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府山下陡門遺址
開平閘遺址 | |
---|---|
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濱江街道 |
座標 | 28°00′41″N 120°42′17″E / 28.01150°N 120.70473°E |
分類 | 古遺址 |
時代 | 南宋 |
編號 | 7-1-16[註 1] |
認定時間 | 2017年1月13日 |
楊府山下陡門遺址,又稱開平閘遺址,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濱江街道,是一處南宋水閘遺址,浙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下陡門,又稱瞿嶼陡門、巨嶼陡門,俗稱下陡門,曾是溝通甌江和溫瑞塘河水系的重要水閘,1950年至1960年代間廢棄,2010年重新發掘。
結構
[編輯]楊府山下陡門遺址位於楊府山東麓,依託楊府山山體建設,兩側原有兩座小山,由西南向東北,下游通甌江。可以分為閘基和水閘兩部分,各自用不同材料建築。[1]
閘基部分建立在楊府山山體頁岩基岩之上,材質同楊府山山體,肩部與山體緊密貼合,高3米、長20米,上下游截面呈梯形。頂部高程2.69米,寬約0.85米,條石鋪砌而成,條石上有與水閘貫通的閘槽。邊坡上緩下陡,上游斜坡正中間有一深約0.60米、寬約2.00米的倒梯形凹槽貫通至頂部,或用於通航;下游兩岸修築翼牆,中間約7.20米長為跌水,可與前述凹槽對接。[2][3]
水閘部分建立在閘基頂部之上,主要由由6座閘墩構成,分5孔,每孔高1.80米、淨寬2.80米。閘墩主要採用花崗岩建設,長2.60米、寬0.55米。每座閘墩上游迎水面頂部為1根石柱,下游則為2根貼合石柱,石柱之間為橫砌條石構成的牆體,間隙澆漿填充。下游的石柱高2.90米,2根石柱兩側均有豎槽貫穿頭尾,用於放置閘板,槽寬10厘米、深5厘米,兩槽間距0.45米。閘門頂部高程5.60米。上下游石柱的正面均有方孔,用於固定斜撐石柱,斜撐石柱和底部構成45度角。頂部橋面有人工橫系齒紋,或用於防滑。[2][3]
東數第三閘墩立柱南側面上刻有「開平閘」三字,「開」字頭高程約3.55米、「平」字頭水位高程約3.33米、「閘」字頭高程約3.22米。溫州城郊舊有多處水則:如城內五福橋下,刻有「平」字;上陡門、下陡門,各刻有「開」「平」「閘」三字。當水位達到「開」字頂端,或「平」字上高七寸處時,就開閘放水;當水位低至「閘」字頂端,或「平」字下低三寸處時,就合閘蓄水。以此管理陡門開閉,靈便且信息公開。[4][5][6][7]
歷史
[編輯]根據文獻記載,下陡門水閘早在南宋乾道年間便已經存在,其建築目的或與乾道海溢相關。根據明弘治《溫州府志》的記載,南宋乾道辛卯(1171年)溫州太守曾逮「築右臂,為石塘八十餘丈」,其後在南宋嘉定年間「埭大決,運河頓涸,郡守楊簡修之,循舊臂補築石塘,更存新埭以為外護」,明弘治九年(1496年)溫州知府陸潤加築。清光緒《永嘉縣誌》則記載「計四間……右臂又有埭以扞浦,上有石橋,泄水最駛」,當時只有4孔,水閘頂部應有石橋,水閘可以用於排水和航運。清同治癸酉年(1873年)重修時,為防止外側水閘漏水,因此「增設內閘四間」,所以下游才會有2根石柱。另外據老人回憶,1950年代在閘門的東側又修建了一孔閘間,因此這一部分材質、顏色、孔位與其它部分均有不同,推測原本閘門的中墩與邊墩結構應該相同,但是在後來為了新增閘間重建了北側的閘墩,原本北端的立柱改成斜撐石柱,下部改造為跌水,但南面的結構大體保持如舊。古閘最遲到1950年至1960年代間廢棄,並掩埋地下,直至2010年6月出土。[2][8]
發掘和保護
[編輯]下陡門並非唯一出土的水閘遺址,楊府山西邊也曾發現上陡門三孔古閘遺址,但並未保存下來。2010年6月28日,計劃修築排水河道將溫瑞塘河水系和甌江貫通的「山下河貫通工程」在挖掘楊府山公園河道時意外發現了這一遺址,隨後開始就地人工保護下發掘,經過1個月的考古發掘工作,遺址於8月6日完整出土。由於下陡門的歷史和規模較上陡門更早、更大,文物價值更高,並且閘基與山體相連,勢必難以遷移,因此一開始就考慮「就地保護」,作為景點進行保護。[9][10]2011年2月,楊府山下陡門遺址增列為溫州市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1]
下陡門遺址作為文物保護單位,其保護規劃列入溫州市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重點任務、溫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但在2013年年末因未掛牌標名再次引起社會關注。當時的楊府山公園建設部門以園內部分設施未完工、公園尚未移交園林部門為由暫緩下陡門遺址保護工程,而文物部門已經設計出遺址原址工程保護方案,最後園林部門與文物部門協商解決這一問題。[8][12]2017年1月13日,遺址以「開平閘遺址」之名被列入第七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13]。2017年5月,楊府山公園下陡門遺址文化提升工程最終完成竣工驗收。[14]
註釋
[編輯]- ^ 浙江省人民政府未提供文物保護單位的編號,這一編號是指「批次」-「分類」-「分類內的序號」。
參考文獻
[編輯]- ^ 單國方; 朱翔鵬. 温州古代水利工程“下陡门”堰闸先进技术考察与研究. 水利建設與管理. 2010, 30 (10): 20-22 –透過CNKI.
- ^ 2.0 2.1 2.2 鄭加財; 薛榮華; 林炳東. 温州南宋“下陡门”古闸遗迹水文考证与分析. 浙江水利科技. 2011, (4): 20-22 –透過CNKI.
- ^ 3.0 3.1 汪恩民; 林海燕; 單國方. 温州南宋水利遗址新发现 古闸堰坝或距今1600年. 中國新聞網. 2010-08-12 [2023-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30).
- ^ 开平闸遗址. 溫州博物館. [2023-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03).
- ^ 温州市测绘志. 上海: 上海三聯書店. 2019: 330-331. ISBN 978-7-5426-6637-6.
- ^ 林偉昭. 历代塘河治理. 瓯海文史资料 第11辑 塘河文化. 溫州市甌海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2005: 87-96.
- ^ 周魁一. 中国科学技术史 水利卷.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2: 36. ISBN 7030099990.
- ^ 8.0 8.1 梁岩華. 塘河古闸 水则遗物——解读下陡门遗址的年代与功能. 溫州日報. 2014-01-09 [2023-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9).
- ^ 陳蜜. 八百年古闸昨完整“出世”. 溫州日報. 2010-08-26.
- ^ 繆小霞. 南宋古闸再现下陡门 800年古河道将为今用——新开挖山下河贯通河道恰与沉睡古河流吻合. 溫州日報. 2010-08-06.
- ^ 溫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增列杨府山下陡门遗址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溫州市人民政府. 2011-02-16 [2023-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30).
- ^ 陳若. 杨府山公园有个无名古堰闸很多市民都不知道它叫什么?市文保所将给“下陡门”立碑扬名计划打造成古城展示项目. 溫州晚報. 2013-12-11.
- ^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附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共286处). 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7-01-19 [2018-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
- ^ 杨府山公园下陡门遗址 文化提升工程添新风景. 溫州網. 2017-05-30 [2023-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