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
魏 | |||||||||||||
---|---|---|---|---|---|---|---|---|---|---|---|---|---|
220年—266年 | |||||||||||||
綠色為226年曹魏疆域 | |||||||||||||
京城 | 洛陽 | ||||||||||||
國君姓氏 | 曹 | ||||||||||||
君主 | 5 | ||||||||||||
• 220-226 | 文帝曹丕(初代) | ||||||||||||
• 226-239 | 明帝曹叡(最後一位擁有實權的皇帝) | ||||||||||||
• 239-254 | 少帝曹芳 | ||||||||||||
• 254-260 | 高貴鄉公曹髦 | ||||||||||||
• 260-266 | 元帝曹奐(末代) | ||||||||||||
常用語 | 中古漢語 | ||||||||||||
人口 | 4,432,881人[1](260年) | ||||||||||||
興衰 | |||||||||||||
• 220年12月11日 | 曹丕代漢,魏建立 | ||||||||||||
• 249年2月 | 高平陵之變,司馬氏全面掌權 | ||||||||||||
• 263年9月-264年1月 | 魏滅蜀之戰 | ||||||||||||
• 266年2月4日 | 司馬炎代魏,魏結束 | ||||||||||||
宗教 | 道教、儒教、中國民間信仰 | ||||||||||||
通幣 | 五銖 | ||||||||||||
| |||||||||||||
今屬於 |
魏[2][3][4](220年12月11日-266年2月4日,史稱曹魏、大魏、魏朝或魏國)共歷五帝,國祚約46年。是中國歷史上東漢末年三國時期位於北方政權國家。始於220年曹丕受漢獻帝禪讓,代漢為魏,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成功後,其家族成為曹魏實際掌權者,至266年司馬懿之孫司馬炎脅迫曹奐受禪稱帝,改國號「晉」。
曹操受封魏公時,治所在東漢時期魏郡所在地的鄴城,因此漢獻帝封他「魏公」建立諸侯國—魏國,且如同漢朝初期諸侯王制度設置丞相以下百官[5][6],之後又封「魏王」並以卞氏為魏國王后[7][8],以曹操之女為魏國公主[9],後來曹操之子曹丕稱帝時便以「魏」為國號。又因是曹氏政權,故史稱「曹魏」,以區別於其他名「魏」的政權[10]。
魏是三國時期最強大,領土最遼闊的政權,滅蜀漢前疆域達到近300萬平方公里[11]。263年,魏軍攻滅蜀漢,同年佔領交州,至此曹魏疆域達到全盛,約400萬平方公里。由於曹魏盤踞中原,人口為三國當中最多。期間最重要的政治改革有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對魏晉時代之政治產生深遠影響。
歷史
[編輯]魏王霸府
[編輯]曹魏立國前,東漢已入割據時代。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獻帝至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號令各地勢力遵奉曹操,而軍事方面則選編精銳,組成強大的騎兵勁旅——虎豹騎,在平定中原重要戰役屢次建功,在掌握軍政發展下開啟魏晉南北朝霸府政治的先河,為後來的代漢立魏打下基礎。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於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再陸續通過幾年的軍事行動統一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烏桓,於白狼山之戰打敗烏桓,後曹操開始着手準備南下攻佔全國。
