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華特·司各特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華特·司各特爵士
Sir Walter Scott, 1st Baronet
司各特肖像,亨利·雷伯恩1822年所繪
出生(1771-08-15)1771年8月15日
 蘇格蘭愛丁堡
逝世1832年9月21日(1832歲—09—21)(61歲)
 蘇格蘭羅斯勃洛郡亞博斯福莊園
職業歷史小說家、詩人
母校愛丁堡大學
配偶Charlotte Carpenter (Charpentier)
子女5

簽名

華特·司各特爵士,第一代準男爵 FRSESir Walter Scott, 1st Baronet,1771年8月15日—1832年9月21日),18世紀末蘇格蘭著名歷史小說家、詩人、劇作家和歷史學家,著有《艾凡赫》《威弗萊》《肯納爾沃思堡》等小說。他是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對其在歐美文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司各特也是歷史小說體裁的創始人。在他死後,浪漫主義在英國畫上了句號。

早年

[編輯]
司各特度過童年的斯梅洛姆塔及其他附近地區

司各特出生在愛丁堡牛門附近一個小巷裏[1],是家中老九,但他的兄弟中有六人沒有活到成年。父親華特·司各特是一名律師,母親是哈里伯頓(Haliburton)家族成員[2]。和哈里伯頓家族的占士·伯頓(James Burton,地產商)及其子德西默斯·伯頓一樣,司各特後來也加入了加倫俱樂部(Clarence Club,1826年創建的一個紳士俱樂部[3][4][5]

18個月時患小兒麻痹症而有腿萎縮[6][7]。為了養病他在1773年被父母送到蘇格蘭邊境靠近斯梅洛姆塔的祖父的農場生活[8]。在這裏,他的姑姑詹妮教會了他讀寫,給他講了許多童話故事,這些故事在他後來的文學創中常有出現。1775年1月,司各特回到愛丁堡,同年夏和詹妮一起前往巴芙泡溫泉[9]。1776年冬回到斯梅洛姆塔,同年夏又前往普雷斯頓潘斯療養。[8]

佐治廣場故居

1778年司各特返回愛丁堡,住在佐治廣場的新家裏[1]。次年10月,他進入愛丁堡皇家高中讀書,這時他的身體已經有了顯著的好轉,可以自己走路了。畢業之後,前往姑姑定居的凱爾索,在凱爾索高中讀書,結識了占士·巴蘭坦和約翰·巴蘭坦,後者在未來將成為他重要的商業夥伴,負責出版司各特的作品。[10]

求學

[編輯]

1783年11月,他以12歲的年紀進入愛丁堡大學,即使在那個年代也比他的大多數同學年紀都要小。1786年3月,他開始在父親那裏當學徒,希望進入律師協會。他在大學和亞當·福格森的兒子亞當成為好友[11]。盲詩人湯馬士·布萊克洛克(Thomas Blacklock)向他推薦了占士·麥花臣的作品。1786年至1787年的冬天,他結識羅拔·伯恩斯[12]

1789年至1790年間,他再次進入大學學習法律,曾師從杜格爾德·史超域學習倫理學,師從亞歷山大·弗雷澤·泰特勒學習世界史[10],此間也積極參加學校活動,曾在1789年創辦文學社(Literary Society)[13]

畢業後,他在愛丁堡從事律師工作,1792年加入蘇格蘭訴訟律師協會。1797年2月,他和他的很多朋友加入皇家愛丁堡志願輕龍騎兵團(Royal Edinburgh Volunteer Light Dragoons)以對抗法國,他在軍隊服役至1800年代早期。[14]

創作

[編輯]

他早年痴迷於德國文學[15]。1796年,他將葛腓烈·奧古斯特·比爾格的兩首詩《Der wilde Jäger》和《Lenore》從德語翻譯成英語[13]。同時,他對民謠也很感興趣,1790年代他搜集了不少蘇格蘭民謠,並在約翰·萊頓的幫助下在1802年出版為《蘇格蘭邊境歌謠集》(Minstrelsy of the Scottish Border)[13]

在前往湖區的路上,他結識法國女孩夏洛特·卡彭特(Charlotte Charpentier),在司各特追求了三周後,兩人於1797年聖誕夜在卡立爾的聖瑪麗教堂(現屬卡立爾大教堂)結婚[16]。他們住在愛丁堡,長女索菲亞在1799年出生[17],長子華特則在1801年出生[18]

北城堡街39號位於左側

長子出生後,他們一家搬到了寬敞的北城堡街(North Castle Street)39號,一直在這裏住到1826年,直至因經濟問題被賣掉。自1798年開始,他會在蘇格蘭小村拉斯韋德(Lasswade)避暑,並在這裏開始文學創作。[1]

