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建陽縣 (福建省)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建陽縣
中國
205年—1994年

  建陽縣

1994年建陽縣的管轄範圍
國家中國
首府潭城鎮
立法機關建陽縣人民代表大會
歷史 
• 成立
205年
• 廢除
1994年3月14日
前身
繼承
上饒縣
水吉縣
建陽市
今屬於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

建陽縣中國舊縣名,在今天的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始建於西晉太康元年。

歷史

[編輯]

東漢至南朝時期

[編輯]

國主

[編輯]
南朝宋建陽國(465年—?)
[編輯]
建陽國(465年—?)丨食邑300戶[3]
以誅劉子業之功封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建陽縣開國子 聶慶 465年—?
南朝齊建陽國(479年—502年)
[編輯]
建陽國(479年—502年)丨食邑300戶[4]
以佐命之功封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建陽縣開國子 襄子 崔文仲 479年—486年
2 建陽縣開國子
梁受禪,國除
南朝齊建陽國(494年—501年)
[編輯]
建陽國(494年—501年)丨食邑300戶[5]
以定策之功封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建陽縣開國男 蕭衍 494年—501年
進封建安郡開國公

隋朝至五代十國時期

[編輯]

宋元時期

[編輯]
  • 宋代建陽教育、印刷業等方面發展迅速,成為閩北工商業中心。在這一期間,朱熹理學思想提出,朱熹在建陽等地講學,並設立了寒泉精舍、考亭書院等書院,建陽亦自此被稱為「南閩闕里」。但教育卻僅僅局限於上流社會。[6]印刷業方面,宋以來建陽書坊、麻沙等地一直是重要的印刷集中地。到明代,建陽的印刷業仍持續發展。同時,宋代建窯開始出產黑瓷,被稱為「建盞」(亦稱天目瓷)成為宋代八大名瓷之一,馳名中外。四隻國寶級建盞「曜變天目」現藏於日本京都大德寺龍光院。在這一時期,建陽亦湧現出宋慈蔡元定熊禾等著名人物。行政區劃方面,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建州改為建寧軍,建陽縣屬建寧軍。淳化五年(994年),建陽縣西北鄉的崇安場升為崇安縣[1]南宋紹興二十二年(1152年),建寧軍升為建寧府,建陽縣屬建寧府。景定元年(1260年),建陽縣之唐石里(今黃坑鎮)產嘉禾,更名嘉禾縣
  • 元朝期間建陽教育等方面凋敝衰落。[6]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建寧府為建寧路,嘉禾縣屬建寧路。[2]至元十九年(1279年),元軍在建陽大開殺戒,建陽縣縣衙和縣儒學被焚毀。[6]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嘉禾縣復名建陽縣。[2]

明清時期

[編輯]
  • 明朝,建陽教育等方面開始復甦。教育方面,儘管重新設立縣學,但師資力量薄弱。[6]洪武元年(1368年),建寧路復稱建寧府,建陽縣屬建寧府。[2]明朝末期,農民起義蔓延至建陽,建陽再度成為軍事要塞,各方面開始走向衰落。[6]
  • 清朝,建陽縣屬延建邵道建寧府[2]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在福建起兵造反,縱容士兵在建陽縣城燒殺搶,建陽縣城一半遭到焚毀,經濟受到重大打擊。直到雍正時期才恢復元氣。教育方面,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縣城設景賢書院。道光十一年(1831年),建陽縣人口達到1228811,為其歷史峰值[7]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景賢書院改制為建陽第一高等小學堂(今實驗小學)。[6]