曹軍未適應到南方地理環境,水土不服,天氣陡轉等因素下,在208年赤壁之戰敗於孫權與劉備的聯軍,退守北方。曹軍所傷多為原劉表麾下水軍與降軍,因此孫劉勢力亦無法撼動曹操政權。曹操年事已高,終其一生只控制北方至中原一帶。其後漢獻帝封曹操為魏王,打破漢高祖的白馬之盟。曹操晚年遭劉備大將關羽北伐和魏諷之亂,雖然與孫權結盟由孫權敗殺關羽化解危機,但自身也時日無多。220年,曹操去世後由次子曹丕承襲王位。
文帝開國
[編輯]延康元年十月(公元220年12月)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代漢稱帝,定國號魏,稱魏文帝,改元黃初,定都洛陽(或稱曹魏五都),東漢結束,曹魏建立。曹操雖未稱帝,但文帝稱帝後追尊他為魏武帝(廟號太祖)。漢中王劉備於221年在成都自立為帝,國號漢,史稱蜀漢。最後孫權也於229年在建業稱帝國號吳,至此三國正式形成。222年至225年期間文帝三次出兵伐吳,皆兵敗而歸[12]。
文帝在位七年就駕崩。文帝駕崩後,長子曹叡即位,為魏明帝。曹魏朝廷此時分為兩大派,一是以曹真和曹休為主的曹氏一族、二是以司馬懿世家和賈逵世家為主的新勢力,日漸形成嚴重的對立,埋下日後的高平陵之變的種子。而夏侯惇和夏侯淵死後,夏侯世家人才能力沒落,漸漸遠離權勢。導致司馬世家勢力龐大,夏侯世家無法抗衡,日後高平陵之變的發生後,夏侯世家遭流放邊境,或投降蜀漢。
曹操出身寒族,且與閹宦有關,不以儒學為務,與當時的豪族、士大夫不同。曹操曾下「求才三令」,強調重才不重德,並以法家之術為治,要摧破豪族的儒學。曹操為一代英雄,不僅得到眾多寒族人才支持,也得到部份豪族士大夫支持,如荀彧、荀攸。荀彧更為曹操引進不少士大夫階層的人才。官渡之戰,曹勝袁敗,士大夫豪族不得不暫時忍耐屈服,卻伺機恢復。終於他們支持出身士族的司馬懿,向曹氏奪回政權。[13]
曹魏都在與蜀漢、孫吳戰事中度過,如諸葛亮發動多次北伐攻魏,明帝多次力拒來犯而守護國土。
司馬奪權
[編輯]太傅司馬懿在對抗諸葛亮北伐立下不少戰功,在曹魏政治地位漸漸提升,直至高平陵之變,司馬懿利用兵變,剷除曹家宗室的曹爽,導致夏侯霸投靠蜀漢,後其子司馬師在政治鬥爭又剷除夏侯家的夏侯玄,司馬氏家族權傾全朝成為新的霸府,司馬師、司馬昭成為最有權勢的朝臣,能擅自廢立皇帝。曹魏立國以來近支宗室受到限制,大部分實際上被囚禁在鄴城,故無法反抗司馬氏。駐守揚州的王凌(司馬懿時期)、毌丘儉(司馬師時期)、諸葛誕(司馬昭時期)先後反抗司馬氏,前者想擁立楚王曹彪為帝,後兩者還聯合孫吳為外援,但皆敗亡。魏帝曹髦不甘司馬氏威脅帝位,親自攻打司馬昭,司馬昭令親信賈充派成濟弒害曹髦,事後僅成濟被處死,而司馬家族則沒受牽連,因此曹魏名存實亡。
隨着蜀漢國力日下,263年魏國司馬氏展開攻漢計劃,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等攻漢,結果劉禪請降,蜀亡,隨後司馬昭便平定鍾會、姜維、劉璿等蜀漢殘黨與部份勢力所發起的鍾會之亂。後司馬昭死,其子司馬炎襲封晉王、承相國位,後於265年受禪稱帝,國號為晉,曹魏結束。