1798年,占士·巴蘭坦為司各特在《凱爾索郵報》(The Kelso Mail)上出版了他翻譯的歌德魔王》。1800年,司各特建議巴蘭坦搬到愛丁堡來,並為其業務轉移提供了貸款。1805年,他們開始一起合夥在愛丁堡經營印刷生意。到1826年為止,司各特的作品一直由他們的公司出版。[19][13][20]

1805年他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詩歌《最後一個吟遊詩人之歌》(The Lay of the Last Minstrel)問世。此後他投資印刷行業。1808年出版詩歌《瑪米恩》,以後他創作了《湖邊夫人》、《特里亞明的婚禮》、《島嶼的領主》等一系列詩歌。他最後一部長詩是《無畏的哈羅爾德》。

司各特的詩充滿浪漫的冒險故事,深受讀者歡迎。但當時拜倫的詩才遮蔽了司各特的才華,司各特轉向小說創作,從而首創英國歷史小說,為英國文學提供了30多部歷史小說巨著。最早的一部歷史小說《威佛利》1813年出版,其取材於蘇格蘭。司各特關於英格蘭歷史小說有膾炙人口的《撒克遜英雄傳》(或譯為「艾凡赫」、「劫後英雄傳」)等,關於歐洲史的小說有《昆丁·達渭州》及《十字軍英雄記》等。司各特的小說情節浪漫複雜,語言流暢生動。後世許多優秀作家都曾深受他的影響。

經濟危機

[編輯]

1825年,席捲全英的一場經濟危機導致巴蘭坦的印刷生意倒閉,作為唯一的合伙人,司各特因此背上了13萬英鎊(相當於2021年的£11,400,000)的債務。[21]

德賴堡修道院的司各特墓

巨大的經濟壓力下,司各特的健康也每況愈下。1831年10月29日,他登上巴勒姆號(HMS Barham)前往馬耳他和拿坡里散心,所到之處受到民眾的歡迎。回程中,他在費德歷號(Prins Frederik)上行駛到萊茵河畔埃默里希附近時中風,在當地接受了治療後,他轉乘巴達維爾(Batavier)號在6月12日返回英格蘭。瑪麗·瑪莎·舍活碰巧和他同船,後來寫下了兩人相遇的故事[22]。1832年9月21日,他在亞博斯福莊園去世[23]。他安葬於德賴堡修道院,其妻早些年也在此下葬[24]

司各特紀念塔,位於愛丁堡

逸事

[編輯]

在司各特的努力下,1817年10月28日攝政王(後來的佐治四世)給予了他和其他一些人許可尋找華皇家珍寶「蘇格蘭的榮耀」(Honours of Scotland)[25]。這些珠寶其實沒有失蹤,只是由於常年未曾使用而被遺忘在了愛丁堡城堡。1818年2月4日,司各特找到了這些珠寶[26],8月19日,他的朋友亞當·弗格森受命為其代理看管人(Deputy Keeper)[27]。次年4月,司各特在倫敦被授予准男爵[28]

佐治登基後,愛丁堡市議會邀請司各特統籌佐治四世訪蘇事務[29]。雖然只有三個禮拜時間,司各特還是設法籌辦了一個盛大的歡迎活動[30]

司各特以愛狗出名,一生中養過多條狗。他去世時,曾有報紙說「在所有愛狗的偉人中沒人比他更愛、更懂狗」[31]。他的狗中最有名的是一隻叫梅達(Maida)的大獵鹿犬。它患有哮喘,司各特因此特別關心它。在他經濟危機時,他不得不賣掉這些狗,並因此極度傷心[31]

作品

[編輯]

小說

[編輯]
  • 1814:《威弗利》(Waverley)
  • 1815:《蓋伊·曼納林》(Guy Mannering)
  • 1816:《古董家》(The Antiquary)
  • 1816:《黑侏儒》(The Black Dwarf) 和《清教徒》(Old Mortality)
  • 1817:《羅伯·羅伊》(Rob Roy)
  • 1818:《中洛錫安之心》(The Heart of Mid-Lothian)
  • 1819:《拉美莫爾的新娘》(The Bride of Lammermoor)和《蒙特羅斯傳奇》(A Legend of Montrose)
  • 1819:《艾凡赫》(Ivanhoe)
  • 1820:《修道院》(The Monastery)
  • 1820:《The Abbot》
  • 1821:《肯納爾沃思堡》(Kenilworth)
  • 1822:《海盜》(The Pirate)
  • 1822:《奈傑爾的命運》(The Fortunes of Nigel)
  • 1822:《Peveril of the Peak》
  • 1823:《昆廷·達沃德》(Quentin Durward)
  • 1824:《聖羅南井》(St. Ronan's Well)
  • 1824:《Redgauntlet》
  • 1825:《劍底鴛鴦》(The Betrothed) 和《護身符》(The Talisman)
  • 1826:《Woodstock》
  • 1827:《Chronicles of the Canongate》包含:The Highland Widow、The Two Drovers、The Surgeon's Daughter
  • 1828:《珀斯麗人》(The Fair Maid of Perth)
  • 1829:《Anne of Geierstein》
  • 1832:《Count Robert of Paris》和《Castle Dangerous》

