共有2000張床位。有時不得不豎起帳篷,以應付人山人海的朝聖者。最後,聖三一大教堂建於1872年,作為俄國大院的中心。

總部設在聖彼得堡的帝國東正教巴勒斯坦協會,是這一宏大事業的發起者和靠山。俄國建築師馬丁·伊萬諾維奇·埃平格負責設計,風格為拜占庭式。所有建築材料,以及家具,都由專門為此目的成立的俄國航運公司從俄國運來,該公司也搭載朝聖者。巨大的庭院包含馬廄,雞舍,水井和洗衣房。

1890年,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弟弟、東正教巴勒斯坦協會會長謝爾蓋大公(1857年至1905年)委託建築師弗蘭克嘉完成另外一座公寓謝爾蓋帝國濟貧院,有25間佈置豪華的客房,專為「富人和尊貴的客人」[2]這座華麗的建築被報紙報紙稱為「該市最奇妙的建築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止了一切。所有的神父和傳教會全體工作人員被控通敵,被驅逐出巴勒斯坦,所有的教堂都關閉了。土耳其士兵佔領了俄國大院。隨着蘇聯共產黨統治的興起,前往耶路撒冷的俄國朝聖者的洪流幾乎完全停止。十月革命對耶路撒冷的日常生活產生重大影響。它不僅阻止了朝聖者的流動,也停止了維持大院的資金。大部分建築被出租給英國當局。

英國託管

[編輯]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英國征服當時屬於奧斯曼帝國的巴勒斯坦,此後英國託管巴勒斯坦,直到1948年。第一任高級專員赫伯特·塞繆爾,在1920年和1925年間統治。隨後有另外六個高級專員,任期至1948年停止。俄國大院成為英國在耶路撒冷統治的基地,以及政府管理的中心。所有本地國民,其中大部分的猶太人,被勒令放棄他們的商店和辦公室。俄國建築被改為政府部門:警察總部、法院以及移民局。[3]

女子收容所被改為耶路撒冷的中央監獄,關押過伊爾貢等地下組織成員。1931年,英國當局要求首席拉比任命一位監獄牧師。阿里耶·萊文拉比以「囚徒的拉比」著稱。每逢安息日,他會從他家走到俄國大院,為囚犯進行服務。他被稱為「耶路撒冷義人」。他的80歲生日在老中央監獄的院子裏舉行。

英國託管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坎寧安擔任高級專員期間,英國軍隊開始在三個大城市建設「安全區」。在耶路撒冷本身,設立四個這樣的區域。中央安全區在俄國大院成立。整個區域由鐵絲網封鎖。綽號「Bevingrad」,得名於反猶太復國主義的英國外交大臣歐內斯特·貝文

1948年最後一位英軍士兵離開耶路撒冷後,伊爾貢地下戰士立即接管空置的Generali building,在樓頂升起國旗。然後前往英國情報局所在的俄國大院。伊爾貢組織的一些成員曾被關押在中央監獄,現在作為勝利者回到那裏感到特別滿意。

以色列國

[編輯]

1948年,蘇聯承認以色列國後,以色列將其領土上所有俄國教會財產,包括俄國大院,歸還莫斯科牧首。1964年,以色列政府購買了這些產業,除了大教堂和一個建築物。因為當時以色列硬通貨短缺,是用350萬美元的橙子支付。耶路撒冷市政廳興建在毗鄰的薩夫拉廣場。

多年來,俄國大院是耶路撒冷夜生活的中心。市政當局最近關閉了本耶胡達街和雅法路的「酒吧區」,計劃重建為新的商務和文化區。比撒列藝術設計學院新校園將是重建的中心。

謝爾蓋庭院和帝國東正教巴勒斯坦協會會旗,2009年

2008年10月,以色列政府同意將謝爾蓋庭院交還俄羅斯。它原本是俄國大院的一部分,以色列農業部和自然保護協會設於此處,在2011年3月搬遷[3]

