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蓮娜·羅斯福
愛蓮娜·羅斯福 Eleanor Roosevelt | |
---|---|
美國駐聯合國大使 | |
任期 1946年12月31日 —1952年12月31日 | |
總統 | 哈利·S·杜魯門 |
前任 | 首任 |
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主席 | |
任期 1946—1952 | |
前任 | 首任 |
繼任 | Charles Malik |
婦女地位總統委員會主席 | |
任期 1961—1962 | |
總統 | 甘迺迪 |
前任 | 首任 |
繼任 | Esther Peterson |
美國第一夫人 | |
任期 1933年3月4日—1945年4月12日夫逝 | |
總統 | 富蘭克林·D·羅斯福 |
前任 | 盧·亨利·胡佛 |
繼任 | 伊利沙伯·「貝絲」·華萊士·杜魯門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Anna Eleanor Roosevelt 1884年10月11日 美國紐約州紐約市 |
逝世 | 1962年11月7日 美國紐約市曼哈頓 | (78歲)
墓地 | 紐約市海德公園 |
政黨 | 民主黨 |
配偶 | 富蘭克林·D·羅斯福 (1905年結婚—1945年喪偶) |
兒女 | Anna James RooseveltJames Elliott 小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John |
父母 | 艾略特·羅斯福一世 Anna Hall Roosevelt |
職業 | 第一夫人 外交官 |
宗教信仰 | 聖公會 |
簽名 |
安娜·愛蓮娜·羅斯福(英語:Anna Eleanor Roosevelt,/ˈɛlɪnɔːr ˈroʊzəvɛlt/,1884年10月11日—1962年11月7日)是一位美國政治人物。第32任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妻子,從1933年3月至1945年4月羅斯福經歷四個總統任期,因此愛蓮娜·羅斯福也是美國任職時間最長的第一夫人。二戰後她出任美國首任駐聯合國大使,並主導起草了聯合國的《世界人權宣言》。同時也是女性主義者,並大力提倡保護人權。哈里·S·杜魯門總統在讚揚她的人權成就時稱她為「世界第一夫人」。[1]
生平
[編輯]簡述
[編輯]愛蓮娜的祖父是狄·羅斯福,是紐約的大企業家及慈善家。伯父是泰迪·羅斯福,即老羅斯福總統。父親是艾略特·羅斯福一世,作為羅斯福和利文斯頓(Livingston)家族的一員[2][3],她有一個不幸的童年,她的父母和一個弟弟在她很小的時候去世[4][5]。 15歲時,她在倫敦的Allenwood學院學習[6],校長Marie Souvestre是一個女權主義者,對愛蓮娜影響很深[7]。回到美國後,1905年愛蓮娜嫁給了遠房堂叔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8],儘管富蘭克林的母親十分反對該婚事。富蘭克林因為脊髓灰質炎局部癱瘓後愛蓮娜說服他繼續從政。富蘭克林當選紐約州長後,愛蓮娜經常代表他公開露面[9][10][11]。
儘管她的晚年廣受尊重,羅斯福仍然因為她的坦率而成為一個有爭議的第一夫人,尤其是她在種族問題上的立場。她是第一個舉辦新聞發佈會的總統配偶,並在全國黨代表大會發言[12]。有幾次,她公開表示不同意丈夫的政策。她在西弗吉尼亞州為失業的礦工家庭推出了一個試點社區[13][14],後來被廣泛認為是一個失敗的嘗試。她倡導在工作場所擴大婦女角色,並為非裔美國人和亞裔美國人和二戰難民爭取公民權利。
