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熊科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化石時期:38–0 Ma
始新世-現代
阿拉斯加棕熊 Ursus arctos middendorffi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亞目: 犬型亞目 Caniformia
下目: 熊型下目 Arctoidea
總科: 熊總科 Ursoidea
科: 熊科 Ursidae
G.Fischer英語Gotthelf Fischer von Waldheim,1817
亞科

屬於熊科學名Ursidae)的食肉目哺乳動物,歸類為犬型亞目食肉動物。目前該科共有6屬8種。除非洲阿特拉斯棕熊已於1870年滅絕)、大洋洲南極洲外,熊廣泛分佈於歐亞大陸、北美洲和南美洲。

現代熊的共同特徵包括龐大的體型、粗壯有力的四肢、長鼻、小而圓的耳朵、濃密的毛髮、短尾、跖行足,以及每隻腳爪上五個彎曲鋒利不可回縮的爪子(相比之下,貓科動物的爪子可以回縮)。

北極熊主要食肉,而大熊貓幾乎完全食草,主要以竹子等植物為食,其他六種熊為雜食性。

除求偶期和帶幼崽的母熊外,熊通常獨居。它們多為晝伏夜出,但在接近人類的地方尤其可能在夜晚或黎明活動。熊的嗅覺極其靈敏。雖然體型笨重,但卻是出色的奔跑者,時速可達40公里,耐力超群,能適應各種氣候和地形。此外,它們也是優秀的攀爬者和游泳者。秋季時,熊吃發酵的果子甚至會表現出醉態[1]。熊常利用洞穴或樹幹作為巢穴,大多數種類在冬季會在巢穴中冬眠,持續時間可達100天[2]

史前時代起,人類便開始捕獵熊以獲取其肉和毛皮;熊還曾被用於斗熊或作為娛樂表演(如被迫跳舞)。憑藉其強大的體魄,熊在藝術神話及各類人類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在現代社會,由於人類對其棲息地的侵佔以及非法熊製品交易(包括亞洲的熊膽市場),熊的生存面臨嚴峻壓力。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已將六種熊列為易危瀕危物種,甚至像棕熊這樣的「無危」物種在某些國家也面臨局部滅絕的風險。儘管對這些瀕危種群的偷獵和非法交易被明令禁止,但這一現象依然持續。

特徵

[編輯]

常見的特徵有短尾、極佳的嗅覺和聽覺、五個無法收縮的爪,以及長、密、粗的毛。剛出生時,它的大小與天竺鼠差不多,至少要與母親生活一年。

熊有強壯的四肢,可以站立,但是它們大部分時間還是用四足爬行。熊的嗅覺十分靈敏,視力比較差。牠們的牙齒是用來防禦和當作工具。牠們的爪子可以用來撕扯、挖掘和抓取獵物。

寒冷地區的熊在冬天時會冬眠[3][4],冬眠時新陳代謝和體溫全部下降、心跳可減少到每分鐘九次。冬眠的熊一般很難甦醒,因此也不會進食或排泄,而是依靠積蓄的脂肪度過嚴寒冬季[5]

雖然熊屬於食肉目,但牠們是雜食性的,食物包括小動物、水果、堅果、蜂蜜等。部份品種甚至以植物為主食,例如大熊貓眼鏡熊。有些熊會襲擊人。

熊的平均壽命是25到40年。

北極熊是現存體型最大型的熊,同時也是現存陸地上最大的食肉動物,而目前已知史上最大的熊則是巨型短面熊。現存的馬來熊(太陽熊)是最小型的熊,比人的平均體重還小一點。

演化

[編輯]

熊科是熊總科下的一科,與鰭足類犬科鼬總科有較近的親緣關係[6]。現代的熊科下共有熊貓亞科(Ailuropodinae,僅包含大熊貓)、眼鏡熊亞科(Tremarctinae,僅包含眼鏡熊)和熊亞科(Ursinae,包括六個物種,根據不同權威的劃分,可能屬於1至3個屬)三個亞科,下含六屬八種熊。

