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愛斯基摩-烏拉爾語系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愛斯基摩-烏拉爾語系
hypothetical
地理分佈歐亞大陸北部及北美洲北端
譜系學分類假定的語言系屬分類
分支
Glottolog

愛斯基摩-烏拉爾語系假說認為烏拉爾語系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同屬一個超語系。其不被主流歷史語言學界接受,因為它們之間的共同點有可能僅是區域特徵,並非是同一共祖的殘餘。1818年,丹麥語言學家拉斯穆斯·拉斯克首先將格陵蘭語芬蘭語分類在一起。愛斯基摩-烏拉爾語系假說首先由Knut Bergsland於1959年提出。愛斯基摩-阿留申語言和楚科奇-勘察加語言專家米歇爾·福蒂斯丘(Michael Fortescue)在1998年於自己的書《白令海峽兩岸的語言關係(Language Relations across Bering Strait)》中也提出了另一個較為相似的理論:烏拉爾-西伯利亞語系假說,其在愛斯基摩-烏拉爾語系的基礎上還囊括了尤卡吉爾語系[1]

愛斯基摩-烏拉爾語系

研究史

[編輯]

烏拉爾語系和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之間的比較其來有自。1746年,丹麥神學家Marcus Wøldike認為格陵蘭語匈牙利語之間可能存在某種聯繫。1818年,丹麥語言學家拉斯穆斯·拉斯克認為格陵蘭語可能和烏拉爾語系語言有關,特別是芬蘭語,並給出了兩者間的詞彙比較簡表(他還認為烏拉爾語系和阿爾泰語系可能存在聯繫)。1959年,Knut Bergsland發表了論文《愛斯基摩-烏拉爾語系假說(The Eskimo–Uralic Hypothesis)》,他在文中指出了兩個語系之間的一些語法共同點,和少量詞彙對應。[2]

1998年,米歇爾·福蒂斯丘(Michael Fortescue)在1998年於自己的書《白令海峽兩岸的語言關係(Language Relations across Bering Strait)》中給出了更詳細的論據。他的標題化用了莫里斯·斯瓦迪士1962年的論文《白令海峽兩岸的語言學關係(Linguistic Relations across Bering Strait)》。[3]除了新的語言學證據,福蒂斯丘(2017)還給出了一些支持所涉族群同源的分子人類學研究,提到他們可能起源自東北亞[4]

證據

[編輯]

詞法

[編輯]

愛斯基摩-烏拉爾語系內,明顯的共享元素有:

*-t 複數後綴
*-k 雙數後綴
*m- 第一人稱前綴
*t- 第二人稱前綴
*ka 疑問代詞
*-n 屬格後綴

詞彙

[編輯]

福蒂斯丘(1998)列出了至少3個不同語系中出現的94個詞彙對,例如*ap(p)a「祖父」、*kað'a「山脈」等。不過,他由此提出的是比愛斯基摩-烏拉爾語系規模更大的超語系。

下面是構擬的原始愛斯基摩-烏拉爾語的一些詞彙,以及它們在原始烏拉爾語原始愛斯基摩-阿留申語中的反映。[5]

原始烏拉爾語 原始愛斯基摩-阿留申語
*aja-「驅趕、追」 *ajaɣ-「推、戳」
*appe「岳父」 *ap(p)a「祖父」
*elä「不」 *-la(ɣ)-「不」(A)
*pitV-「系」(FU) *pətuɣ-「綁起」
*toɣe-「帶、給」(FU) *teɣu-「取」(PE)

規則音素對應

[編輯]

規則音素對應有:

烏拉爾語系 EA[6][7][8]
s Ø
a sa
l t
m m
x v
s Ø
d ð
k ɣ
t c
j y/i
n ŋ
ci
ti cai
ü u
假定的規則音素對應有[9]

烏拉爾語系*t-:愛斯基摩語系*t-(後接烏拉爾語後元音)

