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星座號對戰叛亂者號

典範條目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星座號對戰叛亂者號
美法短暫衝突的一部分

《1799年2月9日戰鬥》,約翰·威廉·施密特繪
日期1799年2月9日
地點
結果 美國勝利
參戰方
 美國  法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托馬斯·特魯斯頓 米歇爾·巴羅 投降
兵力
一艘巡防艦 一艘巡防艦
傷亡與損失
四人傷亡 70人傷亡
208人被俘[1]
一艘巡防艦被俘

星座號對戰叛亂者號(英語:USS Constellation vs L'Insurgente)又稱「1799年2月9日戰鬥」(Action of 9 February 1799),是法國海軍美國海軍兩艘巡防艦美法短暫衝突期間發生的單艦海戰。經過激烈交戰,美方「星座號」巡防艦以四人傷亡的代價打死打傷法方「叛亂者號」70人並迫使對方降旗投降

1798年,因法國扣押美國商船,雙方不宣而戰。為制止法方劫掠美國船隻,托馬斯·特魯斯頓海軍準將受命率領美國分艦隊趕赴加勒比地區,負責巡邏波多黎各聖基茨島之間水域,隨時準備同遭遇的任何法國勢力交手。特魯斯頓乘旗艦「星座號」單獨行動,遇到「叛亂者號」後立即頂着風暴追擊,並在風暴過去後迫使對手交戰。經過約74分鐘的戰鬥,法方因傷亡慘重且艦隻損傷嚴重投降。

「叛亂者號」隨後被帶到聖基茨島,改裝成美國海軍艦隻。「星座號」為新組建的美國海軍贏得首場戰鬥勝利,美方士氣大振,特魯斯頓回國後得到公眾和美國政府的普遍讚譽。

背景

[編輯]

美國在獨立戰爭期間欠下法國巨額債務後未能及時償還,法方私掠者開始襲擊美國商船,雙方於1798年不宣而戰。為制止法方攻勢,美國政府決定主動出擊,派四支海軍分艦隊趕赴加勒比地區阻止私掠者襲擊美方船隻,並且可以主動攻擊並搶奪法國武裝船隻。[2]其中一支分艦隊由托馬斯·特魯斯頓Thomas Truxtun)海軍準將統領,負責在波多黎各聖基茨島之間海域巡邏。除旗艦星座號」(USS Constellation巡防艦外,特魯斯頓的分艦隊還有帶20門炮的「巴爾的摩號」(USS Baltimore)巡邏艇、「列治文號」(USS Richmond)和「諾福克號」(USS Norfolk雙桅橫帆船,以及「維珍尼亞號」(USRC Virginia獨桅縱帆船[3]它們的法國對手以瓜德羅普為根據地,其中包括兩艘法國海軍巡防艦、一艘配有20門炮的護衛艦,還有多艘私掠武裝船隻[4]。2月8日,米歇爾-皮埃爾·巴羅(Michel-Pierre Barreaut)帶領法國「叛亂者號」巡防艦(USS Insurgent)離開瓜德羅普[5][6]

「星座號」排水量1265噸,按美國海軍的正式分類屬36炮巡防艦,但在美法短暫衝突期間配有38門炮[注 1][8],其中主甲板28門24磅長炮輕甲板十門12磅長炮[注 2]。艦上主炮的合併投擲重量為180公斤。[10]「叛亂者號」排水量950噸,正式分類屬32炮巡防艦,實際配有40門炮,其中12磅炮24門,18磅長炮兩門,六磅炮八門,32磅卡隆炮四門,24磅卡隆炮兩門[8],合併投擲重量僅128公斤。所以巴羅的船雖然多出兩門炮,但特魯斯頓的火力要強得多。如果發生登船作戰,法方有409人,比美方整整多出100人,但法方人員必須面對美方的火力壓制。[10]

