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陣營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8年9月5日) |
第三陣營(Third camp),又稱第三陣營社會主義(third camp socialism)或第三陣營托洛茨基主義(third camp Trotskyism),是社會主義的一個分支,旨在通過支持有組織的工人階級作為「第三陣營」來反對資本主義和斯大林主義。
這個詞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早期,針對的是兩個「帝國主義陣營」競相統治世界的想法:一個由聯合王國和法國領導,並得到美國支持;另一個由納粹德國領導,並得到法西斯意大利的支持。
詞源
[編輯]從1930年代以來,列夫·托洛茨基和他的美國追隨者占士·柏德烈·坎農將蘇聯描述為一個「墮落的工人國家」,儘管出現了類似強盜的統治階層——黨的官僚機構,但這種革命性的成果應該被捍衛。特洛茨基、坎農和他們的追隨者在為俄羅斯革命辯護的同時,敦促蘇聯工人階級自己進行反對斯大林主義的反官僚政治革命。
托洛茨基社會主義工人黨的持不同政見者,見證了約瑟夫·斯大林和阿道夫·希特拉在波蘭和蘇聯入侵波羅的海國家時的合作,他們認為蘇聯實際上已經成為一個新的社會組織,既不是資本主義的,也不是社會主義者。這一觀點的擁護者明確地支持馬克斯·沙赫特曼,並密切關注占士·伯納姆和般奴·里齊的著作,他們認為蘇聯的官僚集體主義政權實際上進入了旨在發動分裂世界的戰爭的兩大帝國主義「陣營」之一。 第一個帝國主義陣營據說是斯大林和蘇聯作為直接參與的盟友加入的,由納粹德國領導,包括最顯著的法西斯意大利。在最初的分析中,「第二帝國主義陣營」由英國和法國領導,得到美國的積極支持。
沙赫特曼和他的同伴主張建立一個廣泛的「第三陣營」,將世界上的工人和殖民地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反對德國-蘇聯-意大利和英國-美國-法國集團帝國主義的革命鬥爭。 沙特曼的結論是,蘇聯的政策是帝國主義的政策,對於國際工人階級來說,最好的結果將是蘇聯在軍事入侵過程中的失敗。相反,托洛茨基認為,蘇聯的失敗將加強資本主義,減少政治革命的可能性。[1]
隨着第二次世界大戰法西斯主義的消亡以及中歐和東歐蘇聯控制的政府的出現,「三個陣營」的概念被修改。現在,主要的帝國主義陣營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的主要力量——美國、英國和法國,而蘇聯被視為第二個帝國主義陣營。
沙赫特曼主義
[編輯]隨着時間的推移,沙赫特曼大力呼籲打倒擁護國家共產主義的共產主義國家所奉行的擴張主義(第二個陣營),漸漸右傾並轉而支持資本主義國家(第一個陣營)。這一立場促使正統托洛茨基主義團體把這種意識型態斥為反動的思想。而且,三個陣營分析的一些支持者也與沙赫特曼分裂,並繼續對不斷變化的世界局勢進行分析。
第三陣營理論的組織支持
[編輯]印度大會社會黨仍然採用第三陣營立場,使用「我們既不需要倫敦或柏林的統治,也不需要巴黎或羅馬的統治,同樣也不需要東京或莫斯科的統治」(1939年9月)。[2]
今天,第三陣營立場仍然有其支持者,包括爭取工人自由聯盟、新政治雜誌以及美國的一些馬克思主義多元化組織(包括美國民主社會主義者和美國社會黨)的部分成員。
該術語的其他用法
[編輯]最近,伊朗工人共產黨及其領導人哈米德·塔克瓦伊和馬里亞姆·納馬齊等,以及包括伊拉克左翼工人共產黨在內的團體,紛紛呼籲建立第三陣營,以反對美國軍國主義和伊斯蘭恐怖主義。 然而這與托洛茨基第三陣營理論無關,因為這兩個組織都不是托洛茨基主義者的背景。[來源請求]
另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坎農反對伯納姆和沙赫特曼的辯論被載入了《為無產階級黨派而鬥爭》一書。
- ^ Stanley, Sherman. India and the Third Camp. 1940 [2018-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5).
外部連結
[編輯]- 馬克斯·沙特曼,「蘇聯與世界大戰」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列夫·托洛茨基,「芬蘭活動的資產負債表」
- 皮埃爾·法蘭克,「在即將到來的戰爭壓力下,帝國主義召喚着"第三集中營」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托尼·克里夫,「馬克思主義與官僚集體主義理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