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濰縣戰役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濰縣戰役
第二次國共內戰的一部分

山東省濰縣(今屬濰坊市)的舊城牆
日期1948年4月2日-5月8日
地點
 中國山東省濰縣及附近區域
結果 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攻佔濰縣
參戰方
 中華民國
國民革命軍第96軍、整編第45師、地方保安團12個
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膠東和渤海軍區地方部隊
指揮官與領導者
王耀武 戰區司令
陳金城 第96軍軍長
張天佐 保安團首長
許世友 司令員
譚震林 政治委員
聶鳳智 主攻部隊首長
兵力
約47,000人 約120,000人
傷亡與損失
19,000人傷亡
26,000人被俘
1432人陣亡
6548人受傷

濰縣戰役(亦稱膠濟路中段戰役)是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在其司令員許世友的指揮下為奪取中華民國國軍所守衛的山東濰縣進行的一次戰役,發生於1948年4月2日至5月8日,歷時一個多月,是華東野戰軍組建之後的首場攻堅戰。濰縣是山東境內較大的工商業城市之一,是濟南、青島之間重要的交通樞紐,也是膠濟路上中華民國國軍防守的一個強固要點,號稱「魯中堡壘」。此次戰役最終以解放軍攻佔濰縣及其附近地區而結束。是役,解放軍共計傷亡約8千人[1];國軍共計損失4.5萬餘人,另有包括第96軍軍長兼整編45師師長陳金城在內等6名將官被俘。[2][3]

背景

[編輯]

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之後,中華民國國軍在華東戰場由重點進攻逐步轉入戰略防禦,解放軍則逐步轉入反攻。同年8月6日,中共統帥部決定將華東野戰軍分為兩個集團:主力7個縱隊組成「西線兵團」(又稱外線兵團)由粟裕率領轉入外線進攻;餘部3個縱隊及膠東地方武裝組成「東線兵團」(又稱內線兵團或山東兵團)由許世友率領繼續留在膠東內線作戰。另一方面,1947年8月18日國軍統帥部亦決定組建濟南第二綏靖區「膠東兵團」,由范漢傑指揮,力爭趁華東野戰軍主力西進而膠東內線兵力薄弱的機會佔領膠東,阻斷東北、華北和山東地區解放區的海上通道。之後膠東戰場即成為了許世友和范漢傑之間的較量。[4]

在1947年8月—1948年3月之間的「膠河戰役」及「膠濟路西段戰役」等交鋒中,許世友利用國軍內部派系林立、矛盾重重而互相配合不力的機會,屢屢通過運動戰打擊國軍兵力並攻佔了膠濟鐵路西段地區以及萊陽淄博等城鎮,逐步掌握了膠東戰場的戰略主動權。之後范漢傑被調離山東,膠東戰場改由當時國民政府山東省政府主席王耀武直接指揮。直至1948年3月,連通山東兩大城市之間的膠濟鐵路僅有兩端的濟南青島以及中間位置的濰縣三座城市尚在國軍控制之下。[5]

雙方部署

[編輯]

國軍方面

[編輯]
濰縣戰役國軍總指揮暨第二綏靖區司令王耀武

濰縣是膠濟鐵路中央位置的一個較大城鎮,由東西二城組成而稱為「雙城」,西城較大呈方形;東城較西城略小呈橢圓形,兩城之間有小河分開僅相隔100多米,有5座石橋連通,據濰縣縣誌記載,在此次戰役之前濰縣尚未曾有被攻克的記錄。濰縣還是當時國軍在山東少數重要的戰略支點,號稱為「魯中堡壘」。[5]國軍在濰縣部署有整編第45師、保安團12個和其他地主武裝等,共計守城部隊約4.7萬人,城內總指揮為國軍第96軍軍長兼整編45師師長陳金城。其中整編第45師為國軍正規軍裝備精良並配備有炮兵部隊,其他地方保安部隊和地主武裝雖然裝備一般但也有一定戰鬥力,此外,國軍還有空軍支援。1948年3月下旬,國軍第二綏靖區司令王耀武在濰縣機場和守城指揮官陳金城會商後,決定採用「收縮據點、集中兵力、固守待援」的方針防守濰縣。於是,國軍在濰縣城內外構築了大量地堡鐵絲網陷阱地雷區等防禦工事,將濰縣城內有礙射擊的建築拆除,並每日動員上萬居民加固城防工事,形成了以西城為中心,向外三道防線的半永久型防禦體系。守城指揮官陳金城對防守濰縣較有信心,認為「金城難破,進攻濰縣,危險」。[6]