她的丈夫去世後,愛蓮娜依然活躍在政治舞台上。她成為美國駐聯合國大使[15],並擔任聯合國人權委員會上主席[16],監督《世界人權宣言》的起草工作。後來,她成為甘迺迪政府婦女地位總統委員會的主席。她去世時,被視為「世界上最受尊敬的女人之一」和「幾乎獲得普遍尊重的對象」。[17]1999年,她被排在蓋洛普20世紀最受推崇的人物名單前十位。[18]
早年生活
[編輯]愛蓮娜·羅斯福於1884年10月11日出生於曼哈頓西37街56號。在她年幼時期,別人更喜歡叫她愛蓮娜。她是狄奧多·羅斯福總統的侄女。她的媽媽給她取了個暱稱「Granny」,原因在於儘管是一個孩子,但愛蓮娜依然總是非常嚴肅的為人處事。她的母親有時也會因為小愛蓮娜的正直而陷入尷尬境地。
愛蓮娜羅斯福有兩個親弟弟,小艾略特·羅斯福和霍爾。她還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是她的父親與家裏的僕人私通所生,名字叫做艾略特·羅斯福·曼恩 (1891–1976),她的家族作為紐約上層社會的一員,毫無疑問她是含着金湯勺出生的。
1892年11月7日,她的媽媽死於白喉,次年5月,她的弟弟小艾略特·羅斯福同樣如此。此前她的父親因為酒精成癮而被送入療養院,最終於1894年8月14日因戒酒性譫妄跳窗,儘管一開始逃過一劫,但是卻死於隨後的癲癇發作。愛蓮娜羅斯福童年時壓抑的生活經歷讓她在此後的生活中容易陷入到抑鬱的情緒中。在一系列打擊之後,她的弟弟霍爾也同樣不幸酒精成癮。在父親去世之前,愛蓮娜受其父親委託,在她的弟弟生活中扮演母親的角色。
愛蓮娜·羅斯福非常關心弟弟,當他於1907年被格羅頓中學錄取時,她作為他的監護人陪伴他出席儀式。在他上學期間,她幾乎每天都會給他寫信,儘管如此,她依然常常對於霍爾沒有擁有一個完滿的童年而感到愧疚。霍爾在學習生活中取得了一系列優異的成績,包括取得了哈佛大學的工程學學位,愛蓮娜·羅斯福深深的為他而驕傲。
在她的雙親去世後,她在她的外祖母一家的照料下生活。作為一個孩子,她缺少安全感,生活中缺少情感交流,並且一直自認為自己是一隻「醜小鴨」。儘管如此,在她14歲時寫下的文字中,她已經洞見的意識到一個人的潛力是不可以用外在的面貌來衡量的,她寫道:「無論一位女性相貌多麼平庸,只要她足夠真摯、正直,那麼她就可以吸引到所有人的目光。」
愛蓮娜羅斯福在她的早期生活中一直受到非正式的教育,在她的姑媽安娜的鼓勵下,15歲的她前往位於英國的艾倫伍德學院進修,在那裏她度過了3年的學校時光(1899-1902).女校長Marie Souvestre致力於將女性獨立的思想培植在每一位學生中。Marie Souvestre對於年輕的愛蓮娜格外關注,此時的愛蓮娜已經可以流利的使用法語,並且相當的自信。Marie Souvestre和愛蓮娜羅斯福一直保持通信聯繫,直到1905年5月Marie Souvestre去世。為了紀念這位女士,愛蓮娜將她的一幅肖像放在了自己的書桌上,並且將兩人的通信往來一直妥善的保留下來。愛蓮娜的表弟科林·道格拉斯·羅賓遜(這位與愛蓮娜共同在艾倫伍德學院進行了一個學年的學習)回憶說:「愛蓮娜在學校中無處不在,每個人都非常的喜歡她。」愛蓮娜一直希望可以在艾倫伍德學院繼續學習,但是在1902年,她被祖母叫回了家,從這時起,她開始了自己的社交生活。
1902年,愛蓮娜·羅斯福17歲,她完成了自己的學業並且回到了美國;1902年11月14日,在紐約華爾道夫酒店,她第一次接觸了當時紐約上流社會的社交舞會。後來她曾經回憶起自己的這次經歷,她評論道:「那次實在是糟透了。的確是一場舒適的party,但是我一點也不能樂在其中。因為對於當時的一個女孩來說,如果她不認識在場參與party的任何一位年輕人的話,那麼這場party對她來說一定會非常的難熬。對於那時的我來說,因為我在國外呆了好幾年,所以我與幾乎所有的紐約女孩都斷了聯繫,這讓我很難堪。」
