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白鹿洞 (廈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白鹿洞
白鹿洞舊景
表記
漢字 白鹿洞
白話字 Pe̍h-lo̍k-tōng
台語羅馬字Pe̍h-lo̍k-tōng
閩南拼音Béhlókdông

白鹿洞位於福建廈門市區東北隅的虎溪岩山後、玉屏山南面,可上溯至唐代明朝萬曆年間拓建,清代康熙44年(1704年)建白鹿洞寺並重修山洞。乾隆16年(1751年)曾拆除廟宇設玉屏書院,後又於道光至清末民初重修、擴建大觀樓等廟宇建築。近期在1988年集資修建成如今規模並對公眾開放[1]。白鹿洞內的泥塑白鹿是廈門為數不多的古代動物雕塑之一[2]。《廈門志》中記載:「白鹿洞左右多崩崖立石,中有亭樹掩映,舊建有大觀樓、宛在洞、接因亭。乾隆間又開拓六合洞、朝天洞、御山亭。」

建築和洞穴

[編輯]

白鹿洞寺的主要建築有三寶殿、大觀樓、御山亭及其他佛殿、僧舍等。寺廟的後堂供奉朱熹,在三寶殿後為紀念他重興江西白鹿洞書院而建有山洞,因洞內有栩栩如生的泥塑白鹿而得名。除此以外,還有六合洞、朝天洞和宛在洞等景觀。白鹿洞前本來有一個半月形小水池,引自後山岩石縫隙中的泉水,叫做「龍泉」,又稱「琮琤泉」,但現已無存。在每年的春末夏初時期,由於當地空氣濕度較大,水氣上升,石縫中便常常有煙霧湧出,被稱為「白鹿含煙」,是清朝評定的廈門八小景之一[3]

民間傳說

[編輯]

在一些民間傳說中,「白鹿含煙」被叫做「白露含冤」。這一傳說的內容是一個叫做蘇勇的男子在上山採藥時搭救了一隻白鹿,此白鹿為了報答救命之恩化為白露姑娘到蘇勇的草寮找他。恰好遇上蘇勇的母親送藥上山,誤會白露姑娘是前來偷藥的,姑娘遂含冤逃走。後來蘇勇尋遍山林卻找不到白鹿(白露)的蹤跡,只看到有一山洞中出現了一隻石制的白鹿,在陽光下口中騰起白煙,仿佛傾吐滿腹的冤氣一般[4]

在另外一些傳說中,白鹿洞的白鹿雕塑會吐米,吐出來的米剛剛夠廟裏的和尚吃,遇上節日吐的米也越多。有一個小和尚看白鹿還會吐米,心想把嘴敲大一點多吐點米,收起來留着日後遇到年荒的時候就有吃的了。於是第二天就拿個錘子去敲,結果把白鹿的嘴敲掉了一塊,從此以後,這只鹿不再吐米了,過後這和尚也挺後悔的。這就是說人不能貪心,有些東西夠用就行了,貪心反倒不好了[2]。在這一民間傳說的另外一些版本中,會吐米的是山洞中的小穴,而白鹿雕塑成為了和尚鑿壞小穴後的嫁禍對象[4]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白鹿洞寺. 廈門市佛教協會. [2009-03-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8). 
  2. ^ 2.0 2.1 吳詩池. 厦门考古与文物. 廈門: 鷺江出版社. 1996: 171. ISBN 7-80610-357-0. 
  3. ^ 白鹿洞. 廈門市旅遊局. [2009-03-17]. [永久失效連結]
  4. ^ 4.0 4.1 葉時榮. 厦门掌故. 廈門: 鷺江出版社. 1993: 101—102. ISBN 7-80533-9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