司馬炎登基後不久,反而解除曹魏時期對曹氏宗室的禁錮。元帝及其後人被封為陳留王,在晉朝受到很高的待遇,陳留國歷經4朝,經西晉、東晉、劉宋,一直傳至南朝齊,國祚之長在歷史上實為罕見。
軍事
[編輯]曹魏於曹操時期,兵力約30-45萬。文帝時期濫兵用戰,興建修房,死了不少精兵,據史書記載,兵力約13-16萬,為曹魏低落時期。明帝時期,由於推動多子政策,兵力大增40-47萬。司馬家族主政後,約60-65萬,為最高峰。
文化
[編輯]曹魏雖然以軍事起家,但曹魏一族在文學上具有相當成就,如曹操和其子文帝和曹植都擅於寫詩,時稱三曹,後世又稱建安文學。後期君主也頗有藝術造詣,如明帝擅長詩賦;曹髦擅長詩文、繪畫,譽為才子。
經濟
[編輯]魏、漢、吳三國以曹操最重視農業(用毛玠兵農合一之策),其中以曹魏人口最多,屯田墾荒面積最廣。
曹魏重視農業的另一實證,是大力興修水利,其工程規模和數量首屈一指。如233年,關中一帶闢建渠道,興修水庫,一舉改造三千多頃鹽鹼地,使國庫大為充實。再如曹魏在河南的水利工程,成果使糧產量倍增。
諸葛北伐時期對曹魏經濟影響甚是巨大,從辛毗、楊阜奏章中,不止一次提到諸葛北伐造成的經濟困難。
政治
[編輯]藩王
[編輯]曹魏對藩王監視防範,藩王們求為百姓而不可得,後大多被囚禁於鄴城。明帝及後來執政大臣曹爽先後拒絕曹植、曹冏任用宗室建議,終於使得後來皇權旁落司馬氏之手時曹魏諸王無力反抗。
司馬炎建立晉朝後,解除對曹氏族人的禁錮,同時因吸取曹魏的教訓而大封宗室為實權藩王委以重任,但這也導致後來的八王之亂。
封爵的大臣
[編輯]行政區域
[編輯]下表為262年曹魏州郡設置數目。共領州十二,郡國八十七。
幽州
[編輯]范陽郡 | 代郡 | 漁陽郡 | 右北平郡 | 遼西郡 | 樂浪郡 |
上谷郡 | 燕國 | 昌黎郡 | 玄菟郡 | 遼東郡 | 帶方郡 |
冀州
[編輯]魏郡,西漢置郡。領縣九 | ||||||
陽平郡 | 廣平郡 | 清河郡 | 鉅鹿郡 | 趙國 | 常山郡 | 安平郡 |
平原郡 | 樂陵國 | 河間郡 | 渤海郡 | 中山國 |
青州
[編輯]城陽郡 | 東萊郡 | 北海國 | 齊國 | 樂安郡 | 濟南國 |
并州
[編輯]上黨郡 | 西河郡 | 太原郡 | 樂平郡 | 新興郡 | 雁門郡 |
兗州
[編輯]泰山郡 | 濟北國 | 東平國 | 東郡 | 任城郡 | 山陽郡 | 濟陰郡 | 陳留國 |
徐州
[編輯]東莞郡 | 琅琊國 | 東海國 | 廣陵郡 | 下邳郡 | 彭城國 |
司隸州
[編輯]河南尹,西漢置郡。領縣二十四
洛陽縣(州治。郡治。中京)、河南縣、鞏縣、河陰縣、成皋縣、緱氏縣、陽城縣、新城縣、陸渾縣、梁縣、陽翟縣、滎陽縣、京縣、密縣、卷縣、陽武縣、苑陵縣、中牟縣、開封縣、原武縣、新鄭縣、偃師縣、平縣、穀城縣
弘農郡,西漢置郡。領縣八
弘農縣(郡治)、湖縣、陝縣、宜陽縣、黽池縣、華陰縣、盧氏縣、新安縣
河內郡,西漢置郡。領縣十六
汲縣、共縣、林慮縣、獲嘉縣、修武縣、野王縣、州縣、懷縣(郡治)、平皋縣、河陽縣、沁水縣、軹縣、山陽縣、溫縣、朝歌縣、武德縣
河東郡,西漢置郡。領縣十一
安邑縣(郡治)、東垣縣、汾陰縣、大陽縣、解縣、蒲坂縣、河北縣、濩澤縣、端氏縣、聞喜縣、猗氏縣
平陽郡,曹魏黃初元年分河東郡置。領縣十一
平陽縣(郡治)、楊縣、永安縣、浦子縣、狐讘縣、襄陵縣、絳邑縣、臨汾縣、北屈縣、皮氏縣
雍州
[編輯]京兆郡長安縣(州治。郡治。西京)、馮翊郡、扶風郡、北地郡、新平郡、安定郡、廣魏郡、天水郡、南安郡、隴西郡
涼州
[編輯]豫州
[編輯]領郡國九、縣國八十八
陳郡,西漢置郡。領縣六
潁川郡,秦置郡。領縣十五
許昌縣(郡治。漢許縣。南京)、長社縣、潁陰縣、潁陽縣、臨潁縣、郾縣、鄢陵縣、新汲縣、襄城縣、繁昌縣、郟縣、定陵縣、昆陽縣、舞陽縣、父城縣
