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儲號鐵甲艦
王儲號於1876年
| |
概況 | |
---|---|
使用者 | |
前級 | 腓特烈·卡爾號鐵甲艦 |
次級 | 威廉國王號鐵甲艦 |
歷史 | |
德意志帝國 | |
船名 | 王儲號 |
艦名出處 | 時任儲君的德意志皇帝腓特烈三世 |
建造方 | 英國倫敦薩穆達兄弟船廠 |
鋪設龍骨 | 1866年 |
下水日期 | 1867年5月6日 |
入役日期 | 1867年9月19日 |
結局 | 1921年拆解報廢 |
技術數據 | |
排水量 |
|
船長 | 89.44米 |
型寬 | 15.20米 |
吃水 | 7.85米 |
動力輸出 | 4500匹公制馬力 |
動力來源 | 單軸單脹蒸汽機 |
帆索方案 | 全帆裝船 |
船速 | 13.5節 |
續航力 | 3200海里以10節 |
乘員 | 33名軍官、508名水兵 |
武器裝備 | |
裝甲 | 裝甲帶: 76-124毫米 |
陛下之艦王儲號(德語:SMS Kronprinz[註 1])是普魯士海軍暨北德意志聯邦海軍和德意志帝國海軍麾下的一艘獨級鐵甲巡防艦,以時任儲君的德意志皇帝腓特烈三世命名。艦隻自1866年開始在倫敦的薩穆達兄弟船廠架設龍骨,1867年5月下水,至同年9月完工,成為第一艘投入當時新成立的北德意志聯邦海軍服役的大型鐵甲艦。這也是繼阿米尼烏斯號、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和腓特烈·卡爾號之後,普魯士海軍訂購的第四艘鐵甲艦。它裝備有十六門210毫米口徑箍炮作為主炮;在運用生涯後期則增加了一些小型火炮。
1870年至1871年的普法戰爭期間,王儲號發揮的作用有限。由於該艦連同陣中的另外兩艘鐵甲艦均遭遇發動機故障,阻礙了它們執行對抗法國封鎖的任務。王儲號僅參加了兩次行動,但兩次都未能形成交戰。它在隨後的帝國海軍服役,包括一度用於地中海地區的外交任務,直至1901年被改裝成一艘鍋爐艙人員的訓練船。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前,王儲號都擔任此職能,並最終於1921年拆解報廢。
發展及建造
[編輯]隨着19世紀上半葉轟擊炮的發明和艦炮的進一步發展,舊式的風帆戰艦逐漸失去其作用。在那之前,它們很難被炮火擊沉。然而隨着新炮彈的應用,可能會使木製船體遭到嚴重破壞,因此有必要保護艦隻免受現代彈丸的傷害。[1]在克里米亞戰爭期間,高爆彈於錫諾普海戰中對艦隻的影響已顯而易見,而法國人的鐵質浮動炮台於金布恩海戰中則起到了良好的保護作用。[2]
鐵甲艦是當時的最新發展,遠洋軍艦的唯一選擇是鐵甲巡防艦,它以傳統帆船為基礎,在舷側裝有炮台。這類鐵甲艦的建造始於1860年代初,分別為法國的光榮號和英國的勇士號;而隨着鐵甲艦在美國南北戰爭中首次應用,致使實力日漸壯大的普魯士海軍也提出要擁有自己的鐵甲艦。[3]為此,它們於1863年向倫敦的薩穆達兄弟船廠訂購了淺水重炮艦阿米尼烏斯號,並於1865年交付。[4]同年,普魯士人還向法國購入了撞角艦|阿達爾貝特親王號,但事實證明用處不大。[5]艦隊的進一步擴充是必要的,因為海軍為數不多的既有艦隻無法保衛普魯士海岸。[6]由於新興的鐵甲艦要優於較舊的無防護艦隻,這也可能扭轉波羅的海地區——尤其是與丹麥海軍之間的競爭局勢。甚至在與更高實力的艦隊作戰中,包括阿布雷希特·馮·羅恩在內的軍方將領也期望鐵甲艦能夠抵禦敵人登陸德國海岸,至少能暫時打破封鎖。[7]1865年,普魯士政府就艦隊計劃提交至議會進行表決。其原本的設想是增加預算以購入更多的鐵甲艦,但遭到否決。[8]為此,海軍只得繞過議會尋求國王支持,後者遂7月4日頒佈法令通過預算案,其中包括750000塔勒用於建造鐵甲艦。有了這些資金,海軍部初步計劃購買兩艘鐵甲巡防艦。[9]它們傾向於在海外建造,因為本土造船廠似乎缺乏經驗。於是在1866年1月9日,一艘剛剛開始在法國架設龍骨的鐵甲艦即被購入,後來作為腓特烈·卡爾號服役。[10][11]
