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混獲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捕蝦時的混獲

混獲(英語:Bycatch),也稱兼捕兼捕漁獲物,是指漁業中意外捕獲的魚類海洋動物。這些混獲漁獲物要麼與捕撈目標物種不同,要麼性別、年齡不符,或仍處於亞成體狀態。「混獲」一詞有時也用於漁業之外的動物捕獵或採集活動。在非海洋捕撈中意外捕獲的魚類(淡水魚)也被稱為雜魚

1997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將混獲定義為"漁業活動的總捕獲物中,除去捕撈目標外的剩餘產物。[1] 混獲是漁業衰退的原因之一,同時也間接造成了過度捕撈[2]

混獲問題從1960年代,吞拿魚網捕獲並導致海豚死亡的事件開始得到人們的關注。[3] 據估算,美國從1990-1999年混獲的鰭足類鯨豚類動物大約在6215頭(標準誤差448)。[4]

在漁業中,「混獲」至少有四種含義:[5]

  • 被順帶捕獲的非捕撈目標,並被保留與出售。
  • 因物種、尺寸、性別因素而被漁民遺棄回海洋的生物。[6]
  • 被順帶捕獲的非捕撈目標,無論是保留還是遺棄回海洋。[7]
  • 意外捕獲的無脊椎海洋動物,例如海星或部分甲殼動物,以及一些脆弱族群,例如海鳥海龜、海洋哺乳動物、板鰓亞綱(包括鯊魚)等。

此外,「有意混獲」也被用於指代世界各地的非法野生動物交易英語Wildlife_trade#Illegal_wildlife_trade問題。

有許多方式可用於估算混獲的限度,亦即某個族群可因混獲而被持續移除的最大個體數量。這些量化指數包括生物潛在可移除量(PBR)、隨機環境中人為造成的死亡率(SAMSE)等。SAMSE需要結合環境中的隨機英語Stochastic因素來探明混獲以及人為其它因素潛在影響限度。[8]

案例

[編輯]

休閒捕魚

[編輯]

鑑於休閒捕魚在世界各地的流行,2013年在美國進行的一項小型研究指出,休閒捕魚可能是導致魚類死亡的一個未受關注的重要因素。[9]

蝦拖網漁業

[編輯]
一艘雙桅拖網捕蝦船

在熱帶海域進行的拖網捕撈造成了最高的意外捕獲率。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記錄了世界各地捕蝦漁業的混獲與遺棄比率,發現捕蝦業的遺棄比率(混獲漁獲物:捕撈目標)達到了20:1,遠高於世界平均水平5.7:1。[10]

拖網捕蝦貢獻了世界總捕魚量的兩成,卻造成了將近三分之一的世界總混獲量。美國拖網捕蝦造成的混獲在3:1(3個混獲動物:1隻蝦)至15:1(15個混獲動物:1隻蝦)之間。[3]

拖網捕撈,尤其是捕蝦時所用的漁網被認為是造成鯨豚類和有魚類死亡的首要因素。[11] 被遺棄回海洋的混獲漁獲物通常都接近死亡或已經死亡。[12]

熱帶捕蝦船通常連續航行數月不停靠港口。一次典型的拖網捕撈會持續大約四小時,漁網被拖上甲板前會先進行清洗。然後漁網中的捕獲物被傾倒在甲板上,由漁民篩撿。5.7:1的混獲率意味着每篩撿1千克蝦,就包含有5.7千克其它動物。熱帶近岸捕撈中的混獲漁獲物通常為小魚。捕獲的蝦被冷凍儲存在船上,而混獲漁獲物則被丟回海洋。[13]

最近對南大西洋岩蝦英語Sicyonia brevirostris漁業的研究發現,在拖網捕蝦的混獲漁獲物中,有166種有鰭魚類,37種甲殼動物,以及28種海洋軟體動物。[11] 對另一樣本的研究發現,在總捕獲產物中,岩蝦只佔其中的10%,混獲漁獲物包括潛鮃、彩虹石蟳(Iridescent swimming crab)、近岸合齒魚黃尾平口石首魚褐蝦、長脊石蟳(longspine swimming crabs)等等。[11]

