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敘利亞穆斯林兄弟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敘利亞穆斯林兄弟會
الإخوان المسلمون في سوريا
領袖Mohammad Riad al-Shaqfeh[1]
副主席Mohammad Farouk Tayfour[1]
總幹事Mohammad Hatem al-Tabshi[1]
成立1940年(1963年起地下化)
意識形態伊斯蘭遜尼派
伊斯蘭民主
經濟自由主義
政治立場右翼
國際組織穆斯林兄弟會
官方網站
http://www.ikhwansyria.com
敘利亞政治
政黨 · 選舉

敘利亞穆斯林兄弟會(阿拉伯語:الاخوانالمسلمونفيسوريا ‎;拉丁化Al-Ikhwan Al-Muslimun fi Suriya)可視為伊斯蘭遜尼派穆斯林兄弟會的一個分支機構[2],與埃及穆斯林兄弟會有微弱的從屬關係[2]。該會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成立時間。該組織經歷了20世紀30年代的醞釀之後,於1945年至1946年間統一成為穆斯林兄弟會。

敘利亞穆斯林兄弟會將他們的活動型態定義為溫和的,並在2012年4月時發佈宣言承諾「尊重個人權利」、「促進民主與多元文化的並存」,甚至是不提及「伊斯蘭」一詞[2][3]

在50年代該組織被視為敘利亞一個重要的政治黨派。當敘利亞與埃及聯合起來組成阿拉伯聯合共和國時,解散穆斯林兄弟會成為了成立聯盟的一個政治條件,這也使得埃及總統納賽爾與埃及穆斯林兄弟會的衝突複雜化了。在世俗的、奉行泛阿拉伯主義的敘利亞復興黨在1963年發動政變之後,敘利亞穆斯林兄弟會的活動遭到了敘利亞政府的禁止[4]。在1976年至1982年期間,敘利亞穆斯林兄弟會一支扮演着敘利亞國內一個主要反對派組織的角色[5]。在1980年參加穆斯林兄弟會在敘利亞被定為死罪[6]

之後敘利亞國內發生了範圍廣大的遜尼派叛亂,這一系列叛亂活動在1982年哈馬起義中達到了高潮。這一起義導致數千名武裝叛軍和平民被政府軍殺害[7]。之後敘利亞穆斯林兄弟會再也無法再敘利亞境內作為一個活躍的政治黨派活動了。

流亡海外的敘利亞穆斯林兄弟會在2005年參與簽署了大馬士革宣言。這項宣言聯合了包括阿拉伯民族主義國家民主陣線、庫爾德族新生活運動、公民社會委員會、庫爾德族民主陣線和未來陣線在內的250個敘利亞反對派組織。宣言呼籲敘利亞進行「和平的、漸進的改革並且改革應當「根據協議來進行並且以對話和承認對方政治地位為基礎」[8] "。

雖然穆斯林兄弟會在敘利亞政治上具有一定的勢力,但他們在2011年敘利亞內戰中並沒有扮演主要的發起者角色[9][10] ,有些抗議群眾甚至拒絕任何伊斯蘭主義政治者和穆斯林兄弟會的成員[11]。這次起義的核心抗議人群來自更年輕的一代人,這些人成長的過程中敘利亞境內並沒有穆兄會明顯的活動。然而到了2012年春天[12],敘利亞穆斯林兄弟會開始被官方視為反對派的「核心力量」[12] 或「主導力量」[2]

歷史

[編輯]

敘利亞穆斯林兄弟會在30年代末或40年代中期由Mustafa al-Sibai和al-Mubarak al-Tayyib創建,這兩人是埃及穆斯林兄弟會創立者哈桑·班納的朋友和同事。在敘利亞獨立初期,敘利亞穆斯林兄弟會是一個合法的反對黨,在1961年議會選舉是贏得了10個議席。在1963年政變之後,敘利亞阿拉伯復興黨掌權,敘利亞穆斯林兄弟會遭到禁止。[4] 該組織在以遜尼派為主要力量的抵抗運動中扮演了一個主要角色。在1971年敘利亞阿拉伯復興黨開始由阿拉維派的阿薩德家族主導,這也使得敘利亞阿拉伯復興黨與敘利亞穆斯林兄弟會的衝突帶有了宗教色彩。在70年代末期,這場衝突演變成了武裝鬥爭,並且在1982年哈馬起義中達到了高潮。在這場起義中數千人被政府軍殺害。[7]

在第49號緊急狀態法令之下,在1980年加入敘利亞穆斯林兄弟會成為了死罪。[6]敘利亞穆斯林兄弟會遭到嚴酷鎮壓。雖然如此該組織在國內仍維繫着一個支持網絡,而在倫敦塞浦路斯設立了總部。在最近幾年該組織放棄了暴力活動,採取了改革主義路線,並呼籲建立一個多元化的、民主的政治體制。多年以來敘利亞穆斯林兄弟會的領導一直是阿里·巴亞努尼,此人一直以政治難民的身份居住在倫敦。