核染色體分析顯示,熊亞科的六種動物染色體幾乎完全相同,每種都有74條染色體,而大熊貓有42條染色體,眼鏡熊有52條染色體。染色體數量的差異可以通過一些染色體的融合來解釋,這些融合後的染色體帶型與熊亞科的其他物種一致,而與浣熊科的物種不同,這進一步支持將大熊貓和眼鏡熊歸類於熊科,而非早期某些學者建議的浣熊科[7]

分類

[編輯]

熊科屬於食肉目犬型亞目下的九個科之一,即「犬形」食肉動物。熊類的現存近親包括鰭足類(海獅、海豹、海象)、犬科和鼬科動物[8](一些學者曾認為熊類直接來源於犬科,因此不應單獨歸為一個科)[9]

熊科 Ursidae
熊亞科 Ursinae

棕熊 Ursus arctos

北極熊 Ursus maritimus

亞洲黑熊 Ursus thibetanus

美洲黑熊 Ursus americanus

馬來熊 Helarctos malayanus

懶熊 Melursus ursinus

眼鏡熊 Tremarctos ornatus

大熊貓 Ailuropoda melanoleuca

其內部分類如下:


保育狀況

[編輯]

除被列入附錄Ⅰ的所有種,其他均被列為《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二物種,被限制出口及貿易。

詞源學

[編輯]

在中文中,「熊」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漢語。《說文解字》中記載,「熊」字的本義為火焰或火光的形狀[11],據考古學家和語言學家的研究,甲骨文中的「熊」字有時呈現出類似熊的形狀,可能象徵着熊的力量和威猛,也可能反映出古人對熊的崇拜和敬畏。在中國傳統文化和神話中,熊常常象徵力量、勇敢和野性,因此在許多古老傳說和圖騰中都有熊的形象。

英語中的「bear」一詞源於古英語「bera」,是德語系語言中用來指熊的詞彙之一,如瑞典語中的「björn」(也常用作人名)。傳統解釋認為該詞源於原始印歐語中意為「棕色」的詞,所以「bear」意為「棕色的動物」[12][13]。不過,語言學家Ringe指出,原始印歐語中並沒有類似「棕色」的詞彙,他認為「bear」可能來自原始印歐語詞根*ǵʰwḗr- ~ *ǵʰwér,意為「野生動物」[14]。這種詞語起源是一種禁忌替代說法:原始日耳曼部落用這個委婉詞來替代原本指熊的詞「arkto」,因為他們認為直接說出熊的名字可能會把熊招來[15]。拉爾夫·基斯(Ralph Keyes),這是已知最早的委婉語之一[16]

諸如「Arctoidea」和「Helarctos」這樣的熊科名稱來自古希臘詞「ἄρκτος」(arktos),意為熊。「arctic」和「antarctic」兩個詞也因此而來,源於北方天空中的大熊星座「Ursa Major」[17]。類似的,熊科名稱「Ursidae」和「Ursus」來源於拉丁語Ursus/Ursa,分別指雄熊和雌熊。女性名字「Ursula」源自基督教聖人名字,意為「小雌熊」(「ursa」的小詞形)。在瑞士,男性名字「Urs」尤其常見,而伯爾尼州和伯爾尼市的名字據說來自德語詞「Bär」,意為熊。德語名字Bernard(及其變體Bernhardt等)意為「勇敢的熊」或「堅毅如熊」。古英語名字Beowulf是「蜜蜂的狼」的隱喻,意指熊,引申為「勇敢的戰士」。

文化

[編輯]

熊一直是藝術、文學、民間傳說和神話中的常見主題,在一些大眾文化中,熊常被賦予人性化的特徵。

母熊的形象在北美和歐亞大陸的多個文化中廣泛存在,通常象徵着母性、忠誠與保護,尤其是母熊對幼崽的呵護。[18]在許多美洲土著文化中,熊是重生的象徵,因為熊的冬眠和重生[18]。在北美和北亞的多個文化中,人們普遍認為熊與薩滿有關係,這可能源於熊和薩滿的孤獨性格[18]。因此,熊被認為具有預言未來的能力,而薩滿則被認為能變身為熊。此外,熊也是北通古斯人、某些西伯利亞民族以及印地安人圖騰的象徵,通常代表智慧與勇氣。

