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彼得·拉奇科夫斯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彼得·拉赫科夫斯基
出生1853年
 俄羅斯帝國赫爾松省杜伯薩里(現德涅斯特河沿岸
逝世1910年11月1日
 俄羅斯帝國維捷布斯克省雷澤克內(現拉脫維亞
國籍 俄羅斯帝國
職業公共安全與秩序保衛部負責人
聖彼得堡警察局局長

彼得·伊萬諾維奇·拉赫科夫斯基(俄語:Пётр Иванович Рачковский,1853年—1910年11月1日),是俄羅斯帝國秘密機構公共安全與秩序保衛部的負責人[1]。他從1885年至1902年在巴黎工作。

職業生涯

[編輯]

1881年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遇刺後,政府開始嚴格搜查國內的各種流亡人士及革命組織。拉赫科夫斯基的主要任務即是調查並粉碎俄羅斯內部日益壯大的革命運動。拉赫科夫斯基通過派遣細作滲透進革命團體充當代理人挑釁者英語Agent provocateur來干擾革命活動,其中包括1905年俄國革命期間著名的無政府主義領袖格奧爾基·加邦神父[2]

拉赫科夫斯基在1870年代後期開始成為整肅聖彼得堡地下各種激進組織的堅強執行者,此前他因為對政治流放者採取寬大處理而被政府解除其檢察官的職務。他在巴黎任職期間為俄羅斯秘密警察偵破了大量對沙皇政權構成危險的激進分子所策劃的案件。

從1885年到1902年,拉赫科夫斯基負責監督俄國無政府主義者的境外活動,由於情治經驗豐富他還為各類革命暴力事件提供諮詢與援助。拉赫科夫斯基通過運用各種煽動、挑釁等方式誘使他的目標在活動中失誤從而順藤摸瓜達到偵破整起案件的目的。出於對穩定沙皇政權內部安全的功績,使得他在巴黎享有穩固的地位和聲望,他還利用業務往來之便與法國政府進行大量的秘密交易。

拉赫科夫斯基的政治行動通常非常成功,這是由於他個人出色的情報分析能力所致。他雖然制定了一些使用其他代理人的計劃,但在每一個重大事件中,他都是唯一的操作者。他在1884年首次訪問巴黎時結識了丹麥記者朱爾斯·漢森,漢森不僅是他職業生涯的重要助力之一,還是法國外交部的顧問和外交部長泰奧菲勒·德爾卡塞的朋友,漢森因此成為了俄國在西歐促進友好交流的主要渠道,他還幫助拉赫科夫斯基與法國許多顯要政治家進行了接觸,其中就包括埃米爾·盧貝總統。另一方面,拉赫科夫斯基也在俄羅斯宮廷中結交了不少重要權貴,在這些活動中正如革命團體指責他的那樣,他是巴黎和聖彼得堡在1893年締結法俄同盟的幕後操縱者[3]

拉赫科夫斯基設計並建立了與法國以外的其他國家政府的聯繫,他曾針對波蘭天主教徒的騷亂來達到分化瓦解革命勢力的計劃;雖然沙皇的顧問拒絕了這一提議,但利用宗教利益打擊波蘭的起義運動的想法表現出了拉赫科夫斯基在政治行動中具有的高層次戰略眼光。

拉赫科夫斯基的主要工作是維護國內政治的穩定。1890年,拉赫科夫斯基手下的特工蘭德森在巴黎的革命群體中間發現了一個精心策劃的殺死沙皇的陰謀,蘭德森不僅潛入了革命分子的內部會議並偵查到每一個刺殺者在行動中將要扮演的角色。法國警方從蘭德森提供的情報中獲悉陰謀,從而順利摧毀了整個組織,成員在當年夏天被審判和處刑[4]

拉赫科夫斯基可能也在激化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屠殺行動中發揮了作用:「拉赫科夫斯基在俄羅斯的領導和他在巴黎的東道主都害怕激進分子,於是讓俄羅斯特工加強了兩國之間的情報聯繫。他的成功如此之大,以至於歷史學家亞歷克斯·巴特沃思認為,戰爭屠殺事件應該部分歸咎於俄法同盟,正是這種同盟令世界大戰變得如此血腥。」

錫安長老會紀要事件

[編輯]
1905年出版的錫安長老會紀要封面

革命組織的派系鬥爭為錫安長老會紀要的出台提供了環境,拉赫科夫斯基在巴黎的挑釁代理人馬特維·戈洛溫斯基英語Matvei Golovinski於1900年代初撰寫了紀要的第一版。文章將1905年即將到來的俄國革命視為國際猶太人陰謀的一部分,該文通過煽動反猶主義以轉移公眾對俄羅斯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的注意力;另一位拉赫科夫斯基的線人尤利安娜·格林卡英語Yuliana Glinka則經常通過她的叔叔奧爾熱夫斯基將軍把相關的偽造品從法國帶回到俄羅斯國內的暗探局手裏。

晚年活動

[編輯]

1905年俄國革命後,聖彼得堡實行戒嚴;拉赫科夫斯基奉調回國領導整個秘密警察機構,他首先擔任特別專員,然後轉任首都警察局局長全權負責平息國內革命。

拉赫科夫斯基以他無與倫比的陰謀手段和挑釁大師而聞名。1902年,他偽造了俄羅斯社會民主工黨領導人格奧爾基·普列漢諾夫的一封信,信中指稱民意黨領導人與英國情報部門合作,這使得警方能夠利用革命派系之間的相互不信任來破壞革命運動。1906年局勢趨於穩定後他被沙皇尼古拉二世解職,其後他於1910年11月1日逝世。

流行文化

[編輯]

米高·布萊恩特英語Michael Bryant在1974年BBC製作的電視劇《鷹之死英語Fall of Eagles》中扮演了拉赫科夫斯基[5]。除此之外,拉赫科夫斯基還曾在小說《布拉格公墓》和《傅科擺》中出場,同時他也是威爾·托馬斯英語Will Thomas's的偵探小說《與死神共舞》中的一個角色。

參考資料

[編輯]
  1. ^ Lachma, Gary. Politics and the Occult: The Left, the Right, and the Radically Unseen. Quest Books. 2008 [2022-01-28]. ISBN 978083560857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7). 
  2. ^ Doherty, Brian (17 December 2010) The First War on Terro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Reason
  3. ^ Martin J. Manning, Herbert Romerstein,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American Propaganda, p. 227; Eliza Slavet, Racial Fever: Freud and the Jewish Question, p. 244; Bat Yeʼor, Eurabia: The Euro-Arab Axis, p. 149; Michael Streeter, Behind Closed Doors: The Power and Influence of Secret Societies, p. 148; Avner Falk, Anti-Semitism: A History and Psycho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Hatred, p. 147
  4. ^ 'Madame Blavatsky Revisited' by Joseph Howard Tyson, 2006, pg. 315. [2022-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2). 
  5. ^ Fall of Eagles. The Appointment. IMDb. [5 May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28). 

來源

[編輯]
  • The World That Never Was: A True Story of Dreamers, Schemers, Anarchists and Secret Police by Alex Butterworth (Pantheon Books, 2010)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