解放軍方面

[編輯]
濰縣戰役解放軍指揮官暨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司令許世友

在山東兵團攻克膠濟鐵路大部分地區後,對於下一步的戰略兵團的指揮官曾經有過分歧,不少人曾建議直接攻打濟南,但許世友認為,目前進攻濟南的時機不佳因為國軍已經有所準備,而濰縣在膠濟路西段戰役之後則已經是孤城,且夾在魯中解放區渤海解放區之間,便於攻打和後勤支援,所以力主先攻濰縣。[5]經過研究,解放軍方面亦制定了詳細的進攻計劃以應對濰縣堅固的防禦,決定整個戰役分為兩步的作戰方案:首先肅清昌樂地區的國軍,掃清濰縣外圍;再集中兵力、火力攻打濰縣。在兵力部署上,具體以渤海縱隊、魯中軍區的地方部隊攻打濰縣外圍,重點目標是攻佔濰縣近郊的:二十里堡火車站發電廠飛機場,切斷坊子與濰城的聯繫和國軍空陸聯繫;九縱、渤海縱隊主攻濰縣;七縱、渤海新13師等部並阻擊可能由濟南方向救援的國軍;十三縱的39師及膠東軍區地方部隊阻擊可能由青島方向救援的國軍;十三縱的38師為總預備隊。在戰術上,解放軍強調「穩打穩紮」並利用坑道作業接近並奪取國軍的防禦工事,從而減小傷亡,在肅清外圍後,集中兵力和炮火先攻取西城佔領對方的指揮部,再向東城發起攻擊。後勤方面,解放軍一共動用了支前民工13.5萬人,擔架5千多副,解放區民眾還向部隊提供了大量糧食和草料等物資。解放軍此役總計參戰兵力為54個團,人數超過12萬人。[5][6][7][8]

戰事進程

[編輯]

外圍戰鬥

[編輯]
濰縣外圍

4月1日,解放軍部隊達成了濰縣的包圍。次日,渤海縱隊和魯中軍區部隊由三個方向往昌樂縣進發,阻斷昌樂縣通往間濰縣的通道。與此同時,9縱隊由長山一帶向東行進,13縱由膠東地區出發。5日,解放軍的參戰部隊都到達了預定的地點。[3]8日解放軍從南郊、城南和城北三個方向發起攻擊,膠東軍區部隊首先向城南的火車站及機場發起攻擊,次日下午4時攻佔機場,國軍空中補給線被切斷轉而依靠空投進行補給。佔領機場後,又在12日攻佔了濰縣的兩個火車站和發電廠,達成了攻佔南郊的計劃。在城北方向解放軍從4月8日晚開始發動攻擊,先通過炮兵部隊對國軍重點防守的「北宮」和「北關」兩處防禦陣地進行攻擊,隨後部隊通過夜間土工作業悄悄將戰壕和地道挖至國軍設防陣地的百米左右位置,這種臨時的地下通道和戰壕削弱了國軍空軍和火炮的優勢。10日解放軍9縱26師對北宮發起攻擊,國軍依靠之前修築的密集工事防守,在當夜擊退了解放軍的初次進攻。次日26師繞開正面從側後方繞襲北宮陣地並成功攻佔地。攻佔北宮後,解放軍即向東北關進攻,至14日攻佔東北關,並繼續向北關主陣地發起攻擊,於次日攻佔北關,完成了預定計劃。期間,蔣中正為激勵國軍士兵親發電報給濰縣指揮官陳金城表示將派兩路援軍予以救援,陳金城亦表示了與城池共存亡的決心。在城南方向,直到4月18日,渤海、魯中部隊經10日戰鬥後佔領南關。[9][7]