第二艘艦,即後來的王儲號,是普魯士海軍於1866年1月13日向倫敦狗島的薩穆達兄弟船廠所訂購。它是根據英國船舶工程師愛德華·詹姆斯·里德的方案、以防衛級和赫克托耳級為藍本,[12]設計為船腰炮房艦樣式。[13]儘管這與法國建造的腓特烈·卡爾號的方案十分相似,並且它們在當時的媒體中也被視為姊妹艦,[14]但事實上兩艘艦都是獨級艦。[15]薩穆達兄弟船廠於1866年2月1日為新艦架設龍骨,至1867年5月6日下水。在下水儀式上,由時任普魯士駐英公使阿布雷希特·馮·貝恩斯托爾夫發表演說,並由其夫人主持為艦隻命名。[6] 早在1867年1月10日,普魯士當局便已確定以腓特烈·威廉王儲的頭銜作為該艦的名稱。下水僅三個月後,造船廠即於8月6日開始進行試航,普魯士海軍部的官員也有出席。同年9月19日,王儲號從船廠移交,並正式入役,成為德國海軍的第一艘大型鐵甲艦。[16][13]
技術裝備
[編輯]整體特徵及推進裝置
[編輯]王儲號的水線長度和全長分別為88.20米和89.44米,舷寬為15.20米,有7.85米的前吃水和7.45米的後吃水。[15]其設計排水量為5767噸、滿載排水量則達6760噸。它的船體是由橫向和縱向的鐵框架構成,共劃分為九個水密艙室和一個占艦隻長度比重為43%的雙層船底。[17]船體形狀在後部飽滿而圓潤,其中螺旋槳和方向舵是通過艦艉寬敞的上部結構得到保護;艏柱以全高度向外彎曲,其曲率開始明顯高於同時代的鐵甲艦。[18]普魯士海軍認為王儲號是一艘出色的海船;其應舵靈敏,但轉彎半徑較大。操舵是以平衡舵控制,而這種設計直至1863年才被英國皇家海軍引入。[19]它的標準船員編制為33名軍官及508名水兵。王儲號還搭載有一些小型艦載艇,包括1艘轉運船、2艘機動艇、1艘大舢板、2艘短桅帆船、2艘高低桅帆船以及1艘小划艇。[16]
王儲號由格林尼治約翰·佩恩及子生產的單台臥式兩缸單脹蒸汽機提供動力,[18]用以驅動一副直徑為6.5米的雙葉螺旋槳。[17]八台燃煤火管鍋爐各設四個爐膛,總加熱面積為1688平方米。它們被分入兩個鍋爐艙、每個鍋爐艙都擁有獨立的煙囪。鍋爐以以2標準大氣壓(200千帕斯卡)的壓力向發動機輸送蒸汽。推進裝置設計的額定功率為4,500匹公制馬力(4,400匹指示馬力),最高速度為13.5節(25.0公里每小時)。[17]但在實際試驗中,王儲號均超過了這兩項指標,達到4,870匹公制馬力(4,800匹指示馬力)和14.7節(27.2公里每小時)。在1883-1891年間,威廉港帝國船廠為艦隻更新了鍋爐裝置。[20]在不改變推進系統和其它性能的前提下,總加熱面積增加至1778平方米。王儲號可貯存646噸燃煤,能夠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續航3,200海里(5,900公里)或以14節(26公里每小時)續航1,730海里(3,200公里)。[15][16]
作為三桅帆船,王儲號在竣工時還配備有總表面積為1980平方米的全帆船具作為蒸汽動力的補充。[17]其桅杆為空心鐵杆,並可同時用作艦隻內部的通風器;下桁則由鋼板製成。[14]但在服役過程中,桅杆進行了縮短,帆具總面積減少為1409平方米。艦隻的兩具煙囪為可伸縮式,以免妨礙風帆航行。[17]
艦隻於1880年代初增配了電氣裝置,其中包括三台輸出功率為30千瓦的發電機,它們是以65伏特的電壓運行。[17]
武器及裝甲