關於史前熊崇拜的證據雖然存在,但考古學家對此存有爭議[19]。熊崇拜可能曾在早期的中國和阿伊努文化中存在[20]。史前芬蘭人[21]、西伯利亞人以及更近期的韓國人視熊為祖先的靈魂[22]。藝術女神Artio(在高盧羅馬宗教中稱為Dea Artio)是凱爾特文化中的熊女神,崇拜的證據尤其在伯爾尼被發現,而伯爾尼的名字也源自於熊。Artio的名字來自凱爾特語中的「熊」(artos)[23]。在古希臘,阿耳忒彌斯的原始崇拜形式以熊的形態存在,直到古典時期仍在布勞隆(Brauron)舉行,年輕的雅典女孩要進行「熊少女」的啟蒙儀式[24]

大熊座小熊座這兩個星座,以其被認為像熊的形狀而得名,早在托勒密時代便已如此[17]。鄰近的巨蛇座意味着「熊的守護者」,仿佛它在守望這兩個星座[25]。自舊石器時代以來,大熊座就與熊的形象緊密相連,廣泛存在於宇宙狩獵的神話中。這些神話遍佈白令陸橋兩側,該陸橋大約在11,000年前消失在海中[26]

西方神話中的英雄亞瑟王,其名字本身就是熊神的象徵。

清朝康熙帝在學習西洋傳入的解剖學後,曾試圖驗證「熊能引氣,故冬眠不食」的說法[27]。有一次,他獲得一隻冬眠的熊,經過解剖發現其腸胃確實「潔淨無物」[28]

熊在兒童故事中也非常受歡迎,例如《小熊維尼》[29]、《帕丁頓熊》[30]、《Gentle Ben》[31]以及《挪威的棕熊》[32]。《金髮姑娘與三隻熊》[33]的早期版本由羅伯特·索瑟爾(Robert Southey)於1837年出版,隨後多次改編並由阿瑟·拉克漢姆(Arthur Rackham)於1918年插圖[34]。哈納-巴貝拉公司製作的角色「瑜伽熊」在許多漫畫書、動畫電視節目和電影中亮相[35]。1982年,關愛熊(Care Bears)作為賀卡推出,後來成為玩具、服飾和電影中的熱門角色。全世界許多孩子(以及一些成年人)都擁有泰迪熊,這一名字來源於美國政治家西奧多·羅斯福(綽號「泰迪」),因為他在1902年拒絕射殺一隻被綁在樹上的美國黑熊[36]

在股市中,「熊市」代表着市場下跌的時期。

一些文化認為熊具有治癒能力。熊膽作為中藥在中國和韓國被使用。在這些國家,一些人養熊並在活體狀態下提取熊膽。

在東亞大部分地區,熊掌被視為非法的高級食材。王士禎的《食憲鴻秘》中就有「食熊掌法」,而在滿漢全席中,也有一道名為「白扒熊掌」的菜餚。

「遇到熊,可以裝死逃避攻擊」這一說法在廣泛流傳,源自古希臘伊索寓言中的故事。然而,由於熊的雜食性,且不排斥腐肉[37],裝死並不一定能避免熊的攻擊。

熊和其他動物一樣,也可象徵着國家。自16世紀以來,俄羅斯熊成為俄羅斯的國家象徵[38]芬蘭也以熊為國獸。英國沃里克郡的徽章、瑞士伯爾尼和德國柏林的市徽上都刻有熊的圖案。加拿大則有一個北極熊節。自1944年引入以來,煙霧熊(Smokey Bear)已經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並傳達「只有你能防止森林火災」的信息[39]

