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微型國家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目前全球國土面積最小的五個主權國家(聖馬力諾圖瓦盧瑙魯摩納哥梵蒂岡)按相同比例尺從大到小排列
按陸地面積劃分的世界上最小的國家分佈地圖。注意:有部分國家可能並不被視為微國家。

微型國家(英語:Microstate),有時也稱為「超小國家Ministate)」,指的是國土面積和或人口數量皆非常小的主權國家。但是,國際法中並未明確定義這裏的「國家」和「非常小」。[1] 最近一些對於微型國家的定義更加側重於確定與其規模和人口相關的定性特徵,例如會將其部分主權(國防事務等)委託於較大國家。

獲得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的微型國家包括安道爾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列支敦士登馬紹爾群島摩納哥帕勞聖馬力諾等。被公認為最小政治實體的主權國家是梵蒂岡,其居民不到1,000人,國土面積則只有44公頃(110英畝)。一些微型國家是由一個自治市組成的城邦

需要注意的是,微型國家與微國家並非完全相同的概念,後者通常是並未獲得廣泛承認的政治實體或其他組織。此外,像英國王室屬地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別行政區及其他公認國家的海外領土等沒有完全主權的特殊領土也不被視為微型國家。

定義標準

[編輯]

定量法

[編輯]

大多數的學者通過使用定量閾值並將其應用於一個變量上(例如領土面積[2]或人口規模[3])或使用不同的變量組合來定義微型國家。[4] 雖然大家都同意微型國家是所有國家中最小的,但對於應該使用什麼變量(或多個變量)或以什麼分界點來確定哪些政治實體應該被標記為「微型國家」(而不是小的「正常」國家)卻存在爭議。[1][5][6][7] 根據一些學者的說法,定義微型國家的定量方法存在諸如「不一致、任意、模糊和無法有意義地區隔本質上不同的政治實體」等問題。[5]

微型國家列表(按人口與面積)

[編輯]
國土面積(不含專屬經濟區)小於1,000平方公里[8][9][10][11]和 / 或人口少於500,000人[8]主權國家
國家 國土面積
公里2
人口數量 人口密度
(人 / 公里2
首都 地區
1  梵蒂岡 0.44 1,000 1913.6 梵蒂岡城 歐洲 南歐
2  摩納哥 2.02 37,308 18469.3 摩納哥城 歐洲 西歐
3  瑙魯 21 9,488 451.8 亞倫區 大洋洲 密克羅尼西亞
4  圖瓦盧 26 10,782 414.7 富納富提 大洋洲 波利尼西亞
5  聖馬力諾 61 32,742 536.8 聖馬力諾市 歐洲 南歐
6  列支敦士登 160 37,313 233.2 華杜茲 歐洲 西歐
7  馬紹爾群島 181 70,983 392.2 馬久羅 大洋洲 密克羅尼西亞
8  聖基茨和尼維斯 261 51,538 197.5 巴斯特爾 美洲 加勒比
9  馬爾代夫 298 393,595 1320.8 馬累 亞洲 南亞
10  馬耳他 316 514,564 1305.9 瓦勒他 歐洲 南歐
11  格林納達 344 110,152 320.2 聖佐治 美洲 加勒比
12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 389 102,918 264.6 京士頓 美洲 加勒比
13  巴巴多斯 430 289,680 673.7 橋鎮 美洲 加勒比
14  安提瓜和巴布達 443 91,295 206.1 聖約翰 美洲 加勒比
15  塞舌爾 455 91,650 201.4 維多利亞 非洲 東非
16  帕勞 459 21,186 46.2 恩吉魯穆德 大洋洲 密克羅尼西亞
17  安道爾 468 85,458 182.6 安道爾城 歐洲 南歐
18  聖盧西亞 616 163,362 265.2 卡斯翠 美洲 加勒比
19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702 105,681 150.5 帕里克爾 大洋洲 密克羅尼西亞
20  新加坡 728 5,888,926 8247.8 新加坡 亞洲 東南亞
21  湯加 747 106,440 142.5 努瓜婁發 大洋洲 波利尼西亞
22  多米尼克 751 73,449 97.8 羅梭 美洲 加勒比
23  巴林 765 1,140,942 1491.4 麥納瑪 亞洲 西亞
24  基里巴斯 811 104,488 128.8 南塔拉瓦 大洋洲 密克羅尼西亞
25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964 190,428 197.5 聖多美 非洲 中非
26  薩摩亞 2,831 196,628 69.5 阿庇亞 大洋洲 波利尼西亞
27  汶萊 5,765 422,675 73.3 斯里巴加灣市 亞洲 東南亞
28  瓦努阿圖 12,189 266,937 21.9 維拉港 大洋洲 美拉尼西亞
29  巴哈馬 13,880 321,834 23.2 拿騷 美洲 加勒比
30  伯利茲 22,966 340,844 14.8 貝爾墨邦 美洲 中美洲
31  冰島 103,000 317,351 3.1 雷克雅未克 歐洲 北歐
  1. 列表國家中,除巴哈馬伯利茲汶萊冰島薩摩亞瓦努阿圖外,其餘國家的不含專屬經濟區國土面積均小於1,000平方公里;
  2. 列表國家中,除馬耳他巴林新加坡外,其餘國家人口規模均少於50萬人。

