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紐鎮 (新南威爾斯州)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紐鎮
Newtown
紐鎮 京街和烟摩道的路口
紐鎮
京街和烟摩道的路口
紐鎮在新南威爾斯州的位置
紐鎮
紐鎮
坐標:33°53′51″S 151°10′49″E / 33.8975°S 151.1803°E / -33.8975; 151.1803
國家 澳洲
一級行政區新南威爾斯州
地方政府區域
建立1862年
面積
 • 總計1.9 平方公里(0.7 平方英里)
人口(2011年普查)[1]
 • 總計14,148人
 • 密度8,468.8人/平方公里(21,934人/平方英里)
郵政編碼2042
位置4公里(2.5英里)
(距悉尼中心商務區西南)
城市悉尼
州選區紐鎮英語Electoral district of Newtown
聯邦選區

紐鎮(英語:Newtown),又譯新鎮鳥湯[2]紐湯[3],是澳洲新南威爾斯州悉尼內西區的一個市區,位於悉尼中心商務區西南約4公里(2.5英里)處,由悉尼市以及馬利維議會(Marrickville Council)兩個地方政府行政區英語Local government in Australia共同管理。[4]

紐鎮的商業、娛樂活動中心集中於其主街——京街(King Street)。這條大街北起悉尼大學附近脊地隆起處,依自然地勢向南徐落沿伸,最南端與太子公路(Princes Highway)匯合。

在京街的紐鎮橋(Newtown Bridge)路口,有一條烟摩道(Enmore Road)分叉而出。它橫穿紐鎮火車站(Newtown Station)的鐵路線,通向烟摩城區。烟摩道與京街合計總長達9.1公里,街道兩側共有大約600間店面。紐鎮的中心購物路段,是自維多利亞後期與聯邦時期以來,澳洲最長、最完整的商業區。[5]當地媒體常將京街稱作「食街」,因為該處聚集了大量不同文化背景的咖啡館、酒吧與餐廳。[6]而在京街的周邊街道上,也可以找到不少咖啡館、餐廳和畫廊。

歷史

[編輯]

原住民歷史

[編輯]

紐鎮地區曾是依奧拉(Eora)民族、卡地哥(Cadigal)部落的領地。該民族分佈於悉尼港(Sydney Harbour)南部沿海地區,自東南的波塔尼灣(Botany Bay)至西部的必打甚(Petersham)。據沃特金·坦奇(Watkin Tench)評論稱,通過原著民的獨特管理方式證實,該地區的廣闊草原是袋鼠繁殖的理想場所。[7]

第一個以基督教葬禮下葬的原住民是一個名叫湯米(Tommy)的十一歲男孩,他因支氣管炎不治,死於悉尼醫院(Sydney Infirmary),後葬於金巴當公墓(Camperdown Cemetery)。他當時所葬的區域現已不在公墓圍牆之內。該公墓中還有一座於1944年落成的紀念碑,為了紀念另外三名埋葬於公墓內的原住民:摩哥(Mogo)、 威廉·佩里(William Perry)、范德琳娜·卡波瑞吉爾(Wandelina Cabrorigirel)。不過他們的墓穴現在已經無法辨認了。[8] 由於記錄原住民葬禮的文件手寫文字難以辨認,所以當他們的名字從這些原始文件中謄抄到紀念碑上時,出現了一個錯誤:原本的曼德琳娜(Mandelina)被記成了范德琳娜(Wandelina)(均為原住民語)。[9]

京街是紐鎮的主要交通幹線。據傳聞,這條路是原住民祖先們的主要西部路徑的分支,現在毗鄰百老匯街巴拉瑪打路,並且一直延伸到波塔尼灣的沿岸地區。[9]

19世紀

[編輯]
彩色明信片上的京街與紐鎮火車站(Newtown Station)(約1906年)

19世紀,紐鎮作為一個農業和住宅同時發展的區域發展起來。[10] 該鎮的名字源自於一個當地的雜貨鋪,在1832年由約翰和伊莉莎來波斯特(John & Eliza Webster)夫婦經營,當時的位置就在現今的紐鎮火車站附近。他們在店門口立起一塊招牌,寫着「新城鎮商店」。「新城鎮」(New Town)這一名字後來逐漸被「紐鎮」(Newtown)所取代。[11]

位於京街南部的紐鎮,在1794年到1799年之間,曾經是亞瑟·菲利普(Arthur Phillip)總督以及尼古拉斯·迪瓦恩(Nicholas Devine)總看守長轄下兩個地區的一部分。亞士堅胡(Erskineville)和麥當勞城(Macdonaldtown)的大部分地區也曾經是迪瓦恩的領地。在1827年,迪瓦恩90歲那年,該片地區被他管轄的一個罪犯販賣給了當時悉尼地區富有影響力的眾多權貴,譬如當時的市長。迪瓦恩的後代約翰·迪瓦恩(John Devine),一個伯明翰車身製造工,公然挑戰這份遺囑,但是被判為公開欺詐。「紐鎮驅逐案」因為迪瓦恩的一筆相當可觀的賠償金(數額不明),而最終被法庭宣判庭外和解,涉案土地被進一步分割成不同的房屋,現在已經演變為排屋、商店和工廠。[12]