愛蓮娜·羅斯福曾經與剛剛建立不久的國際青年聯盟協會共事,在東部貧民區教授舞蹈與健美體操。在愛蓮娜的朋友同時也是該組織的建立者的瑪麗·哈里曼的引介下,愛蓮娜接觸了這個組織,儘管當時的人們批評它是一個「把眾多年輕女性帶入社交場合的組織。」,但是愛蓮娜並沒有對此表示在意。
婚姻生活
[編輯]1902年夏天,愛蓮娜羅斯福在前往紐約的火車上遇到了她遠房堂叔,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兩個人即刻陷入了熱戀並且始終保持着密切聯繫,並且於1903年11月22日訂婚。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的母親莎拉·安·德拉諾反對兩位的結合,並且迫使羅斯福保證這一訂婚一年內不會對外公佈。
「我知道這會讓你很痛苦,」羅斯福在給他的母親的信中寫道「我從很久以前就知道我在想什麼,而且我別無選擇。」
1904年,莎拉帶着她的兒子前往加勒比海地區度假,希望這短暫的分離可以讓羅斯福冷靜下來,但是他並沒有因此而動搖。婚禮的日期與狄奧多羅斯福總統的日程相契合,後者曾表示自己願意送新娘一程,最終於1905年5月17日兩人喜結連理。
婚禮由Endicott Peabody主持(羅斯福在格羅頓中學上學時的校長),誒莉諾的表妹Corinne Douglas Robinson則是伴娘。時任總統狄奧多羅斯福的出席使得這一婚禮成為了轟動一時的大事件,《紐約時報》等報社都將其作為頭版新聞放出。當狄奧多羅斯福被問到如何看待兩位羅斯福家族的遠房結合,他回答到:「能夠看到家族的名字繼續延續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兩位新人在海德帕克初步的度過了一個星期的小蜜月,之後開始收拾裝修位於紐約的居所。當年夏天,兩位前往歐洲進行3個月的正式蜜月。
蜜月結束後,兩人回到美國。他們在紐約的住所由富蘭克林羅斯福的母親提供。這棟房子是家族的第二套房產,從這裏可以俯瞰紐約海德帕克地區的哈德遜河。 從這時起,愛蓮娜·羅斯福與她控制欲很強的婆婆之間就已經產生了矛盾。羅斯福母親給予兩位新人的房子(位於市區)與她自己的房子之間只有一個小小的滑動門,莎拉(羅斯福母親)在兩人結婚頭十年裏經常在兩間房子中活動,為此她向富蘭克林·羅斯福解釋道:「我不喜歡住在一個沒有任何一部分屬於我的房子裏,在那裏我什麼也不可以做,任何東西都不能體現我生活的方式。」 莎拉同樣對於撫養自己的孫子輩十分熱衷,愛蓮娜·羅斯福後來回憶道:「富蘭克林的孩子往往更像是祖母的孩子,而不是我的。」愛蓮娜羅斯福的長子 占士·羅斯福回憶起其祖母曾經這樣告訴他們:「你們的媽媽只是生育了你們,我比起你們的媽媽來說,更像是你們真正的母親。」 愛蓮娜與富蘭克林兩人一共育有6子,他們是:
- 安娜·愛蓮娜(1906年至1975年,享年69歲)
- 占士(1907至1991年,享年84歲)
- 小富蘭克林·德拉諾(1909年3月3日至1909年11月7日;在世僅249天)
- 埃利奧特(1910年至1990年,享年80歲)
- 第二個小富蘭克林·德拉諾(1914年至1988年,享年74歲)
- 約翰·阿斯平沃爾(1916年至1981年,享年65歲)
儘管經過了六次身孕,但是愛蓮娜羅斯福與丈夫的夫妻生活過得並不愉快,她曾經告訴自己的女兒安娜,認為這件事是「為了繁衍後代的苦差事」。同時她也發現自己對於當母親沒有什麼感覺,她隨後寫道:「理解小孩的想法並且取悅它們,這對我來說並不是一件順其自然的事。」
