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斯特·馬赫
恩斯特·馬赫 (Ernst Mach) | |
---|---|
出生 | 恩斯特·沃德弗列德·約瑟夫·馬赫 (Ernst Waldfried Josef Wenzel Mach) 1838年2月18日 奧地利帝國摩拉維亞布爾諾 |
逝世 | 1916年2月19日 德意志帝國慕尼黑 | (78歲)
居住地 | 德意志帝國,奧地利帝國 |
國籍 | 奧地利 |
公民權 | 奧地利 |
母校 | 維也納大學 |
知名於 | 馬赫數 馬赫原理 衝擊波 馬赫波 馬赫反射 馬赫帶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實驗物理學(光學和超音速),科學哲學,心理學 |
機構 | 卡爾·弗朗岑斯格拉茨大學 布拉格查爾斯大學 維也納大學 |
博士導師 | 安德烈亞斯·馮·厄廷格豪森 |
博士生 | 海因里希·貢培茨 (Heinrich Gomperz) 歐托卡·圖利茨 |
其他著名學生 | 安德里亞·莫霍羅維奇 |
受影響自 | 安德烈亞斯·馮·厄廷格豪森[1] 古斯塔夫·費希納[2] 卡爾·路德維希[3] |
施影響於 | 維也納學派 路德維希·波茲曼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華夫岡·鮑利 理查·費曼 皮埃爾·迪昂 威廉·詹姆士 威黑姆·基恩茨[4] |
簽名 | |
備註 | |
恩斯特·馬赫(德語:Ernst Mach;1838年2月18日—1916年2月19日),奧地利-捷克實驗物理學家和哲學家。馬赫的物理學研究課題主要包括光的傳播規律和超音速現象,馬赫數和馬赫帶因其得名。馬赫大力強調了經驗主義和實證主義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為科學哲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馬赫的思想在哲學界和科學界都有很大影響力。後來出現的邏輯實證主義借鑑並發展了馬赫的科學哲學。
馬赫的思想推動了半個多世紀內科學研究最前沿的發展,對當時物理學界所發生的最深刻的兩場理論革命來說功不可沒。相對論和量子物理學的出現顛覆了專家們的許多常識,馬赫的實證理論有助於一些物理學家們大膽接納符合實驗事實的新物理原理,適應巨大的思維變革。雖然馬赫本人的物理學研究成果局限於實驗物理學,但受他影響較大的物理學家不乏相對論和量子物理學理論研究的領軍人物,如愛因斯坦、華夫岡·鮑利和理查·費曼。這些人為人類認識神奇的彎曲時空和怪異的微觀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個人經歷
[編輯]恩斯特·馬赫出生於奧匈帝國布爾諾。14歲之前自學在家,之後直接進入高中,在17歲那年到維也納大學學習。他在維也納大學學習了數學、物理和哲學,並在1860年得到了物理學博士學位。他早期的作品着眼光學和聲學中的都卜勒效應。1864年他在格拉茨成為了一名數學教授,1866年又被提名為物理學教授。在此期間裏馬赫又開始熱衷起感覺的生理學。1867年馬赫成為了布拉格大學的一名實驗物理學教授。他在那裏待了28年,一直到回到維也納。
主要成就
[編輯]哲學
[編輯]馬赫造就了在19世紀至20世紀頗有影響力的科學哲學。馬赫認為科學定律便是試驗所得事實概述,造了出來為的就是讓人更容易理解複雜的數據。故說科學定律同現實的聯繫倒不如同思維的聯繫密緻。
馬赫同意路德維希·波茲曼的哲學,卻反對他和其他提倡物理學的原子理論的人。因原子過於微小而直接觀察不得,那時候並無說得通的原子模型;原子的假說在馬赫看來不甚可靠,也興許是他覺得這假說不夠經濟。
物理學
[編輯]馬赫是實驗物理學家。他的物理學研究方向集中於光波在不同介質中的干涉、繞射、折射和偏振現象(包括進一步施加外部干擾時所發生的變化)。其次,他發表了一些關於超音速流體力學的重要成果。馬赫和負責攝影的物理學家皮特·薩徹在1887年發表了有關該項有關超音速研究的論文[5],它正確地描述了超音速拋體運動的聲音效應(即聲爆)。他們推導並實驗驗證了高速拋體尖端的圓錐形衝擊波的存在。[6]流體速度與局部音速之比vp/vs現在被稱作馬赫數。在空氣動力學和流體動力學中研究流體中物體的高速運動時,這個參數的取值大小是十分關鍵的。在物理宇宙學研究中,馬赫提出了今天人們熟知的馬赫原理。
生理學
[編輯]此章節需要擴充。 |
心理學
[編輯]此章節需要擴充。 |
影響
[編輯]哲學
[編輯]馬赫直接地影響了維也納學派的諸哲學家和邏輯實證主義的一派人。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譽他作相對論的先驅。[來源請求]
知名物理學家理查·費曼自幼只講證據、不懼權威的個性就來自於其父親的言傳身教,而他的父親正是受到了馬赫的影響。
馬赫的實證主義也影響了大批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如亞歷山大·波格丹諾夫。1908年,列寧撰文《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批判俄國馬赫主義。
參考資料
[編輯]- ^ whonamedit.com, Ernst Waldfried Josef Wenzel Mach. [2015-12-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0-01).
- ^ Jagdish Mehra, Helmut Rechenberg,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Quantum Theory, page 47
- ^ Paul Pojman. Ernst Mach -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史丹福大學. 2008年5月21日 (英語).
It was in these years at Vienna that Mach began his interest in physiology. Johannes Müller and his students had started a new school of physiology in the 1840's. Initially centered in Berlin, it came to Vienna following the political reforms of 1848 in the guise of Ernst Brüke and Carl Ludwig, a former a student of Müller. This new school was characterized not just by a general suspicion of vitalism (though Müller remained a vitalist of sorts), but more by an agreement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application of physical-chemical methods to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Carl Ludwig, Herman von Helmholtz, and Ernst Haeckel also studied under Müller.
- ^ John T. Blackmore, Ernst Mach; His Work, Life, and Influence. page 44
- ^ Mach, Ernst; Salcher, Peter. Photographische Fixirung der durch Projectile in der Luft eingeleiteten Vorgänge. Sitzungsber. Kaiserl. Akad. Wiss., Wien, Math.-Naturwiss. Cl. 1887, 95 (Abt. II): 764–780 [2015-10-24] (德語).
- ^ Scott, Jeff. Ernst Mach and Mach Number. Aerospaceweb.org. 2003-11-09 [2015-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7).
外部連結
[編輯]- Ernst Mach bibliography of all of his papers and books from 1860 to 191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compiled by Vienna lecturer Dr. Peter Mahr in 2016
- Various Ernst Mach links, compiled by Greg C Elvers
- Klaus Hentschel: Mach, Ernst, in: Neue Deutsche Biographie 15 (1987), pp. 605–60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Ernst Mach的作品 - 古騰堡計劃
- 互聯網檔案館中恩斯特·馬赫的作品或與之相關的作品
- 來自恩斯特·馬赫的LibriVox公共領域有聲讀物
- Pojman, Paul. Ernst Mach. 扎爾塔, 愛德華·N (編). 《史丹福哲学百科全书》.
- Short biography and bibliograph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in the Virtual Laboratory of 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 Vladimir Lenin: Materialism and Empirio-criticism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Ernst Mach: The Analysis of Sensations (189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ranslation of Beiträge zur Analyse der Empfindungen (1886)]
- 恩斯特·馬赫在數學譜系計劃的資料。
- "The critical positivism of Mach and Avenariu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entry in the 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