紐鎮,1927年,工人們正在重新鋪設電車軌道

京街以北的部分區域,曾經屬於金巴當地區(Camperdown),現在被劃入紐鎮範圍。該地區被受封的威廉·布萊(William Bligh)命名,他將這塊土地轉送給他的女兒女婿,繼而自己在1810年返回英格蘭。在1848年,該地區被悉尼英國公墓教會公司(Sydney Church of England Cemetery Company)接收並且修建成為城市邊緣地區的公墓。[13] 與紐鎮的京街僅一街之隔的公墓,在該地區的生活中變得重要起來。在其1849到1868年的服務期間,共有15000悉尼人埋葬在這個公墓。[14]其中絕大多數是當時的貧民們,他們既沒有墓碑也沒有獨立的墓穴。特別是在尋麻疹的流行季節,甚至能有12人同埋一個墓穴的情況出現。[15]金巴當公墓(Camperdown Cemetery)保存至今,雖然規模縮小了不少,但是仍然留存了19世紀的風貌。守墓人的小屋、一顆歷史可追溯至1848年的無花果樹,以及同年種下的一些橡樹,都被保留了下來。這裏現在是紐鎮地區的主要綠地。埋葬在公墓的名流們有:勘探先鋒托馬斯·利文斯通·米歇爾爵士(Sir Thomas Livingstone Mitchell),艾德蒙·洛克伊爾少校(Major Edmund Lockyer),以及瑪麗·賈米森女士(約翰·賈米森爵士遺孀;賈米森爵士是殖民地的開拓者、醫生、憲法改革者以及「領土騎士」)。該公墓還埋葬了很多1857年鄧巴船難的遇難者。[16]

澳洲主要零售商之一,馬庫斯·克拉克(Marcus Clark),其總部曾設立於紐鎮

1845年,艾德蒙·布萊克特(Edmund Blacket)在史蒂芬街(Stephen Street)上建立了第一個聖公會教堂,位置就在現今的社區中心。隨後,一系列教堂相繼建立起來,包括1850年的聖約瑟夫羅馬天主教堂(St Joseph's Roman Catholic Church),京街上的衛理公會教堂(Methodist Church)(即現在的紐鎮教會(Newtown Mission)),教堂街(Church Street)上的洗禮會教堂(Baptist Church)。保存至今的聖史蒂芬聖公會教堂(St Stephen's Anglican Church)就是一個極好的維多利亞式哥特建築的例子,一如它的前身一樣,由布萊克特設計並且於1871年至1880年之間在公墓上建成。公墓與該教堂都被國民託管組織(National Trust)註冊為國家重要建築物。教堂中的米爾斯和斯坦班克牌(Mears and Stainbank)風琴在澳洲是第一無二的。而教堂中1874年的沃克父子牌(Walker and Sons)管風琴是新南威爾斯公認最好的風琴之一。[17]

1862年12月12日,紐鎮自治區被分割為三個管區——歐康納爾(O'Connell),金士頓(Kingston)以及恩莫爾,共涵蓋了480英畝(1.92平方公里)。在1893年,一項草案提議要將「南悉尼」重新命名(因為傑克遜港(Port Jackson,即悉尼港)以北的兩個自治區曾在三年前合併為北悉尼(North Sydney)),但是這一草案並未實施。[18]

房屋

[編輯]

雖然紐鎮的建築可追溯至更早時期,但其在19世紀末發展最為迅速。許多昔日的農場和其它大型樓盤被再分割或發展成為牆壁相連的房屋,普遍稱為「排屋」。由於它們大量採用維多利亞時期粉飾牆面、蕾絲花紋金屬陽台,以及裝飾品建築的風格,所以許多紐鎮街道看起來與其它知名的城區,如格利伯(Glebe)、帕丁頓(Paddington)和波梅茵(Balmain)等相似。

大約從1870年開始,紐鎮有很大一部分居民居住在相對最廉價的排屋里,其中大部分是「兩間上、兩間下」的格局,廚房在後面;有的排屋之間只有一牆相隔(僅一塊磚厚度),屋頂則毫無間隔,由住戶共享。[19] 數百棟這樣的排屋仍舊保持大致4米(13英尺)寬。投機開發商經常連續修建一整排這樣的小型住宅式排屋,並將路口轉角處的最後一間拓寬為正常比例的1.5倍,作為商業營業場所用房,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街頭小店」。在聯邦政府時期,單層排屋變得越來越普遍。

筒倉公寓(Silo apartment complex)

這種小型房屋的優勢標誌着大部分紐鎮居民中工薪階級的就業方向,他們之中有許多在市區或者當地小店、工廠、倉庫、磚廠,以及附近的艾利鐵路車間(Eveleigh Railway Workshops)工作。零售和服務業在此期間逐漸成為小鎮的主要經濟,其僱員、店主,及其他經商者共佔了紐鎮70%-75%的工作人口。[20] 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紐鎮繁榮發展,以至於1912年出版的《紐鎮市銀禧紀念》(Jubilee Souvenir of the Municipality of Newtown)將它稱作 「……悉尼周邊最為富有的郊區之一。」[21]

