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詩社信黨
卑詩社信黨 British Columbia Social Credit Party | |
---|---|
成立 | 1903年 |
解散 | 2023年 |
意識形態 | |
政治立場 | 中間偏右至右翼 |
官方色彩 | 藍色、綠色 |
卑詩省議會 | 0 / 93
|
[[卑詩省政治]] [[卑詩省政黨列表|政黨]] · [[卑詩省選舉|選舉]] |
卑詩省社信黨是加拿大卑詩省曾經存在的一個保守派政黨。在1952 年省選至1991 年大選之間三十九年裏,該黨執政了三十六年。四十年來,該黨一直主導着卑詩省的政治舞台,唯一的中斷發生在1972年至1975年選舉之間,當時新民主黨在巴德威麾下首次執政。
儘管社信黨是作為加拿大社會信用運動的一部份而成立的,致力於推廣以貨幣改革為基礎的社會信用政策。
但後來它拋棄了這種意識型態,並漸漸成為卑詩省的主要右派政黨,與左派的新民主黨對壘。
該黨在1991年敗選,由執政黨變成省議會第三大黨後,一個任期內就分崩離析。 1996年以後,該黨在卑詩省議會中已沒有議員,2001年以後甚至名存實亡。 2013年,該黨因在連續兩次省選中未能提名兩人參選而被取消政黨註冊。該黨於2016年6月重新註冊[1],並提名了兩名候選人參加2017年省選。該黨在2020年省選中並沒有提名任何候選人,並於2023年2月1日再次被取消政黨註冊。 [2]
歷史
[編輯]1952 年之前
[編輯]1952年以前,卑詩省的社會信用運動分裂為多個派別。卑詩省社會信用聯盟於1937年省選中首次提名候選人,但在1941年省選中並未提名候選人。
在1945年省選中,這些派繫結成聯盟,派出16名候選人,共贏得6,627張選票(佔全省總選票的1.42%)。
這一聯盟在1949 年大選之前解散,其中有三個不同的團體各自提名候選人:
- 社會信用黨,
- 卑詩省社會信用聯盟,以及
- 選民聯盟.
他們共提名了 28 名候選人,共贏得 14,326 張選票,占該次選舉普選票的 2.05%。
賓禮德時代
[編輯]在1952 年省選,自由黨與保守黨組成的聯合政府將選舉制度從領先者當選改為排序複選制。該聯盟政府以防範左派的合作聯合會(CCF),並對他們與日俱增的民意支持感到不安。由於預期保守黨選民會將自由黨列為第二選擇,反之亦然,兩黨都相信他們能夠獲得足夠的選票來繼續執政。將CCF排除在政府以外。
與此同時,社會信用聯盟在牧師韓沙爾(Ernest George Hansell)的臨時領導下參加了選舉,韓沙爾自1935起在下議院代表亞伯達省麥誥德選區(Macleod)。韓沙爾之所以跨省領導卑詩社信黨,是因為他是由社會信用黨體系的「盟主」,亞伯達省長文艾寧(Ernest Manning)親自挑選的。然而,令社信黨自己都大為驚訝的是,該黨比上次選舉多獲得了二十萬張選票,並獲得足夠的選票轉移,一躍成為省議會的最大黨。它贏得了19個議席,比左派的CCF多一個,而自由黨和保守黨則慘敗,合共僅贏得10席。 社信黨說服了一位獨立勞工派議員支持他們,使他們足以順利組建少數政府。
社信黨當時並未預料贏得省選,他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需要選舉一位將成為省長的黨魁。時任黨主席衛恪斯 (Lyle Wicks) 舉行了黨魁選舉,只有省議員們才有投票權。 19名新當選的社信黨議員在前保守黨議員賓禮德(W. A. C. Bennett)以及新當選,代表錦祿市的議員葛菲臘(Philip Gaglardi)中選擇了前者作為醫院 。與其他社信黨的黨員不同,賓禮德只是在前一年的12月在聯邦進步保守黨的默許支持下加入了社信黨。當時,聯邦保守黨對省級保守黨為了不讓自由黨夥伴難堪而缺席前兩次選舉感到不滿。 新任期開始九個月後,賓禮德故意讓不信任動議通過,以迫使省督解散省議會,召開省選。在這次選舉,社信黨取得了48個議席中的28席,順利籌組多數政府。
