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海浪 (弗吉尼亞·伍爾夫作品)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海浪》(The Waves),是弗吉尼亞·伍爾夫最具實驗性的小說,首次出版於1931年。它由6個角色的獨白組成:伯納德、蘇珊、羅達、內維爾、金妮、路易。儘管讀者從來沒有聽到第7個角色的聲音,然而他也同樣重要,這個角色就是珀西瓦爾。獨白貫穿着角色們的人生。他們的人生因為9個簡要第三人稱的出現而破裂。作品還穿插了沿海場景,時間設定在一天中從日出到日落的各個階段。

6個角色或「聲音」表達了伍爾夫對個性、自我和群體這些概念的探討。每個角色都截然不同,但他們共同組成了一個沉默的中心意識完全形態。

情節

[編輯]

伯納德是故事的敘述者,措辭總是晦澀而恰當。一些評論者認為伍爾夫的朋友E·M·福斯特就是創作這個角色的靈感來源。

路易是個局外人,他追求別人的認同感和成功。有些批評家認為他有T·S·艾略特的影子,畢竟伍爾夫熟識艾略特。

內維爾也可能來源於伍爾夫的一個朋友,也就是李頓·斯特雷奇,總在尋找一群群的男人,每一個都會成為他超越尋常的暫時愛情目標之一。

金妮則是個名媛,世界觀與她本人的內外在美相當符合。有證據表明她是基於伍爾夫的朋友瑪麗·哈奇森而創造的。

蘇珊逃離了城市,偏愛鄉村生活,在那裏她努力克服自己身為母親的激動與懷疑。蘇珊的某些特點正是伍爾夫姐妹凡妮莎·貝爾英語Vanessa Bell的體現。

羅達是一個充滿了自我懷疑和焦慮的人物,總是反對和揭發人類的妥協一面,也總是在追尋孤獨。她就像雪萊的《問題》一詩所描寫的那樣(翻譯:我收集我的花並展現它們——啊!給誰?)。羅達從某些方面看來有點像弗吉尼亞·伍爾夫自己。

珀西瓦爾,部分基於伍爾夫的兄弟托比·斯蒂芬所創造,像男神一樣,但像其他六人一樣在品德上有缺陷。他死於故事的中途,當時纏身於英國殖民地印度的帝國主義的追求。珀西瓦爾從來沒有在此書中發聲,但讀者可以通過其他6個人物對他反覆描述和反映詳細了解他。

該小說描寫了6個角色的童年到成年時期。伍爾夫關注的是個體意識和多方意識集於一身的方式。

風格

[編輯]

將此作品分類的難度在於《海浪》模糊了散文和詩歌之間的界限,讓小說內容在6個角色的內心獨白之間流動。此書同樣打破了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隔閡,伍爾夫在她的日記中寫道,六人不是獨立的「角色」,而是闡明意識的一種連續方式。即使是用「小說」一詞也不能準確地描述複雜的《海浪》——茱莉亞·布里格斯在她所寫的伍爾夫文學傳記中(《內在生活》,艾倫·萊恩,出版於2005)提到。伍爾夫自己稱之為「戲劇小說」,而非小說。

書中還探討了「男性教育精神」在塑造公眾生活中的作用,一些場景包括了其中某些角色在上學第一天遭遇欺凌的經歷。[1]

反響

[編輯]

瑪格麗特·尤瑟納爾花了十個月的時間於1937年將《海浪》翻譯成了法語。她與弗吉尼亞·伍爾夫在此期間見過面,她寫道:「我相信我是對的……我把弗吉尼亞·伍爾夫評為四個還是五個英語語言大師之一,這是從為數不多的現代小說家當中選出的,他們的作品都是超過十年的經典。」

雖然《海浪》不是弗吉尼亞·伍爾夫的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但近年來它也獲得了一些聲譽,同時也有一些評論家認為這部作品被低估了。文學學者弗蘭克·N·麥吉爾將它評為最好的200部小說之一,發佈在《世界文學傑出作品》中。英國作家艾米·薩克維爾在獨立報中寫道,「作為一個讀者,也作為一名作家,我反覆閱讀此書,為了感受它關於抒情、憂鬱和人類的描寫。」[2]

參考資料

[編輯]
  1. ^ Virginia Woolf. [2016-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21). 
  2. ^ 存档副本. [2016-1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5).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