也一些更大型的房屋如氣勢雄偉的維多利亞風格府邸,以及在北紐鎮的布朗街(Brown Street)和南紐鎮的霍姆伍德(Holmwood)某些地區更大、更為時尚的多排排屋。在悉尼其它許多歷史悠久的地區,有一些最為宏偉和意義深遠的房屋。例如「厄斯金內別墅(Erskine Villa)」,以前位於亞士堅道(Erskineville Road),是亞士堅胡市區名字的由來,但已被拆除並重新分配物業。又如,另一大損失是在車站街(Station Street)的瑪麗·萊蓓(Mary Reibey)故居。新南威爾斯州住房管理部(NSW Department of Housing)在1964年將其買下,並於1967年拆除,取代而之的是一個公共房屋性質的公寓。只有萊蓓所僱用的奶牛場老闆那棟茅舍保存了下來,位於街道再下去一點點。[22]

紐鎮保存下來的19世紀住宅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向着北紐鎮沃倫波爾大街(Warren Ball Avenue)延伸的五層大廈,它既雄偉又高雅,而且面對着霍利斯公園(Hollis Park)。

自19世紀開始,紐鎮地區成為主要的商業和工業中心。京街發展成為一個興旺的零售區,不久,工廠、作坊、倉庫,以及各種類別和面積不一的商業與零售店鋪就星羅棋佈地坐落在紐鎮地區。一些主要的產業在19世紀末的大紐鎮時期建成,包括艾利鐵路車間(Eveleigh rail workshops), 位於北紐鎮—達林頓(Darlington)的艾斯爾果醬和蜜餞廠(IXL jam and preserves factory),聖彼得磚瓦廠(St Peters brickworks)和在金巴當(Camperdown)的弗勒陶器廠(Fowler Potteries)。

20世紀前葉

[編輯]
克拉戈麵粉廠(Crago Flour Mill

雖然紐鎮在19世紀末期開始繁榮,但是在20世紀上半葉,特別是在大蕭條時期,它像其它城郊區域(如格利伯(Glebe)、 帕丁頓(Paddington))一樣,面積日漸縮減。其原因是富裕的悉尼人更喜歡在更新、更著名的地區定居。在1949年,紐鎮被納入了悉尼市。

20世紀中葉

[編輯]

紐鎮原是一個相對繁榮的郊區,其遺蹟是眾多氣派的維多利亞風格豪宅。然而,紐鎮的許多地方已經逐漸變成工人階級的飛地,以20世紀為例,紐鎮是一個低收入、「藍領」市郊區域,經常被詆毀為貧民窟。在戰後時期,低廉的租金和房價吸引了歐洲來的新移民,紐鎮的人口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成為龐大的移民社區家園。[23]

在1968年,阿斯金國家自由黨(Askin State Liberal)政府提出了富有爭議的地方政府邊界再分配的提案,認為部分紐鎮應歸於馬利維議會所有。從70年代起,隨着戰後人口的增加,許多新興家庭和老年人搬到邊遠的郊區建造更大的房子,以致於相對廉價的排屋和別墅進入了租賃市場。由於靠近擴建的悉尼大學和悉尼中心商務區,且租金相對低廉,紐鎮在20世紀60和70年代開始吸引大學生。該地區成為學生在悉尼的分享住宿(share-households),咖啡館、酒吧和餐館的發展使之成為眾多年輕人的聖地。紐鎮獲得了波希米亞中心的聲譽,與此同時,同性戀人口也增長了。

20世紀末葉及21世紀前葉

[編輯]
紐鎮,洛德街(Lord Street)100—102號

20世紀80年代,大概是紐鎮最多樣化的時期,此時,廉價住房仍然存在。在20世紀90年代,許多歷史悠久的企業關閉,其中包括布倫南斯(Brennan’s)百貨公司——一個在19世紀建立的老式百貨商店,也是紐鎮在維多利亞商貿鼎盛時期的最後遺蹟之一。

典型的紐鎮排屋

許多房屋已經經過修復並保持了19世紀悉尼的建築風格。紐鎮北端(靠近悉尼大學和市區)被認為是較為富有聲望的,這部分地區的房價和租金往往高於像恩莫爾或者聖彼得(St Peters)那樣在南紐鎮的其它類似物業。像其它悉尼城區一樣——尤其顯著的如帕丁頓(Paddington)和格利伯(Glebe)——高檔化導致了另一個紐鎮人口的轉變。從20世紀70年代起,許多主要的工業和商業用地面積或是關閉或是遷出。京街許多商業用地,以前是多樓層的庫房,重建成如阿爾法樓(Alpha House)和貝塔樓(Beta House)那樣的配套公寓。在成為公寓之前,阿爾法樓(Alpha House)和貝塔樓(Beta House)是兩個藝術家倉庫,誕生了許多澳洲國內、國際的演藝公司和藝術家。其中一個公司,「在牆上的腿」(『Legs on the Wall』www.legsonthewall.com.au),是在貝塔樓(Beta House)創作的,由同名戲劇原作導演嘉里·德威爾(Kerry Dwyer)提議,而原作成員兼監製的布萊恩·基奧(Brian Keogh)則曾堅持把他的腿圍繞在陳舊的窗戶上伸展來作為日常儀式的一部分。

