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李載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載義(788年7月18日—837年6月4日[1]),本名李再義,字方穀,封武威郡王唐朝宗室,826年—831年間控制盧龍並任盧龍節度使,實質獨立於朝廷,他在藩鎮時尊敬天子唐文宗、且又參與了對叛將李同捷的討伐,所以當他被楊志誠兵變驅逐後,朝廷仍任他為節度使,在另兩鎮任職。

背景

[編輯]

李再義是唐太宗廢太子李承乾之後,故是唐朝遠支宗室。他的先祖們世代以在戰場上的威力聞名,在盧龍鎮軍部幽州(在今北京)任職。李再義早年喪父,和同鄉豪傑四處旅遊。他身體強健,善於摔跤,打動了時任盧龍節度使劉濟,被其招入親軍,並因為立功而先後被提升為衙前都知兵馬使、檢校光祿大夫兼監察御史、[2]牙中兵馬使。[3]

寶曆二年(826年)五月,時任盧龍節度使朱克融及其長子朱延齡因兵變被殺。另一批士兵支持朱克融的幼子朱延嗣繼任。但朱延嗣很殘忍,八月,時任衙前都知兵馬使的李再義與弟牙內兵馬使李再寧領導了另一場兵變殺了朱延嗣,又殺了他全家三百餘人,自稱留後[4]隨後上表朝廷彈劾朱延嗣的罪行。九月,幽州監軍奏聞此事於朝廷。十月,唐敬宗任他為新的節度使,[5]拜檢校戶部尚書、兼御史大夫,封武威郡王,充幽州盧龍等軍節度副大使兼幽州大都督府長史,[6]知節度事。[2][3]賜名李載義。[7]

任盧龍節度使

[編輯]

唐文宗太和元年(827年),朝廷準備討伐在橫海節度使李全略死後不經朝廷許可擅自控制橫海鎮的其子李同捷。[5]李載義自願為朝廷助戰,朝廷因李載義誠懇,五月特加檢校右僕射。當八月文宗對李同捷宣戰時,李載義是將領之一,以戰功加司空,進階金紫。[2]李同捷為了爭取其他節度使的支持,派很多親屬向他們行賄錢財、庫藏和婦女。成德節度使王廷湊受其籠絡。李載義扣押了前來行賄的李同捷的侄子並將他和賄賂奴婢四十七人等一同送往長安[5][8][9]李同捷又表朝廷加李載義左僕射,意欲籠絡。[10]三年(829年)正月,李載義參與了對橫海鎮軍部滄州的進攻,克長蘆。[4]王廷湊射蠟書求救於幽州,被李載義所獲。[11]三月,奏將故節度使張弘靖判官家屬一百九十人送往長安。[7]四月又克滄州羅城,李同捷投降。李載義軍對俘虜多剖殺,宰相韋處厚寫信給李載義講道理,李載義停止殺俘。[12][13]五月,李載義被授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宰相榮銜,[14]賜實封三百戶,[2]賜白玉帶以示殊禮。[3]

四年(830年),李載義打敗了進攻盧龍的奚人,執其大將二百餘人,俘獲其帥茹羯送往長安。[4][14][15]六月,以檢校司徒加守太保[2][16]

五年(831年)正月,當李載義在球場和朝廷使者飲宴時,後院兵馬使楊志誠兵變,李載義及其子李正源被迫逃往相鄰的義武鎮易州,上言願率妻兒入朝。楊志誠自稱留後。[4]文宗本想出兵恢復李載義的地位,但宰相牛僧孺指出朝廷已經無力再進行這樣的軍事行動,且李載義當初奪取盧龍也並非正道,今日的楊志誠正如當初的李載義。文宗於是允許楊志誠接管盧龍,[17][18]雖然只任他為兵馬留後;派使者去太原迎李載義到長安,賜袍笏裝器,因他尊敬自己和參與討伐橫海,二月,仍允許他保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賜第永寧里,仍守太保。[3][14][19]

後期仕途

[編輯]