以熊為主角的影視作品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Slovakia warns of tipsy bears. [2008-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1-18). 
  2. ^ Bear Essentials of Hibernation. [2013-06-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7). 
  3. ^ Gerhard Heldmeier. Life on low flame in hibernation. Science. 2011, 331 (6019): 866–867. Bibcode:2011Sci...331..866H. PMID 21330523. doi:10.1126/science.1203192. 
  4. ^ Shimozuru, M.; et al. Pregnancy during hibernation in Japanese black bears: effects on body temperature and blood biochemical profiles. Journal of Mammalogy. 2013, 94 (3): 618–627. doi:10.1644/12-MAMM-A-246.1. 
  5. ^ Tøien, Ø.; et al. Hibernation in Black Bears: Independence of Metabolic Suppression from Body Temperature. Science. 2011, 331 (6019): 906–909. Bibcode:2011Sci...331..906T. PMID 21330544. doi:10.1126/science.1199435. 
  6. ^ Welsey-Hunt, G. D.; Flynn, J. J. Phylogeny of the Carnivora: basal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arnivoramorphans, and assessment of the position of 'Miacoidea' relative to Carnivora.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2005, 3 (1): 1–28. doi:10.1017/S1477201904001518. 
  7. ^ Servheen, Christopher; Herrero, Stephen; Peyton, Bernard. Bears: Status Survey and Conservation Action Plan. Gland, Switzerland: IUCN. 1999. ISBN 978-2-8317-0462-3. 
  8. ^ Wesley‐Hunt, Gina D.; Flynn, John J. Phylogeny of the carnivora: Basal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carnivoramorphans, and assessment of the position of ‘miacoidea’ relative to carnivora.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2005-01, 3 (1). ISSN 1477-2019. doi:10.1017/S1477201904001518 (英語). 
  9. ^ McLellan, Bruce; Reiner, David C. A Review of Bear Evolution. Bears: Their Biology and Management. 1994, 9. doi:10.2307/3872687. 
  10. ^ Abella J, Alba DM, Robles JM, Valenciano A, Rotgers C, et al. (2012) Kretzoiarctos gen. nov., the Oldest Member of the Giant Panda Clade. PLoS ONE. 7(11): e48985. doi: dx.doi.org/10.1371/journal.pone.0048985
  11. ^ 說文解字注》:熊獸、佀豕。山凥。俗作居。冬蟄。見夏小正。從能。炎省聲。按炎省聲則當在古音八部。今音羽弓切。雒誥火始燄燄、漢書作庸庸。淮南書東北曰炎風、一作融風。皆古音之證。左傳正義曰。張叔反論雲。賓爵下革。田鼠上騰。牛哀虎變。鯀化爲熊。久血爲燐。積灰生蠅。或疑熊當爲能。王劭曰。古人讀雄與熊皆於陵反。張叔用舊音。傅玄潛通賦與終韻。用新音也。玉裁謂。熊不妨古反於陵。要之反論必是能字。春秋左氏敬嬴、公穀作頃熊。葢炎熊嬴三字雙聲。凡熊之屬皆從熊。
  12. ^ Mallory, J. P.; Adams, D. Q. The Oxford Introduction to Proto-Indo-European and the Proto-Indo-European World. The Oxford Introduction to Proto-Indo-European and the Proto-Indo-European World. OUP Oxford. 2006-08-24. ISBN 978-0-19-928791-8 (英語). 
  13. ^ IV, Benjamin W. Fortson. Indo-European Language and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Indo-European Language and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John Wiley & Sons. 2011-09-07. ISBN 978-1-4443-5968-8 (英語). 
  14. ^ Ringe, Donald A. From Proto-Indo-European to Proto-Germani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ISBN 978-0-19-879258-1 (英語). 
  15. ^ bear | Etymology of bear by etymonline. www.etymonline.com. [2024-11-08] (英語). 
