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古杯動物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古杯動物門
化石時期:寒武紀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古杯動物門 Archaeocyatha

蘇聯《古生物學原理》
單壁古杯綱 Monocyathea
隔壁古杯綱 Septoidea
曲板古杯綱 Taenioidea
管壁古杯綱 Aphrosalpingidea
歐美國家—沃羅格金
規則古杯綱 Regulares
不規則古杯綱 Irregulares

古杯動物是一門已絕滅的淺海底棲動物,是已知地球上最早的造礁動物,其單體外形酷似杯狀,故名「古杯」。古杯動物的歸屬尚有爭議,曾被視為海綿一類的多孔動物,現在一般視為一個獨立的動物門──古杯動物門學名Archaeocyatha)。該門出現於寒武紀早期,並於晚期滅絕。

古杯動物的化石幾乎全球性分佈。故推測和真正的多孔動物門一樣,有一個浮游幼蟲階段,使它們得以廣泛傳播。

演化史

[編輯]

古杯動物的起源中心以及最早化石被發現於西伯利亞東部,推測時期位於5.25億年前[1]。在世界其他地區,其出現的時間要晚得多,在寒武紀第三期就迅速發展成一百多個科;[2]是寒武紀早期的指準化石

5.16億年前左右,古杯動物的多樣性開始急劇下降。幾乎所有古杯動物的物種在寒武紀中期滅絕,最後已知的物種(學名:Antarcticocyathus webberi)則在寒武紀結束之前就滅絕了[3]。古杯動物的滅絕與尋常海綿綱動物的迅速多樣化相吻合。

在寒武紀早期至中期,古杯動物是主要的造礁生物。古杯動物滅絕後,礁岩(實際上是生物碳酸鈣骨骼殘骸的堆積)變得非常罕見,直到奧陶紀時期,層孔蟲珊瑚興起才重新開始造礁[4]

分類

[編輯]
古杯結構
1 – 管室 Gap
2 – 中腔 Central cavity
3 – 內壁 Internal wall
4 – 孔 Pore 所有的壁和板皆有孔結構,圖中只標出了一部分
5 – 隔板 Septum
6 – 外壁 External wall
7 – 固着根 Rizoid

蘇聯《古生物學原理》

Rowland, 2001:

However, Okulitch (1955):

  • 單古杯綱 Monocyathea Okulitch, 1943
    • 目 Archaeophyllida Okulitch, 1943
    • 單古杯目 Monocyathida Okulitch, 1943
  • 原古杯綱 Archaeocyathea Okulitch, 1943
  • 花古杯綱 Anthocyathea Okulitch, 1943
    • 目 Anthomorphida Okulitch, 1935
    • 目 Somphocyathida Okulitch, 1943
  • 管壁古杯綱 Aphrosalpingida Miagkova, 1955
    • 目 Aphrosalpingiformes Miagkova, 1955
    • 目 Palaeoschadiformes Miagkova, 1955

參考文獻

[編輯]
  1. ^ Maloof, A.C. Constraints on early Cambrian carbon cycling from the duration of the Nemakit-Daldynian–Tommotian boundary $$\delta$$13C shift, Morocco. Geology. 2010, 38 (7): 623–626. doi:10.1130/G30726.1. 
  2. ^ Anderson, Dr. John R. Paleozoic Life. Georgia Perimeter College. [2010-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0).  |url-status=|dead-url=只需其一 (幫助)
  3. ^ The last-recorded archaeocyathan is a single species from the late (upper) Cambrian of Antarctica.
  4. ^ Munnecke, A.; Calner, M.; Harper, D. A. T.; Servais, T. Ordovician and Silurian sea-water chemistry, sea level, and climate: A synopsis.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10, 296 (3–4): 389–413. doi:10.1016/j.palaeo.2010.08.001.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