[編輯]竣工時,王儲號裝備有三十二門72磅膛線炮作為主炮。交付德國後,它們被替換為克虜伯生產的兩門210毫米22倍徑箍炮和十四門210毫米19倍徑箍炮。其中22倍徑炮可降低至-5°俯角和提升至13°仰角,射程為5900米;短管的19倍徑炮有更大的高程範圍,從-8°至14.5°,但其的炮口初速較低,射程也相應地縮短為5200米。兩種火炮均使用相同的炮彈,共計可提供1656發彈藥。[17]十四門19倍徑炮安裝在艦舯的一個中央炮台內,每邊舷側各設七門。22倍徑炮則是作為追擊炮而佈置在艏、艉兩端。[16]
在運用生涯的後期,王儲號還安裝了六挺37毫米機炮,以及五具直徑為350毫米的魚雷發射管:其中兩具置於艦艏、兩具置於每邊舷側、一具置於艦艉左舷。它們均被安裝在水線之上,合共配備12枚魚雷。[16]另一種武器是艦艏的撞角,這在當時的鐵甲艦中十分流行。王儲號的樣式是被一層鋼板蒙皮所覆蓋,並以艏斜桅作支撐。因此,其撞角不如同期建造的腓特烈·卡爾號明顯。[11]
艦隻配備有鍛鐵裝甲,這是由約翰·布朗設在謝菲爾德的阿特拉斯煉鐵廠所生產,並背襯以厚柚木。[18]其水線裝甲帶的鐵組件高度從水線下方約1.83米處直至主甲板,厚度從艦艉的76毫米到艦舯的124毫米和艦艏的114毫米不等。[11]整條裝甲帶都以254毫米厚的柚木作襯墊。裝甲帶上方是一層長度為36.88米的鐵質列板,厚度從114毫米到121毫米不等,再墊以254毫米的柚木,用於保護舷炮台。炮台頂部為9毫米厚的鐵板,目的是擋開從艦隻一側掠過的炮彈或爆炸碎片。司令塔也受到裝甲保護;其側邊是50毫米厚的斜板,頂部則有30毫米厚。從1885年至1897年間,王儲號還配備了魚雷防護網,旨在保護艦隻在駐泊時免受魚雷的襲擊。[16]
服役歷史
[編輯]王儲號交付後,其船員是分別搭乘巡防艦赫塔號和美杜莎號至樸茨茅夫後才經陸路稍晚抵達倫敦。[21]艦隻於1867年10月24日離開船廠前往基爾,並於四天後抵達。期間它在一場風暴中失去了主桅杆,因此當10月28日抵達基爾後,艦隻立即進入船塢進行整修;除桅杆得到修復外,艦載武器也從原始配置中改變了。[22]王儲號後續的調校和舾裝工作一直持續至1869年春——與腓特烈·卡爾號一樣,由於新普魯士的火炮和炮架問題,艦隻的完工被大大延誤了。[13]艦載武器原本是選用克賴納(Kreiner)式炮閂,但在1867-1868年間的一系列測試中被證明容易失效。為此,它們被替換成克虜伯炮,使王儲號的重新入役被推遲到1869年5月11日。 [21]
北德意志邦聯海軍時期
[編輯]入役後,王儲號自1869年8月起即被編入海軍中將愛德華多·馮·雅赫曼麾下的鐵甲訓練分艦隊(即公海艦隊的雛形),其陣中還包括有旗艦威廉國王號、腓特烈·卡爾號,以及通報艦普魯士之鷹號。8月8日,王儲號開赴英國,在當地的船塢內對艦底的生物附着進行清除。8月30日,它在基爾再次與分艦隊集結,並連同巡防艦尼俄伯號巡防艦、訓練艦赫拉號和穆斯奎托號、通報艦蟋蟀號、以及炮艦獨眼巨人號和蠍子號一起,在波羅的海參加了由普魯士親王阿達爾貝特指揮的訓練演習,直至9月2日。分艦隊於9月10日解散,[23]王儲號也隨之於9月25日停用。[13]
王儲號的下一個活動期於1870年4月30日開啟,以籌備跟隨分艦隊出訪英國。然而在前往英國的途中,儘管有丹麥籍領航員跟艦,腓特烈·卡爾號還是於5月17日在大帶海峽的朗厄蘭島附近擱淺。該艦能夠利用小錨自行鬆脫,但因螺旋槳嚴重受損而無法操控,必須由王儲號和獨眼巨人號共同拖曳回基爾。[13]由於德國不具備相應的維修能力,王儲號只得親自再將該艦拖至普利茅夫,並於6月2日抵達。當腓特烈·卡爾號進入船塢期間,王儲號繼續前往普利茅夫,以接收此前已收購的原英國風帆戰艦聲望號。[24]6月19日,威廉國王號、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和尚未完全修復的腓特烈·卡爾號也來到港口,與三天前抵達的炮艦海豚號會合。[25]聲望號和海豚號於6月22日啟程返回基爾。由鐵甲艦構成的訓練分艦隊則於7月1日正式組建,它們最初留在普利茅夫,因為威廉國王號在穿越北海的航行中遭遇了機械故障,不得不進行維修。