定性法

[編輯]
目前歐洲乃至全球最小的獨立主權國家——梵蒂岡
美洲最小的獨立主權國家——聖基茨和尼維斯,國土面積261平方公里。
非洲最小的獨立主權國家——塞舌爾,國土面積455平方公里。
亞洲最小的獨立主權國家——馬爾代夫,國土面積298平方公里。

一些學者建議是根據與其國土面積或人口規模較小等相關的獨特特徵來定義微型國家。[5][10][12] 較新的方法則建議着眼於國家在國際舞台上運作的行為或能力,以確定哪些國家應該貼上微型國家的標籤。[12][13] 但是,也有人認為,這種方法可能導致將微型國家與弱國[6][10]敗國的概念混淆,亦或者認為這種判定方法過度依賴主觀感知。[5]

而還有一種說法則是將微型國家定義為「現代受保護國」。[5] 按照學者杜米恩斯基在2004年所提出定義,「微型國家是現代受保護國,即主權國家單方面將某些主權部分委託給更大的國家,以換取對其政治和經濟生存能力的良性保護,使其免受地理或人口的限制。」[5] 採用這種方法可以限制微型國家的數量,並將它們與小國和自治區屬地區分開。[5] 被理解為現代受保護國的微型國家案例包括列支敦士登聖馬力諾摩納哥紐埃安道爾庫克群島帕勞等國家。

當今被承認為主權國家的最小政治實體是梵蒂岡。然而,國際法教授莫里斯·門德爾森(Maurice Mendelson)對將梵蒂岡定義為一個國家的資格提出了異議;他認為它不符合「國家地位的傳統標準」,並且「梵蒂岡的特殊地位可能被認為是確保教皇可以自由行使其精神職能的一種手段,在這方面,它與國際組織的總部有點類似。」[14]

政治特點

[編輯]

統計研究表明,微型國家相較於大型國家更有可能選擇民主制度。2012年,自由之家將86%的人口少於50萬的國家列為「自由」國家。[15] 這表明人口少的國家往往擁有高度的政治自由公民自由,而這正是民主的標誌之一。一些學者將小國與民主之間的統計相關性視為小國有利於民主政治制度發展的標誌;[16] 並提到社會凝聚力、直接溝通機會和利益同質性等作為可能的解釋。[15][17]

然而,案例研究使研究者相信統計證據掩蓋了微型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反民主因素。[15][18] 由於人口稀少,家庭和個人關係在微型國家政治中往往是決定性的。在某些情況下,這會阻礙中立和正規的決策,反而會導致不民主的政治活動,例如侍從主義貪污腐敗特殊主義英語Political particularism行政主導[15] 雖然微型國家通常擁有與民主相關的正式制度,但微型國家的政治內部運作實際上卻往往是不民主的。

並且,微型國家中民主國家的數量之多也可以用它們的殖民歷史來解釋。[15][16] 大多數微型國家採用與其殖民宗主國相同的政治制度。[19] 由於過去曾是英國殖民地的微型國家數量眾多,因此微型國家的政治制度通常採用類似於西敏制多數制英語Majoritarianism議會制[16] 也有一些前英國殖民地的微型國家實施了共識民主制的某些措施,以適應其地理特徵或社會構成。[19] 雖然殖民歷史通常決定了微觀國家擁有什麼樣的政治制度,但它們確實會實施相應的變革以更好地適應其國情特徵。

微型國家與國際關係

[編輯]

微型國家通常依靠其他國家生存,因為它們的軍事能力很小並且資源匱乏。這導致一些研究人員相信微型國家被迫從屬於更大的國家,從而損害了它們的主權並降低了其獨立性。[20] 然而,研究表明,微型國家戰略性地與其他國家建立了「保護人-附隨者關係」。[21] 這使他們能夠將某些特權與最能促進其利益的國家進行交易。這方面的例子是那些建立避稅港或在國際委員會中出售其支持以換取軍事和經濟支持的微型國家。[20]

特殊案例

[編輯]

少數小型主權政治單位是建立在歷史反常現象或對法律的古怪解釋上。這些類型的國家通常也被稱為「微型國家」,其地理位置一般位於較小的(通常有爭議的)飛地領土上。它們以旅遊業郵票錢幣的銷售為基礎而進行有限的經濟活動,並且它們聲稱已被其所脫離的國家容忍或忽視。