儘管該黨在名義上是加拿大社會信用運動在卑詩省的分支,但賓禮德在考慮亞省社信黨在贏得第一屆政府任期後不久就曾試圖推行該計劃,但未能成功的經驗後,決定摒棄社會信用運動,反而將社信黨轉變為一個保守派的民粹政黨。該黨成為了反對CCF的人的政黨,並與之抗衡。
此外,社信黨脫離社會信用運動也與日漸增長的聯邦自由黨人和保守黨人脫不了關係。儘管賓禮德偶爾會為聯邦社信黨背書,可是他們的關係也向來不強。最終,在 1971 年,卑詩社信黨正式斷絕與聯邦社信黨的連結,以便讓堅定的保守黨和自由黨更容易在省級層面支持它。
儘管社信黨是一個支持自由市場的政黨,可是賓禮德還是於1961年將卑詩省最大的私營水電企業公有化,成立了卑詩水電局(BC Hydro),以確保其不會反對政府的水力發電大壩建設計劃。它還於1958年成立了卑詩渡輪 ,也於1966年成立了省政府持有25%股份的卑詩銀行(Bank of British Columbia)。
社信黨接下來又連續勝出了五次大選,並且皆能以多數黨的姿態執政。可是,這個紀錄在於1972年省選的不斷失言中被終結。例如,葛菲臘以指責賓禮德脫離了「本省的年輕人」暗示賓禮德將於選後下台。 [3]這不免帶來了社信黨是否在執政20年過後慢慢變得尸位素餐的疑問。
但儘管如此,當社信黨被巴德威(Dave Barrett)領導的新民主黨徹底擊敗,僅獲得10個議席時,還是令時人感到錯愕。[4]
賓威廉時代
[編輯]賓禮德的兒子賓威廉(Bill Bennett)於1973年在賓禮德請辭後接任了該黨黨魁的職位。賓威廉改革了社信黨,並帶領該黨改變路線,放棄民粹主義。反之,該黨變成了由聯邦自由黨人、基督教保守派以及財政保守派組成的聯盟,並且由財政保守派為主導。
1975 年省選,賓威廉透過在溫哥華以外的地區贏取議席,帶領社信黨從巴德威手下的新民主黨取回執政權。賓威廉在很大程度上取消了賓禮德的不同大型工程( 1986年世界博覽會和科基哈拉高速公路除外),並採取了財政保守的路線。
憑着這個方向,該黨建立了一個小型政治引擎,儘管貝內特的「克制」計劃備受爭議,但社信黨仍順利地在1979 年和1983 年中成功勝選。這個政治引擎被號稱為「小藍色機器」,並主要由來自安省進步保守黨的政治顧問組成。由於賓威廉於1986 年決定退休,這個「小藍色機器」並未能像安省的「藍色機器」一樣,成為一個重要的政治手腕。
所有社信黨執政的政府都試圖限制工會的權力,並限制社會福利支出。
溫德心時代
[編輯]在賓威廉於1986年退休後,溫德心接任了該黨黨魁。在他的監督下,社會保守派控制了該黨;溫德心本人也是社會保守派的一員。他也在那一年的省選中輕鬆帶領社信黨連續第四次勝選,並連續執政。
儘管當時還不明顯,但溫德心成為黨魁(並省長)後,該黨的衰落也隨之開始。許多溫和的社信黨人對於該黨向社會保守主義低頭感到不滿。因此,他們開始轉向自由黨,而這一趨勢後來卻給自由黨帶來了麻煩。溫德心的古怪性格以及困擾其政府的持續醜聞加劇了這一進程。此外,溫德心也允許了他未經民選的首席秘書布大衛(David Poole)得到不少權力,甚至使資深閣員麥嘉恩(Grace McCarthy)辭去職位以示抗議。
衰落
[編輯]1991年,溫德心因利益衝突醜聞被迫請辭,副省長莊思頓接任黨魁兼省長,也隨之成為了加拿大第一位擔任省級或聯邦政府首腦的女性。莊思頓也在隨後的黨魁選舉中擊敗了麥嘉恩,得以留任省長。莊思頓與溫德心素來關係密切,因此,不少人認為選擇她為新任黨魁是一個錯誤。甚至連時任反對黨領袖,新民主黨的哈葛(Mike Harcourt)後來也承認,比起麥嘉恩,他更希望莊思頓成為黨魁,因為她比麥嘉恩容易在選舉中被他擊敗。