1918年9月,愛蓮娜羅斯福在整理他的丈夫的西裝時,她發現了自己的丈夫與他的社交秘書露西·默塞爾·拉瑟弗德的一捆情書。羅斯福本人甚至已經在考慮為了自己的情人而與愛蓮娜離婚。然而在他的政治顧問路易斯·豪與他的母親的施壓下,兩人並未離婚。但他們的關係自那以後就更像是政治上的夥伴,而不是夫妻了。對婚姻感到幻滅的愛蓮娜開始重新活躍在社交場合,將生活的重點放在了她的社會工作中,而不再是所謂的妻子的職責。
1921年8月,羅斯福一家前往加拿大的坎波貝洛島度假,當時羅斯福正被確診為因為小兒麻痹症而引發的中風症狀。在他生病期間,愛蓮娜羅斯福細心照料它,可以說真正意義上將羅斯福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但是他還是永久性的下肢癱瘓了。後來,隨着他的病情越來越清晰,愛蓮娜莎拉又一次就羅斯福的未來進行了堅定地鬥爭,她勸羅斯福繼續自己的政治生涯,而不是像他的媽媽說的那樣退休去做個鄉紳。富蘭克林羅斯福本人十分看重的私人醫生William Keen稱讚了愛蓮娜在這段羅斯福本人的艱難時刻中的犧牲與貢獻,羅斯福後來評價說「她是我的女英雄。」
這也是愛蓮娜與莎拉之間的漫長衝突的一個轉折點,隨着愛蓮娜在社交場合如魚得水,她漸漸脫離了莎拉的控制。隨後兩人之間關於愛蓮娜政治上的朋友這一話題的衝突在家族建造Val-Kill的活動住宅時爆發了。愛蓮娜自作主張的將這裏命名為Val-Kill,在荷蘭語中的意思是「瀑布湧出之地」。富蘭克林羅斯福鼓勵他的妻子愛蓮娜將這座房子作為處理冬天時的諸多事物的工作場所。每年,當愛蓮娜和諸多朋友一起在這裏野餐聚會時,她的孫女Eleanor Roosevelt Seagraves往往會來幫助她。她一生都與自己的祖母非常親近。Seagraves身為教育工作者和圖書管理員的職業生涯中也熱衷為愛蓮娜開創並支持和協助在許多的事業上面。
1924年,愛蓮娜為民主黨人Alfred E. Smith在紐約州的改選奔走,雖然後者最終當選,但這也造成了愛蓮娜和自己的表兄弟Theodore Roosevelt,Jr的決裂(他正是在此次競選中被擊敗的共和黨候選人)。改選結束後,愛蓮娜的姨媽Anna "Bamie" Roosevelt公開與愛蓮娜斷絕關係,她在給自己兒子的一封信中談到了自己的侄女,她說:「我只是不願意看到愛蓮娜讓自己看起來像她想的那樣。儘管她相貌平平,但她本來總是有一種迷人的魅力的。唉,自從政治成為她最感興趣的事以來,她所有的魅力都消失了!」愛蓮娜並沒有理會來自自己姨媽的批評。但是最終,兩人還是重歸於好了。
愛蓮娜的兒子 Elliott名下有很多書的著作權,在他的一系列神秘主題的書中她的媽媽曾經扮演過一個私家偵探。然而實際上這幾本書是由William Harrington所作,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2000年William Harrington去世,而這時 Elliott已經去世10年了。Elliott同時又是《海德帕克的羅斯福》一書的作者,該書以高度私人化的視角揭露了羅斯福夫婦在海德帕克地區的生活,包括了羅斯福先生的兩段婚外戀以及其最終坐上輪椅前後的相關細節。這本書發表於1973年,其中同時還包括很多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1932年競選的細節,尤其是詳細介紹了他與 Louis Howe的合作。這本書一經發表就受到了羅斯福家族的批評,Elliott同時也受到了表兄弟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Jr的譴責。家族中的另一位成員Franklin James與Bill Libby一起與1976年寫了另一本相關傳記作為對Eliott的回應。
其他社會關係