西城戰鬥

[編輯]
解放軍突破濰縣西城城牆

在完成外圍進攻後,解放軍一面調整部署及繼續進行土工作業,另一方面就進行3日休戰,同時為麻痹國軍撤回部分前沿部隊以造成假象。國軍誤以為解放軍連日激戰傷亡很大而放棄進攻,王耀武於是在濟南舉行了慶祝會慶祝濰縣防禦勝利,國民政府之機關報紙《中央日報》還發表了主題為「共軍潰退,濰縣解圍」的報道。王耀武甚至命令濰縣守城部隊發動反擊奪回之前失地,但國軍的反擊很快遭到了失敗。4月22日解放軍山東兵團司令部下達總攻濰縣西城的指令,23日18時,山東兵團九縱和渤海縱隊向西城發起總攻,解放軍先對國軍的地堡群和城牆進行連續的炮擊和爆破攻擊使國軍城牆外的地堡群遭到嚴重打擊,濰縣西城城牆也被炸開缺口,九縱27師登城並佔領了三個突破口。在西北關,國軍奮力抵抗,使進攻的山東兵團九縱第25師未能突破城牆且傷亡較大。[7][9]24日天亮之後,九縱集中兵力、火力,再次向北城垣發起進攻。79團率先打開守軍兩個突破口。國軍守軍見城牆被突破,立即調兵遣將,奮力反擊,以猛烈炮火封鎖突破口。於是,雙方展開了爭奪突破口的激戰。由於國軍地堡群火力強大,山東兵團後續部隊進攻受阻,城上部隊傷亡很大。許世友電令九縱司令員聶鳳智,要九縱命令27師立即組織嚴密火力,掩護後續部隊迅速投入戰鬥,固守和擴大79團佔領的突破口。解放軍方面為儘快攻佔西城,決定派25師日間強行攻城。25師主力73團在炮兵支援下,3分鐘即炸開一個突破口,很快便登上了城牆。此後,27師其餘各部在城牆上下協同支援作戰。24日13時,九縱25師強行登城成功,接着,27師後續部隊登城,並與已攻入城內的部隊獲得聯絡。登城後,解放軍與國軍展開巷戰,國軍守軍也拼命抵抗,但防線已經被突破。陳金城見西城已無力再守,於是率餘部向東城撤退。當夜23時,解放軍山東兵團九縱攻佔西城。[7][10]

東城及周邊戰鬥

[編輯]
1948年4月27日《中央日報》刊發的「昌濰堅守」示意圖

26日下午18時,解放軍炮兵對東城進行了一個半小時的炮火攻擊,將東城西面城牆和白浪河一帶的目標破壞。當夜20時20分,解放軍9縱87師的一個團對城牆進行連續爆破,到21時炸開缺口並攻入城內。22時左右,九縱其他部隊和魯中部隊也突入東城,並向縱深展開。午夜,擔任第二梯隊的九縱二十五師七十四團、二十七師八十一團也向東城發起攻擊,至次日早晨7時,解放軍已經佔領東城約三分之一的區域。國軍城內指揮官陳金城、張天佐判斷濰縣已經無力防守,遂決定向昌樂倉上方向突圍,並請求王耀武派遣空軍支援,27日拂曉,陳、張二人喬裝成士兵並在飛機和煙霧彈的掩護下,率部經由東門往東南方向突圍,但遭到預先埋伏在城門外的解放軍西海軍分區部隊的伏擊,陳金城被俘虜,張天佐被擊斃。在城內,戰至27日中午,東城內國軍最後一個戰略支點三官閣被解放軍攻破,東城全境被解放軍佔領,至此,濰縣攻城戰鬥結束。[11][10]

攻佔濰縣城後,解放軍又佔領了濰縣附近的安丘昌樂田馬等地區,這些地方的國軍部隊因濰縣被攻克而無心防守,大多潰散或者「起義[10]。自從濰縣開戰之後,國軍從青島和濟南出動了兩路援軍救援濰縣:青島方面援軍15個團由國軍第11綏靖區司令官丁治磐率領;濟南方面援軍18個團由國軍戰役總指揮王耀武率領,分別從東西兩個方面向濰縣開進,然而均在解放軍預先佈置的阻援部隊的阻擊下未能成功到達濰縣[12]。5月1日和5月8日,原本從東西兩個方向往濰縣增援的國軍部隊的先後撤退,至此,濰縣戰役全部結束[13]

結果及後續

[編輯]

戰役統計

[編輯]