交戰

[編輯]
「星座號」與「叛亂者號」交戰圖解

2月9日正午,正獨立巡航的「星座號」發現尼維斯島近海有一艘巡防艦,看起來船上掛有美國軍艦旗,於是逐漸靠近想查個究竟。此時,美方還不知道這艘船實際上是巴羅統領的法國「叛亂者號」巡防艦,為辨別對方國籍,特魯斯頓先掛起英國旗幟,後又換為美國旗幟。「叛亂者號」用法國軍艦旗換下美國軍艦旗並鳴炮一次。[注 3][6]巴羅在中午12點30分看到「星座號」,誤以為是英國護衛艦,為避免交戰開始朝荷屬島嶼薩巴聖尤斯特歇斯撤退。特魯斯頓下令追擊,但兩艦在下午13點30分遇到烈風導致難以前行。[11]「叛亂者號」在風暴中損傷嚴重,主中桅失落。相比之下,「星座號」所受影響很小,而且順利拉近兩艦距離。[12]

特魯斯頓的船起初位於上風位置,通常來說這在海戰中代表顯著優勢和主動權,但由於「星座號」配備的炮太重太多,背風面傾斜嚴重,這一面的炮口根本打不開。特魯斯頓決定把上風位置讓給對手,繞到「叛亂者號」下風面,靠近敵船左舷。這樣的位置雖令「星座號」受到風向的不利影響,但至少開起炮來要順利得多。[12][13]面對快速逼近的對手,巴羅為避免交戰試圖與「星座號」聯絡。美方沒有理會,把距離拉近到不足46米並打開舷側排炮。「星座號」艦炮猛烈開火,重創法艦後甲板[14]「叛亂者號」舷側排炮回擊,美艦前中桅受損,但在桅杆上值勤的海軍學員大衛·波特David Porter)努力下,前中桅沒有倒塌[13]。法方企圖拉進距離後登船作戰,但此時美方船帆和索具都更完整,所以能輕易避開法艦攻勢[15]

「星座號」穿行到「叛亂者號」船首並再度用舷側排炮傾泄火力,接下來又開到敵艦右舷繼續開火,但船帆和索具也在還擊下受損[16]。美艦卡到對手前方再度開炮,然後又開到敵船背風面攻擊,「叛亂者號」的18磅炮已經無法使用[17]。「星座號」第三次開到對方船首位置,法艦此時損傷十分嚴重,船員無法及時修復船帆和索具,巴羅只能下令降旗投降[18]。戰鬥共持續74分鐘[19]

影響

[編輯]
「星座號」追擊「叛亂者號」
約翰·羅傑斯
大衛·波特

「星座號」為新組建的美國海軍贏得首場戰鬥勝利[20][注 4]。巴羅降旗後,特魯斯頓派人乘小船接管敵艦,直到此時美方才知道對手身份。風暴和戰鬥重創「叛亂者號」,「星座號」除船帆和索具受到中等程度破壞外基本完好。法方共有29人陣亡,41人受傷,美方兩人陣亡,兩人受傷,其中一人在戰鬥結束後不久傷重不治,另一人在戰鬥剛開始時就因害怕離開崗位,被大副安德魯·斯特萊特Andrew Sterett)處決。[22]

「星座號」開始從「叛亂者號」接收戰俘,但到了夜間兩船距離已因風暴拉開。美方有約翰·羅傑斯John Rodgers)海軍中尉、大衛·波特海軍少尉和另外11名軍人留在法方船隻上看管170名戰俘。羅傑斯等人要讓「叛亂者號」保持航行,餘下的人手不足,而且船上也找不到合適的東西把戰俘鎖住,所以他們把法國人趕到下層甲板。經過三天三夜的航行,「叛亂者號」抵達聖基茨島與「星座號」會合。[23]「星座號」在島上的美國海軍倉庫把之前戰鬥中證明不實用的24磅炮拆下,換上18磅加農炮[24]。經維珍尼亞州諾福克的美國捕獲法院Prize court)裁定,「叛亂者號」作為戰利品拍賣,收益歸「星座號」船員所有[25]美國海軍部長本傑明·斯托德特經過一番討價還價,用8.4萬美元買下原定12萬美元的戰利品,該船隨後成為美國海軍「叛亂者號」[23][26]

