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框架語義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框架語義學(英語:frame semantics)是美國語言學家查爾斯·菲爾墨英語Charles J. Fillmore擴展其早期格語法理論後提出的一種語義研究理論。[1]這一理論將語義學與百科知識聯繫起來。其基本思想是,如果不了解與一個詞相關的所有基本知識,就無法理解該詞的含義。例如,要理解「出售」一詞就必須了解商業交易的各方面知識,包括賣方、買方、商品、金錢、商品與金錢之間的關係、賣方與商品和金錢的關係、買方與商品和金錢的關係等概念。框架語義學認為,對一個詞彙意義的理解在於激活與該詞所指概念相關的語義知識框架。

知識的百科組織這一想法本身由來已久,啟蒙時代的哲學家德尼·狄德羅[2]詹巴蒂斯塔·維柯等都對此進行過討論。[3]菲爾墨和約翰·海曼英語John Haiman阿黛爾·戈德堡英語Adele Goldberg (linguist)等其他演化語言學家認知語言學家則提出了反對生成文法真值條件語義學英語Truth-conditional semantics的論點。正如拉科夫-蘭亞克英語Ronald Langacker認知語言學的基本理論所指出的那樣,他們認為語言知識與其他類型的知識沒有區別。因此,傳統意義上的語法並不存在,而語言也不是獨立的認知功能。[4]相反,他們認為語言單位的傳播和生存可以直接與其他類型的文化演化單位相比較。[5][6][7]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Fillmore, Charles J., and Collin F. Baker. "Frame semantics for text understandi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roceedings of WordNet and Other Lexical Resources Workshop, NAACL. 2001.
  2. ^ d'Alembert, J. L. R. Preliminary Discourse to the Encyclopedia of Diderot.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ISBN 978-0024074003. 
  3. ^ Mazzotta, Giuseppe. The New Map of the World: the Poetic Philosophy of Giambattista Vico. Princetpn University Press. 2014. ISBN 9781400864997. 
  4. ^ Dirven, René. Malmkjaer, Kirsten , 編. Cognitive linguistics (PDF). Routledge. 2010: 61–68 [2020-06-15]. ISBN 978-0-203-87495-0. [失效連結]
  5. ^ Kirby, Simon. Binder , 編. Transitions: the evolution of linguistic replicators (PDF). Springer. 2013: 121–138 [2020-03-04]. doi:10.1007/978-3-642-36086-2_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6-26). 
  6. ^ Zehentner, Eva. Competition in Language Change: the Rise of the English Dative Alternation. De Gruyter Mouton. 2019. ISBN 978-3-11-063385-6. 
  7. ^ MacWhinney, Brian. MacWhinney , 編. Introduction – language emergence. Wiley. 2015: 1–31. ISBN 9781118346136.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