[26]分艦隊於7月10日離開普利茅夫,向大西洋進發。與此同時,由於在霍亨索倫候選人爭奪空缺的西班牙王位一事上,普魯士與法國的緊張關係此刻已達到危機點,即將與法國開戰的傳言也愈演愈烈。為此,阿達爾貝特親王號被分遣至達特茅斯,以便隨時從德國駐英大使館了解事態發展。分艦隊從英倫海峽的西口折返,並於13日重新接上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後者帶來了普魯士政府關於戰爭的正式警告,分艦隊遂迅速返回本土,並於7月16日抵達威廉港。[27]在穿越北海的過程中,由於阿達爾貝特親王號無法跟上部隊的航速,需要由王儲號拖曳行進。[28][29]
普法戰爭
[編輯]1870年7月16日,即訓練分艦隊返抵德國的三天後,法國便藉以埃姆斯密電向普魯士宣戰、並引發普法戰爭。規模上遠遜於對手的普魯士海軍對法國海軍實施的海上封鎖採取防禦姿態,既有軍艦被分別部署至北海和波羅的海的不同地點。[29][30]王儲號、腓特烈·卡爾號和威廉國王號駐紮在外亞德,但其中只有王儲號可以完全投入戰鬥。[31]儘管法國海軍優勢巨大,但法國人在戰前沒有制定充分的計劃來攻擊普魯士的海軍設施,並且得出結論認為只有在丹麥的幫助下才有可能奏效,而丹麥的援助幾乎是不可能的。[30]
8月5日,在收到有兩艘法國鐵甲艦在北海沿丹麥航線航行的錯誤情報後,雅赫曼遂率其鐵甲分艦隊出擊出擊直抵利姆海峽,但並未遇到任何敵艦。幾天後,法國地中海艦隊在海軍中將馬丁·富里雄的指揮下出現在德意志灣。富里雄的編隊由八艘鐵甲艦、四艘無裝甲巡防艦和若干通報艦組成,它們在德國沿岸游弋,並於8月12日正式宣佈封鎖。[32]應在當日出擊的德國軍艦並未按計劃實施,因為它們的艦長——路德維希·馮·亨克(威廉國王號)、古斯塔夫·克拉特(腓特烈·卡爾號)和賴因霍爾德·馮·維爾納(王儲號),均反對雅赫曼進攻實力佔優的法國部隊。[33]結果,只得由維爾納率王儲號多次出動,獨力執行反封鎖任務,但沒有發生任何重大衝突。[32]9月11日,鐵甲分艦隊又向黑爾戈蘭島出擊,但同樣未能找到法國艦隻。這是由於德國人沒有留意到對方已於前一天結束了封鎖,並撤回至瑟堡。[34]儘管如此,德國艦隻仍然在外亞德待命。[35]
12月中旬,王儲號被轉移至威廉港,在旱塢進行地板清潔和機件維修。這項工作於1871年1月中完成。在維爾納的建議下,王儲號受命攻擊瑟堡。該艦的任務應是摧毀當地的船閘、以撞角擊沉駐泊在港口的艦隻並炮擊岸防工事。[13]行動日期擬定為2月3日。然而,停戰的消息也在那一天傳達至威廉港,針對瑟堡的行動就此取消。[36]王儲號在戰爭期間的最後一項任務是1871年3月27日,當時它在格呂克施塔特附近負責監督押運總共約20000名法國戰俘。[37]在此期間,隨着德意志帝國的建立,德意志帝國海軍也在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的授命下誕生。[38]
帝國海軍時期
[編輯]在1870年代,訓練分艦隊通常僅於夏季服役,至冬季則轉入預備役,僅餘一至兩艘鐵甲艦維持在役,但也都會精簡船員編制以用作警備船。1871年4月30日,王儲號離開原駐泊地威廉港,前往基爾。從那裏,艦隻繼續駛向但澤,將風帆巡防艦忒提斯號拖曳回基爾。類似的行動也發生同年6月,當時王儲號與獨眼巨人號和普魯士之鷹號合力,將一個浮船塢從斯維內明德拖至基爾。8月23日,艦隻暫時停用。[37]
將近四個月後,即1871年12月19日,王儲號重新入役。[39]它本應與巡防艦伊利沙伯號、菲內塔號、瞪羚號和奧古斯塔號,炮艦信天翁號和彗星號,以及雅赫曼將軍的旗艦腓特烈·卡爾號一同奔赴巴西,以期對巴西政府施加外交壓力。這是由於巴西拒絕釋放於1871年10月在里約熱內盧參與鬥毆的德艦寧芙號水兵。但隨着巴西滿足德國人的要求後,德國政府放棄了這項行動。[40]王儲號遂於1872年1月22日停用。為了使艦隻在有需求時可迅速投入使用,王儲號仍然保留了小部分固定船員,但他們並非駐紮在艦上,而是在陸地宿營。這種需求發生在1873年11月,當時德國軍艦被派遣至西班牙沿岸。王儲號將馳援當地的部署,因此需要為重新運行作準備。但最終此項任務沒有使用鐵甲艦。[37]