儘管配備了混獲降低裝置英語Bycatch reduction device,但墨西哥灣的捕蝦業每年仍造成了2,500萬-4,500萬笛鯛的死亡,這個數字幾乎佔到了笛鯛商業捕魚與休閒捕魚總量的一半。[14][15]

海洋哺乳動物

[編輯]
一群砂拉越海豚,它們常被漁網混獲

鯨豚類包括海豚鯨魚鼠海豚,一旦它們被漁網魚鈎拖網纏住,後果將十分嚴重。對鯨豚類的意外捕撈正呈現出越來越頻繁的趨勢。[16] 有些漁民在誤捕鯨豚後並不會將其放生,因為這些動物可作為食物或用作餌料。[4] 有時,鯨豚類也因此會成為漁民的捕獵目標。

一隻被漁網纏住的白腰鼠海豚

吞拿魚網捕獲海豚的案例中,由於海豚是哺乳動物,沒有魚鰓,因此被困過程中它們可能會淹死。這一問題促使了"生態標籤英語Ecolabel"產業的發展,有些魚類加工商會在它們的包裝上聲明此商品"海豚友好"。然而,"海豚友好"的聲明並不意味着在吞拿魚罐頭的生產過程中沒有海豚被殺害,這隻意味着吞拿魚捕魚船沒有依靠特定的海豚群體來確定吞拿魚的位置,而是依靠了其它某些方法。

裏海海豹的混獲被認為是世界上對於鰭足類最大的混獲之一。[17][18]

信天翁

[編輯]
被魚鈎掛住的黑眉信天翁

信天翁科22個物種中,有21種被收錄於IUCN紅色名錄,其中19種受威脅,另外兩種近危[19] 兩種被認定為極危的物種分別為阿島信天翁查塔姆島信天翁。信天翁所受的最大威脅之一是商業延繩捕魚[20],因為信天翁和其它海鳥通常在海面尋找食物,它們會嘗試攻擊魚鈎上的餌料,從而被纏住淹死。據估計,每年有大約100,000隻信天翁因此而死去。不受約束的海盜漁業更加劇了這個問題。

海龜

[編輯]
赤蠵龜

海龜屬於極危物種,它們的生存也受捕蝦拖網的威脅。在墨西哥灣以及美國大西洋海域,每年有數千隻肯氏龜赤蠵龜綠蠵龜棱皮龜被捕蝦拖網混獲。[21] 漁網的移速和長度是重要的因素,"當拖網時間少於10分鐘,海龜的死亡率低於1%,而當拖網時間超過60分鐘,海龜的死亡率將上升到50-100%。"[22]

有時海龜可以從漁網中逃脫。在墨西哥灣,記錄到肯氏龜有最多的漁網互動,其次是赤蠵龜綠蠵龜棱皮龜。在美國大西洋海域,赤蠵龜有最多的漁網互動,其次是肯氏龜棱皮龜綠蠵龜[21]

捕魚裝置

[編輯]

在捕魚過程中,混獲是不可避免的。並且不僅只有魚類會遭到混獲,受害物種還可能包括海豚、海龜、海鳥等生物。延繩拖網圍網至少導致了15種鯊魚物種瀕臨滅絕。混獲也會影響物種的繁殖,因為混獲漁獲物中有時也會包含近成體物種。圍網延繩流刺網最常發生混獲的情況。延繩捕魚會在海面上鋪設長達數十公里的魚線,上面附有大量魚鈎,再加上延伸到海面以下,直至海底的漁網,這種捕魚法幾乎能捕獲沿線上的所有動物。[23] 每天在海洋中鋪設的漁網長達數千公里。這些現代化的捕魚裝置十分穩固,並且往往不被注意,從而非常有效的捕獲碰巧經過的任何生物。[24] 鈎線捕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混獲,因為非目標動物可以被迅速的釋放回海洋。[23]

改善

[編輯]
一個海龜逃脫裝置

鑑於混獲的眾多危害,科學家和漁民們嘗試減少這類不必要的捕撈。[25] 對混獲的改善主要有兩個方向。

第一種是禁止在某些混獲率特別高的海域進行捕魚活動。這種海域封閉措施可以是永久的,也可以基於季節或其他因素調整。在一些海底拖網捕魚業中,在發現捕撈到預期之外的目標時(年齡過小或是目標外的物種),就會暫停該海域捕撈活動。有時,漁民被要求在發現混獲問題時更換捕魚地點。