該地區其中一個最具意義且最為明顯的變化是筒倉公寓(Silo apartment complex)的重建,其佔地包括克拉戈麵粉廠(Crago Flour Mills)和前糧倉的部分面積,並在原有的紐鎮火車站所在地建成,位於車站街(Station Street)街尾。開發商並沒有拆除筒倉並蓋上新的建築物,而是重建了原有的大廈並增建了一系列圓形公寓空間,在底層構建了更為傳統型建築結構的公寓。

交通運輸

[編輯]

鐵路

[編輯]
紐鎮火車站(Newtown Station)

紐鎮火車站(Newtown Railway Station)屬於城鐵網絡(CityRail Network)的內西線(Inner West Line)。 該站於1855年運營,是悉尼至巴拉瑪打(Parramatta)鐵路線上的原四個中間站之一(另幾個為艾士菲(Ashfield),伯伍德(Burwood)和霍姆布斯(Homebush)),服務達每天10趟蒸汽火車之多。1878年,該站從站前街遷至到現在的位置:京街與恩莫爾路岔路口。

該火車站在使用功能設計上很不合理。因為目前該站建在京街地下的一個又窄又深的巷道里,致使站台低於街道水平面數米以下,只能通過一個陡峭的樓梯到達。 新南威爾斯州政府在2007年預算中,承諾撥款給該站進行升級改造[24],包括安裝電梯、新樓梯、遮雨棚、廁所和照明設施。

直到20世紀60年代悉尼的電車都被取消前,紐鎮一直是一個火車、電車中轉的主要樞紐,有一些電車線路途徑此站。但紐鎮的老電車廠(長期閒置,現在基本棄置)仍然佇立在火車站旁。

公交車

[編輯]

悉尼巴士公司(Sydney Buses)經營紐鎮的公交車。公交車服務取代了電車並沿襲了以前的路線編號(422路、426路、428路)並延續舊電車路線:沿京街及恩莫爾路,向內至市區,向外分別至天丕(Tempe),達利奇希爾(Dulwich Hill)和間打巴利(Canterbury)。從那時起添加了423路:從市區至金斯格羅夫(Kingsgrove),途徑紐鎮。還有352路,向東行駛途徑沙厘山班大匯(Bondi Junction),還有370路,向北至悉尼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和賴卡(Leichhardt),東南至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和庫吉(Coogee)。

教育

[編輯]

在20世紀90年代,紐鎮中學(Newtown High School)經新南威爾斯州技術與繼續教育學院(NSW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選定為一個新的專業表演藝術高中的地點,將傳統教育學科和音樂、戲劇表演教育相結合。這所學校現更名為紐鎮表演藝術公立中學(Newtown High School of the Performing Arts)。

此地區小學和幼兒園包括:

  • 紐鎮公立學校(Newtown Public School)
  • 北紐鎮公立學校(Newtown North Public School)
  • 澳洲街幼兒園(Australia Street Infants School)
  • 凱姆丹威爾公立學校(Camdenville Public School)
  • 聖若瑟書院(St Joseph's College)(已廢止)

地標性建築

[編輯]

酒吧

[編輯]

就工商業歷史來說,紐鎮地區一直有很多酒吧,其中包括一些維多利亞晚期的建築,以及一些具有20世紀中期的裝飾藝術風格。2000年7月,歷史學家克里斯·米德(Chrys Meader)將「馬爾堡(The Marlborough)」 稱為「紐鎮入口」。該建築坐落於京街和米森登路(Missenden Road)寬闊的交叉路口,因其外表的藝術牆磚已經全部脫落,並且上半部分嚴重損毀,而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此後,為阻止損毀進一步惡化,而產生了向委員會的抗議。

特羅卡德羅(Trocadero)

[編輯]
2007年修復後的特洛卡迪羅舞廳(The Trocadero)

近年來,紐鎮的主要建築保護工程之一,是修復京街北的得特羅卡德羅舞廳(Trocadero Dance Hall)。這家大型娛樂場所於1889年開業,是悉尼現存的最後幾所19世紀的舞廳之一。 多年來,它曾經發揮多項功能:舞廳,溜冰場,電影院,拳擊和雜耍表演場地,自行車廠和機車車身廠。

自1920年起,它為格雷斯兄弟零售公司(Grace Brothers Retail Company)所有,一些區域被作為商店或住宅出租。建筑北側店面中,有一家擁有多年歷史的「莫瑞斯氏黎巴嫩餐廳(Maurice's Lebanese Restaurant)」,約翰·甘迺迪(John Kennedy)的名曲《身處國王街我便是國王》(On King St I'm A King)中就提到了這家餐廳加以紀念。1974年,該建築被摩爾神學院(Moore Theological College,下同)買下,1981至1994年間為康·德里斯(Con Dellis)二手家具店,但那之後再也無人租用。 幸運的是,2005—2006年間,摩爾神學院通過一項獲得支持的修復計劃,還原了這座傑出的19世紀建築,包括其精心設計的佛蘭德風格(Flemish-style)門面,恢復了其昔日的光彩。[25]