[編輯]20世紀30年代,愛蓮娜與傳奇飛行員阿梅莉亞·埃爾哈特成為了很親密的朋友。兩人曾經一起結伴溜出白宮一起去外面的party找樂子。愛蓮娜在和艾爾哈特一起飛行之後,她甚至萌生了學習飛行的念頭,但是很快就放棄了。富蘭克林對於妻子想要成為飛行員這一想法並不感冒。儘管如此,這兩位女士之間的友誼卻一直得到維繫直到去世。
愛蓮娜和美聯社記者蘿莉娜希柯克同樣有一段長久的感情,後者在羅斯福總統競選的最後一個月時採訪過她,從此兩人一見如故。在這段時間,愛蓮娜每天寫10到15頁的長信給她的Hick(暱稱),而此時的希柯克則着手給這位第一夫人寫傳記。愛蓮娜給西柯克的信充滿了熱情的告白,在富蘭克林羅斯福1933年的就職典禮上,愛蓮娜帶上了西柯克此前送給她的一枚藍寶石戒指。FBI負責人約翰·埃德加·胡佛與羅斯福夫婦之間常有分歧,他鄙夷愛蓮娜的同性戀傾向以及她關於公民權利的堅持,相應的,羅斯福夫婦對於胡佛的監視策略依然保有反對態度。因此胡佛一直保留着大量的愛蓮娜的個人資料,包括後來被胡佛試圖用於敲詐愛蓮娜的關於這段不潔戀情的相關證據。出於能夠進一步的走進愛蓮娜的生活的需要,西柯克辭退了美聯社的工作,作為回應,愛蓮娜則幫助她成為了羅斯福新政的一位調查員。
關於愛蓮娜和西柯克之間的關係史學界始終保持爭議,從當時的白宮的工作人員的表述中可以看出西柯克的確是一位同性戀者。學者們(包括莉蓮•費德曼、黑茲爾·羅利)聲稱她們之間的關係已經有了「更深入的成分」,然而這一表述卻被西柯克的傳記作者桃樂絲·費伯嗤之以鼻,她認為這一個曖昧不清的表述對後來的史學界產生了誤導。多麗絲·卡恩斯·古德溫在她1994年發表的文章《愛蓮娜羅斯福與西柯克之間的關係是否超出了擁抱與親吻》(值得一提的是這邊文章也獲得了1994年的普立茲獎)中的陳述並不能確定真實性。
但毫無疑問的是,愛蓮娜本人的確是數個女同性戀情侶的好友,說明她的確是了解女同性戀關係是什麼樣的。瑪麗蘇·維施特,愛蓮娜童年時的老師同樣也是一位女同性戀者,而此人確實對愛蓮娜後來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法伯爾於1980年公開了部分愛蓮娜與西柯克的通信記錄,但最終他的結論是所謂的「熱戀中的告白」不過是「遲來的女學生式的感情」,同時她也警告歷史學家們不要被誤導。但學者蕾拉傑·魯普批評法伯爾的著作是「一個恐同症的專題研究」,同時她也指出在法伯爾的書中「一頁又一頁的證據都顯示出兩位女士之間日益深厚的情愫」。
也是在這一年,華盛頓傳出了愛蓮娜與新政的負責人之一哈里·霍普金斯的緋聞。兩人在工作上有着密切的聯繫。同時愛蓮娜與紐約州的警官厄爾·米勒有着親密的關係,後者曾經被愛蓮娜的丈夫任命為愛蓮娜的貼身保鏢。愛蓮娜於1929年與米勒相識,這一年愛蓮娜44歲,而米勒只有32歲。米勒成為了愛蓮娜親密的好友,他教會了她很多項運動,包括騎行與潛水等,同時也是愛蓮娜的網球教練。傳記作者Blanche Wiesen Cook在他的相關作品中認為,米勒是愛蓮娜中年時期的第一個愛戀對象;Hazel Rowley認為「毫無疑問的是愛蓮娜曾經愛上過米勒一段時間,但是他們兩個人之間的差別使得其不可能產生緋聞」
同樣是在這時,華盛頓也傳出了愛蓮娜的丈夫與自己秘書瑪格麗特·勒翰德的地下戀情。歷史學家寫道「顯然的,無論是愛蓮娜還是羅斯福本人,兩人都對這樣的情況保持了默許與接受的態度,因為他們都是擁有強烈掌控欲的人,也都希望彼此的生活能夠快樂,同時他們也意識到自己無法給對方提供對方想要的快樂。」據說羅斯福與米勒的關係一直持續到她1962年逝世。他們被認為每天會書信聯繫,但是沒有留下任何證據。
在她的晚年生活中,愛蓮娜與自己的私人醫生David Gurewitsch有過一段私密的深交,但二人的關係只是屬於非常要好的朋友。
入主白宮之前