另一種解決方向是改良現有的捕魚裝備。一種簡單的方法是使用更大口徑的漁網,允許小型海洋生物通過。這種方法通常需要更換現有的漁業裝備,但有時也可以不更換而是對現有漁具進行改良,例如安裝混獲降低裝置英語Bycatch reduction device(BRD),或者是允許魚類從捕蝦網中逃脫的諾德莫爾板(Nordmore grate)。

BRD允許許多商業有鰭魚從漁網中逃脫。美國政府已批准對有鰭魚的混獲減少30%的BRD。大西洋的馬鮫魚斜紋犬牙石首魚混獲因此減少了40%。[11]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BRD對混獲的降低並沒有先前認為的那麼效果顯著。[26] 在佛羅里達州的一個捕蝦案例中發現,該裝置並未使166種魚類,37種甲殼動物,以及29種其它無脊椎動物免於混獲。[11]

1978年,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NMFS)開始研發海龜逃脫裝置(TED)。TED使用金屬網格偏轉海龜等大型海洋生物的運動方向,幫助它們從漁網上方的開口中逃脫。美國的拖網捕蝦漁業,以及在美國銷售蝦的外國漁業公司被要求必須裝備TED。不是所有國家都要求使用TED。

TED成功減少了海龜的混獲。[11][27][28] 但這個裝置並不能保證必定有效,仍有些海龜被困於裝備了TED的漁網無法逃脫。[11][21] NMFS評定TED的有效性約為97%。在一些拖網漁業較為流行的海域,同一海龜可能被多次捕獲,因此需要多次通過TED逃脫漁網。[21] 最近的研究顯示,這種重複捕捉率超過20%,但不清楚有多少海龜能夠從這種重複捕捉中倖存。[21]

拖網的尺寸受網孔尺寸的影響,尤其是在拖網尾部。網孔開口越大,小魚就越容易逃脫。改良漁具的選擇性,減少誤捕的開發與測試被稱為"保護性工程"。

跟隨漁船的海鳥

因為混獲問題,延繩捕魚受到許多爭議。目前已經開發出許多改良方法:

  • 增加魚線重量,使其更快下沉
  • 使用掛線(streamer lines)嚇走鳥類,防止它們捕食魚鈎上的餌料
  • 只在夜間布魚線,降低漁船燈光,以免吸引到海鳥
  • 將捕魚季節限制為南半球的冬季(當時大部分海鳥不在育雛期)
  • 不要在佈置魚線的時候放置內臟餌料

不過,對漁具的改良並不能免除對一些動物的混獲。2006年3月,夏威夷漁業在配備改良後的圓鈎英語Circle hook並重新開放旗魚延繩捕魚數月後,因為有過多的赤蠵龜遭到混獲,該捕魚方式被再次暫停。

挪威對於降低混獲的解決辦法是要求漁民保留混獲漁獲物。他們認為這項政策"有助於混獲研究","有助於改變漁民的習慣"並"減少資源浪費"。[29]

在延繩捕魚中使用掛線(streamer lines,圖中橙色)來減少對海鳥的混獲

環繞漁船飛行的海鳥很容易受延繩捕魚的影響,它們會嘗試捕食魚線上放置的食物,從而被魚鈎纏住淹死。漁民有時會使用掛線(streamer lines)來減少這類混獲,這種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對鳥類的誤傷。這些由聚酯纖維製作的掛線有鮮艷的色彩,它們被安裝在延繩捕魚的魚線一端。掛線的顏色以及它們不斷拍擊海面的情形可以嚇退海鳥,防止海鳥食用餌料。這種改良方法的成功樣例在阿拉斯加底棲魚捕魚業中有很好的體現,通過佈置掛線,海鳥的死亡降低了70%。[23]

混獲漁獲物

[編輯]