伯蘭大廳(Burland Hall)

[編輯]

一個經歷了20世紀諸多變化的紐鎮地標就是京街的前伯蘭社區大廳(Burland Community Hall,下同)。[26] 20世紀早期,該位置為原中心劇院(Hub Theatre,下同)佔用。[27][28]自20世紀中葉,它被一個裝飾藝術風格的電影院佔用,該影院由霍伊特(Hoyts)院線經營。20世紀60年代中期,該影院改建為一個社區大廳,在1965年更名為伯蘭社區大廳。[29]多年來作為社區活動場所,諸如舞會、音樂會、電影放映、會議、聚會、婚宴和社區集市。1986年,該建築上層由悉尼市立圖書館(City of Sydney Library)紐鎮分館接管,由於預算限制而遵循馬利維議會的決議關閉其紐鎮圖書分館。1995年,圖書館搬遷至新場所:近布朗街(Brown Street)的前救世軍大教堂(Salvation Army Citadel),而伯蘭大廳改建為辦公室和零售場所。[30]

中心劇院(Hub Theatre)

[編輯]

最顯著的本地地標之一就是紐鎮火車站對面,毗鄰舊紐鎮鎮公所(Newtown Town Hall)的中心劇院。原中心劇院位於京街222號,隨後遷移到目前的位置:早先這裏是個雜耍劇場。1930年改為電影院。自20世紀70年代初起,伴隨着澳洲審查法律的放寬,被用來放映色情電影和舞台直播「成人」節目,包括長期演出的《法國小女傭》(Little French Maid)。 20世紀90年代早期,該中心作為「色情」場所被關閉,從那以來大部分時間閒置;鄧迪(Dendy)連鎖的老闆試圖保留其作為紐鎮電影院,但並未成功。最近,中心作為現場喜劇和其它該類表演的主場,重現昔日的繁華景象。[31]

文化

[編輯]

現場音樂

[編輯]
新劇院(New Theatre)

自19世紀末以來,紐鎮一直是現場娛樂表演的中心。在20世紀80年代,該區的大量酒吧為現場音樂的蓬勃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其中最知名的當屬京街的山多利根酒吧(The Sandringham,下同)。這一時期中脫穎而出的澳洲樂隊中,最廣為人知的一支便是「惠特拉姆樂隊」(The Whitlams),他們曾在「山多」(山多里根酒吧的暱稱)駐唱多年。80年代中期,音樂人約翰·甘迺迪(John Kennedy)曾專門創作一支樂曲向紐鎮區(Newtown)致敬;在他的這首單曲《身處國王街我便是國王》(On King St I'm A King)中,歌詞提及了紐鎮許多著名地標建築以及知名人士,例如「鋼絲人」(當地一個以收集鋼絲、鋼製曬衣鈎著稱的奇人)、莫瑞斯氏黎巴嫩餐廳,以及寇氏「新世界」超市(現已改建為鄧迪電影院(Dendy Cinema))。

在整個90年代,紐鎮被認為是獨立搖滾(indie rock)的中心,不僅居住着大量的音樂家,還擁有位數不少的現場表演場所。九十年代末屈指可數的熱門場所包括:高德曼(又稱紐鎮退伍軍人俱樂部)(Goldmans / Newtown RSL)、環球(The Globe)、反響(Feedback),以及山多利根酒吧。這些場所無一例外都於90年代末相繼歇業。其中,紐鎮退伍軍人俱樂部在被彼得鎮退伍軍人俱樂部(Petersham RSL Club)收購接手後,改名「@紐鎮」(@Newtown),作為一個新的音樂表演場重新開張。

近年來,由於山多利根酒吧(此地常客暱稱其為「山多」(Sando))將酒吧二樓改建為一個表演廳,並在酒吧一樓繼續提供小型樂隊、樂團的現場表演,成功引領了紐鎮區現場音樂文化的「文藝復興」。該區新近開設的一個小型現場音樂場所是位於京街北端的「先鋒」酒吧(The Vanguard)。同時,該區還有人氣不減當年的「大劇院級」恩莫爾劇院(Enmore Theatre,下同)。

劇院

[編輯]

在紐鎮及其周邊區域,獨立劇院以及現場表演場所十分密集,其密集度全悉尼首屈一指。該區的劇院包括:

  • 新劇院(New Theatre),組建於1932年,是澳洲所有持續提供演出的劇院中歷史最悠久的一間。[32]
  • 紐鎮劇院(Newtown Theatre),位於紐鎮南區(Newtown South),京街及布瑞街(Bray Street)交匯路口。
  • 恩莫爾劇院,位於恩莫爾路。(實際上該劇院地屬恩莫爾區)。
  • 紐鎮表演藝術公立中學(Newtown High School of the Performing Arts)。

在20世紀70、80年代,悉尼中心商務區(Sydney CBD)的大量劇院、電影院以及音樂表演場所都被拆除。由於缺乏真正「大劇院級」的表演場所,所以位於恩莫爾路的恩莫爾劇院便成為悉尼最熱鬧的中型劇院級音樂會場。

節日

[編輯]