特魯斯頓贏得國內及海外的讚譽。消息傳到倫敦,商人為他舉辦聚會,還送給他銀質牌匾致謝。[27]美國士氣高漲,斯托德特讚揚特魯斯頓在戰鬥中的出色表現,民間為他創作歌曲和詩作,如《勇敢的洋基男兒》(Brave Yankee Boys[28]。巴羅回到法國後飽受指責,並因涉嫌未能組織有效抵抗被送上軍事法庭。但是,特魯斯頓稱讚巴羅十分勇敢,軍事法庭也裁定他罪名不成立。[29][30]美法兩國並未正式宣戰,所以許多法國人對這場戰鬥感到憤怒。瓜德羅普總督埃德米·埃蒂安·波恩·德斯富爾諾Edme Étienne Borne Desfourneaux)要求美方交還「叛亂者號」,而且憤怒之下甚至命令沒收所有美國船隻及財產,還宣佈美國和瓜德羅普正處交戰狀態。[31]繼續航行數周后,「星座號」和「叛亂者號」因船員服役期滿在三月結束前返回諾福克[32]。「星座號」之後又與法國「復仇號」巡防艦交手並迫使對方投降,但此次戰鬥雙方傷亡都很慘重,法艦最後順利逃脫[27]

註釋

[編輯]
  1. ^ 美法短暫衝突期間,大部分美國海軍艦艇所配火力比正式分類要強[7]
  2. ^ 另有來源聲稱「星座號」配炮48門,有20門12磅長炮[9]
  3. ^ 對於此次鳴炮的動機,雙方指揮官說法不一。特魯斯頓聲稱「叛亂者號」是迎風開炮挑戰,巴羅稱他當時命令背風鳴炮,表示希望溝通[6]
  4. ^ 1798年7月7日,美國海軍「特拉華號」(USS Delaware小型風帆戰船俘獲法國「信徒號」(Le Croyable)私掠船,但法方沒有抵抗,所以沒有發生戰鬥[21]

腳註

[編輯]
  1. ^ Toll 2006, p. 117.
  2. ^ Palmer 1987, p. 81.
  3. ^ Allen 1909, p. 83.
  4. ^ Palmer 1987, p. 97.
  5. ^ Cutler 2005, p. 25.
  6. ^ 6.0 6.1 6.2 Palmer 1987, p. 98.
  7. ^ Palmer 1987, p. 23.
  8. ^ 8.0 8.1 Bauer 1991, p. 9.
  9. ^ Roberts 1942, p. 45.
  10. ^ 10.0 10.1 Allen 1909, p. 99.
  11. ^ Allen 1909, p. 96.
  12. ^ 12.0 12.1 Palmer 1987, p. 99.
  13. ^ 13.0 13.1 Toll 2006, p. 117.
  14. ^ Allen 1909, p. 97.
  15. ^ Spears 1897, p. 320.
  16. ^ Roberts 1942, p. 47.
  17. ^ Spears 1897, p. 321.
  18. ^ Allen 1909, p. 98.
  19. ^ Spears 1897, p. 322.
  20. ^ Sweetman 2002, p. 16.
  21. ^ Hamilton (1974), p.537.
  22. ^ Allen 1909, p. 100.
  23. ^ 23.0 23.1 Spears 1897, p. 323.
  24. ^ Martin 2006, p. 29.
  25. ^ Palmer 1987, p. 133.
  26. ^ Palmer 1987, p. 134
  27. ^ 27.0 27.1 James 2004, p. 32.
  28. ^ Cutler 2005, p. 22.
  29. ^ Troude 1867, pp. 169–170.
  30. ^ Bonnel 1961, p. 98.
  31. ^ Allen 1909, p. 103.
  32. ^ Allen 1909, p. 104.

參考書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