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博根豪森 (慕尼黑市轄區)

座標48°08′53″N 11°37′00″E / 48.14806°N 11.61667°E / 48.14806; 11.61667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博根豪森
州府 慕尼黑
經緯度: 48°08′53″N 11°37′00″E / 48.14806°N 11.61667°E / 48.14806; 11.61667
面積: 23.7097km²
人口: 83900人 (2014年12月31日)[1]
人口密度: 3,539人/km²
郵政編碼: 81675, 81677, 81679, 81925, 81927, 81929
電話區號: 089
地圖
地圖

博根豪森 於慕尼黑的位置

博根豪森(德語:Bogenhausen)是德國巴伐利亞州首府慕尼黑市轄第13區。其境內分佈有慕尼黑的八個市分區德語Stadtteil,它們以往都擁有各自的地方自治權,其中包括與市轄區同名的地方博根豪森德語Bogenhausen

方位

[編輯]

博根豪森市轄區位於慕尼黑東北部的伊薩爾河右岸。其西部邊界是伊薩爾河的左側河岸,在北部和東部的市界與下弗靈阿沙伊姆相連,而南部範圍則包括攝政王街中環公路德語Bundesstraße 2 R以外的部分。從那裏,南部邊界從福格魏德廣場德語Vogelweideplatz西側向南伸展至慕尼黑-米爾多夫鐵路,然後直抵94號高速公路德語Bundesautobahn 94的過街天橋及里姆街(Riemer Straße)。市轄區從這裏沿着許爾溝德語Hüllgraben和鹽街(Salzstraße)往東北直至市界。

與博根豪森相鄰的市轄區分別是東南部的特魯德靈-里姆,南部的萊姆畔山坳-海德豪森,以及西部伊薩爾河對岸的老城-萊赫爾施瓦賓-弗萊曼。此外,與該市轄區接壤的還有北部的市鎮下弗靈以及東北部的市鎮阿沙伊姆

歷史

[編輯]

作為如今市轄區的首個組成部分,同名地點博根豪森德語Bogenhausen是在1892年被併入慕尼黑,上弗靈德語Oberföhring則是隨後在1913年跟進。這些分區共同形成了市轄第29區。市轄區在1930年擴展到另外四個地方——達格爾芬德語Daglfing登寧德語Denning (München)恩格沙爾京德語Englschalking約翰內斯基興德語Johanneskirchen (München),它們此前曾共同組成了達格爾芬鎮德語Gemeinde Daglfing。1937年,在地畝補整德語Arrondierung的背景下,市分區扎姆多夫德語Zamdorf施泰因豪森德語Steinhausen (München)被分配至博根豪森市轄區,而它們作為原市鎮萊姆畔山的組成部分早在1913年便被併入慕尼黑。在施泰因基興西端的南側是如今的福格魏德廣場德語Vogelweideplatz,那裏設有基希施泰因天然氣廠德語Gaswerk am Kirchstein,其早在1894年便已率先併入慕尼黑。

在1992年的慕尼黑區劃改革中,由原市轄第29區組成如今的市轄第13區。

市分區

[編輯]

博根豪森

[編輯]
博根豪森的聖佐治堂

博根豪森的歷史地方中心位於博根豪森教堂廣場1號的老牧區聖堂德語Pfarrkirche聖佐治堂德語St. Georg (Bogenhausen),以及伊斯馬寧街和洪佩施街周邊。自奠基時代晚期以來,來自聖佐治堂方向的攝政王街開始大範圍的興建帶有清晰城市規劃的代表性別墅及公寓社區,直至如今形成了公眾心目中典型的博根豪森面貌。相關的實例包括有斯圖克別墅德語Villa Stuck希爾德布蘭之家德語Monacensia以及如今作為聯邦財政院德語Bundesfinanzhof所在地的弗萊舍城堡(Fleischerschlösschen)。由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沒有遭到破壞,使得這些社區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其原有特徵。帶有多個村中心的外部區域通過戰後時期需要興建大型社區而獲得了發展上的重要推動。作為其開端,使得1957年的博根豪森公園城德語Parkstadt Bogenhausen成為了慕尼黑首個帶有高樓建築的大型居住區。在隨後的30年間還陸續興起了另外七個帶有約15000個住宅單元的大型住宅區,如今已發展成為市分區獨特的身份象徵。

上弗靈

[編輯]
上弗靈堰

上弗靈是在公元750年3月7日以「ad Feringas」的名義被首次提及。它是根據費林加Feringa家族命名,在跨越伊薩爾河的橋樑建築之前的這個地方便是由後者購得。由於這些橋樑對於鹽業貿易德語Salzhandel有着重要意義,使其成為了獅子亨利弗賴辛主教之間的爭鬥焦點,並最終摧毀。鹽業貿易不得不改道更靠南的橋樑,成為推動慕尼黑在1158年成立的決定性因素。上弗靈在1818年成為獨立的市鎮,後於1913年10月1日應自身要求而併入慕尼黑。