王儲號的下一個役期自1874年5月19日開始。它於這年擔任訓練分艦隊司令、海軍少將路德維希·馮·亨克的旗艦,陣中的僚艦還包括有阿里阿德涅號、腓特烈·卡爾號和信天翁號。這些艦隻最初是單獨訓練,自6月6日起又進行部隊訓練。6月28日,分艦隊啟程前往大西洋,以測試這些艦隻的遠洋能力。期間它們還代表腓特烈·威廉皇儲夫婦造訪了懷特島。由於一名德國戰地記者在巴斯克地區被槍殺,根據宰相奧托·馮·俾斯麥的意願,分艦隊應立即駛向巴斯克沿岸並展示德國國旗。然而,時任帝國海軍部部長的阿爾布雷希特·馮·施托施卻命令該部隊返回本土,並於7月29日抵達基爾。[20]只有信天翁號被派往西班牙,其在分艦隊中的位置則由蟋蟀號所取代。8月,分艦隊在波羅的海展開訓練巡航,然後解散,王儲也隨即於10月13日在威廉港停用。[37]
1875年,王儲號再次成為訓練分艦隊的一員,但旗艦一職則由威廉國王號接任。訓練自6月3日起開始在波羅的海西部展開,其後又移師至但澤灣進行。[41]在斯維內明德,王儲號的艦長、海軍上校保羅·格拉波(Paul Grapow)於7月25日因心臟病發而身故。[37]分艦隊於8月返回基爾,並與其它艦艇一同接受了德皇威廉一世的檢閱。[41]至10月15日,王儲號的任期結束。[39]
1876年的運用自5月1日開啟,王儲號同樣被編入訓練分艦隊服役。繼4月爆發起義和5月6日德、法領事在薩洛尼卡遇刺身亡後,鄂圖曼帝國的動盪局勢促使德國與其於5月15日簽署《柏林備忘錄》,就維護鄂圖曼帝國的領土完整達成協議,俄國、奧匈帝國、法國和意大利也加入了這一協定。為此,俾斯麥要求將鐵甲分艦隊派往地中海。5月22日,在海軍少將卡爾·費迪南德·巴奇的率領下,王儲號連同腓特烈·卡爾號、皇帝號、德國號以及通報艦波美恩號一起從威廉港出發。在行經普利茅夫、直布羅陀和瓦勒他之後,這些艦隻於6月25日抵達薩洛尼卡,《柏林備忘錄》的所有簽署國以及英國部隊的艦隻都在那裏集結。暴力威脅平息後,兩艘皇帝級鐵甲艦於8月23日啟程返回本土;[42]而王儲號和腓特烈·卡爾號則繼續留在地中海,[43]直至12月20日才展開歸國之旅。[37]期間於1877年1月30日傍晚,王儲號在德意志灣遭遇了一場大型風暴。在北海的巨浪中,該艦不斷縱搖,導致大量海水湧入艙內,並失去了一艘艦載短桅帆船和吊臂。[44]1月31日,王儲號抵達威廉港,在當地維修直至1877年秋。[37]
王儲號一直在等待1878年重返入役,但隨着全新的鐵甲艦大選帝侯號於5月31日與威廉國王號的一次意外碰撞而沉沒後,當年的全部演習日程均被取消。[37]當訓練分艦隊於翌年5月重新組建後,王儲號才得以恢復服役。它於1881年和1882年夏天也有運用,同樣是作為訓練分艦隊的成員,而這些演習均未發生任何特別事件。在1883年的訓練期間,新任海軍部部長、海軍中將列奧·馮·卡普里維首次檢閱了分艦隊。[45][46]此外,王儲號也是首次搭載魚雷進行訓練。[43]演習結束後,該艦於1883年9月27日被轉移至預備役。[39]
1887年6月,王儲號參加了連接波羅的海和北海的威廉皇帝運河的開鑿儀式。[47]1891年10月1日,王儲號最後一次作為現役軍艦運用。不同於往年的做法,訓練分艦隊於當年秋季並未解散,而是在冬季繼續服役。它們在冬季展開了前往蘇格蘭和挪威的訓練巡航。[20]在1892年8月和9月的演習中,帝國海軍採用了由阿爾弗雷德·馮·鐵必制開發的新艦隊戰術,共有19艘艦隻和28艘魚雷艇參與其中。[48]王儲號一直維持在役狀態至1892年10月4日,繼而在威廉港最後一次退役。[20]
後續運用