面對按照法定時間的1991年省選,莊思頓並未能取得任何進展。在與麥嘉恩激烈的黨魁選舉之後,她也沒有多少時間來團結黨內力量。社信黨這次徹底地失敗,失去了比1986年少了接近一半的得票。莊思頓本人也輸給了卑詩省新民主黨挑戰者彭佩迪,失去了自己的議席。雪上加霜的是,許多溫和的社信黨人皆轉而支持自由黨,延續了溫德心任期內的趨勢,甚至使自由黨能從一個議會外政黨一躍成為最大反對黨。上述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 Socreds 黨遭受重創,使其從擁有絕對多數的執政黨退居為第三大黨,僅獲得7個議席,其中包括5個莊思頓時期的閣員。當麥嘉恩成為了莊思頓的接班人後,社信黨的內鬥也更為加劇。直到 1994 年 2 月,麥嘉恩才有機會進入立法機關,當時她參加了Matsqui,一個社信黨安全議席的補選,可是,她竟以不到100票的差距輸給了自由黨人麥德莊,她亦於不久後辭去黨魁一職。
麥嘉恩補選落選後,社會信用黨急劇崩潰。 在1991年當選的7個社信黨醫院中,有四人退黨加入改革黨,導致社會信用黨在立法機構中失去官方地位。在這期間,基蘭德(Larry Gillanders)當選為社信黨的新任黨魁。此後,亞博斯福議員莊哈利(Harry de Jong)辭去了議員職務(並曾短暫考慮擔任家庭聯盟黨領導人)。卑詩省自由黨也在隨後的補選中獲勝,社會信用黨則低票落選,位居第三。這樣,立法機構中就只剩下一位社信黨議員—來自西奧卡拿根的薩寄乎(Cliff Serwa) ,而該選區正是以前賓禮德家族的政治領土。
社信黨在1996年省選時已是處於極其不穩定的境地。該黨一直未能將其黨魁送入立法機關。雪上加霜的是,薩寄乎已宣佈退休,使該黨在1952年以來首次沒有議員競逐連任。基蘭德參加了黨魁辯論,但在投票日前棄選,並敦促所有非社會主義政黨結成統一戰線對抗新民主黨。不出所料,社信黨僅獲得百分之0.6的選票,也未能贏得任何議席。
此時,該黨在卑詩政壇已基本被視作一股已死的勢力,其剩餘黨員大多加入了改革黨或自由黨。卑詩省社信黨在失去權力後僅一個任期就垮台,這一速度着實令人震驚,因為以亞省的社信黨為例,他們在 1971 年失敗後的十年內,仍至少在省議會內擁有小量議席。
2001 年,在前任黨魁溫德心(現改革黨黨魁)的要求下,社信黨與其他省級的右翼小黨合併,組建了團結黨,但很快因對團結黨的管理方式不滿而退出。
在2001年省選中,該黨僅派出了兩名候選人。米頓(Grant Mitton)在南和平河選區表現不俗,以 1,726 票(17.4%)位居第二。另一位候選人則是在溫哥華喜士定選區的黨主席胡嘉路 (Carrol Barbara Woolsey),在6名候選人中以 222 票(佔總票數的 1.15%)排名第五。自 2000 年以來,該黨一直沒有專職領導人;可是在競選期間,米頓成為了事實上的黨魁。選後,米頓退出了社信黨,並成為了卑詩黨的黨魁,而胡嘉路則成為該黨事實上的黨魁。
在2005年的選舉中,只有兩位社信黨成員參選:分別是在溫哥華喜士定 (Vancouver-Hastings) 贏得了 254 票的胡嘉路(佔總票數的 1.28%),以及 在高貴林港-伯克山 (Port Coquitlam-Burke Mountain ) 贏得了 225 票的姚安頓(Anthony Yao)(佔總票數的 0.95%)。
該黨在2009年省選中沒有派出任何候選人。在2013年省選中,胡嘉路是唯一的社信黨候選人,再次在溫哥華喜士定參選,並獲得 355 票。由於卑詩省選舉法規定,在連續兩次選舉中推出少於兩名候選人的政黨必須被取消註冊,因此該政黨於2013年6月7日被卑詩省選舉局取消註冊。然而,至少自 2001 年起它就只是名存實亡了。除近年來提名很少或根本沒有提名候選人外,其網站自2005年以來僅偶爾更新,甚至自2012年2月以來就沒有更新過。該選區的大部分協會已於 2008 年被取消註冊。