[編輯]1927年,愛蓮娜牽帶頭與庫克,迪克曼,卡洛琳女士一起建立了Val-Kill實業公司。她們於紐約民主黨的女性分部相識。這家公司的總部坐落在海德公園(紐約州)。主要是由一系列小工廠組成,為當地的農民家庭提供額外的收入,營業的主要方向包括生產家具,白蠟,以傳統方法製作的布匹⋯等等。受到殖民復興思潮的影響,大部分這裏的產婆都是18世紀風格的。愛蓮娜積極在各種場合推廣這家實業公司。客觀的說,這家公司並沒有像愛蓮娜想像的那樣成為一個長久的項目,但是很多羅斯福新政的首創性政策都在這裏經過了實驗性的試點。1938年,源於大蕭條與身體健康上的狀況限制,庫克本人退出了合夥關係。也正是這個時期,愛蓮娜將其中的一棟商店建築改裝成了一間小別墅,在1945年羅斯福去世之後,愛蓮娜就一直居住在這裏面。
1977年,愛蓮娜的住所與周邊181英尺的土地被國會正式指定為「愛蓮娜·羅斯福國家歷史景區」用以紀念與表彰「這位美國歷史上傑出的女性代表」,在諸多方面做出的卓越貢獻。
第一夫人時期
[編輯]富蘭克林·羅斯福於1933年3月4日正式就任美聯邦合眾國總統,愛蓮娜也正式的成為了美國的第一夫人。在對20世紀以來所有的第一夫人有了解後,愛蓮娜本人對這個新的身份感到十分沮喪。這一身份意味着她必須更加關注家庭生活以及女主人翁的身份。她的政治顧問盧·亨利·胡佛終止了她的作為一名女權主義者的諸多社會活動,將她的生活重心更多的放在了白宮。事實上,愛蓮娜對第一夫人這個身份的牴觸非常的明顯,以至於她的傳記作者希柯克把她的傳記的副標題設置為 「不情願的第一夫人」
在胡佛與希柯克的幫助下,愛蓮娜重新認識了這個身份。她的傳記作者Blanche Wiesen Cook的評價是:「愛蓮娜成為了美國歷史上的最有爭議的第一夫人。」 儘管受到了多方批評,但是在丈夫的強力支持下,愛蓮娜在作為第一夫人的同時依然維持着原先的生意與社會活動。而在當時並沒有多少已婚女性能做到這一點。她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能夠定時召開新聞發佈會的總統家屬,並且在1940年,成為了第一個對國會發表講話的第一夫人。同時她也在新聞報紙上有自己的專欄評論,這也是歷史首創。同時她還是第一個每個月定時寫雜誌專欄以及參與每周的廣播節目。
在她丈夫第一年執政期間,愛蓮娜的經濟收入與自己的丈夫相當。她一年通過講座以及寫作的形式獲得了45,000美元,其中大部分都被她贈予了慈善機構。到1941年,她每個月通過講座可以獲得1,000美金的收入,並且成為了美國大學優等生榮譽學會的榮譽會員,以表彰她的成就。
在愛蓮娜入主白宮12年的時間裏,她的日程安排一直非常緊張。她頻繁的親自出現在各種勞工會議中,向他們表達白宮對他們處境的關心。當時《紐約客》上有一副風靡一時的漫畫,漫畫中描繪了愛蓮娜視察一座煤礦時的景象,一位工人從漆黑的地道中向上看去,對他身旁的工友說:「天哪,愛蓮娜夫人來了!」
1933年,酬恤金進軍事件爆發。先前對於這個事件,上屆總統胡佛命令該集會自行解散,並且美國武裝騎兵介入並且向退伍軍人隊伍投擲了催淚瓦斯。這次愛蓮娜拜訪了退伍老兵們的臨時營地,傾聽了他們的訴求並且與他們一起唱軍歌。這次會見緩和了老兵與政府之間的緊張關係,其中一位示威者評論道「胡佛總統派來了軍隊,而羅斯福(總統)派來了他的妻子。」 同樣在1933年,在她成為了第一夫人後,有一種新發現的雜交香水月季被冠以羅斯福的名號。 1937年,她開始着手進行自己自傳的創作,最終於1961年完成。
美國青年大會與全國青年總署任職
[編輯]美國青年大會(AYC)是一個旨在伸張青年權利的組織,建立於1935年。該組織致力於將《美國青年權利法案》推入國會,是一個政治性的組織。在愛蓮娜的努力下,同年全國青年總署建立起來。該組織作為羅斯福新政的一項舉措,旨在為16-25的青年提供更多的工作與受教育機會。奧布里•威利斯·威廉姆斯是全國青年總署的帶頭人,他是一位名聲顯赫的自由人士,來自阿拉巴馬州,與愛蓮娜羅斯福和哈里·霍普金斯關係密切。