汝南郡,西漢置郡。領縣二十九
新息縣(郡治)、新陽縣、安城縣(州治)、慎縣、朗陵縣、陽安縣、上蔡縣、平輿縣、定潁縣、灈陽縣、南頓縣、汝陽縣、吳房縣、西平縣、□強縣、召陵縣、西華縣、宜春縣、新蔡縣、褒信縣、原鹿縣、富波縣、固始縣、汝陰縣、項縣、汝南縣、安陽縣、鮦陽縣、慎陽縣
梁國,西漢置郡。領縣七
沛國,西漢置郡。領縣四
譙郡,曹魏時分沛國置。領縣十四
譙縣(郡治,東京)、相縣、蕭縣、酇縣、山桑縣、龍亢縣、蘄縣、苦縣、宋縣、符離縣、汶縣、虹縣、輊縣、竹邑縣
魯郡,西漢置郡。領縣五
弋陽郡,曹魏置郡。領縣四
安豐郡,曹魏置郡。領縣四
揚州
[編輯]領郡國二、縣國十二
淮南郡,秦置郡。領縣七
壽春縣(州治)、成德縣、下蔡縣、義城縣、西曲陽縣、平阿縣、合肥縣(郡治)
廬江郡,西漢置郡。統縣三
荊州
[編輯]君主列表及年號
[編輯]肖像 | 廟號 | 諡號 | 名諱 | 在世時間 | 在位時間 | 年號 | 年號使用時間 | 陵寢 |
---|---|---|---|---|---|---|---|---|
- | - | 高皇帝 (魏明帝追諡) |
曹騰 | 100-159年 | - | - | - | - |
- | 魏太王 (漢獻帝追諡)[14] |
曹嵩 | ?-193年 | - | - | - | - | |
- | 太皇帝 (魏文帝追諡)[14] | |||||||
- | 魏武王 (漢獻帝追諡)[15] |
曹操 | 155-220年 | - | - | - | 高陵 | |
太祖 (魏明帝追尊)[16] |
武皇帝 (魏文帝追諡)[14] | |||||||
曹丕受東漢獻帝劉協禪位為帝,立國曰「魏」 | ||||||||
高祖 (魏明帝追尊,一作世祖)[16][17] |
文皇帝[18] | 曹丕 | 187-226年 | 220-226年 | 黃初 | 220-226年 | 首陽陵 | |
烈祖 (曹叡生前即定廟號)[16] |
明皇帝[19] | 曹叡 | 206-239年 | 226-239年 | 太和 | 227-233年 | 高平陵 | |
青龍 | 233-237年 | |||||||
景初 | 237-239年 | |||||||
- | 邵陵縣厲公 (晉武帝司馬炎諡) |
曹芳 (罷黜,降復齊王,晉武帝降封邵陵縣公) |
232-274年 | 239-254年 | 正始 | 240-249年 | - | |
嘉平 | 249-254年 | |||||||
- | - | 曹髦 (追罷黜,降復高貴鄉公) |
241-260年 | 254-260年 | 正元 | 254-256年 | - | |
甘露 | 256-260年 | |||||||
- | 元皇帝 (晉惠帝司馬衷諡) |
曹奐 (原名曹璜) (晉武帝司馬炎降封陳留王) |
246-302年 | 260-265年 | 景元 | 260-264年 | - | |
咸熙 | 264-265年 | |||||||
元帝曹奐禪位司馬炎,立國曰「晉」,曹魏亡 |
世系圖
[編輯]註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鄒紀萬《中國通史·魏晉南北朝史》,1992年
- ^ 《三國志·魏志·明帝紀》:(太和)六年春二月,詔曰:「古之帝王,封建諸侯,所以藩屏王室也......大魏創業,諸王開國,隨時之宜,未有定製,非所以永為後法也......」
- ^ 《三國志·魏書·杜恕傳》:乃上疏曰:「......今大魏奄有十州之地,而承喪亂之弊,計其戶口不如往昔一州之民,然而二方僭逆,北虜未賓,三邊遘難,繞天略匝。」