社會信用黨在2017年省選舉中提名了兩名候選人。兩人都沒有當選 ,兩人加起來只獲得了896張選票。該黨在2020 年省選中沒有派出任何候選人,並於 2023 年再度被取消註冊。
黨魁列表
[編輯]- 邾安德(Andrew Henry Jukes) ,1937 年至 1948 年,選舉人聯盟派系領袖,1948 年至 1949 年。
- 韓沙爾牧師,1952 年選舉的署理黨魁
- 賓禮德(1952年7月15日 - 1973年11月24日)*
- 賓威廉(1973 年11月24日 - 1986 年7月30日)*
- 溫德心 (1986年7月30日 – 1991年4月1日)*
- 莊思頓(1991 年4月2日 - 1992 年3月7日)*
- 威斯柏(Jack Weisberger)(署理黨魁)(1992年3月7日 - 1993年11月6日)
- 麥嘉恩(1993 年11月6日 - 1994年5月)
- 韓禮和(Lyall Franklin Hanson)(署理黨魁) (1994年5月)
- 薩寄乎(Cliff Serwa) (署理黨魁)(1994年5月至11月)
- 基蘭德(1994 年11月4日 - 1996 年 5 月 24 日)
- 殷德仁(Ken Endean)(署理黨魁)(1996年5月 - 1997 年3月)
- 古諾士(Mike Culos)(1997年4月 – 2000 年4月)
- 白恩力(Eric Buckley) (2000 年 4 月 - 2000 年 10 月)
2000 年 10 月,白恩力離開社信黨,並加入卑詩黨。自那時起,社信黨再無正式黨魁。
其他著名的 Socred 政治家
[編輯]選舉結果
[編輯]1937 年選舉中,不列顛哥倫比亞社會信用聯盟推選了多名候選人,但無一人當選。
1937 年大選 | ||||
---|---|---|---|---|
候選人人數 | 議席 | 得票 | % | |
18 | 0 | 4,812 | 1.15% |
在1941年的選舉中,沒有候選人打着社會信用的旗號參選。
在1945年的選舉中,社會信用團體聯盟提名了候選人。無一人當選。
1945 年大選 | ||||
---|---|---|---|---|
候選人人數 | 議席 | 得票 | % | |
16 | 0 | 6,627 | 1.42% |
在1949年的選舉中,三個不同的社會信用團體提名了候選人。無一人成功。
1949 年大選 | ||||
---|---|---|---|---|
政黨名稱 | 候選人
數量 |
議席 | 民眾投票 | % |
社會信用黨 | 7 | 0 | 8,464 | 1.21% |
社會信用聯盟 | 9 | 0 | 3,072 | 0.44% |
選民聯盟 | 12 | 0 | 2,790 | 0.40% |
社會信用團體合計 | 28 | 0 | 14,326 | 2.05% |
在隨後的選舉中,只有社信黨成為了唯一一個社會信用派的政黨
選舉年 | 黨魁 | 候選人數量 | 議席 | 得票 | 最後點票總數 僅限1952-53 | ||||||
---|---|---|---|---|---|---|---|---|---|---|---|
選前 | 選後 | 議席改變率 | 票數 | 得票率 | 得票率改變 | 票數 | 得票率 | ||||
1952 | 韓沙爾 | 47 | 0 | 19 / 48
|
- | 209,049 | 27.20% | +25.99% | 203,932 | 30.18% | |
1953 | 賓禮德 | 48 | 19 | 28 / 48
|
- | 274,771 | 37.75% | +10.55% | 300,372 | 45.54% | |
