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緬甸聯邦
(1962年—1974年)
ပြည်ထောင်စု မြန်မာနိုင်ငံတော်‌
Pyidaunzu Myăma Nainngandaw

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1974年—1988年)
ပြည်ထောင်စု ဆိုရှယ်လစ်သမ္မတ မြန်မာနိုင်ငံတော်
Pyidaunzu Soshallhaitsammat Myăma Nainngandaw
1962年—1988年
國旗
(1974年—1988年)
緬甸國徽 (1974年—1988年)
國徽
(1974年—1988年)
國歌:世界不滅
首都仰光
常用語言緬甸語
宗教
佛教(多數)
政府極權主義軍事獨裁下的單一制一黨制社會主義共和國
總統 
• 1962年—1981年(首任)
奈溫
• 1988年(末任)
貌貌
總理 
• 1962年—1974年(首任)
奈溫
• 1988年(末任)
吞丁
立法機構聯邦革命委員會(1962年—1974年)
人民議會(1974年—1988年)
歷史時期冷戰
1962年3月2日
• 頒佈1974年憲法
1974年1月3日
1988年9月18日
人類發展指數0.328[1](1980年)
貨幣緬甸元
行駛方位靠左行駛(1970年以前)
靠右行駛(1970年以後)[2]
電話區號95
ISO 3166碼MM
前身
繼承
緬甸聯邦
緬甸聯邦
今屬於緬甸

緬甸在1962年—1988年處於奈溫軍事獨裁統治之下。奈溫及其在緬甸軍方的盟友於1962年3月2日發動政變推翻了吳努總理領導的政府。政變後1天,政變者成立聯邦革命委員會作為該國的執政機構。1962年4月,革命委員會創造「緬甸式社會主義」概念,並宣佈其為緬甸的國家意識形態。革命委員會隨後於1962年7月4日成立了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作為該國的執政黨和唯一合法政黨。1974年,奈溫頒佈新憲法,用綱領黨成員組成的人民議會取代革命委員會,將國名由「緬甸聯邦」改為「緬甸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奈溫治理緬甸的特點是極權主義孤立主義迷信仇外和對冷戰政治的拒絕。奈溫以獨裁者的身份統治緬甸,同時擔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後改為緬甸總統)和緬甸總理。對主要行業的國有化和對外國投資的拒絕導致經濟增長和生活水平急劇下降。

1988年,被稱為8888起義的大規模抗議活動迫使包括奈溫在內的綱領黨官員集體辭職並實行多黨制。然而,在1988年9月18日,緬甸軍方發動政變推翻了綱領黨,並用武力結束了抗議活動,建立了一個新的軍事政權,即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

參考文獻

[編輯]
  1. ^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14 (PDF). hdr.undp.org. [6 January 20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18 October 2015). 
  2. ^ Po, Myo Min. The Day Myanmar Started Driving on the Right. The Irrawaddy. 6 December 2019 [8 March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17 February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