  • 原始烏拉爾語*tolɨ-「來」
  • 原始愛斯基摩語*tulaɣ-「靠岸」
  • 原始芬-烏戈爾語*toxi-「帶」
  • 原始愛斯基摩語*təkit-「到」
  • 原始烏拉爾語*tumti-「知道」
  • 原始愛斯基摩語*tucaʀ-「懂得」
  • 原始芬-烏戈爾語*tålå「庇護所」
  • 原始愛斯基摩語*talu(-)「隔板,隔斷」

烏拉爾語系*t-:愛斯基摩語系*c-(後接烏拉爾語前元音)

  • 原始芬-烏戈爾語*täwi「滿」
  • 原始愛斯基摩語*ciləɣ-「填滿」
  • 原始芬-烏戈爾語*teki-「做」
  • 原始愛斯基摩語*caɣiqə-「努力」

烏拉爾語系*ń-:愛斯基摩語系*Ø-

  • 原始烏拉爾語*ńåxlɨ-「舔」
  • 原始愛斯基摩語*aluɣ-「舔」

烏拉爾語系*Ø-:愛斯基摩語系*n-

  • 原始芬-烏戈爾語*äktä「切」
  • 原始愛斯基摩語*naɣci(t)-「抓住底部」
  • 原始芬-烏戈爾語*uwå「溪」
  • 原始愛斯基摩語*nuvaɣ「口水」

原始烏拉爾語和原始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的數與格標記

[編輯]

原始烏拉爾語和原始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的數與格標記:[7]

原始烏拉爾語 原始愛斯基摩-阿留申語
主/通格單數 Ø Ø
雙數 *-kə *k
複數 *-t *-t
方位格 *-(kə)na *-ni
賓格單數 *-m
賓格複數 *-j/i *-(ŋ)i
離格 *-(kə)tə *-kənc
與格 *-kə/-ŋ *-ŋun

所有格後綴

[編輯]

所有格後綴:[10]

代詞 薩摩耶德語支 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
1單 *mǝ *m(ka)
2單 *tǝ *t
3單 *sa *sa
1復 *mat *mǝt
2復 *tat *tǝt
3復 *iton *sat

涅涅茨語支賓格與愛斯基摩語支關係詞的所有格標記[7]

愛斯基摩語支關係詞 (所有格單數)
1sg 2sg 4sg 1pl 2pl 4pl
ma vət/mət mi mta vci/mci məŋ
涅涅茨語賓格(所有格單數)
sg1 2sg 3sg 1pl 2pl 3pl
m'i/mə mtə mtab waq/mat mtaq/mtat mtoh/mton


Aikio (2019: 53–54)指出,原始烏拉爾語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之間有一些可能同源的詞。[11]其中有:

原始烏拉爾語 原始愛斯基摩語
*ila- 「在下方/較低的地方」 *at(ǝ)-「下」;*alaq「腳底」
*elä-「活的」 *ǝt(ǝ)- 「有,在」
*tuli-「來」 *tut-「到、靠岸」;*tulaɣ-
*kuda「晨、昏」 *qilaɣ-「天」
*kuda- 「編織」 *qilaɣ-「繫結、編織」

可觀察到烏拉爾語*-l-和原始愛斯基摩-阿留申語*-t之間的規則對應。[11]

「早晨」和「編織」兩詞的詞義明顯彼此無關,而在原始烏拉爾語和原始愛斯基摩語中卻分別有着相同的形式,這很難用巧合解釋。Aikio據此認為,這兩支語言間很可能存在什麼聯繫,但這離得出明確的結論還有很多欠缺。[11]

系屬關係

[編輯]

愛斯基摩-烏拉爾語系的部分或全部語言都屬於其他超語系假說,值得一提的是歐亞語系。福蒂斯丘的假說並沒有排除或反對這些假說。雖然歐亞語系中同時包括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和烏拉爾語系,歐亞語系的擁護者認為,它們之間的關係很遙遠。烏拉爾語系和印歐語系關係最近,而愛斯基摩-阿留申語系則與楚科奇-勘察加語系和及阿爾泰語系(或阿爾泰語系的分支)關係最近。[12]