  16. ^ Silver, Alexandra. Hooking Up and Using the John: Why Do We Use So Many Euphemisms?. TIME. 2011-01-10 [2024-11-08] (英語). 
  17. ^ 17.0 17.1 NIGHT SKY~THE GREAT BEAR & THE LITTLE BEAR. www.souledout.org. [2024-11-08]. 
  18. ^ 18.0 18.1 18.2 Ward, Paul; Kynaston, Suzanne. Wild Bears of the World. Facts On File. 1995. ISBN 978-0-8160-3245-7 (英語). 
  19. ^ Wunn, Ina. BEGINNING OF RELIGION. Numen. 2000, 47 (4). ISSN 0029-5973. doi:10.1163/156852700511612. 
  20. ^ Kindaichi, Kyōsuke; Yoshida, Minori. The Concepts behind the Ainu Bear Festival (Kumamatsuri). Southwester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 1949-12, 5 (4). ISSN 0038-4801. doi:10.1086/soutjanth.5.4.3628594 (英語). 
  21. ^ Bonser, Wilfred. The Mythology of the Kalevala, with Notes on Bear-Worship Among the Finns.. Folklore. 1928-12, 39 (4). ISSN 0015-587X. doi:10.1080/0015587X.1928.9716794 (英語). 
  22. ^ Lee, Jung Y. Korean Shamanistic Rituals. Walter de Gruyter GmbH & Co KG. 2018-02-19. ISBN 978-3-11-081137-7 (英語). 
  23. ^ Room, Adrian. Placenames of the World: Origins and Meanings of the Names for 6,600 Countries, Cities, Territories, Natural Features and Historic Sites, 2d ed.. McFarland. 2024-10-17. ISBN 978-1-4766-0313-1 (英語). 
  24. ^ Greek Religion - Walter Burkert - häftad (9780674362819) | Adlibris Bokhandel. www.adlibris.com. [2024-11-08]. 
  25. ^ Henry George Liddell, Robert Scott, A Greek-English Lexicon, Ἀρκτοῦρος. www.perseus.tufts.edu. [2024-11-08]. 
  26. ^ Berezkin, Yuri. Cosmic Hunt: Variants of Siberian-North American Myth (PDF). Folklore: Electronic Journal of Folklore. 2005, 31. doi:10.7592/FEJF2005.31.berezkin. 
  27. ^ 《本草綱目》說:「冬月蟄時不食、飢時則舐其掌,故其美在前掌,謂之熊蹯」。
  28. ^ 《正說清朝十二帝》
  29. ^ Pooh celebrates his 80th birthday. 2005-12-24 [2024-11-08] (英國英語). 
  30. ^ Paddington. Paddington. [2024-11-08] (美國英語). 
  31. ^ Archives, L. A. Times. Walt Morey, 84; Author of 'Gentle Ben'. Los Angeles Times. 1992-01-14 [2024-11-08] (美國英語). 
  32. ^ Kennedy, Patrick. Legendary Fictions of the Irish Celts, Collected and Narrated by Patrick Kennedy. Macmillan and Company. 1866 (英語). 
  33. ^ Elms, Alan C. "The Three Bears": Four Interpretations.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 1977-07, 90 (357). doi:10.2307/539519. 
  34. ^ Ashliman, D. L. Folk and Fairy Tales: A Handbook. Bloomsbury Academic. 2004-05-30. ISBN 978-0-313-32810-7 (英語). 
  35. ^ Browne, Ray Broadus; Browne, Pat. The Guide to United States Popular Culture. Popular Press. 2001. ISBN 978-0-87972-821-2 (英語). 
  36. ^ A Point of View: The grown-ups with teddy bears. BBC News. 2013-01-30 [2024-11-08] (英國英語). 
  37. ^ 常見問題. 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30). 
  38. ^ What the West thinks about Russia is not necessarily true - Telegraph. web.archive.org. 2015-12-06 [2024-11-08]. 
  39. ^ Ad Council : Forest Fire Prevention - Smokey Bear (1944-Present). web.archive.org. 2010-12-02 [2024-11-08]. 

延伸閱讀

[編輯]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禽蟲典·熊羆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