上弗靈的歷史地方中心位於伊薩爾河高岸旁、慕斯皮里街31號的牧區聖堂——聖老楞佐教堂周邊。上弗靈現被視為高檔住宅區。優美的古老單戶住宅和寬敞的綠地是其代表性的面貌。在東南部還有一些更具現代化的公寓。

達格爾芬

[編輯]
達格爾芬歷史地方中心

達格爾芬是在公元839年12月10日以「Tagolfingas」的名義被首次提及。作為同名地點,它在1818年組成了獨立的市鎮達格爾芬,並在1930年併入慕尼黑。

達格爾芬的歷史地方中心位於聖斐理伯及雅各伯教堂德語St. Philipp und Jakob (München)周邊。這個地區很大程度上能夠保留其鄉土風貌,大量的歷史性農家庭院被保留了下來。其南部是以帶大花園的單戶住宅和排屋以及一些老農莊為主。那裏還設有一座達格爾芬賽馬場德語Trabrennbahn Daglfing

登寧

[編輯]
登寧的老農家庭院

登寧最早是在1200年以「Tenningen」或「Danningen」的名義於文獻中被提及,其名稱可能要追溯到人名「Tenno」。登寧原屬達格爾芬管轄,儘管達格爾芬鎮早在1930年1月1日便被併入慕尼黑,但登寧作為其獨立的鎮分區直至同年12月才完成合併。

如今登寧當地的景觀特點是帶單戶住宅的住宅區,這是由花園所環繞。不過在登寧街和瓦爾特街之間也有一座高樓層定居點。登寧的中軸線是東普魯士街,其周邊設有逾百家商店及服務業公司。

英戈沙金

[編輯]
英戈沙金歷史地方中心

英戈沙金最早是在1231/1234年以「Engelschalchingen」的名義於文獻中被提及。1930年它作為達格爾芬鎮的組成部分被併入慕尼黑。

英戈沙金的歷史地方中心是由環繞在始建於13世紀的聖尼古拉教堂德語St. Nikolaus (Englschalking)周邊、呈不規則排列的大型農莊所組成。這一地方中心作為地標建築群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並於19世紀上半葉如同村莊進行了一些擴張。地方中心的西北側設有建於1966-1970年的四至十九層住宅單元費德里奧公園德語Fideliopark;更往西則有建於1964-1969年、包含四層住宅單元和十至十九層高樓的科西馬公園德語Cosimapark,其完全由露台所環繞。

約翰內斯基興

[編輯]
聖若翰洗者堂

關於約翰內斯基興最古老的記載是源自公元815年的一份文獻,提及了「聖若翰洗者」教堂。1930年它作為達格爾芬鎮的組成部分被併入慕尼黑。

約翰內斯基興的歷史地方中心總是以鄉村為主導,即環繞在13世紀以城堡教堂德語Kirchenburg樣式落成的鄉村聖堂聖若翰洗者堂德語St. Johann Baptist (Johanneskirchen)周邊的農場。這個村中心毗鄰已作為農業開發地區的約翰內斯基興沼澤德語Johanneskirchner Mooses。在這些開放空間內設有建於1984-1986年的約翰內斯基興花園城德語Gartenstadt Johanneskirchen,這是個包含獨棟、雙拼和聯排住宅,並有廣泛綠地的居住區。鐵路線以西則設有新開發地帶約翰斯內基興北德語Johanneskirchen Nord(1964-1968年)和約翰內斯基興西德語Johanneskirchen West(1988-1999年),並擁有各自的住宅街區。

扎姆多夫

[編輯]
扎米拉公園鳥瞰

扎姆多夫最早是在1021年以「Zamindorf」的名義被提及。它於1913年作為萊姆畔山鎮的組成部分被併入慕尼黑,1937年又被劃歸市轄區博根豪森管轄。

在登寧草場和94號高速公路德語Bundesautobahn 94之間設有帶獨棟住宅的居民社區,即1934年落成的科洛尼亞定居點德語Kolonialsiedlung和1983-1991年興建的扎米拉公園德語Zamilapark。在94號高速公路、萊希滕貝格環路-達格爾芬鐵路線和胡爾欽街之間,則設有工業用地和慕尼黑S-Bahn的基地——施泰因豪森車輛段。扎姆多夫還有一座引入注目的高層建築——SV大廈德語SV-Hochhaus,它是在一次市民公投後而必須降低高度建造。

施泰因豪森

[編輯]
施泰因豪森定居點內的房屋

施泰因豪森是博根豪森最年輕的分區,它直至1908年才在扎姆多夫附近的一處小農場命名中使用了這一稱謂。施泰因豪森在1913年作為萊姆畔山鎮的組成部分被併入慕尼黑,1937年又被劃歸市轄區博根豪森管轄。