中華民國時期

[編輯]
  •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建陽始終處在動盪不安的環境下,經濟難以發展。教育方面,民國初年,建陽第一高等小學堂亦更名為景賢小學。1940年,建陽縣政府迫於壓力,設立建陽中學(今建陽一中)。1941年,建陽設立省立建陽師範學校(包括下屬的省立建陽師範學校附屬小學),極大地有利於建陽教育的發展。[6]行政區劃方面,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民國二年,改延建邵道北路道,建陽縣屬北路道。民國3年改北路道為建安道,建陽縣屬建安道。民國14年廢道。1931年9月,中國共產黨建立建浦縣,轄建陽、浦城崇安三縣交界地帶;12月初,中國共產黨在黃坑建立邵光縣,轄邵武光澤、建陽三縣交界地帶。民國22年,十九路軍在閩起義,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建陽縣屬延建省。民國23年,福建省政府設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建陽縣屬第十行政督察區(駐地在浦城)。民國24年,建陽縣改屬第三行政督察區,民國27年專員公署由浦城遷至建陽。縣名沿襲清朝。[2]1933年,中國共產黨曾在在建陽成立短暫的蘇維埃政府,與中華民國建陽縣政府並存。中國共產黨福建省委員會也曾經短暫設立於建陽太陽山革命根據地。
  • 1941年,抗日戰爭仍在持續,大量難民湧入建陽,導致人口迅速增長。同時,東南聯合大學[8]和由顧祝同率領的國軍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部及其下屬機構部隊轉進建陽。日軍旋即轟炸建陽,造成超過4人死亡。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由於物價飛漲,建陽經濟受到嚴重打擊。[6]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編輯]
  • 1949年5月成立建陽縣人民民主政府,旋即改稱建陽縣人民政府。1954年召開建陽縣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開始行使職權。次年成立政協建陽縣委員會。1949年8月24日,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建陽屬於福建省第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治所建甌)。1950年9月專署遷建陽,建陽縣屬建陽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6年6月建陽專署撤銷,成立南平專署,建陽縣屬南平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水吉撤銷縣制,將所屬一區(治所水吉)、五區(治所鄭墩)、六區(治所漳墩)三個區及二區的下墘、黃地、嶺頭、陳地、侖尾等5個鄉,三區的回龍、壠下、滸洲、馬嵐、澄溪與南頭等6個鄉,四區的小湖、貴源、大湖、馬坑、東魯與鴻庇等6個鄉劃與建陽,置回龍區、鄭墩區、小湖區及水吉鎮。[1]
  • 1967年,文化大革命進入高潮,建陽經濟社會發展停滯。5月,建陽地區兩派紅衛兵的唇槍舌戰演變為大規模遊行示威。6月14日,爆發大規模武鬥。由於動用重武器,造成數十人死傷。隨後,解放軍部隊進駐建陽平息暴亂。[6]1968年5月設南平地區革命委員會,建陽縣屬南平地區革命委員會。1971年7月南平地革會遷建陽,建陽縣屬建陽地區革命委員會
  • 1978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建陽縣經濟亦得到發展[6]建陽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稱建陽地區行政公署,建陽縣屬建陽地區行政公署。1989年1月行政公署遷南平,建陽縣屬南平地區行政公署。[2]1994年3月4日建陽撤縣設市,由南平市代管。
  • 2014年5月,國務院批覆撤銷建陽市,設立南平市建陽區,南平市政府由延平區遷至建陽區。[9]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历史沿革. 建陽市人民政府入門網站. [2013-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7) (中文(簡體)).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建陽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建阳县志. 北京: 群眾出版社. 1994年9月. ISBN 7-5014-1229-4 (中文(簡體)). 
  3. ^ 《宋書 卷九十四 列傳第五十四》:「太宗即位,論功行賞,壽寂之封應城縣侯,食邑千戶。姜產之汝南縣侯,佃夫建城縣侯,食邑八百戶。王道隆吳平縣侯,淳于文祖陽城縣侯,食邑各五百戶。李道兒新渝縣侯,繆方盛劉陽縣侯,周登之曲陵縣侯,食邑各四百戶。富靈符惠懷縣子,聶慶建陽縣子,田嗣將樂縣子,王敬則重安縣子,俞道龍茶陵縣子,宋逵之零陵縣子,食邑各三百戶。」
  4. ^ 《南齊書 卷二十八 列傳第九》:「建元初,封建陽縣子,三百戶……四年,卒。贈後將軍、徐州刺史。諡襄子。」
  5. ^ 《梁書 卷一 本紀第一》:「預蕭諶等定策勳,封建陽縣男,邑三百戶……授高祖中書監、都督揚南徐二州諸軍事、大司馬、錄尚書、驃騎大將軍、揚州刺史,封建安郡公,食邑萬戶……」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劉建. 南阙里纪事. 北京: 華藝出版社. 2001年11月. ISBN 7-80142-379-8 (中文(簡體)). 
  7. ^ 《福建歷代人口論考》,陳景盛,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
  8. ^ 實際上只有國立暨南大學遷入,其他學校由於經費不足未能搬遷。194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決定解散東南聯大。1946年,暨南大學撤離建陽。
  9. ^ 福建省南平市行政区搬迁获国务院批准. 中國新聞網. 2014-05-27 [2014-05-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27) (中文). 
  1. 戴均良等. 《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5 (中文(簡體)). 
  2. 史為樂.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1949-2002)》.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6 (中文(簡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