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渭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渭河
渭河流域圖
流域
源頭 
 • 位置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鳥鼠山
河口陝西省潼關縣黃河
流域面積134766平方公里
流經國家 中國
本貌
長度818公里
渭河於潼關匯入黃河

渭河,古稱渭水,是黃河的第一大支流。發源於中國甘肅省渭源縣鳥鼠山東側和西秦嶺北側,主要流經今甘肅省天水陝西省關中平原寶雞咸陽西安渭南等地,至渭南市潼關縣匯入黃河,全長約818公里。[1] 渭河流域包括甘肅寧夏陝西三省區,總面積134766平方公里,其中陝西佔50%,甘肅佔44%。渭河南有東西走向的秦嶺橫亙,北有六盤山屏障。渭河流域可分為東西二部:西為黃土丘陵溝壑區,東為關中平原(又叫渭河平原)區。

渭河上游以及北岸涇河洛河等支流,流經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

在甘肅省境內,渭河主要支流有秦祁河大咸河散渡河義隴河榜沙河散渡河葫蘆河藉河牛頭河等。

陝西省境內渭河流域右岸南山支流較多,從西到東有清姜河清水河石頭河西湯峪黑河澇峪河新河灃河皂河灞河零河湭河赤水河遇仙河羅紋河羅敷河等,大都水清、源短、流急,較長的黑河125公里,灞河104公里,其餘皆不足百公里。左岸為黃土階地原區,支流稀少,從西向東有通關河小水河金陵河千河漆水河涇河石川河洛河等,大多水量相對較小而含沙量很大,流長在百公里以上。

在西安咸陽地區的渭河河段及其在這一地區的八條支流構成了自古以來著名的八水繞長安,說明關中地區在古時候的優越的自然條件。

地圖描繪了八水繞長安的八條河流的分佈

中國古代歷代為了灌溉和水運的目的,修築了渠道。公元前246年,秦朝鄭國渠引涇河到洛河、漕渠,漢武帝時的白公渠引涇河到渭河、涇惠渠渭惠渠洛惠渠等水道,這些渠道主要集中在渭河的中下游。[2]

渭河清濁考證

[編輯]

自古以來關於渭河跟涇河,究竟是「涇清渭濁」?還是「涇濁渭清」?學界看法各有分歧,但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研究涇河的作家李勝靈認為基本上是涇清渭濁,但會隨着人為以及自然等不同因素而有所改變。

西周時期,渭河下游就已發展為農業較發達地區,森林面積逐漸縮小,土壤自然容易受到地表徑流侵蝕,雖然這種現像只限於渭河的下游地區,但已經影響到渭河整體的清澈。而當時的涇河流域,居住在上游的戎人還過着原始的游牧生活,土壤侵蝕較少,因而涇清渭濁。

到了北魏後期涇河上游陸續增置郡縣西魏時又先後在涇河大支流馬蓮河流域設置朔州等三個,涇河上遊人口皆較渭河上游稠密,農業耕耘對土壤的侵蝕十分明顯,而唐朝的渭河流域由於吐蕃不斷騷擾,人口顯著減少,原來的森林得已保存,於是又變成涇濁渭清。

唐朝後期,涇河流域除接近源頭的段落以外,其他已經下切到前第三紀基岩。也就是說涇河的河床是石頭底,所以涇河平時是沒有泥沙的。涇河泥沙含量大,集中在雨季汛期,通過侵蝕黃土高原而獲得大量泥沙。因此,若非大雨暴雨之時,河旁山坡沒有被侵蝕的土壤隨水流下,則涇河中所含的泥沙就比較少些。但是渭河流域的情況卻大不相同。渭河流淌在沖積平原上,既沖刷,又淤積,河床是自己堆積製造的,可以自己給自己供沙。唐朝中葉,大量採伐導致長安城中所需用的巨木,已經開始要遠求之於呂梁山西黃河兩岸[註 1]。到了北宋岐山的森林已被摧毀無餘,只剩下一條赭色的土山。由於岐山以西的兩州山林尚相當茂盛,因而也成了採伐的集中地。渭河上游的森林基本消失,於是又再度變成涇清渭濁。

另外,促使唐朝以後渭河轉濁也和當地降水量的變遷有一定關係。從《陝西省自然災害史料》記載的資料顯示,由北宋初年到清朝末年,涇河上游的大雨、暴雨僅有14次,渭河上游則為38次。大雨、暴雨次數多,土壤侵蝕必然嚴重,泥沙順水流下,增加河水的渾濁程度[4]

詩經典籍中的渭水

[編輯]

我送舅氏,曰至渭陽,何以贈之,路車乘黃;

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贈之,瓊瑰玉佩。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際。渴欲得飲,赴飲。河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屍膏肉所浸,生鄧林。鄧林彌廣數千里焉。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鳥鼠同穴之山,其上多白虎、白玉。渭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河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 〈史記·周本紀〉 司馬遷

公劉…務耕種,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

於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

  • 〈史記·秦本紀〉 司馬遷

有新生嬰兒曰「秦且王」。悼武王生十九年而立。立三年,渭水赤三日。

  • 〈史記·留侯世家〉 司馬遷

留侯曰:「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於是高帝即日駕,西都關中。

《洪範五行傳》云:「赤者,火色也;水盡赤,以火沴水也。」渭水,秦大川也;陰陽亂,秦用嚴刑,敗亂之象。

汾水蒙濁而宜麻,泲水通和而宜麥,河水中濁而宜菽,雒水輕利而宜禾,渭水多力而宜黍,漢水重安而宜竹。

六年冬,初算商車。李奇曰:「始稅商賈車船,令出算。」 春,穿漕渠通渭。匈奴入上谷,殺略吏民。

  • 〈漢書·溝洫志〉 班固

武帝元光六年,鄭當時為大司農,言異時關東漕粟,從上,度六月罷,而渭水道,九百餘里,時有難處,引穿渠,起長安,旁南山下至河三百餘里,徑易。

安陵清者,有項仲山,飲馬渭水,每投三錢。

  • 〈見渭水思秦川〉 岑參

渭水東流去,何時到雍州。憑添両行涙,寄向故園流。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誰道君王行路難,六龍西幸萬人歡。地轉錦江成渭水,天回玉壘作長安

渭河沿岸主要城市

[編輯]

甘肅省:定西市天水市

陝西省:寶雞市咸陽市西安市渭南市華陰市

註釋

[編輯]
  1. ^ 有學者對唐長安大明宮興慶宮木材用量首次進行定量估算,進而分析唐長安城大規模建設對周邊森林植被、河流水系等自然環境所產生的影響,認為要建成大明宮、興慶宮等宮殿,需要砍伐25.5平方公里的森林面積,按整個長安城的面積來估算,建設長安城粗估至少需要消耗1530平方公里的森林,隨着長安人口的逐漸增加,城內建築不斷增多,唐朝統治者對於營繕製度的鬆懈以及奢侈之風的蔓延,官僚貴族大肆營建豪宅,實際上長安城的建設所需林木,遠遠大於上述數字,這就能解釋為何到了唐朝中葉的巨木會供不應求,無木可伐[3]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李思忠《黃河魚類志:黃河魚類專著及魚類學文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水產出版社,2015年,ISBN 9789578596771;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7年,ISBN 9787567015371
  2. ^ 西安市地情资料全文检索系统. xadfz.xa.gov.cn. [2018-05-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3). 
  3. ^ 《唐長安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惡化關係研究》,崔玲、周若祁,2009年,第3期,《華中建築》月刊
  4. ^ 孰清孰濁,涇渭真的分明嗎?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渭水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