四月,文宗任李載義為山南西道節度、觀察等使、兼興元(山南西道軍部)尹。[2][14]七年(833年)六月,遷北都留守,兼太原尹,充河東節度觀察處置等使。不久加開府儀同三司。因母去世去職,起復為驃騎大將軍,其餘官職如故。[2]當時唐朝的盟友回鶻派使團進貢時於路劫掠,地方政府不敢抱怨,只敢調兵自守。當李載義到河東時,正逢李暢率領的回鶻使團。李載義對李暢說:「可汗派將軍來納貢,以鞏固甥舅之誼(因此前唐朝與回鶻有和親,故唐朝皇帝自認為回鶻可汗之舅),不是派你來侵犯和羞辱我朝的。如果將軍不節制部下,使他們做出強暴或搶劫的勾當來,我李載義會殺了他們。別以為你們可以無視我朝的法律。」隨後,他遣散了護衛,只在官邸留下2名衛兵。李暢被打動了,沒有對他做出敵意的舉動。[3][14]

八年(834年),楊志誠被部將史元忠驅逐,逃往長安,十月,途經河東,李載義將其毆打,還想殺他,在手下苦苦勸諫下才沒有殺,但仍然殺了楊志誠的妻兒和隨從兵將。文宗因他有功,沒有處罰。李載義上表指稱楊志誠挖掘了他母親和兄長的墳墓,盜取陪葬,請求處死楊志誠並要挖出他的心來祭奠母親。文宗拒絕了,而當史元忠把楊志誠秘制的天子袞冕送給文宗、表示楊志誠想稱帝時,文宗將楊志誠流放,並在途中殺了他。[20]九年(835年)十一月,李載義又被加更高的宰相榮銜兼侍中[2]當李載義的部下提出要立碑紀念李載義的功勳時,文宗同意了,並請前宰相李程起草碑文。寫碑文要寫出當事人的字,但當時李載義還沒有字,文宗就下詔取《尚書》「凡厥正人,既富方谷」之句,給他賜字方谷。[3]

當月,文宗和宰相李訓、將軍鄭注計劃根除統領內省的當權宦官(即後來的甘露之變),作為計劃的一部分,文宗將李載義召回長安兼侍中,又守太傅[16]任李訓的黨羽戶部尚書判度支王璠為新任河東節度使,使其可以調動軍隊。計劃失敗後,李訓、鄭注及幾位宰相及幾名同謀者被殺,文宗實際被宦官軟禁,但李載義被允許留任河東。[20]李載義晚年變得驕傲而殘忍。開成初年,他與盧龍節度使史元忠累表為潮州司戶參軍事李宗閔辯解,使其被徙為衢州司馬。[18]二年(837年)四月,李載義在太原去世,[16]追贈為太尉[2]

唐武宗會昌四年(844年),河北三鎮曾遣使者至京,宰相李德裕曾面諭李載義為國盡忠,即使被軍人驅逐也做了使相,而楊志誠不敬朝廷,被軍中所逐後不被朝廷赦免的例子,對河北三鎮,告知禍福。武宗也認可李德裕對河北三鎮明告此言,三鎮因而不敢有異志。[21]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大和二年(828)六月十一日,節度要藉試通事舍人攝固安縣丞揚自遷,堂前親事將朝散大夫試殿中侍御張進榮,堂前親事將朱順清、趙良戩,涿州押衙王安立,「奉為司空慶壽日敬造」;大和二年六月十一日,涿州刺史使持節充永泰軍營田團練塘南巡等使李載寧(即李再寧)「奉為司空慶壽日敬造」;大和三年(829)六月十一日,李載寧「又奉為相公慶壽日敬造大般若經貳條」。可見李載義生日為六月十一日。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
  3. ^ 3.0 3.1 3.2 3.3 3.4 3.5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二
  4. ^ 4.0 4.1 4.2 4.3 《新唐書》卷八
  5. ^ 5.0 5.1 5.2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三
  6. ^ 《宋史》卷二百六十七
  7. ^ 7.0 7.1 《舊唐書》卷一十七上
  8. ^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二
  9. ^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三
  10. ^ 《舊唐書》卷一百四十三
  11. ^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一
  12. ^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九
  13. ^ 《新唐書》卷一百四十二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四
  15. ^ 《新唐書》卷二百一十九
  16. ^ 16.0 16.1 16.2 《新唐書》卷六十三
  17. ^ 《舊唐書》卷一百七十二
  18. ^ 18.0 18.1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四
  19. ^ 《舊唐書》卷一十七下
  20. ^ 20.0 20.1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五
  21. ^ 《資治通鑑》卷二百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