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挑夾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挑夾棋[1],是流傳於中國的一類兩人傳統棋類的總稱,吃法方式為夾吃與挑吃,規則、棋名與棋盤隨各地略有不同,許多也稱為五子棋[2][3][4][5]

棋具

[編輯]
  • 棋盤為五路、五花,或是後者再加上有十字的菱形。
  • 每方各十到九顆棋子。

通規

[編輯]
  • 每方五枚棋子初始佈置於己方底橫行,其他己棋備用。
  • 每方輪流將一枚己棋沿線移動任意格數至空棋位,不得越子、或轉彎。
  • 行棋時主動在同線上排成以下三子連線的排列之一就把該些敵子移除,並在該棋位補放同數量己子。有些地方規定兩端需皆無其他棋子。
    • 夾換:兩枚己棋夾住一枚敵棋。
    • 挑換:一枚己棋至兩枚敵棋中間。
  • 消滅對方所有棋子或使敵方不能移動獲勝。
  • 棋盤若接一個內有十字的菱形,則敵棋剩下一枚時則無法移除。須將該子趕至菱形頂端不能移動才獲勝。

各地類型

[編輯]

五路棋盤

[編輯]

五子飛

[編輯]
  • 流傳於湖南邵陽
  • 敵棋剩下一枚時則無法移除,若同時移除兩枚則留一枚給敵方。須將該子趕至角部不能移動才獲勝。[6]

夾子挑擔

[編輯]
  • 流傳於河南林州市。
  • 《林縣民俗志》記載每方多一枚放於各方次底行的最右點。
  • 夾換、擔換若又造成同樣被夾換、挑換,繼續移除敵棋,直到條件不合。[7][8]

五花棋棋盤

[編輯]
五花棋棋盤

挑夾棋、五子棋

[編輯]
  • 也可稱為「五子棋」。
  • 棋盤可再加內有十字的菱形,代表和尚頭。
  • 夾換、挑換時,兩端需皆無其他棋子。
  • 敵棋剩下二枚無法用挑換,敵棋剩下一枚無法用夾換。稱為「二子不挑」、「獨子不夾」。須將該子不能移動才獲勝。[1]

挑擔

[編輯]
  • 流傳於在北京延慶
  • 棋盤可再加內有十字的菱形,代表附秤。
  • 夾換、挑換時,兩端需皆無其他棋子。[9]

五路挑夾

[編輯]
  • 江蘇稱為「五路挑夾」[10],也有地方叫「五路夾擔挑」[11]敦煌稱為「夾五馬」[12]布依族稱為「競勒升」[13]
  • 夾換、挑換若又造成同樣被夾換、挑換,繼續移除敵棋,直到條件不合。敦煌有「雙夾」、雙擔、套夾、套擔、連夾帶擔、連擔帶夾等術語[12];布依族有「夾吃」、「挑吃」、「連夾帶挑」等術語[13]

加菱形的棋盤

[編輯]
五花棋加內有十字的菱形

挑夾棋、五路擔、憋葫蘆、五路擔夾、橫豎五道、五馬棋

[編輯]

也可稱為「和尚棋」,菱形象徵和尚頭[1];在石家莊稱「五路擔」、「憋葫蘆」,菱形象徵葫蘆[14];魯西稱為「進古樓」,菱形象徵古樓[15]。其他稱呼也有,如平山稱為「五路擔夾」[16],在遼寧錦州靠山屯稱為「橫豎五道」[17]仡佬族稱為「五馬棋」[18]並列入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9]

  • 夾換、挑換時,兩端需皆無其他棋子。有子時的術語,在靠山屯稱為「有尾巴」[17],布依族則稱為「不等重不挑」[20]
  • 敵棋剩下二枚無法用挑換,敵棋剩下一枚無法用夾換。布依族稱為「二子不挑」、「一子不夾」[20]

五洲鑽夜壺

[編輯]

五馬棋

[編輯]
  • 流傳於貴州務川,菱形象徵廟宇。
  • 每方七枚棋子初始佈置於己方最近的底行,與次底行兩側邊。
  • 夾吃、挑吃時,兩端需皆無其他棋子,分別稱為「旮」、「挑」。
  • 另有頂棋的吃法,稱為「打」。[22]

五碼子

[編輯]
  • 菱形象徵廟宇。
  • 當成功夾吃、挑吃,再得一回合,直到條件不合。[23][24][25]

挑擔

[編輯]
  • 流傳於在北京延慶縣,菱形象徵附秤。
  • 夾換、挑換時,兩端需皆無其他棋子。
  • 若挑吃敵方最後兩枚,則留一枚給敵方。
  • 棋只剩一枚時,並在附秤內(不包含連接處),則前者可沿這條連菱形的主軸線移動任意步,不可轉彎,可穿越棋子。[9]

加菱形並連角的棋盤

[編輯]
棋盤

拿王倫、擔擔子、倒高粱茬、五棋、轆轤棋

[編輯]