在1930年代的數個演講中,愛蓮娜表達了她對於年齡歧視的憂慮,她說:「當我想到我們可能會失去這一代人時我感到非常恐懼,我們必須行動起來,推動這一代青年人進入社會,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正在被需要。」1939年,戴斯特別委員會(後稱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傳喚了美國青年大會領袖,因為其同時參加了美國青年共產主義聯盟。愛蓮娜出席了庭審現場,並且隨後邀請證人在逗留華盛頓期間居住在白宮。1940年1月10日,美國青年大會的成員在愛蓮娜的邀請下,參加了一場舉辦於白宮上的餐會,會上羅斯福本人告誡他們不僅要反對與譴責納粹主義,同時也要譴責一切獨裁政權。但是卻受到了一片噓聲。此後,很多年輕人將白宮視作The American Peace Mobilization (APM)的標誌。1940年年末,儘管愛蓮娜本人公開發表聲明「我為什麼依然相信青年大會」,但是美國青年大會依然被取締了。而美國青年總署則與1943年同樣被關閉。
著作
[編輯]- 《This Is My Story》1937
- 《If you ask me》1946
- 《This I Remember》1949
- 《You Learn by Living》1960
- 《The Autobiography of Eleanor Roosevelt》1961
- 《我一生的故事:愛蓮娜 羅斯福自傳》,中文版2023上海譯文出版社
- 《羅斯福總統夫人回憶錄》,中文版2024金城出版社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First Lady of the World: Eleanor Roosevelt at Val-Kill. National Park Service. [2008-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1).
- ^ Eleanor Roosevelt Biography. National First Ladies' Library. Firstladies.org. [2010-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1).
- ^ Lash, Joseph P. Eleanor and Franklin. W.W. Norton & Company. 1971: 48, 56, 57, 74, 81, 89–91, 108–10, 111–3, 145, 152–5, 160, 162–3, 174–5, 179, 193–6, 198, 220–1, 225–7, 244–5, 259, 273–6, 297, 293–4, 302–3. ISBN 1-56852-075-1.
- ^ Goodwin 1994,第94頁.
- ^ Goodwin 1994,第95頁.
- ^ Wiesen Cook, Blanche. Eleanor Roosevelt: 1884–1933. Viking. 1992. ISBN 978-0-670-80486-3.
- ^ Marie Souvestre (1830–1905). The Eleanor Roosevelt Papers Project at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2012-1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4).
- ^ de Kay 2012,第32頁.
- ^ Rowley 2010,第94–95頁.
- ^ Rowley 2010,第128頁.
