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政策 (大日本帝國)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09年8月9日) |
大陸政策是從明治維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帝國推行的對外擴張政策,意圖先吞併朝鮮、中國等周邊國家。
思想源流
[編輯]日本的「大陸政策」思想承接自日本古代的擴張傳統,同時也深受19世紀西方列強侵略擴張政策的影響。
古代的擴張傳統
[編輯]日本神話中記錄了神武天皇「八紘一宇」的構想,以及神功皇后「征伐三韓」的傳說[1]。16世紀末,豐臣秀吉初步統一日本後,試圖以朝鮮作為征服中國的跳板,兩次大規模侵朝,達到了日本封建時代對外擴張的頂點。雖然這兩次侵略戰爭都以失敗告終,但豐臣秀吉「必圖朝鮮、窺視中華」的擴張路線對後世的日本產生了久遠的影響。17世紀的日本著名學者山鹿素行與18世紀「集國學之大成」的本居宣長對日本歷史和傳說中的這些侵略行為大加讚賞,他們倡導建立起以日本為中心的國際秩序觀,對近代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擴張思想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1]。
幕末
[編輯]德川幕府末期,許多日本經世學家提出了日本向外侵略擴張的理論,認為日本應跳出島國的局限,「雄飛海外」[2]。林子平在《海國兵談》中提出「海防論」,主張以鄰近地區為侵略目標[2]。本多利明在在1798年出版的《經世秘策》和《西域物語》等著作中認為,日本應以征服世界為終極目標,為此他提出向勘察加半島、滿洲、庫頁島等地擴張,並實行歐洲的「開拓制度」(即殖民制度)[2][1]。佐藤信淵在《宇內混同秘策》中極其細緻地闡述了征服中國的具體方案,他的先侵略滿洲再征服中國、西侵東亞大陸與南侵東南亞並進的擴張路線,深深影響了後來的日本陸軍和日本海軍[2]。佐藤的理論比較成系統且具體,他提出的以朝鮮和中國為主要侵略目標甚至侵佔印度的主張,在當時雖然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但在明治時期,佐藤的思想受到日本政府的實際主持者大久保利通等人的看重,他的擴張主義思想隨其著作的出版在日本廣為傳播,奠定了日本「大陸政策」的思想基礎[3][4]。
當時的幾大殖民帝國虎視亞洲,其中就有和日本相鄰的沙俄,日本意識到自己也會有被侵略的可能,因此建立一系列隱固的防禦性外交關係刻不容緩。長州藩士吉田松陰認為當時的日本沒有與幾大殖民帝國對抗的實力,主張先屈從於列強,通過侵略鄰國補償日本在貿易上的損失:「在貿易上失之於俄美者,應由朝鮮、滿洲之土以償。」[5][6][7]。越前藩士在1857年就提倡《日俄同盟論》,以俄國為兄弟唇齒,掠奪鄰國乃當務之急。[8][6][5]。
政策成型
[編輯]在1868年4月6日明治維新拉開帷幕時,明治天皇在《五條御誓文》和《御筆信》中明確提出,日本對外方針是「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方。」[9] 陸軍參謀本部和海軍軍令部與內閣中的陸海兩大臣等軍方勢力合稱為「軍部」,地位特殊,政治勢力不斷增強,與內閣相對抗[9]。19世紀中葉,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建立近代天皇制國家。明治政府大力現代化,興辦工業企業,1880年代中期開始工業革命。在各種因素之下,日本對外擴張,確立「大陸政策」。1887年2月,時任日本陸軍參謀本部第一局局長小川又次編寫《清國征討方略》,對侵略中國做出了詳細的規劃。
1927年7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呈給昭和天皇題為《帝國對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的秘密奏章(即田中奏摺),為日本帝國主義準備侵華的計劃書。 奏摺中稱「惟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的話,奠定了日後日本侵華的主要戰略計劃。
政策實施
[編輯]朝鮮政策
[編輯]先吞併朝鮮,中國等周邊大陸國家,最終稱霸東亞乃至全世界。[需要解釋]1894年,日本在吞併琉球後,進而發動甲午戰爭進攻中國的東北與山東,中國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日本在朝鮮東學黨起義時,以保護僑民為由,趁機出兵建立傀儡政府,其後簽訂《日韓合併條約》,正式併吞朝鮮。
滿蒙政策與九一八事變
[編輯]1900年,日本為八國聯軍主力之一,佔領天津、北京,並利用《辛丑條約》在京、津一帶駐屯重兵。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本於對馬海峽海戰中重創俄國波羅的海艦隊,戰勝俄國。1905年,日本強迫中國簽訂《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中國被迫增開16處商埠,並在營口等地劃分日租界等。1907年,日、俄簽訂《日俄協定》、《日俄密約》承認彼此利益,並將中國東北北部和內蒙古劃為日本勢力範圍。日本依靠南滿鐵路而向滿蒙地區殖民。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略中國東北。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1.0 1.1 1.2 趙階琦(2005)
- ^ 2.0 2.1 2.2 2.3 禹露(2010)
- ^ 薛子奇(2004)
- ^ 翟文奇(2006)
- ^ 5.0 5.1 沈予(2005),第36頁. 引用//吉田松陰《獄是帖》:「我與俄、美媾和,既成定局,斷不可由我方決然背約,失信於夷狄。但必須嚴章程,厚信義,在此期間善蓄國力,征服易取之朝鮮、滿洲、中國。在貿易上失之於俄美者,應由朝鮮、滿洲之土地以為償。」
- ^ 6.0 6.1 井上清. 日本軍國主義Ⅱ. 東京大學出版會. 1953年. 第10-11頁
- ^ 井上清(1984),第10頁
- ^ 井上清(1984),第9頁.引用//《橋本景岳全集》資料二五二.
- ^ 9.0 9.1 徐勇、周頌倫、米慶余:〈近代中日關係的開端〉,《中日共同歷史報告書》,2010年1月
文獻列表
[編輯]- 沈予. 《日本大陆政策史(1868~1945)》.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5. ISBN 7801906292.
- 井上清. 《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 宿久高,林少華,劉小冷,孫連璧譯. 人民出版社. 1984.
- 大山梓 (編). 《山县有朋意见书》. 原書房. 1966.
- 《日本大陸政策の発展》. 東亜研究所. 1940 [2014-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Katsuji Inahara. Japan's Continental Policy. Foreign Affairs Association of Japan. 1938.
- 禹露. 《近代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思想源流》. 綿陽師範學院學報. 2010, 12.
- 翟文奇. 《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基础与思想渊源》. 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 11.
- 趙階琦. 《日本军国主义对外扩张野心的形成与膨胀》. 日本學刊. 2005, 04.
- 周頌倫. 《近代日本的基本国策——大陆政策》. 江海學刊. 2004, 01.
- 薛子奇, 周彥. 《海外雄飞论——日本大陆政策的思想渊源》. 北方論叢. 2004, 01 [2011-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