[編輯]根據德皇威廉二世的命令,王儲號應於1894年與腓特烈·卡爾號一同售予日耳曼尼亞船廠,並由後者進行現代化改造,然後再轉售至中國。所得收益將用於建造巡洋艦。然而,必要的審批程序在帝國議會卻難以得到通過,因為時值中日甲午戰爭期間,並不適宜向交戰國提供軍備。另一方面,隨着克虜伯滲碳裝甲以及更現代化的火炮和推進裝置的發展,兩艘艦已顯完全過時。即便進行現代化改造、即便對於東亞而言,它們仍然太慢。因此,該項目未獲得批准。[20]
在接下來的幾年中,王儲號都未能得到運用,繼而於1901年8月22日正式從海軍序列中除籍。隨後,艦隻的推進裝置進行了徹底檢修,並拆除了八台佩恩鍋爐;其原有位置上則安裝了兩台迪爾和兩台桑尼克羅夫特鍋爐。經過相應的改裝後,該艦自1902年8月1日開始在基爾擔任供機械工及鍋爐工訓練使用的廢船。[11][20]1921年10月3日,波恩的一家公司最終以5000000紙馬克的價格購入王儲號,隨後移送至倫茨堡拆解報廢。[17][16]
腳註
[編輯]- 註釋
- 引用
- ^ Breyer,第29頁.
- ^ Breyer,第31頁.
- ^ Kroschel & Evers,第8頁.
- ^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 1,第261頁.
- ^ Gröner & Jung & Maass,第24頁.
- ^ 6.0 6.1 Illustrirte Zeitung 1248,第369頁.
- ^ Schulze-Wegener,第27頁.
- ^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 1,第55頁.
- ^ Dodson,第17頁.
- ^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 3,第105頁.
- ^ 11.0 11.1 11.2 11.3 Gardiner,第243頁.
- ^ Dodson,第17–18頁.
- ^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 5,第164頁.
- ^ 14.0 14.1 Illustrirte Zeitung 1290,第198頁.
- ^ 15.0 15.1 15.2 Gröner & Jung & Maass,第25頁.
- ^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Gröner,第3頁.
-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Gröner & Jung & Maass,第26頁.
- ^ 18.0 18.1 18.2 Kronenfels,第80–82頁.
- ^ White,第630頁.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 5,第166頁.
- ^ 21.0 21.1 Dodson,第18頁.
- ^ Pollock,第421頁.
- ^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 5,第114頁.
- ^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 3,第106頁.
- ^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 2,第222頁.
- ^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 5,第115頁.
- ^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 5,第116頁.
- ^ Dodson,第21頁.