- ^ Goodwin 1994,第26頁.
- ^ Goodwin 1994,第10, 133頁.
- ^ Goodwin 1994,第85頁.
- ^ Cook 1999,第132頁.
- ^ Rowley 2010,第294頁.
- ^ Glendon 2001,第31頁.
- ^ Mrs. Roosevelt, First Lady 12 Years, Often Called 'World's Most Admired Woman'. The New York Times. 1962-11-08 [2012-12-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07).
- ^ Mother Teresa Voted by American People as Most Admired Person of the Century. The Gallup Organization. 1999-12-31 [2008-05-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21).
來源
[編輯]- Beasley, Maurine. Eleanor Roosevelt's Vision of Journalism: A Communications Medium for Women. Presidential Studies Quarterly. 1986, 16 (1): 66–75.
- Beasley, Maurine H., et al., eds. The Eleanor Roosevelt Encyclopedia (2001) online versi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Beasley, Maurine H. Eleanor Roosevelt: Transformative First Lady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2010) 304 pages; biography that emphasizes how she used the media to pursue her activism.
- Cook, Blanche Wiesen. Eleanor Roosevelt, Vol. 1: 1884–1933 (1992).
- Cook, Blanche Wiesen. Eleanor Roosevelt, Vol. 2: 1933–1938. Viking. 1999 [2012-11-26]. ISBN 067080486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27).
- de Kay, James Tertius. Roosevelt's Navy. New York: Pegasus. 2012: 9–10. ISBN 978-1-60598-285-4.
- Glendon, M. A. "John P. Humphrey and the Drafting of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nternational Law 2000: 250–260. Academic Search Premier. EBSCO.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 Glendon, Mary Ann. A World Made New: Eleanor Roosevelt and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Random House. 2001 [2014-07-22]. ISBN 0-679-46310-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6).
- Goodwin, Doris Kearns. No Ordinary Time. Simon & Schuster. 1994 [2014-07-22]. ISBN 978-0-684-80448-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3).
- Lachman, Seymour P. "The Cardinal, the Congressmen, and the First Lady." Journal of Church and State (Winter, 1965): 35–66.
- Lash, Joseph. Eleanor and Franklin. New York: W.W. Norton (1971).
- Lash, Joseph. Eleanor: The Years Alone (1972)
- Manly, Chesly. "U.N. Adopts 1st Declaration on Human Rights." Chicago
- O'Farrell, Brigid. She Was One of Us: Eleanor Roosevelt and the American Worker (ILR Press/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1) 304 pages
- Pfeffer, Paula F. "Eleanor Roosevelt and the National and World Women's Parties." Historian, Fall, 1996: 39–58. Academic Search Premier. EBSCO.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 Pottker, Jan. Sara and Eleanor: The Story of Sara Delano Roosevelt and Her Daughter-In-Law, Eleanor Roosevelt, St. Martin's Press, 416 pages, ISBN 978-0-312-30340-2
- Rowley, Hazel. Franklin and Eleanor: An Extraordinary Marriage.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0. ISBN 978-0-374-15857-6.
- Smith, Jean Edward. FDR. Random House. 2007. ISBN 978-0-8129-7049-4.
外部連結
[編輯]- 愛蓮娜·羅斯福論文項目(包括她的報紙專欄,以及其他文件和音頻剪輯)(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愛蓮娜·羅斯福和20世紀30年代興起的社會改革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愛蓮娜·羅斯福給聯合國大會的報告文字和音頻(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這是我的故事》,愛蓮娜·羅斯福(她1937年的自傳)
- 愛蓮娜·羅斯福視頻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來自A&E電視網歷史頻道History.com。
榮銜 | ||
---|---|---|
前任: 盧·亨利·胡佛 |
美國第一夫人 1933–1945 |
繼任: 貝絲·杜魯門 |
外交職務 | ||
新頭銜 | 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總裁及主席 1946–1952 |
繼任者: Charles Malik |
政府職務 | ||
新頭銜 | 婦女地位總統委員會主席 1961–1962 |
繼任者: Esther Peterson |
愛蓮娜·羅斯福家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