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拉斯克獎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拉斯克獎
授予對象醫學領域作出重大貢獻
國家/地區 美國
主辦單位拉斯克基金會
首次頒發1946年
官方網站http://www.laskerfoundation.org/

拉斯克獎(英語:Lasker Award),始自1946年的年度獎,獎勵取得了重大醫學科學貢獻的在世醫學研究者。

概述

[編輯]

拉斯克獎素有「美國的諾貝爾獎」之美譽,是美國最具聲望的生物醫學獎項,也是醫學界僅次於諾貝爾獎的一項大獎[來源請求],1946年,由被譽為「現代廣告之父」的美國著名廣告經理人、慈善家阿爾伯特·拉斯克(Albert Lasker)及其夫人瑪麗·沃德·拉斯克(Mary Woodard Lasker)共同創立,旨在表彰醫學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醫生和公共服務人員。而瑪麗本人即為有影響力的醫學研究者。自1962年起,獲此項醫學獎的科學家中有半數以上在隨後的數年裏又獲諾貝爾獎。截至2005年,超過300人次獲得拉斯克獎,其中至少已有71人相繼獲得過諾貝爾獎。

拉斯克獎的評選結果通常於9月公佈,而諾貝爾獎通常是10月公佈,因此拉斯克獎在醫學界又被稱作「諾貝爾獎風向標」。而且,獲得基礎醫學研究獎後再獲得諾貝爾獎的比例更高。1997年以來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中,近一半也是拉斯克獎得主:1997年(諾貝爾獎)Stanley B. Prusiner(1994,拉斯克獎),1998年Robert F. Furchgott(1996)、Ferid Murad(1996),1999年Gunter Blobel(1993),2000年Eric R. Kandel(1983),2001年Lee Hartwell(1998)、Paul Nurse(1998),2002年Sydney Brenner(1971),2003年Paul C. Lauterbur(1984),2005年Barry J. Marshall(1995),2015年的屠呦呦(2011)。而近幾屆諾貝爾化學獎,也有多位拉斯克獎獲得者:2003年Roderick MacKinnon(1999),2004年Aaron Ciechanover(2000)、Avram Hershko(2000)。

獎項

[編輯]

拉斯克獎最初設有三個獎項:基礎醫學研究拉斯克獎(Basic Medical Research)、臨床醫學研究拉斯克獎(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和公共服務拉斯克獎(Public Service,2000年被重新命名為瑪麗·沃德·拉斯克獎,以紀念拉斯克夫人)。

1997年後,又增設特殊貢獻拉斯克獎(Special Achievement Award)。位於美國紐約阿爾伯特和瑪麗· 拉斯克基金會(Albert and Mary Lasker Foundation)是拉斯克基金的管理機構,獲獎者由25名來自世界各國的傑出科學家組成的評審委員會評選產生。

族裔別獲獎者

[編輯]

日本人

[編輯]

截至2014年,共有7名日本人獲獎,人數居亞洲各國之冠。其中2人亦獲得諾貝爾獎

姓名 出生年份 出身大學 獲獎時國籍 類別 獲獎年份
花房秀三郎 1929年 大阪大學  日本 基礎醫學獎 1982年
利根川進 諾貝爾獎 1939年 京都大學  日本 基礎醫學獎 1987年
西塚泰美 1932年 京都大學  日本 基礎醫學獎 1989年
増井禎夫 1931年 京都大學  日本 基礎醫學獎 1998年
遠藤章 1933年 東北大學 (日本)  日本 臨床醫學獎 2008年
山中伸彌 諾貝爾獎 1962年 神戶大學  日本 基礎醫學獎 2009年
森和俊 1958年 京都大學  日本 基礎醫學獎 2014年

華人與中國人

[編輯]

馬海德不是華人,是入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黎巴嫩裔美國人。

姓名 出生年份 出身大學 獲獎時國籍 類別 獲獎年份
李卓皓 1913年 金陵大學  中華民國 美國 基礎醫學獎 1962年
李敏求 1919年 盛京醫科大學  中華民國 美國 臨床醫學獎 1972年
馬海德 1910年 貝魯特美國大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 公共服務獎 1986年
簡悅威 1936年 香港大學  美國 臨床醫學獎 1991年
屠呦呦 諾貝爾獎 1930年 北京大學醫學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 臨床醫學獎 2011年
盧煜明 1963年 香港中文大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 臨床醫學獎 2022年

類似獎項

[編輯]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