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山西省立第三中學舊址

座標40°4′35″N 113°13′18″E / 40.07639°N 113.22167°E / 40.07639; 113.22167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40°4′35″N 113°13′18″E / 40.07639°N 113.22167°E / 40.07639; 113.22167

山西省立第三中學舊址
校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區馬軍營街道十里店村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民國
編號第六批第907項
認定時間2006年5月25日

山西省立第三中學舊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區馬軍營街道十里店村,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省立第三中學舊址始建於1918年,1921年建成,融合了中西方建築的風格。1921年夏至1937年夏、1949年夏至1972年間這裏是山西省立第三中學(後來的山西省立大同中學校、察哈爾省大同中學校、察哈爾省大同第一中學校、山西省大同第一中學校)的校園。1972年3月,由於大同一中大同師範學校互換校名,這裏成為大同師範學校(今山西大同大學大同師範分校)的校園,使用至今。

歷史

[編輯]

山西省立第三中學始創於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初名「大同府中學堂」,校舍位於大同府城內。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革命軍佔領大同府中學堂校舍,學校被迫停辦。民國元年(1912年),學校復校,改名為「大朔中學校」。民國二年(1913年),山西省政府接管大朔中學校,將校名改為山西省立第三中學。民國六年(1917年),苑友梅繼任校長,向省政府申請另建校舍。次年,閻錫山的省政府撥款五百餘銀元用於購地,八萬餘銀元用於建設。學校選址大同城西十里河畔,買下五百畝地,開始建設新校址,即如今的「山西省立第三中學舊址」。新校址建有教室、實驗室、圖書館、禮堂、宿舍、食堂、廚房,是當時山西省的中等學校中最好的校舍。1921年,新校址建設完工,同年7月學校遷入新址。1934年,學校又改名為「山西省立大同中學校」。

「山西省立第三中學校,中華民國十年七月十日建」,禮堂柱座
禮堂北面(象頭)
獨立教室之一
北側的圖書館或實驗室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日軍佔領大同,山西省立大同中學校的校舍被日軍陸軍醫院佔用,學校的教學設施遭到破壞。1939年,傀儡政府晉北政廳恢復大同中學校,校址在大同府城內的武廟,1944年改名為大同工業中學校。抗日戰爭結束後,學校恢復舊名「山西省立大同中學校」,並在1946年遷址至城內的大有倉。1949年,解放軍奪得大同,學校被軍管會接收,改名「察哈爾省大同中學校」。同年夏天,學校遷回十里河畔的校區。1952年,校名先後改為「察哈爾省大同第一中學校」和「山西省大同第一中學校」(簡稱大同一中)。1972年3月,十里河畔的大同一中和大同城內的大同師範互換校名,山西省立第三中學舊址成為大同師範學校(後來的山西大同大學大同師範分校)的校舍。2006年,山西省立第三中學舊址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

建築形制

[編輯]

山西省立第三中學舊址建築坐北朝南,佔地面積接近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7,401平方米[3]。省立三中的建築沿中軸線佈局,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是大門、辦公樓、禮堂、十二個獨立教室,最北是圖書館與實驗室。在中軸線外還有操場。建築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和西式建築的特色。大門為八根方形磚柱組成。辦公樓為一字形,單層。大禮堂面積760平方米,形如臥象,頭向北方,象頭中央有苑友梅所題「立志」二字。十二個獨立教室排成正方形的方陣,每個教室的面積都是110平方米,四阿頂,西式門窗套。中軸線北段東西兩側是圖書館和實驗室,面積各為320平方米,曲尺形,混合柱式。現今,省立三中的建築基本保存了原貌。[4][5]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國家文物局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第Ⅳ卷. 文物出版社. 2008: 487. ISBN 978-7-5010-2446-9. 
  2. ^ 要子瑾、姚斌 (編). 大同市志. 中華書局. 2000: 1441–1442. ISBN 7-101-02726-1. 
  3. ^ 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旧址. 中國華夏文化遺產網. [2013-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30). 
  4. ^ 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旧址. 山西省文物局. [2013-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2). 
  5. ^ 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旧址. 大同市公眾信息網. [2013-09-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