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刻板性運動障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刻板性運動障礙
又稱刻板運動障礙
症狀重複性無目的動作,包括反覆揮手、撞頭、咬自己等。
起病年齡幼年發育期
類型神經發育障礙
病因尚不明確
風險因素藥物濫用、頭部受損等因素
鑑別診斷自閉症強迫症等疾患
分類和外部資源
醫學專科精神病學
ICD-116A06
ICD-10F98.4
ICD-9-CM307.3
MedlinePlus001548
[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

刻板性運動障礙(英語:stereotyped movement disorder),又稱「刻板運動障礙」,是在早期發育階段以重複出現的非功能性運動行為為特徵的一種神經發育障礙[1]該病發病的主要表現為重複性無目的動作,包括反覆揮手、撞頭、咬自己等。[2]需要指出的是,診斷刻板性運動障礙時應當考慮刻板運動是否由某種物質或藥物的直接生理作用所引起。[1]同時,診斷該疾病時,刻板運動也不能是因為自閉症強迫症等疾患所引起。[3]

刻板性運動障礙的成因尚不明確,可能同藥物濫用、頭部受損等因素有關。[3]

診斷與治療

[編輯]

診斷

[編輯]

DSM-5中將刻板性運動障礙歸類到神經發育障礙中的運動障礙類別中。DSM-5認為,診斷刻板性運動障礙,應當依據以下條件:[4]

  • 是否存在自傷行為
  • 是否干擾正常生活;
  • 是否存在重複的、看似被驅使的,顯然漫無目的的運動行為;
  • 並非由其他疾患引起;
  • 評估嚴重程度。

同時,ICD-11中指出,如果不存在自傷行為或不會對正常的日常活動造成嚴重干擾,就不屬於刻板性運動障礙。對於存在自傷行為或對正常的日常活動造成干擾的病例,應當評估其影響的程度。[1]同時,在做出診斷前應當排除因其他疾病引起刻板運動的可能性。

治療

[編輯]

對於非因自閉症等其他疾患引起的病例,患者可嘗試習慣逆轉訓練等行為干預療法。[5]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世界衛生組織. ICD-11 for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Statistics. ICD-11 for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Statistics. [2024-11-10] (英語). 
  2. ^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刻板性运动障碍 - 术语在线. 術語在線. [2024-11-10]. 
  3. ^ 3.0 3.1 Stereotypic movement disorder. MedlinePlus. June 15, 2012 [October 6, 2013]. 
  4.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編).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 5th ed.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ISBN 978-0-89042-554-1. 
  5. ^ Lee, Melissa T.; Mpavaenda, Davis N.; Fineberg, Naomi A. Habit Reversal Therapy in Obsessive Compulsive Related Disorder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vidence and CONSORT Evaluation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2019-04-24, 13: 79. ISSN 1662-5153. PMC 6491945可免費查閱. PMID 31105537. doi:10.3389/fnbeh.2019.00079可免費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