- ^ 29.0 29.1 Wilson,第273頁.
- ^ 30.0 30.1 Sondhaus,第101頁.
- ^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 5,第117頁.
- ^ 32.0 32.1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 5,第120頁.
- ^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 5,第134頁.
- ^ Sondhaus,第102頁.
- ^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 5,第121頁.
- ^ Dodson,第22頁.
- ^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 5,第165頁.
- ^ Kroschel & Evers,第9頁.
- ^ 39.0 39.1 39.2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 5,第163頁.
- ^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 3,第107頁.
- ^ 41.0 41.1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 5,第125頁.
- ^ Dodson,第25頁.
- ^ 43.0 43.1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 4,第233頁.
- ^ Illustrirte Zeitung 1877.
- ^ Dodson,第26–27, 30頁.
- ^ Gottschall,第98頁.
- ^ Dodson,第32頁.
- ^ Hildebrand & Röhr & Steinmetz 2,第22頁.
參考資料
[編輯]- Breyer, Siegfried. Schlachtschiffe und Schlachtkreuzer 1905–1970. Herrsching: Pawlak. 1988. ISBN 3-88199-474-2.
- Kroschel, Günter; Evers, August-Ludwig. Die deutsche Flotte 1848–1945. Geschichte des deutschen Kriegsschiffbaus in 437 Bildern 5. Wilhelmshaven: Lohse-Eissing. 1973. ISBN 3-920602-12-9.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1: Geschichtlicher Überblick. Schiffsbiographien von Adler bis Augusta.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0. ASIN B003VHSRKE.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3: Schiffsbiographien von Elbe bis Graudenz.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0. ASIN B003VHSRKE.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5: Schiffsbiographien von Kaiser bis Lütjens.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0. ASIN B003VHSRKE.
- Gröner, Erich; Jung, Dieter; Maass, Martin.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1815–1945. Band 1: Panzerschiffe, Linienschiffe, Schlachtschiffe, Flugzeugträger, Kreuzer, Kanonenboote. München: Bernard & Graefe. 1982. ISBN 3-7637-4800-8.
- Die preußische Panzerfregatte Kronprinz. Illustrirte Zeitung (Leipzig). 1867-06-01, (1248) [2021-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6).
- Die norddeutsche Panzerfregatte Kronprinz. Illustrirte Zeitung (Leipzig). 1868-03-21, (1290) [2021-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6).
- Die Panzerfregatte Kronprinz im Sturm. Illustrirte Zeitung (Leipzig). 1877-04-07.
- Schulze-Wegener, Guntram. Deutschland zur See. Illustrierte Marinegeschichte von den Anfängen bis heute 3. Hamburg / Berlin / Bonn: E. S. Mittler & Sohn. 2010. ISBN 978-3-8132-0920-4.
- Dodson, Aidan. The Kaiser's Battlefleet: German Capital Ships 1871–1918. Barnsley: Seaforth Publishing. 2016. ISBN 978-1-84832-229-5.
- von Kronenfels, J. F. Das schwimmende Flottenmaterial der Seemächte. Eine kurzgefasste Beschreibung der wichtigsten europäischen, amerikanischen und asiatischen Kriegsschiffe der neueren und neuesten Zeit. Wien / Pest / Leipzig: A. Hartleben's Verlag. 1881.
- White, William Henry. Handbuch für den Schiffbau. Leipzig: Verlag Arthur Felix. 1879.
- Gardiner, Robert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Greenwich: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ISBN 978-0-8317-0302-8.
- Gottschall, Terrell D. By Order of the Kaiser.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3. ISBN 978-1-55750-309-1.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Vol.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 Olivier, David H. German Naval Strategy, 1856–1888: Forerunners to Tirpitz. London: Frank Cass. 2004. ISBN 978-0-7146-5553-6.
- Pollock, Arthur W. A. Foreign Summary, part 3. United Service Magazine (London: Hurst and Blackett Publishers). 1869: 416–424 [2021-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3).
- Sondhaus, Lawrence. Naval warfare, 1815–1914. London: Routledge. 2001. ISBN 978-0-415-21478-0.
- Wilson, Herbert Wrigley. Ironclads in Action: A Sketch of Naval Warfare from 1855 to 1895. London: S. Low, Marston and company. 1896.
外部連結
[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王儲號鐵甲艦
- Die 王儲號於deutsche-schutzgebiete.d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