有些漁民不會丟棄混獲漁獲物,而是將其保留並出售。有時混獲漁獲物會被作為食物[30],尤其是在亞洲、非洲和拉美地區,因為當地的人力成本較低,混獲漁獲物可以得到進一步的加工。混獲漁獲物可能被裝在袋子裏冷凍,並以"什錦海鮮"或是"海鮮拼盤" 的名義以較低價格出售。有時混獲漁獲物會被切成魚碎英語Fish hydrolysate,用作有機肥料或是作為魚粉的佐料。在東南亞,人們有時會將混獲漁獲物用於生產魚露。它們也可能被去骨、去殼,研磨並混合為魚醬英語Fish paste或製作成魚漿,然後新鮮(國內銷售)或冷凍(出口)出售。這些使用方法在亞洲國家以及來自亞洲的捕魚公司中十分普遍。在亞洲,人們也時常出售混獲漁獲物給水產養殖場,用作魚食。

非魚類混獲

[編輯]

"混獲"有時也被用於表示除魚類外的其他生物的意外捕獲。例如在昆蟲採集中,出於商業、科學研究等目的,人們使用誘捕陷阱英語Pitfall trap誘捕裝置英語Flight interception trap採集昆蟲,這些裝置可能會捕獲一些小型的脊椎動物[31]或非目標昆蟲。此外,在對有害生物的控制中也會採取誘捕的方式,例如對傳入歐洲的麝鼠的誘捕可能會意外捕獲歐洲水鼬[32]雁鴨