施泰因豪森位於市轄區博根豪森的南部以及萊希滕貝格環路-萊姆畔山鐵路的北側。在94號高速公路和鐵路線之間設有一個大型的工業及商業區,以及南德意志出版社德語Süddeutscher Verlag的印刷中心。在福格魏德廣場周邊是以大型住宅街區為主,在94號高速公路北側則是由獨棟住宅組成的施泰因豪森定居點德語Siedlung Steinhausen

人口統計

[編輯]


(截至每年12月31日)

年份 人口 外國人(比例) 面積
(km²)
人口密度
(每km²)
來源及其它數據[2]
2000 70,936 11,562 (16.3 %) 23.7173 2,991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2001 71,716 11,921 (16.6 %) 23.7173 3,024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2002 72,429 12,178 (16.8 %) 23.7171 3,054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2003 73,070 12,654 (17.3 %) 23.7139 3,081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2004 72,982 12,513 (17.1 %) 23.7139 3,078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2005 73,860 13,042 (17.7 %) 23.7139 3,115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2006 75,657 13,419 (17.7 %) 23.7138 3,190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2007 76,709 13,892 (18.1 %) 23.7138 3,235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8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2008 77,112 14,097 (18.3 %) 23.7117 3,252 慕尼黑統計年鑑200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2009 76,684 13,628 (17.8 %) 23.7117 3,234 慕尼黑統計年鑑2010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2010 77,542 13,987 (18.0 %) 23.7117 3,270 慕尼黑統計年鑑201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2011 79,175 14,913 (18.8 %) 23.7117 3,339 慕尼黑統計年鑑201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2012 80,816 16,166 (20.0 %) 23.7117 3,408 慕尼黑統計年鑑201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2013 82,138 17,126 (20.9 %) 23.7097 3,464 慕尼黑統計年鑑201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2014 83,900 18,286 (21.8 %) 23.7098 3,539 慕尼黑統計年鑑201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政治

[編輯]

博根豪森上一次的區議會德語Bezirksausschuss選舉是在2014年3月16日。其議席分配如下:基社盟15席、社民黨10席、綠黨6席、自民黨2席以及大衛黨德語David Contra Goliath/生民黨德語Ökologisch-Demokratische Partei2席[3]。在博根豪森共62685名符合投票資格的居民中,有28478人行使了自己的表決權,選民投票率約為45.4%。

參考文獻

[編輯]
  • Reinhold. Häfner, Willibald. Karl,, Bogenhausen. Vom bäuerlichen Pfarrdorf zum noblen Stadtteil, München: Buchendorfer Verlag. 1992, (德文) 
  • Florian Breu, Die Münchener Stadtbezirke nach der Stadtgebietsneugliederung, Münchener Statistik. 1996 (1): pp. 1–14, (德文) 
  • Klaus Gallas, München. Von der welfischen Gründung Heinrichs des Löwen bis zur Gegenwart: Kunst, Kultur, Geschichte, Köln: DuMont. 1979, (德文) 
  • Willibald Karl., Dörfer auf dem Ziegelland
Daglfing, Denning, Englschalking, Johanneskirchen, Zamdorf, München: Buchendorfer Verlag. 2002, (德文) 
  • Roland Krack., Die Parkstadt Bogenhausen in München, München: Volk. 2006, (德文) 
  • Lutz Fritz, Daglfing, Denning, Englschalking, Johanneskirchen 50 Jahre bei München (1930–1980)
Erweiterte Festansprache zur 50-Jahrfeier der Einverleibung der ehemaligen Gemeinde Daglfing in die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am 13. Oktober 1980, München: Stadtarchiv München. 1982 (德文) 
  • Lutz Fritz, Oberföhring
Zur 75-Jahrfeier der Eingemeindung Oberföhrings, München: Buchendorfer Verlag. 1988 (德文) 
  • Helmuth Stahleder, Von Allach bis Zamilapark. Namen und historische Grunddaten zur Geschichte Münchens und seiner eingemeindeten Vororte, München: Buchendorfer Verlag. 2001, (德文) 
  • Klaus Bäumler, Paris als Vorbild. Auf den Spuren des Grafen Montgelas in München, an der Isar und in Bogenhausen, München: Bavaria und Marianne. 1997 (德文) 

註釋

[編輯]
  1. ^ Die Bevölkerung in den Stadtbezirken nach der Einwohnerdichte am 31.12.2014[永久失效連結] (PDF; 424 kB). Statistisches Amt der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Abgerufen am 11. November 2015.
  2. ^ Archiv Stadtteilinformationen Archive.is存檔,存檔日期2013-02-11.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Abgerufen am 20. Juni 2014.
  3. ^ Wahl des Bezirksausschusses – Stadtbezirk 13 – Bogenhause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Landeshauptstadt München. Abgerufen am 15. Juni 2014.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