- ^ 《遼史·儀衛志》:魏文帝隸刻肩際曰「大魏受漢傳國之寶」
- ^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今以冀州之河東、河內、魏郡、趙國、中山、常山、鉅鹿、安平、甘陵、平原凡十郡,封君為魏公。……魏國置丞相已下群卿百寮,皆如漢初諸侯王之制。
- ^ 《三國志·魏志·荀攸傳》:魏國初建,為尚書令。
- ^ 《三國志·魏志·后妃傳》:太祖建國,始命王后。
- ^ 《三國志·魏志·后妃傳·武宣卞皇后》:(建安)二十四年,拜為王后,策曰:"夫人卞氏,撫養諸子,有母儀之德。今進位王后,太子諸侯陪位,群卿上壽,減國內死罪一等。"
- ^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夏五月,天子進公爵為魏王。……天子命王女為公主,食湯沐邑。
- ^ 徐俊. 中國古代王朝和政權名號探源. 湖北武昌: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0年11月: 78–80. ISBN 7-5622-2277-0.
- ^ 《中國歷代疆域面積考》,景初三年(262年)曹魏國土面積約291萬平方公里,景元五年(264年)曹魏滅蜀漢,國土面積達397萬平方公里。
- ^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
- ^ 萬繩楠:《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演講錄》(合肥:黃山書社,1987),頁9-13。
- ^ 14.0 14.1 14.2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延康)元年……五月戊寅,天子命王追尊皇祖太尉曰太王,夫人丁氏曰太王后……黃初元年十一月癸酉,以河內之山陽邑萬戶奉漢帝為山陽公,行漢正朔……追尊皇祖太王曰太皇帝,考武王曰武皇帝,尊王太后曰皇太后」
- ^ 《三國志·魏書·武帝紀》:「初平……二十五年……庚子,王崩於洛陽,年六十六。……諡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 ^ 16.0 16.1 16.2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景初元年……五月……有司奏:武皇帝撥亂反正,為魏太祖,樂用武始之舞。文皇帝應天受命,為魏高祖,樂用咸熙之舞。帝製作興治,為魏烈祖,樂用章(武)之舞。三祖之廟,萬世不毀。其餘四廟,親盡迭毀,如周后稷、文、武廟祧之制。」
- ^ 廟號「世祖」僅見於《資治通鑑》,《三國志》、裴松之注引王沈《魏書》、《資治通鑑目錄》、《資治通鑑考異》均作「高祖」。
- ^ 《三國志·魏書·文帝紀》:「文皇帝諱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黃初)七年……夏五月……丁巳,帝崩於嘉福殿,時年四十。六月戊寅,葬首陽陵。」
- ^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明皇帝諱叡,字元仲,文帝太子也。……(景初)三年春正月丁亥……即日,帝崩於嘉福殿,時年三十六。癸丑,葬高平陵。」
前朝: 漢朝: 東漢 |
中國朝代 | 後朝: 晉朝: 西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