此次戰役,解放軍共計傷亡約8千人,其中陣亡1432人,受傷6548人[1],攻佔了濰縣、昌樂、安丘3座城鎮以及附近4000平方公里地區,並奪得了大炮181門、槍支1萬7千多支、炮彈3萬8千多發、榴彈約11萬5千發、子彈26萬多發以及飛機火車頭汽車等大量物資。國軍損失約4.5萬人,其中1.9萬餘人傷亡,2.6萬餘人被生俘。另有國軍第96軍軍長兼整編45師師長陳金城等6名將級軍官和127名校級軍官被俘,山東省第八區保安司令兼總隊長張天佐及副司令張髯農等軍官陣亡[3]

後續發展

[編輯]
濰坊革命烈士陵園的濰縣戰役烈士墓

濰縣戰役是第二次國共內戰開戰之後華東野戰軍首個城市攻堅戰[3],戰役結束後山東兵團進行了短暫的休整,之後將進攻目標轉移至津浦鐵路攻擊兗州[14]。山東兵團亦從此次戰役中獲得了攻堅戰的經驗[3],在之後進行的濟南戰役淮海戰役中,攻堅戰的部分均由山東兵團完成[15][16]。對於國軍而言,由於濰縣這個「魯中堡壘」失守後解放軍在山東的三塊解放區連成一片從而使得國軍在山東的戰略支點濟南青島更為孤立[13]。解放軍進入濰縣後,華東野戰軍成立了濰坊特別市政府以管理新佔領的城市[10],之後濰坊市政府修建了「濰縣戰役勝利紀念廣場」[17]。2013年4月,濰坊市有市民會同當年參戰的老兵一起自發組織活動紀念了65年前這場改變濰坊歷史進程的戰事[18]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潍县战役胜利广场. 濰坊晚報. 2012年4月29日 [2013-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4). 
  2. ^ 潍县战役. 濰坊市情網. 2010-07-22 [2013-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3. ^ 3.0 3.1 3.2 3.3 3.4 潍县战役——华东战场上的第一个攻坚战.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 2012-10-24 [2013-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29). 
  4. ^ 胡兆才、羅英才、柳江南. 《第三野战军征战纪实》. 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2000-10. ISBN 9787503313035. 
  5. ^ 5.0 5.1 5.2 5.3 賈文祥. 《第三野战军战事全纪录》. 北京市海淀區青龍橋: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04年12月. ISBN 7-80137-805-9. 
  6. ^ 6.0 6.1 解放中国:潍县战役(上). 記憶之紅色經典——紀錄片《解放中國》. 2010-03-16 [2013-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4). 
  7. ^ 7.0 7.1 7.2 7.3 潍县战役:解放全山东的揭幕战. 威海新聞網. 2009-09-21 [2013-07-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2). 
  8. ^ 潍县战役揭秘:《中央日报》报道谎言不断. 濰坊晚報. 2013年4月15日 [2013-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4). 
  9. ^ 9.0 9.1 解放中国—潍县战役(中). 記憶之紅色經典——紀錄片《解放中國》. 2010-03-17 [2013-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4). 
  10. ^ 10.0 10.1 10.2 10.3 解放中国:潍县战役(下). 記憶之紅色經典——紀錄片《解放中國》. 2010-03-18 [2013-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4). 
  11. ^ 周欽生 玄淑惠. 潍县战役——华东首个城市攻坚战. 齊魯日報. 2011-07-01 [2013-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0). 
  12. ^ 两路援军为什么迟迟不至. 濰坊晚報B4版—濰縣戰役揭秘. 2013-04-15 [2013-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7-18). 
  13. ^ 13.0 13.1 潍县战役. 山東省情網. 2007-08-01 [2013-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4). 
  14. ^ 兖州战役. 山東省情網. 2007-08-01 [2013-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9). 
  15. ^ 劉志春. 济南战役山东兵团指挥所. 1997年第8輯《歷城文史資料》. 2009-06-16 [2013-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2). 
  16. ^ 淮海战役中的山东兵团—谢有法将军回忆. 齊魯網. 2011-06-18 [2013-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22). 
  17. ^ 李倩. 潍县战役胜利纪念广场石碑污损影响市容. 濰坊新聞網. 2013-06-10 [2013-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18. ^ 潍坊一市民发起潍县战役65周年民间纪念活动. 新華網. 2013年4月13日 [2013-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4).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