另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OECD (1997) Towards sustainable fisheries: economic aspects of the management of living marine resources. OECD Paris.
  2. ^ Overfishing - The Encyclopedia of Earth. editors.eol.org. [2022-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5). 
  3. ^ 3.0 3.1 Hall, Martin A.; Alverson, Dayton L.; Metuzals, Kaija I. By-Catch: Problems and Solutions.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Seas at the Millennium: an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2000-01-01, 41 (1). ISSN 0025-326X. doi:10.1016/S0025-326X(00)00111-9 (英語). 
  4. ^ 4.0 4.1 Read, Andrew J.; Drinker, Phebe; Northridge, Simon. Bycatch of Marine Mammals in U.S. and Global Fisheries: Bycatch of Marine Mammals. Conservation Biology. 2006-02, 20 (1). doi:10.1111/j.1523-1739.2006.00338.x (英語). 
  5. ^ Alverson D L, Freeberg M K, Murawski S A and Pope J G (1994). A global assessment of fisheries bycatch and discards. Rome: FAO.
  6. ^ 通常被用於太平洋東北和西部,以及美國的立法中(A definition used particularly in the northeast and western Pacific and in US legislation)
  7. ^ Hall, Martin A. On bycatches. Reviews in Fish Biology and Fisheries. 1996-09-01, 6 (3). ISSN 1573-5184. doi:10.1007/BF00122585 (英語). 
  8. ^ Manlik, Oliver; Lacy, Robert C.; Sherwin, William B.; Finn, Hugh; Loneragan, Neil R.; Allen, Simon J. A stochastic model for estimating sustainable limits to wildlife mortality in a changing world. Conservation Biology. 2022-04-28. ISSN 0888-8892. doi:10.1111/cobi.13897 (英語). 
  9. ^ McCallum, Malcolm L.; Worley, Gina M.; Safi, Barroq; Dickens, Kris; Jones, Jason; McCallum, Jamie L. By-catch in a recreational fishery: an unmonitored source of mortality.. 2013-11-26 [2022-06-23]. doi:10.7287/peerj.preprints.120v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3) (英語). 
  10. ^ Discards and bycatch in Shrimp trawl fisheries.. www.fao.org. [2022-06-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6).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SAFMC (2004)
  12. ^ Morgan, LE; Chuenpagdee, R (2003). Shifting Gears. Addressing the Collateral Impacts of Fishing Methods in U.S. Waters.
  13. ^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Great Britain.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port and proceedings of FAO/DFID expert consultation on bycatch utilization in tropical fisheries, Beijing, China, 21-23 September 1998.. Catham, UK: National Resources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Greenwich. 1999: 333. ISBN 0-85954-504-0. OCLC 45091034. 
  14. ^ Gulf of Mexico Fishery Management Council (GMFMC) (2006) Scoping Document for Amendment 15 to the Shrimp FMP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5. ^ Gulf of Mexico Red Snapper: Assessment Summary Repor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Southeast Data, Assessment, and Review (SEDAR) Stock Assessment Report of SEDAR. 2005.
  16. ^ DeMaster, Douglas P.; Fowler, Charles W.; Perry, Simona L.; Richlen, Michael F. Predation and Competition: The Impact of Fisheries on Marine-Mammal Populations Over the next one Hundred Years. Journal of Mammalogy. 2001-08-01, 82 (3). ISSN 0022-2372. doi:10.1644/1545-1542(2001)082<0641:PACTIO>2.0.CO;2. 
  17. ^ Dmitrieva, Lilia; Kondakov, Andrey A.; Oleynikov, Eugeny; Kydyrmanov, Aidyn; Karamendin, Kobey; Kasimbekov, Yesbol; Baimukanov, Mirgaliy; Wilson, Susan; Goodman, Simon J. Assessment of Caspian Seal By-Catch in an Illegal Fishery Using an Interview-Based Approach. PLOS ONE. 2013-06-26, 8 (6) [2022-08-16]. ISSN 1932-6203. PMC 3694144可免費查閱. PMID 23840590. doi:10.1371/journal.pone.006707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2) (英語). 
  18. ^ Ermolin, Ilya; Svolkinas, Linas. Assessment of the sturgeon catches and seal bycatches in an IUU fishery in the Caspian Sea. Marine Policy. 2018-01-01, 87. ISSN 0308-597X. doi:10.1016/j.marpol.2017.09.022 (英語). 
  19. ^ "Red List: Albatross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UCN Red List. Retrieved 9 December 2021.
  20. ^ Brothers, Nigel. Albatross mortality and associated bait loss in the Japanese longline fishery in the Southern Ocean.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1991-01-01, 55 (3) [2022-06-24]. ISSN 0006-3207. doi:10.1016/0006-3207(91)90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11) (英語). 
  21. ^ 21.0 21.1 21.2 21.3 21.4 Epperly, S; Avens, L; Garrison, L; Henwood, T; Hoggard, W; Mitchell, J; Nance, J; Poffenberger, J; Sasso, C; Scott-Denton, E and; Young, C (2002). "Analysis of Sea Turtle Bycatch in the Commercial Shrimp Fisheries of Southeast US Waters and the Gulf of Mexico" (PDF). NOAA Technical Memorandum NMFS-SEFSC-490.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2009-05-09. Retrieved 20 December 2009.
  22. ^ Nada, Mohamed; Casale, Paolo. Sea turtle bycatch and consumption in Egypt threatens Mediterranean turtle populations. Oryx. 2011-01, 45 (1) [2022-06-24]. ISSN 1365-3008. doi:10.1017/S003060531000128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4) (英語). 
  23. ^ 23.0 23.1 23.2 Limit bycatch. www.seafoodwatch.org. [2022-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05). 
  24. ^ What is Bycatch? Understanding and Preventing Fishing Bycatch. World Wildlife Fund. [2022-06-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14) (英語). 
  25. ^ Campaign for Eco-Safe Tuna - Campaign for Eco-Safe Tuna. www.ecosafetuna.org. [2022-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4). 
  26. ^ Home. Gulf of Mexico Fishery Management Council. [2022-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5) (美國英語). 
  27. ^ Home. Gulf of Mexico Fishery Management Council. [2022-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5) (美國英語). 
  28. ^ Crowder, 2001
  29. ^ Hall, Martin A.; Alverson, Dayton L.; Metuzals, Kaija I. By-Catch: Problems and Solutions.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Seas at the Millennium: an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2000-01-01, 41 (1). ISSN 0025-326X. doi:10.1016/S0025-326X(00)00111-9 (英語). 
  30. ^ An Oyster by Any Other Name. Southern Spaces. [2022-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01) (美國英語). 
  31. ^ Editorial. Journal of Insect Conservation. 1999-03-01, 3 (1). ISSN 1572-9753. doi:10.1023/A:1017191920328 (英語). 
  32. ^ Kranz A, Polednik L and Gotea V (2001) Conservation of the European Mink (Mustella lutreila) in the Danube Delta Archived 2011-09-29 at the Wayback Machine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nd project plan. Scientific Annals of the Danube Delta Institute fo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ulcea, 200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