紐鎮每年定期舉辦多個節日慶祝活動。

紐鎮表演藝術公立中學(Newtown School of Performing Arts)門口的咖啡店

紐鎮街頭藝術節(Newtown Festival)是一個免費社區文化節,始於1981年,每年定期在聖史提芬教堂(St. Stephen’s Church)旁邊的金巴當紀念公園(Camperdown Memorial Park)舉辦,包含各種免費的現場音樂、活動、學習班以及現場攤販。該藝術節旨在為紐鎮社區鄰里中心(Newtown Neighbourhood Centre)籌款,該中心則是一個專為該區非英語使用者、老年人、殘疾人以及窮人提供救助的協會。極具爭議的是,2006年該藝術節首次在一個圍欄封閉起來的區域內舉行。[33]

饗宴節(Feastability),是紐鎮的美酒美食節,由馬利維議會組織舉辦。節日不僅展出該區精選全球各地的料理以及澳洲本地的葡萄酒,還有當地酒吧、啤酒商、麵包店以及糕點店參加。該節日創始於90年代中期,每年九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舉行,最早的一次僅在「中院」(The Hub,即中心劇院的簡稱)外搭起了六個攤位而已。而其規模現今則發展至超過40個攤位、全天候的音樂、藝術表演以及兒童活動;其活動地也移至了紐鎮表演藝術學校(Newtown School of Performing Arts)。

藍月之下哥特鬼節(Under the Blue Moon Festival)則是九月舉辦的一個另類社區節日。這一節日包括多種不同的娛樂表演、現場音樂、討論會、街頭表演、時裝表演,以及其他各種次文化的展示活動。其中最主要的是展示哥特文化。本地的商家(例如另類髮型師)以及特殊群體,在節上分別提供多種娛樂活動,當地的停屍房甚至還會展出棺材。[34]

悉尼藝穗節(The Sydney Fringe)則是在2010年九月首次舉辦的一個為期兩周的另類藝術節。該節日是紐鎮娛樂區管理協會(Newtown Entertainment Precinct Association)開展的一項企劃,活動地分佈於紐鎮、恩莫爾以及馬利維(Marrickville,下同)的不同場所。[35]

體育

[編輯]

紐鎮聯盟式欖球俱樂部隊「紐鎮噴氣機隊」(Newtown Jets) 組建於1908年,是澳洲現存的最老的一支聯盟式欖球隊。[36]他們所參加的「新南威爾斯杯超級聯賽」(NSWRL Premier League)比「澳洲全國欖球聯盟賽」(NRL)低一個級別,但在其位於馬利維的亨森公園運動場(Henson Park)仍有大批主場球迷擁躉。

電影與電視

[編輯]

20世紀60年代末,由羅威娜·華萊士(Rowena Wallace)與肯·肖特(Ken Shorter)主演的澳洲電視連續劇《世事難料》(You Can't See Round Corners)轟動一時,片中肯·肖特(Ken Shorter)飾演的角色為逃避兵役,藏身紐鎮。 80年代中期,彼得·凱里(Peter Carey)的小說《福祐》(Bliss)被改編為同名電影,導演雷·勞倫斯(Ray Lawrence)相中了京街上的一所西班牙佈道院風格的加油站,在此取景。影片中,利奈特·柯倫(Lynette Curran)飾演了哈利·喬(Harry Joe)的妻子貝蒂娜(Bettina),這個角色童年時期住家的場景就是在這個加油站拍攝的。

亞歷克斯·普羅亞斯(Alex Proyas)導演的電影《車庫搖滾》(Garage Days)描繪了駐紮紐鎮的一個虛構的獨立搖滾樂隊,在紐鎮廣泛取景;而由休·傑克曼(Hugh Jackman)主演的另一部電影《逃離家園》(Erskineville Kings)則大量取景於紐鎮與亞士堅胡

澳洲廣播公司(ABC)的電視連續劇《愛情算個屁》(Love Is a Four Letter Word)由音樂人兼演員的彼得·芬頓(Peter Fenton)主演,每一集都有不同的現場樂隊參演,劇中大量鏡頭都拍攝於澳洲街(Australia Street)上的大法院酒店(Courthouse Hotel)。

聖史提芬教堂(St. Stephen’s Church)以及金巴當公墓(Camperdown Cemetery)亦經常在電視、電影及其他各類影視作品中出現,例如電影《沙漠妖姬》(Priscilla, Queen of the Desert)等。

塗鴉與街頭藝術

[編輯]

紐鎮地區的創意塗鴉和街頭藝術也享有盛譽。這些藝術作品中最突出的則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創作的大型壁畫。這些壁畫都繪製在該區店鋪、住宅外牆上。另外,近年來,利用簡易噴塗在牆面上打下的「個人標記」在該地區內激增;不過最近一段時間,噴塗標記發展得越來越具有風格,遠比那些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污染牆面的簡易簽名噴字塗鴉要精細得多。

壁畫中比較有名的包括有京街上的美國人權領袖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Jr.)肖像畫(創作者:安德魯·艾肯(Andrew Aiken)(疑似),茱莉·普雷爾(Juilee Pryor)),高里街(Gowrie Street)上的「巨浪」壁畫,京街上的「非洲地圖」壁畫以及麥克唐納城火車站(Macdonaldtown station)對面牆上的「三個驕傲的人」壁畫(由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上所拍攝的一張照片複製而成)。