其他:

  • 1831–1832《The Siege of Malta》:生前完成,2008年出版
  • 1832《Bizarro》:生前未完成,2008年出版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Edinburgh University Library. Homes of Sir Walter Scott. Edinburgh University Library. 22 October 2004 [9 July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7). 
  2. ^ Family Background. [2011-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3). 
  3. ^ Who were the Burtons. The Burtons' St Leonards Society. [18 Septem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8). 
  4. ^ Beattie, William. Life and Letters of Thomas Campbell, In Three Volumes, Volume II. Edward Moxon, Dover Street, London. 1849: 55. 
  5. ^ The Athenaeum, Volume 3, Issues 115–165. J. Lection, London. 1830: 170. 
  6. ^ Cone, T E. Was Sir Walter Scott's Lameness Caused by Poliomyelitis?. Pediatrics. 1973, 51 (1): 33. 
  7. ^ Robertson, Fiona. Disfigurement and Disability: Walter Scott’s Bodies. Otranto.co.uk. [9 Ma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12). 
  8. ^ 8.0 8.1 Sandyknowe and Early Childhood. [2011-04-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3). 
  9. ^ No 1 Nos 2 and 3 (Farrell's Hotel) Nos 4 to 8 (consec) (Pratt's Hotel). Images of England. English Heritage. [29 July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5-31). 
  10. ^ 10.0 10.1 School and University. Walterscott.lib.ed.ac.uk. 24 October 2003 [29 Nov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18). 
  11. ^ Lockhart, pp. 378–379.
  12. ^ Literary Beginnings. Walterscott.lib.ed.ac.uk. 11 December 2007 [29 Nov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25). 
  13. ^ 13.0 13.1 13.2 13.3 Hewitt, David (2004) "Scott, Sir Walter (1771–1832)",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doi:10.1093/ref:odnb/24928
  14. ^ J. G. Lockhart, 1872. The Life Of Scott. Ch. 2.
  15. ^ The Letters of Sir Walter Scott': 1826‒1828, ed. H. J. C. Grierson (London, 1936), p. 331: Scott to Mrs Hughes.
  16. ^ Williamina, Charlotte and Marriag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24 October 2003 [31 October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13). 
  17. ^ Abbotsford – The Home of Sir Walter Scott. www.scottsabbotsford.com. [2021-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2). 
  18. ^ C. S. M. Lockhart, 1871 The Centenary Memorial of Sir Walter Scott. Virtue & Co. p. 62.
  19. ^ Johnson, p. 171.
  20. ^ Sharon Ragaz, 2004. "James Ballantyne",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doi:10.1093/ref:odnb/1228
  21. ^ McKinstry, Sam; Fletcher, Marie. The Personal Account Books of Sir Walter Scott. The Accounting Historians Journal. 2002, 29 (2): 59–89. JSTOR 40698269. doi:10.2308/0148-4184.29.2.59. 
  22. ^ Sherwood 1857,第531頁.
  23. ^ London Medical and Surgical Journal, January 1833
  24. ^ Sefton, Henry R. (1983) "Scott as Churchman", Scott and his Influence. Aberdeen. pp. 234–42 (241). ISBN 9780950262932
  25. ^ William Bell, 1829. Papers Relative to the Regalia of Scotland. Edinburgh. p. 6.
  26. ^ William Bell, 1829. Papers Relative to the Regalia of Scotland. Edinburgh. p. 9.
  27. ^ The Edinburgh Annual Register for 1818, Vol. 11 Appx. IV p. 227.
  28. ^ Garside, Peter. Patriotism and Patronage: New Light on Scott's Baronetcy. The Modern Language Review. 1982, 77 (1): 16–28. JSTOR 3727490. doi:10.2307/3727490. 
  29. ^ Chronology of Walter Scott's life. Walter Scott Digital Archive. [2 Ma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2). 
  30. ^ Walter Scott Digital Archive – Chronology. Walterscott.lib.ed.ac.uk. 13 October 2008 [29 November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2). 
  31. ^ 31.0 31.1 Humanities,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The North Platte tribune. (North Platte, Neb.) 1890-1894, November 14, 1894, Image 7. 1894-11-14 [2022-11-06]. ISSN 2165-883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6). of all the great men who have loved dogs no one ever loved them better or understood them more thoroughly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