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漢官六種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漢官六種
全名:漢官六種
孫星衍等輯佚《漢官六種》
中華書局1990年點校本
編者輯錄者:·孫星衍
類型史部·職官類/政書類
成書年代東漢
發行資訊
收錄於隋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

漢官六種東漢時期陸續產生的六部關於漢代官制儀式的著作的總稱,包括《漢官》、《漢官解詁》、《漢官舊儀》、《漢官儀》、《漢官典職儀式選用》、《漢儀》。

班固漢書·百官公卿表》繼承周公周官》,對當時的官職制度進行了記錄。但其「僅列官府之目,未詳分職之名」[1]。因此出現了大量對官制進行詳細解釋的著作。《隋書·經籍志》即記載:「漢末,王隆、應劭等,以《百官表》不具,乃作《漢官解詁》、《漢官儀》等書。」[2]續漢書·百官志》也記錄了漢朝官制,但司馬彪西晉人,距離漢朝已有時日。因此《漢官》等書比班固《表》更豐富、比司馬彪《志》更原始,可以彌補其不足,擁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是秦漢官制儀式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珍貴資料。[3]

後世學者相繼對散佚不存的《漢官》等書分別進行了輯佚工作,其中清代孫星衍所輯錄的《漢官六種》最為完整詳實,六書也從此並稱。[3]

漢官

[編輯]

《隋書·經籍志》:「《漢官》五卷,應劭注。」[2]作者和成書年代均不詳。

內容主要記錄各官職的吏屬人數和品秩,附加記錄了各郡郡治離首都洛陽的距離。[3]

漢官解詁

[編輯]

《隋書·經籍志》:「《漢官解詁》三篇,漢新汲王隆撰,胡廣注。」[2]作於漢光武帝建武年間,原名《漢官篇》,是跟《凡將篇》、《急就篇》類似的小學作品;後胡廣為其註釋解詁。[4]

由於原書小學形式的限制,精要卻不夠詳細,因此主角地位逐漸被註釋代替,正文基本散亡,胡廣注卻較多被徵引。[3]

漢官舊儀

[編輯]

《隋書·經籍志》:「《漢舊儀》四卷,衛敬仲撰。」[2]

內容只記錄了西漢的制度。[5]除記錄官制外,還花了相當篇幅來記錄禮儀制度,因此在《隋書·經籍志》被歸入儀注篇而非職官篇。[2]除孫星衍漢官六種合輯本外,另有四庫全書館的單獨輯本。[6]

原名《漢舊儀》,後因記載中官制居多,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改稱其為《漢官舊儀》,並列入職官類;馬端臨文獻通考》亦從此。[5][7]永樂大典》與《四庫全書》用《漢官舊儀》之名,分類則列入政書類(典禮之屬)。[8][6]

漢官儀

[編輯]

《隋書·經籍志》:「《漢官儀》十卷,應劭撰。」[2]建安二年,漢獻帝遷至許都,「舊章堙沒,書記罕存」,應劭十分慨嘆,故著此書。[9]

《漢官儀》是六種漢官著作中最為系統、翔實的一部,最多為後世徵引。[3]

漢官典職儀式選用

[編輯]

《隋書·經籍志》:「《漢官典職儀式選用》二卷,漢衛尉蔡質撰。」[2]常省稱為「《漢官典藏》」、「《漢官典儀》」或「蔡質《漢官》」。[3]

內容「雜記官制及上書謁見禮式」。[5]

漢儀

[編輯]

新唐書·藝文志》:「丁孚《漢官儀式選用》一卷。」[10]丁孚為孫權東吳太史令[11]原名《漢官儀式選用》,劉昭注《續漢志》時都稱為「丁孚《漢儀》」。[3]

註釋

[編輯]
  1. ^ 王國維《東山雜記·卷一·齊魯封泥集存序》。在線閱讀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連結至維基文庫 隋書/卷33. 維基文庫.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周天游, 點校說明, 漢官六種, 北京: 中華書局: 1–7, 19861990, ISBN 7-101-00574-8 
  4. ^ 孫星衍, 《漢官解詁》敘錄, 漢官六種, 北京: 中華書局: 11, 1990, ISBN 7-101-00574-8 
  5. ^ 5.0 5.1 5.2 《直齋書錄解題·卷六》。在線閱讀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6. ^ 6.0 6.1 連結至維基文庫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082. 維基文庫. 
  7. ^ 《文獻通考·卷二百二》。在線閱讀
  8. ^ 《永樂大典書目考·卷一》。在線閱讀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9. ^ 連結至維基文庫 後漢書/卷48. 維基文庫. 
  10. ^ 連結至維基文庫 新唐書/卷058. 維基文庫. 
  11. ^ 連結至維基文庫 三國志/卷53. 維基文庫.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