同性戀文化

[編輯]

紐鎮的同性戀社區可延伸至格利伯(Glebe)、萊卡特(Leichhardt)、安嫩代爾(Annandale)、馬利維、恩莫爾以及達利奇希爾(Dulwich Hill)。悉尼以前開辦得最好的兩個同性戀酒吧就位於紐鎮區,其中一個是京街上的紐鎮酒店(Newtown Hotel),另一個則是不遠處亞士堅胡道(Erskineville Road)上的帝國酒店(Imperial Hotel)。(後者亦正是電影《沙漠妖姬》(Priscilla, Queen of the Desert)中出現的那個著名的有男扮女裝表演的酒吧)。紐鎮酒店(Newtown Hotel)的業主曾於2007年11月突然中止了房屋租賃續約談判,並將酒吧的營業者拒之門外,之後此處物業就一直空置。[37]帝國酒店(Imperial Hotel)也曾於2007年停業裝修,但直到2010年才重新開業,而其開業後緊接着便是與當地議會之間漫長的營業執照拉鋸戰。

桑吉吧(Zanzibar)等一些酒吧擁有忠實的女同性戀顧客。同時,由於班克酒店(The Bank Hotel)與狡狐酒吧(The Sly Fox)都在星期三舉辦「女士之夜」活動,所以星期三之夜極具人氣。[38]

紐鎮的同性戀諮詢服務部(The Gay and Lesbian Counselling Service)為居住在新南威爾斯的同性戀提供免費電話諮詢服務。另外,「二十一零」(Twenty 10)這個組織則面向26歲以下的男同性戀、女同性戀、雙性戀、變性者、有同性戀傾向或有性別認知問題的年輕人,如果他們因此類問題而在家庭中遇到困難,或甚至不得不暫時加入到無家可歸者的行列,那麼該組織可向他們提供幫助。

人口

[編輯]

人口統計

[編輯]

2001年的澳洲人口和住房統計局數據顯示,在紐鎮郵政編碼1.9平方公里的地區內,人口達15,027人。其中49%為女性,51%為男性。33%出生於海外。該地區內排名前八位的宗教信仰依次為:無宗教信仰,天主教,聖公會,東正教,佛教,聯合教會,長老會和歸正宗,以及其它基督教。三種最常見的住宅形式依次為:半獨立的聯排房屋或別墅、公寓或單元房、獨立房屋。

名人居民

[編輯]
京街的店鋪:新近返修了陽台廊檐的帕爾瑪樓(Palmer Buildings),位於京街北
  • 瑪麗·萊蓓(Mary Reibey)(1777 - 1855),具有開拓進取精神的企業家,她的頭像被印製在20澳元鈔票上
  • 托馬斯·布朗(Thomas Browne)(1826 - 1915),擁有十七部長篇小說的作者,其中包括以羅爾夫·博爾德沃德(Rolf Boldrewood)為筆名所作的經典名著《武裝搶劫》(Robbery Under Arms)
  • 約翰·維利耶·法羅(John Villiers Farrow)(1904 - 1963),奧斯卡獎得主,澳洲電影導演,女演員米亞·法羅(Mia Farrow)和普魯登斯·法羅(Prudence Farrow)的父親
  • 克里斯丁·安努(Christine Anu),流行歌手
  • 默里·庫克(Murray Cook),「扭扭扭」(The Wiggles)澳洲兒童音樂團成員
  • 尼古拉斯·哈丁(Nicholas Harding),阿切博爾德獎(Archibald Prize)肖像畫獎得主
  • 莫妮卡·翠帕加(Monica Trapaga),前兒童節目主持人和爵士樂歌手
  • 伊格內修斯·瓊斯(Ignatius Jones),藝人,80年代搖滾樂隊「吉米和男孩們(Jimmy And The Boys)」前主唱歌手
  • 保羅·曼可(Paul Mac),調音師及音樂製作人
  • 恩達·馬基(Enda Markey),流行歌手,演員,歌舞明星
  • 道恩·奧多內爾(Dawn O'Donnell)(1928 - 2007),著名的商業和夜總會老闆,同性戀權利活動家
  • 亞當·斯賓塞(Adam Spencer),數學家,科學廣播員,廣播電視名人
  • 弗蘭澤爾·羅姆(Frenzal Rhomb),創建於紐鎮的樂隊
  • 惠特拉姆樂隊(The Whitlams),流行樂隊
  • 青年組合(Youth Group),獨立搖滾樂隊,最有名的是他們翻唱的流行歌曲《永遠年青》(Forever Young)
  • 天使唾液(Angelspit),工業音樂二人組
  • 弗蘭·尼(Fran Knee),時尚設計師

政府治理

[編輯]

像悉尼大部分的中心和內城區一樣,紐鎮是支持澳洲工黨(Australian Labor Party,下同)的傳統「心臟地區」之一。正因為紐鎮和其他地區均在悉尼市議會範圍內,因此澳洲工黨能夠控制議會達幾十年之久。

地方政府

[編輯]