語言學家Frederik Kortlandt(2006:1)認為,印歐–烏拉爾語系是愛斯基摩-烏拉爾語系的一個分支,此外尼夫赫語也屬於愛斯基摩-烏拉爾語系。這使得愛斯基摩-烏拉爾語系的規模大大增加。[13]Kortlandt(2006:3)認為,愛斯基摩-烏拉爾語系和阿爾泰語系(依他自己的定義,包含突厥語系、蒙古語系、通古斯語系、韓語系和日本語系)可能是約瑟·哈羅德·格林伯格提出的歐亞語系下的兩個並列分支。[14]

相關的超語系假說

[編輯]

另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Fortescue, Michael. Language Relations across Bering Strait: Reappraising the Archaeological and Linguistic Evidence. London and New York: Cassell. 1998. ISBN 0-304-70330-3. 
  2. ^ Bergsland, Knut. The Eskimo–Uralic hypothesis. Journal de la Société Finno-Ougrienne. 1959, 61: 1–29. 
  3. ^ Swadesh, Morris. Linguistic relations across the Bering Strait.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1962, 64 (6): 1262–1291. doi:10.1525/aa.1962.64.6.02a00090. 
  4. ^ Correlating Palaeo-Siberian languages and populations: recent advances in the Uralo-Siberian hypothesis. ResearchGate. [2019-03-22] (英語). 
  5. ^ Fortescue 1998:152–158.
  6. ^ Caveney, Geoffrey. Uralic-Eskimo initial, first vowel, and medial consonant correspondences with 100 lexical examples. [2023-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6). 
  7. ^ 7.0 7.1 7.2 Fortescue, Michael. How the accusative became the relative. Journal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 2016, 6: 72–92. doi:10.1075/jhl.6.1.03for. 
  8. ^ Kloekhorst, Alwin; Pronk, Tijmen, Introduction: Reconstructing Proto-Indo-Anatolian and Proto-Indo-Uralic, The Precursors of Proto-Indo-European (Brill | Rodopi), 2019-09-25: 1–14, ISBN 978-90-04-40935-4, doi:10.1163/9789004409354_002可免費查閱 
  9. ^ Caveney, Geoffrey. Uralic-Eskimo initial, first vowel, and medial consonant correspondences with 100 lexical exampl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0. ^ Bonnerjea, René. A Comparison between Eskimo-Aleut and Uralo-Altaic Demonstrative Elements, Numerals, and Other Related Semantic Proble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merican Linguistics. January 1978, 44 (1): 40–55. ISSN 0020-7071. S2CID 145083556. doi:10.1086/465517. 
  11. ^ 11.0 11.1 11.2 Aikio, Ante. Proto-Uralic. Bakró-Nagy, Marianne; Laakso, Johanna; Skribnik, Elena (編). Oxford Guide to the Uralic Languages. Oxford,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2023-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0). 
  12. ^ Pagel, M.; Atkinson, Q. D.; S. Calude, A.; Meade, A. Ultraconserved words point to deep language ancestry across Eurasi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3-05-06, 110 (21): 8471–8476. Bibcode:2013PNAS..110.8471P. PMC 3666749可免費查閱. PMID 23650390. doi:10.1073/pnas.1218726110可免費查閱. 
  13. ^ Kortlandt, Frederik. 2006. "Indo-Uralic and Altaic"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4. ^ Greenberg, Joseph H. Review of Michael Fortescue, Language Relations across Bering Strait: Reappraising the Archaeological and Linguistic Evidence.. Review of Archaeology. 2000, 21 (2): 23–24. 
  • Bergsland, Knut. The comparison of Eskimo-Aleut and Uralic. Fenno-Ugrica Suecana. 1979, 2: 7–18. 
  • Georg, Stefan; Seefloth, Uwe. Uralo-Eskimo?. Academia.edu (San Francisco, California: Academia, Inc.). 2020 [2023-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16). 
  • Seefloth, Uwe. Die Entstehung polypersonaler Paradigmen im Uralo-Sibirischen. Zentralasiatische Studien. 2000, 30: 163–191. 
  • Künnap, A. 1999. Indo-European-Uralic-Siberian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Contacts. Tartu, Estonia: University of Tartu, Division of Uralic Langu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