起源

[編輯]

在30年代末期,哈桑·班納的思想流傳到了敘利亞。當時一些年輕的敘利亞人在開羅的大學學習並且在那裏加入了穆斯林兄弟會。這些人畢業後回到了敘利亞並成立了名為「穆罕默德青年」的組織,這一組織之後演變成了敘利亞穆斯林兄弟會。敘利亞穆斯林兄弟會在30年代或者是1945年成立。敘利亞穆斯林兄弟會聲稱他們的創建者是Mustafa al-Sibai博士。.[3] 到1954年,Mustafa al-Sibai領導下的敘利亞穆斯林兄弟會向其埃及的兄弟組織提供了援助,此時埃及穆斯林兄弟會正在遭到納賽爾總統的打壓。[13]

但是,直到60年代敘利亞穆斯林兄弟會才開始在政治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當時該組織成為了一個擁有廣泛基礎的抵抗運動的一部分,這一抵抗運動之後演變成了針對當局政府的武裝鬥爭。在1963年敘利亞阿拉伯復興黨政變之後,新上台的政府加強了對政治自由的限制。從此開始,以敘利亞穆斯林兄弟會為主導的伊斯蘭政治團體成為了當局政府最強大的對手。敘利亞的遜尼派穆斯林佔國內人口的多數,但在政府內沒有代表以維護他們的權利。在1964年和1965年,罷工和大規模抗議活動在敘利亞的主要城市蔓延開來,尤其是哈馬,這一系列活動最後被政府軍粉碎。1971年,身為阿拉維派哈菲茲·阿薩德奪取政權。在1973年抗議活動再度爆發,以作為對被提議的新憲法中不再要求敘利亞總統是穆斯林的回應。在1976年,敘利亞介入黎巴嫩內戰,並站在馬龍派基督教徒一邊,這激起了新的抗議活動,並且敘利亞國內開始出現針對敘利亞政府官員和著名阿拉維派人士的暗殺活動。敘利亞穆斯林兄弟會之後宣稱對這些暗殺負責。[14][15]

1976至1982年穆斯林武裝叛亂時期

[編輯]

1979年6月16日,敘利亞穆兄會針對阿勒頗炮兵學院內的軍校生發動襲擊,據官方說法導致83人遇害。[16] 據說伊拉克政府向敘利亞穆兄會提供了後勤和軍事支援。大約在襲擊發生的這個時候,優素福教授在阿勒頗遇刺身亡,這件事經常被世俗派活動家瓦法•蘇爾坦(她是優素福教授的學生)稱為導致她總體上反對伊斯蘭教的原因。作為回應,敘利亞政府以參與伊斯蘭抵抗運動的罪名判處15名先前已被指控為伊拉克特工的囚犯死刑。之後恐怖襲擊變成了一件幾乎天天發生的事,尤其是在阿勒頗和其他北部城市。敘利亞政府傾向於將這些襲擊歸咎於敘利亞穆兄會,但因為武裝抵抗獲得了非常廣泛的支持並且越來越多的武裝組織出現(尤其是在一些貧困社區),敘利亞政府越來越難以界定穆斯林兄弟會參與襲擊的程度。[17]

在1980年3月8日(這一天是阿拉伯復興黨政變17周年紀念日),幾乎所有的敘利亞城市因為罷工和抗議陷入了癱瘓,這些活動隨後演變成了針對安全部隊的激戰。很多組織,包括世俗的和宗教的組織,參與了這些活動,其中也包括敘利亞穆兄會。作為回應,當局動用了強大的軍力,數以萬計的軍隊在坦克和直升機的支援下被派往鬧事地區。在阿勒頗及其周邊地區,數百名抗議者被殺,大約8000人被捕。到了4月,起義被鎮壓了。[18]

哈菲茲•阿薩德總統的弟弟拉菲特•阿薩德在報紙上發表文章,聲稱政府準備犧牲「一百萬名殉道者」來清除「國家的敵人」。1980年7月7日,敘利亞政府通過一份法律,將加入穆斯林兄弟會定為死罪。但是,事實上敘利亞政府通常是實行不分青紅皂白的集體懲罰制度:在當年8月,政府軍處決了一棟公寓樓內的80名居民,作為對一起針對駐紮在阿勒頗的政府軍襲擊事件的回應。1981年4月,政府軍在14歲以上的忠實於敘利亞穆兄會的哈馬市男性居民中選取400人來執行處決。這起集體處決事件是作為對一起針對哈馬附近一座阿拉維派村莊的未遂襲擊事件的報復[19]