紐鎮被分為馬利維議會和悉尼市兩個地方政府區域(Local Government Areas)。 羅伯特·阿斯金(Robert Askin)的自由黨(Liberal Party of Australia,下同)州政府於1966年上台,熱衷於打破工黨對悉尼的控制。1967年,阿斯金取消了市議會,建立了行政法庭,在意見不一的情況下重新劃分了市區的邊界,導致了紐鎮以前的許多區域被重新分配到鄰區南悉尼和馬利維,將工黨投票人口的重要部分遷移出悉尼市議會選取區。

州政府

[編輯]

紐鎮大部分地區屬於馬利維選舉區內,由當時的副總理安德魯·雷夫史豪格(Andrew Refshauge)代管直到他2005年8月10日辭職。由此產生的補選於2005年9月17日舉行,卡梅爾·泰芭特(Carmel Tebbutt)贏得該職位。

聯邦政府

[編輯]

以聯邦政府選區規劃來看,紐鎮一部分地區位于格賴恩德勒 (Grayndler,即格賴恩德勒選區),該選區的選民代表是工黨的安東尼·阿爾巴內塞(Anthony Albanese);另一部分則位於悉尼選區,選民代表是工黨的坦尼婭·普利伯塞科(Tanya Plibersek)。

在2001年選舉中,兩選民區都出現大量綠黨(Australian Greens,下同)選票,這是綠黨候選人所預期到的,在2004年選舉中工黨將得到主要位置,而非自由黨。雖然自由黨最終還是勉強保持其領先優勢,超過了這些選區的綠黨選票。

參見

[編輯]
  • Alan Sharpe. Pictorial History of Newtown. Published by Kingsclear Books,Australia.1999. (ISBN 090827260X)

相片冊

[編輯]

www.flickr.com/photos/summilux-m/sets/72157629095316245/

參考

[編輯]
  1. ^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Newtown (State Suburb). 2011 Census QuickStats. 31 October 2012 [1 May 2014]. 
  2. ^ Page 8. 廣益華報 The Chinese Australian Herald. 1907-02-09 [2024-03-21]. 
  3. ^ Page 7. 東華報 Tung Wah Times. 1919-11-15 [2024-04-27]. 
  4. ^ Gregory's Sydney Street Directory, Gregory's Publishing Company, 2007
  5. ^ Marrickville Council Development and Control Plan 34
  6. ^ Ninemsn,Your Restaurants lists 81 restaurants. August 2007. [2011-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06). 
  7. ^ Australia St Archive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8-31.
  8. ^ Camperdown Cemetery Burial Dockets, Anglican Archives.
  9. ^ 9.0 9.1 City of Sydney: Aboriginal People & Place. [2011-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1-22). 
  10. ^ Time-line of the Newtown Municipal Area. [2011-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29). 
  11. ^ Paul Bourke, William and Martha Bucknell, Sydney Archives. [2011-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29). 
  12. ^ Matt Murphy, The Newtown Ejectment Case, Sydney Archives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3. ^ Chrys Meader Beyond the Boundary Stone, Marrickville Council Library Service, 1997
  14. ^ Camperdown Cemetery Burial Dockets, Anglican Archives
  15. ^ CCT Burial Dockets
  16. ^ Chrys Meader
  17. ^ Tamsyn Taylor, "St. Stephen's Newtown", in Heritage - Journal of the Marrickville Historical Society
  18. ^ The Book of Sydney Suburbs, Compiled by Frances Pollon, Angus & Robertson Publishers, 1990, Published in Australia ISBN 0-207-14495-8
  19. ^ One such a row is in Hordern St. between Victoria and Prospect Sts.
  20. ^ Pelosi, Janet: The Municipality Of Newtown 1892–1922: A Social Sketch, Chapter 1. [2011-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29). 
  21. ^ Pelosi, op.cit., Introduction. [2011-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29). 
  22. ^ School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8-29.
  23. ^ 存档副本 (PDF). [2007-05-2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09-02).  page 10
  24. ^ NSW State Budget, Infrastructure Statement 2007-08
  25. ^ The Newtown Project Home Page. [2011-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01). 
  26. ^ NLA Redirect Service. [2011-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08). 
  27. ^ Janette Beard, 1983; The Municipality of Newtown 1892–1922: A Social Sketch (Honours thesis) Sydney Archiv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8. ^ Austrakia St Archgive - Hub Theatre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9-04.
  29. ^ City of Sydney Archives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9-27.
  30. ^ City of Sydney Library History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2-12-07.
  31. ^ Archive - Camperdown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7-09-04.
  32. ^ History of the New Theatre. [2011-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06). 
  33. ^ "Organisers get flak over over fence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5-04-03.", The Glebe, October 26, 2006. Accessed 11 November 2009.
  34. ^ Under The Blue Moon Festival website. [2011-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2-19). 
  35. ^ The Sydney Fringe website. [2020-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3-04). 
  36. ^ Newtown Jets. [2011-05-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31). 
  37. ^ Same-Same.com.au "Newtown Hotel - The Official Word"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9-11-02.
  38. ^ Sapphic Sydney - The Lesbian Guide to Sydney. [2020-1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2).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