山東聊城臨清陽穀等稱為「拿王倫」,也有地方稱「擔擔子」、「倒高粱茬」、「五棋」等,棋盤正方形邊象徵臨清城的磚城,菱形象徵汪家住宅,菱形頂點往兩邊以半圓弧線接正方形兩邊角,象徵土城[26];在河南方城稱為「走古路」,菱形象徵山脊[27]河北吳橋稱為「轆轤棋」,菱形象徵牾[28]

  • 在菱形頂端可沿線至角邊。
  • 夾換、挑換時,兩端需皆無其他棋子。[26][27]

參考

[編輯]
  1. ^ 1.0 1.1 1.2 《中原文獻》第33卷. 台灣: 中原文獻社. 2001 (中文(臺灣)). 
  2. ^ 山東省立民衆教育館編輯股. 《山東民間娛樂調查》. 中國: 山東省立民衆教育館. 1933 (中文). 
  3. ^ 張一舟、周家筠. 《四川方言词典》. 中國: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7. ISBN 9787220003707 (中文(中國大陸)). 
  4. ^ 李世橋、高梓梅. 《南阳艺朮文化》. 中國: 河南大學出版社. 2003. ISBN 9787810910903 (中文(中國大陸)). 
  5. ^ 李露露. 《图说中国传统玩具与游戏》. 中國: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05. ISBN 9787506275491 (中文(中國大陸)). 
  6. ^ 周化梧. 《民間棋類遊戲100種》. 中國: 金盾出版社. 1997-02. ISBN 7508203909 (中文(中國大陸)). 
  7. ^ 林州民间游戏. 林州便民網. 2012-09-12 [2015-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7) (中文(中國大陸)). 
  8. ^ (原林县)民俗志 - 第八章 民间游艺 第七节 游戏. 林州便民網. 2014-07-21 [2015-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3) (中文(中國大陸)). 
  9. ^ 9.0 9.1 張夙起. 〈京郊民間棋趣〉, 《体育文史》1994年04期. 中國: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 1994 [2015-04-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8) (中文(中國大陸)). 
  10. ^ 司馬中原. 《月光河》. 台灣: 九歌出版社. 2007-12-01. ISBN 9789574444533 (中文(臺灣)). 
  11. ^ 謝汝平. 画地为棋. 《新民晚報》. 2013-04-17 [2015-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08) (中文(中國大陸)). 
  12. ^ 12.0 12.1 李磊. 《敦煌方言释义》. 中國: 圖書出版社. 2009-8. ISBN 9787505965263 (中文(中國大陸)). 
  13. ^ 13.0 13.1 貴州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贵州省志·民族志》. 中國: 貴州民族出版社. 2002-10-01. ISBN 9787541209673 (中文(中國大陸)). 
  14. ^ 民间游戏. 石家莊旅遊資訊網. 1 [2015-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6) (中文(中國大陸)). 
  15. ^ 朱正昌. 《齐鲁特色文化丛书:杂艺 》. 中國: 山東友誼出版社. 2004-01. ISBN 9787806427385 (中文(中國大陸)). 
  16. ^ 民间玩俗. 平山信息網. 2012-10-15 [2015-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21) (中文(中國大陸)). 
  17. ^ 17.0 17.1 王爽. 【海蓝·散文】儿时也繁忙. 江山文學網. 2012-10-01 [2015-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3) (中文(中國大陸)). 
  18. ^ 李英華、田茂國. 仡佬族五马棋. 《貴州日報》. 2011-03-23 [2015-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1) (中文(中國大陸)). 
  19. ^ 簡祖雄、李英華. 正安县四项目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貴州民族文化網. 2010-04-09 [2015-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中國大陸)). 
  20. ^ 20.0 20.1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概況》編寫組.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概况》. 中國: 民族出版社. 2007-09-01. ISBN 9787105085354 (中文(中國大陸)). 
  21. ^ 志鉴文库 > 郯城县志 卷二十八 风俗宗教 第八节 娱乐习俗. 貴州民族文化網. 2010-04-09 [2007-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06) (中文(中國大陸)). 
  22. ^ 传统体育竞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遵義市文化館. 2011-05-27 [2007-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0) (中文(中國大陸)). 
  23. ^ 張浩古. 五碼子(1). 扒書網. [2007-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9) (中文(中國大陸)). 
  24. ^ 張浩古. 五碼子(2). 扒書網. [2007-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7) (中文(中國大陸)). 
  25. ^ 張浩古. 五碼子(3). 扒書網. [2007-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7) (中文(中國大陸)). 
  26. ^ 26.0 26.1 卞文超. 魯西民間棋類遊戲“拿王倫”:源出清朝農民起義. 《大眾日報》. 2012-09-04 [2007-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7) (中文(中國大陸)). 
  27. ^ 27.0 27.1 王金祥. 《方城民俗志》. 中國: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03. ISBN 9787534803697 (中文(中國大陸)). 
  28. ^ 曹媛. 锻炼思维玩玩“辘轳棋”. 《黃鶴樓周刊》. 2012-06-15 [2007-05-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14) (中文(中國大陸)).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