建築

[編輯]
聖三一大教堂
俄國傳教會大樓小堂

聖三一大教堂 聖三一大教堂是俄國大院的中心,由俄羅斯帝國居民捐款建成。這座宏偉的建築始建於1860年,於1872年祝聖,內部和圓頂塗有天藍色。教會有四個八角鐘樓。多年來明亮的綠色圓頂把耶路撒冷的最有特色的教堂之一。

俄國傳教會大樓 這座長形的建築位於大教堂以南,建於1863年。庭院中心是聖亞歷山大教堂。該建築曾是耶路撒冷所有法院的所在地,包括1992年之前的以色列最高法院。俄國傳教會在此仍有辦事處,但其中心已經遷到橄欖山

南門 位於傳教會和薩夫拉廣場的醫院之間,建於1890年,系俄國大院的圍牆的一部分。

醫院 薩夫拉廣場13號

俄國領事館 建於1860年,結合了歐洲和當地建築的特徵。從1953年至1973年此處為藥學院,後來是希伯來大學的實驗室。

伊利沙伯庭院-男子濟貧院 建於1864年,能容納約300名朝聖者的宿舍,位於今天的Monbaz街。新古典主義入口上方題字「伊利沙伯庭院」,和帝國俄羅斯東正教巴勒斯坦協會的標誌。現在是警察總部。

北門 謝爾蓋大樓對面。1890年,在俄國大院圍牆上開闢南北兩個正式的大門。立面上是「帝國俄羅斯東正教巴勒斯坦協會」的標誌。

俄國大院地圖,1930年

瑪利亞庭院-女子濟貧院 這座俄國婦女朝聖者旅館建於1864年,新古典主義風格,長長的走廊通向不同的房間。在英國託管時期改為耶路撒冷中央監獄。被判處死刑的猶太人並不在此處死,而是送到阿卡監獄執行。該建築現在是地下囚獄者博物館。

俄國大院醫院

謝爾蓋大樓 文藝復興風格,以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的弟弟、俄羅斯東正教巴勒斯坦協會會長謝爾蓋大公命名。由建築師弗蘭克嘉建於1890年Frank Gia,25個裝飾豪華的客房服務於前來朝聖的俄國貴族。佔地36000平方米,被報紙稱為「該市最奇妙的建築之一」。該建築在英國託管時期被國有化,用作公共工程部門和護照辦公室。以色列建國後,它由以色列政府接管。直到2008年,農業部和以色列遺產保護協會(SPIHS)設此。俄羅斯政府計劃恢復服務俄國朝聖者的用途[4]

尼古拉庭院-朝聖者濟貧院 1903年,修建了俄國朝聖者的另一個濟貧院,尼古拉朝聖者濟貧院,大到足以容納1200人。英國託管時期部分已被用作警察總部和政府機關。後來,它是英國情報總部,1945年兩度被梅納赫姆·貝京領導的猶太地下組織伊爾貢襲擊。

考古

[編輯]

在警察總部前是一根巨柱,可追溯到第二聖殿拜占庭帝國狄奧多西一世時期(第四世紀下半葉)時期發現。在古代這兒有個採石場。

參考

[編輯]
  1. ^ Jerusalem: Architecture in the late Ottoman Period. [2016-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3). 
  2. ^ Portrait of a Duke, Tom Segev, Haaretz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3. ^ 3.0 3.1 Israel Vacates Sergei Courtyard Ahead of Netanyahu's Moscow Visit This Week. Haaretz. [2022-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9) (英語). 
  4. ^ Israel to Transfer Ownership of Jerusalem Landmark to Russia. Haaretz. [2022-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9) (英語). 
  • Ely Schiller (ed.): The Heritage of the Holy Land. A rare collection of photographs from the Russian Compound 1905-1910, Arie Publishing House, Jerusalem, 1982
  • David Kroyanker (ed.): The Russian Compound: Toward the Year 2000. From Russian Pilgrimage Center to a Focus of Urban Activity The Jerusalem Municipality, 1997
  • David Kroyanker: Jerusalem Architecture (p. 132-135, The Russians). (Introduction by Teddy Kollek), Keter Publishing House Ltd., 1994, 2002

31°46′55.47″N 35°13′18.17″E / 31.7820750°N 35.2217139°E / 31.7820750; 35.221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