  • 科斯帕亞共和國:這是一個因為條約錯誤而意外獨立的國家,該國存在於1440年—1826年。它的獨立性使其在將煙草種植引入意大利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相關

[編輯]

腳註

[編輯]
  1. ^ 1.0 1.1 Edward Warrington. Lilliput Revisited. Asi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1994, 16 (1): 3–13. doi:10.1080/02598272.1994.10800284 (英語). 
  2. ^ Ozay Mehmet; M. Tahiroglu. Growth and equity in microstates: Does size matter in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nomics. 2002, 29 (1/2): 152–162. ISSN 0306-8293. doi:10.1108/03068290210413047 (英語). 
  3. ^ Peter J. Boyce; Richard A. Herr. Microstate diplomacy in the south pacific.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74, 28 (1): 24–35 [2021-11-01]. doi:10.1080/10357717408444489 (英語). 
  4. ^ George L. Reid. The Impact of Very Small Size on the International Behavior of Microstates. Sage Publications. 1974. ISBN 9780803904064. ISSN 0048-8976 (英語). 
  5. ^ 5.0 5.1 5.2 5.3 5.4 5.5 5.6 Zbigniew Dumienski. Microstates as Modern Protected States: Towards a New Definition of Micro-Statehood (PDF). Centre for Small State Studies. Occasional Paper. [2021-11-0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4-07-14) (英語). 
  6. ^ 6.0 6.1 Ueantabo Fakaofo Neemia. Smallness, islandness and foreign policy behaviour: aspects of island microstates foreign policy behaviour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ook Islands and Kiribati..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Thesis Collection 1954-2016. 1995 [2021-11-01] (英語). 
  7. ^ Edward Dommen. Philippe Hein , 編. States, Microstates, and Islands. Croom Helm. 1985-01-01 [2021-11-01]. ISBN 9780709908623. 
  8. ^ 8.0 8.1 CIA – The World Factbook – Rank Order – Population. 中央情報局. [2021-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1) (英語). 
  9. ^ CIA – The World Factbook – Rank Order – Area. 中央情報局. [2021-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01) (英語). 
  10. ^ 10.0 10.1 10.2 Niels Amstrup. The Perennial Problem of Small States: A Survey of Research Efforts.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1976-09-01, 11 (3): 163–182. doi:10.1177/001083677601100302 (英語). 
  11. ^ Demographic Yearbook—Table 3: Population by sex, rate of population increase, surface area and density (PDF). 聯合國統計司英語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2021-11-0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8-12-25) (英語). 
  12. ^ 12.0 12.1 Iver B. Neumann; S. Gstöhl. Lilliputians in Gulliver's World?: Small Stat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entre for Small State Studies, University of Iceland. 2004 [2021-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1) (英語). 
  13. ^ Anders Wivel; Kajsa Ji Noe Oest. Security, profit or shadow of the past? Explaining the security strategies of microstates. Cambridg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en). 2010, 23 (3): 429–453. doi:10.1080/09557571.2010.484047. 
  14. ^ M. H. Mendelson. Diminutive States in the 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British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1972-10, 21 (4): 609 – 630. doi:10.1093/iclqaj/21.4.609 (英語). 
  15. ^ 15.0 15.1 15.2 15.3 15.4 Wouter P. Veenendaal. Democracy in microstates: why smallness does not produce a democratic political system. Democratization. 2015, 22 (1): 92–112. doi:10.1080/13510347.2013.820710 (英語). 
  16. ^ 16.0 16.1 16.2 Dag Anckar. Regime choices in microstates: the cultural constraint. Commonwealth & Comparative Politics. 2004, 42 (2): 206–223. doi:10.1080/1466204042000299263 (英語). 
  17. ^ Jack Corbett. “Everybody knows everybody”: practising politics in the Pacific Islands. Democratization. 2015, 22 (1): 51–72. doi:10.1080/13510347.2013.811233 (英語). 
  18. ^ Jan Erk; Wouter Veenendaal. Is Small Really Beautiful?: The Microstate Mistake. Journal of Democracy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5-07, 25 (3): 135–148. doi:10.1353/jod.2014.0054 (英語). 
  19. ^ 19.0 19.1 Dag Anckar. Microstate Democracy: Majority or Consensus; Diffusion or Problem-Solving?. Democratization. 2008, 15 (1): 67–85. doi:10.1080/13510340701768158 (英語). 
  20. ^ 20.0 20.1 JC Sharman. Sovereignty at the Extremes: Micro-States in World Politics. Political Studies. 2017, 65 (3): 559–575. doi:10.1177/0032321716665392 (英語). 
  21. ^ Wouter P. Veenendaal. Analyzing the Foreign Policy of Microstates: The Releva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Patron-Client Model.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2017, 13 (3): 561–577. doi:10.1111/fpa.12068 (英語). 

延伸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