在為期50天的法律暫緩執行期內,超過一千名穆斯林兄弟會成員向政府自首,以希望逃脫死刑懲罰。那些官方媒體報道中報道的關於自首者的信息可以使人們一睹當時穆斯林兄弟會成員的組成。大部分自首的成員是25歲以下的學生,來自於大馬士革和其他大城市,還有些是老師、教授和技術人員。[20]

在1981年8月、9月和11月,敘利亞穆兄會針對大馬士革內的政府和軍事目標發動了3次汽車炸彈襲擊,根據官方報道襲擊導致了數百人喪生。1982年2月,敘利亞穆兄會在哈馬市發動了一次大規模叛亂,並迅速控制了該市。政府軍作為回應,在當月餘下的幾天內轟炸了擁有25萬人口的哈馬市,導致一萬至三萬人喪生。哈馬大屠殺的悲劇標誌着敘利亞穆兄會被擊敗,而這個軍事化的伊斯蘭運動組織在總體上演變成了敘利亞的一個政治力量。[21][22]

哈馬起義之後

[編輯]

在鎮壓完所有反對派之後,哈菲茲•阿薩德在90年代中期釋放了一些被囚禁的穆斯林兄弟會成員。在2000年去世之後,哈菲茲•阿薩德的兒子巴沙爾·阿薩德繼任總統。巴沙爾•阿薩德對政治上的反對意見有更大的寬容。2001年5月,受到新的政治環境的影響,敘利亞穆兄會在倫敦發表了一份聲明,聲明表示穆兄會反對政治暴力活動並呼籲建立一個現代、民主的國家。許多政治犯,包括穆兄會成員被赦免並釋放,但是,阿薩德的改革是短命的。在同一年,敘利亞境內僅有的一點點敘政府承認的政治自由被突然廢除了。[23]

雖然敘利亞穆兄會的領導人還在國外流亡,但是該組織在敘利亞人中還是有很多的同情者的。敘利亞世俗主義的反對派人士利雅得•吐爾克(Riyad al-Turk)認為敘利亞穆兄會是敘利亞反對派組織中最可信的一個組織。敘利亞穆兄會擁護在敘利亞建立民主的政治體制。該組織還放棄了進行武裝抵抗以及在敘利亞實行伊斯蘭教法以及鼓動遜尼派發動起義反抗阿拉維派統治的倡議。利雅得•吐爾克和其他世俗的反對派人士很贊同這項轉變,認為這是穆兄會政治上變得成熟的標誌,並認為穆兄會現在願意加入政府進行改革後形成的民主體系。[24]

在2006年1月的採訪中,敘利亞穆兄會領導人阿里·巴亞努尼聲稱:「敘利亞穆兄會希望大馬士革政權能進行和平的變革並建立一個民主的公民國家,而不是一個伊斯蘭共和國。」[25]

2011年持續至今的敘利亞內亂

[編輯]

與1976年至1982年由穆兄會領導的起義不同,2011年3月爆發的敘利亞內戰起初是一場世俗的、非暴力的、由年輕人領導的運動。[26]抗議者大部分為20歲至30歲的並不關心政治的敘利亞人組成。這些人因為地方性的、基層性的原因聚集起來,與那些舊的政治理念沒有太多聯繫。這些人呼籲釋放良心犯、呼籲政治自由和阿薩德政權下台。在2011年8月,移居在國外的敘利亞反對派成立了敘利亞全國委員會,為國內的起義尋求國際社會的幫助。敘利亞穆兄會雖然在全國委員會中只擁有五個席位,但與全國委員會內的其他成員組織建立了一個聯盟網並對全國委員會的救助委員會由控制性的影響力。自2012年11月敘利亞反對派和革命力量全國聯盟成立之後,敘利亞全國委員會在國際社會中居於次要地位,而敘利亞反對派和革命力量全國聯盟被認為是敘利亞境外的反對派組成的政治實體,領導了敘利亞國內的革命。

2012年,敘利亞穆兄會的活動人士成立了「平民保護委員會(Commission for Civilian Protection ,CCP)」。CCP被認為是敘利亞穆兄會的一個代理組織,[27] 目的是幫之敘利亞國內的武裝組織互相聯繫以及與境外的支持者取得聯繫。該組織的網站上列出了多個下屬組織,分佈於霍姆斯大馬士革伊德利卜和其他地區。但是,這些組織大部分規模都很小並且稱自己是敘利亞自由軍或者是敘利亞伊斯蘭解放陣線的成員組織。[28] 敘利亞穆兄會據信通過財政手段控制着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不同類型的武裝組織,而這些組織被籠統地稱為敘利亞自由軍。[29]