1956 | 52 | 28 | 39 / 52
|
39.3% | 374,711 | 45.84% | +8.09% | ||||
1960 | 52 | 39 | 32 / 52
|
-17.9% | 386,886 | 38.83% | -7.01% | ||||
1963 | 52 | 32 | 33 / 52
|
+3.1% | 395,079 | 40.83% | +2.00% | ||||
1966 | 55 | 33 | 33 / 55
|
- | 342,751 | 45.59% | +4.76% | ||||
1969 | 55 | 33 | 38 / 55
|
+15.2% | 457,777 | 46.79% | +1.20% | ||||
1972 | 55 | 38 | 10 / 55
|
-73.7% | 352,776 | 31.16% | -15.63% | ||||
1975 | 賓威廉 | 55 | 10 | 35 / 55
|
+250% | 635,482 | 49.25% | +18.09% | |||
1979 | 57 | 35 | 31 / 55
|
-11.4% | 677,607 | 48.23% | -1.02% | ||||
1983 | 57 | 31 | 35 / 57
|
+12.9% | 820,807 | 49.76% | +1.53% | ||||
1986 | 溫德心 | 69 | 35 | 47 / 69
|
+34.3% | 954,516 | 49.32% | -0.44% | |||
1991 | 莊思頓 | 74 | 47 | 7 / 75
|
-85.1% | 351,660 | 24.05% | -25.27% | |||
1996 | 基蘭德 | 38 | 7 | 0 / 75
|
-100% | 6,276 | 0.40% | -23.65% | |||
2001 | 從缺 | 2 | - | 0 / 79
|
- | 1,948 | 0.12% | -0.27% | |||
2005 | 2 | - | 0 / 79
|
- | 479 | 0.02% | -0.10% | ||||
2013 | 1 | - | 0 / 85
|
- | 384 | 0.02% | 0.00% | ||||
2017 | 2 | - | 0 / 87
|
- | 853 | 0.05% | +0.03% |
參見
[編輯]參考
[編輯]- ^ Annual Financial Report - Political Party: British Columbia Social Credit Party (PDF). Elections BC. [April 16, 2017].
- ^ Volume CLXIII, No. 6. The British Columbia Gazette. Government of British Columbia. 9 February 2023 [16 September 2023].
- ^ Mitchell, David J. W.A.C. Bennett and the Rise of British Columbia. 1983: 414. ISBN 0-88894-395-4.
- ^ Griffin, Norm; Rogers, Bruce. 1972: Dave Barrett elected Premier of B.C. (Radio program). CBC Digital Archives. CBC Radio: Sunday Magazine. 3 September 1972 [5 June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