除此之外,根據2012年8月英國每日電訊報的報道,敘利亞穆兄會還在敘利亞國內成立了一支不受敘利亞自由軍影響的武裝組織,這支武裝出現在了大馬士革以及霍姆斯和伊德利卜等地區。[30]

與此同時,敘利亞穆兄會的領導層與鄰國約旦伊拉克黎巴嫩以及西方國家的領導接觸以打消他們的顧慮。敘利亞穆兄會表示他們「無意主導未來的敘利亞政治格局」並且故意淡化他們對敘利亞反對派日益增長的影響力。[2] 敘利亞穆兄會向外界保證他們將「盡全力保證他們提供的武器不會落入極端分子的手中」。[12]

根據2012年一篇衛報上的文章,儘管敘利亞穆兄會開始主導敘利亞全國委員會,但是該組織在國外流亡者中的影響力仍要大於敘利亞國內的抗議人群。文章中寫到「來自多個反對派組織的活動人士說,在起義爆發之前這個國家內幾乎沒有敘利亞穆兄會活動的跡象。」「敘利亞國內至少70%的人口,不管是非遜尼派穆斯林、基督教徒、庫爾德人還是部落成員,在過去都很排斥穆兄會的影響力。」文章的作者相信這種情況仍將繼續。[31]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The Muslim Brotherhood in Syria. Carnegie Middle East Center. [2012-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0). 
  2. ^ 2.0 2.1 2.2 2.3 2.4 Khaled Yacoub Oweis "Syria's Muslim Brotherhood rise from the ash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uters (6 May 2012).
  3. ^ 3.0 3.1 "Syria Muslim Brotherhood Issues Post-Assad State-for-All Commitment Chart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khwanweb.com (The Muslim Brotherhood's Official English web site) (7 April 2012).
  4. ^ 4.0 4.1 Wright, Robin, Dreams and Shadows : the Future of the Middle East, Penguin Press, 2008, p.241. ISBN 1594201110.
  5. ^ Middle East Watch. Syria Unmasked: The Suppression of Human Rights by the Assad Regime. New Haven: Yale UP, 1991
  6. ^ 6.0 6.1 Wright, Dreams and Shadows, 2008, p.248
  7. ^ 7.0 7.1 Tore Kjeilen. Looklex encyclopedia. Lexicorient.com. 20 September 2000 [2012-08-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3). 
  8. ^ النداء - موقع إعلان دمشق. Annidaa-sy.org. [2013-1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05). 
  9. ^ 存档副本. [2013-08-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11). 
  10. ^ http://www.fnvw.org/vertical/Sites/%7B8182BD6D-7C3B-4C35-B7F8-F4FD486C7CBD%7D/uploads/Syria_Special_Report-web.pd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p. 12-14.
  11.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6wxBIwCq9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ee minute 2:30.
  12. ^ 12.0 12.1 12.2 Syria’s Muslim Brotherhood is gaining influence over anti-Assad revol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y Liz Sly, Washington Post 12 May 2012
  13. ^ Carré , 125.
  14. ^ Carré, 131–135, 156.
  15. ^ ICG, 3–4.
  16. ^ Talhamy, Yvette. The Syrian Muslim Brothers and the Syrian-Iranian Relationship. The Middle East Journal. Autumn 2009, 63 (4): 561–580 [29 July 2013]. doi:10.1353/mej.0.008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7). 
  17. ^ Carré , 135-7.
  18. ^ Carré, 141–146.
  19. ^ Carré, 148–151.
  20. ^ Carré, 151.
  21. ^ Carré, 159.
  22. ^ ICG, 4.
  23. ^ ICG, 4, 7–8.
  24. ^ ICG, 15, 17
  25. ^ McCarthy 2006.
  26. ^ Mohja Kahf, The Syrian Revolution Then and Now: A Young Nonviolent Movement and the Ensuing Armed Struggle," Special Report from Friends for a Non-Violent World, St. Paul, Minnesota, February 28, 2013 http://www.fnvw.org/vertical/Sites/%7B8182BD6D-7C3B-4C35-B7F8-F4FD486C7CBD%7D/uploads/Syria_Special_Report-web.pdf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7. ^ source needed
  28. ^ Lund, Aron. Holy Warriors. Foreign Policy. 5 October 2012 [2012-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8). 
  29. ^ 引用錯誤:沒有為名為fnvw.org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30. ^ Ruth Sherlock & Richard Spencer. Muslim Brotherhood establishes militia inside Syria. The Telegraph. 3 August 2013 [26 Decem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9). 
  31. ^ Syrians are torn between a despotic regime and a stagnant opposition. The Guardian. 23 August 2012 [17 Decem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30). 

延伸閱讀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