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約瑟夫·利克萊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Joseph Carl Robnett Licklider
出生(1915-03-11)1915年3月11日
St. Louis, Missouri
逝世1990年6月26日(1990歲—06—26)(75歲)
Symmes Hospital, Arlington, Massachusetts
別名J. C. R
Lick
"Computing's Johnny Appleseed"
知名於Cybernetics/Interactive computing
"Intergalactic Computer Network" (Internet)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配偶Louise Carpenter
兒女2
學術背景
教育程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學術工作
施影響於Jerome I. Elkind[1]

約瑟夫·利克萊德(英語:J. C. R. Licklider,1915年3月11日—1990年6月26日),是美國心理學家計算機科學家,被認為是計算機科學和通用計算機歷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是最早預見到現代交互計算及其在各種應用的人之一;也是互聯網的先驅,早在全球計算機網絡建成之前,就有了這樣的遠見。他為此做了大量工作,資助了很多研究,包括當今標準圖形用戶界面,以及互聯網的直接前身阿帕網。

他被稱為「計算機界的約翰·查普曼」,因為他在數字時代播下了計算的種子;施樂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計算機科學實驗室和數字設備公司系統研究中心的創始人羅伯特·泰勒指出,「計算機技術的大部分重大進步——包括我的團隊在施樂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所做的工作——僅僅是對利克設想的推斷。他們並不是自己的新願景。所以他是這一切的起點」。

傳記

[編輯]

1915年3月11日,利克萊德出生於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他是浸信會牧師約瑟夫·帕倫·利克利德和瑪格麗特·羅貝特·利克利德的獨子。儘管他父親有宗教背景,但他並不信教。[2]

他在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學習,1937年獲得物理學、數學和心理學三個專業的學士學位,1938年獲得了心理學碩士學位。他於1942年獲得羅徹斯特大學心理聲學博士學位。此後,從1943年到1950年,他在哈佛大學擔任心理聲學實驗室的研究員和講師。

他開始對信息技術感興趣,並於1950年以副教授的身份來到麻省理工學院,在那裏他加入了一個委員會,該委員會建立了林肯實驗室和一個針對工程學生的心理學項目。在麻省理工學院的時候,利克萊德作為人體工學研究小組的組長參與了賢者項目(半自動地面防空系統)。

1957年,他獲得了工程心理學家協會頒發的富蘭克林·V·泰勒。1958年,他被選為美國聲學學會主席,並於1990年獲得聯邦傑出貢獻獎。利克萊德離開麻省理工學院,成為BBN科技公司的副總裁;在那裏,他買了第一批生產的PDP-1電腦,並首次公開展示分時系統

1962年10月,利克萊德被任命為ARPA信息處理技術辦公室英語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s Office主任,這一任命一直持續到1964年7月。1963年4月,他給同事們發了一份備忘錄,概述了使用當時的軟件建立分時計算機網絡所面臨的早期挑戰。最終,他的設想導致了阿帕網,今天互聯網的前身。

從1964年到1967年,利克萊德在位於紐約約克鎮高地的IBM的托馬斯.J.沃森研究中心擔任信息科學、系統和應用的經理,1968年,他作為電氣工程教授重新加入麻省理工學院。在此期間,他一直擔任Project MAC的主任,直到1970年。Project MAC已經產生了第一個計算機分時系統,CTSS,以及隨着Multics的發展而產生的第一個在線系統。Multics為1970年肯·湯普遜丹尼斯·里奇貝爾實驗室開發的Unix作業系統的一些元素提供了靈感。

在第二次擔任信息處理技術辦公室主任後(1974-1975年),他被調到了麻省理工學院的的計算機科學實驗室,他在那裏度過了餘生。1979年,他是Infocom的創始人之一,該公司以互動小說電腦遊戲聞名。他於1985年退休,成為名譽教授。他於1990年在馬薩諸塞州的阿靈頓去世,他的骨灰被安葬在奧本山公墓。

工作

[編輯]

心理聲學

[編輯]

心理聲學領域,利克萊德最為人所知的是他在1951年發表的一篇論文《Duplex Theory of Pitch Perception》,這篇論文被引用了數百次,並在1979年的一本書中被重印,奠定了現代音高感知模型的基礎。

賢者系統

[編輯]
一個半自動地面防空系統的操作終端

20世紀50年代,在麻省理工學院,利克萊德致力於半自動地面防空系統(賢者系統),這是一個冷戰時期的項目,目的是創建一個計算機輔助防空系統。賢者系統包括收集數據並將數據提交給操作員的計算機,然後操作員選擇適當的響應。利克萊德是一名人體工學專家,這讓他相信了人機界面的巨大潛力。

信息技術

[編輯]

利克萊德在職業生涯早期就對信息技術感興趣。他的想法預示着圖形計算、點擊界面、數字圖書館、電子商務、網上銀行和軟件將存在於一個網絡上,並在任何需要的地方遷移。就像萬尼瓦爾·布什一樣,利克萊德對互聯網發展的貢獻是由想法組成的,而不是發明。他預見到對具有簡單用戶界面的聯網計算機的需求。

利克萊德在構思、資助和管理催生現代個人電腦和互聯網的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60年,他關於「人機共生」的開創性論文預示了交互式計算,他繼續資助分時系統和應用程式開發的早期努力,最著名的是道格拉斯·恩格爾巴特的工作,他在斯坦福研究所建立了增強研究中心,並創建了著名的在線系統,計算機鼠標就是在那裏發明的。

他還為圖書館資源委員會做了一些開創性的早期工作,設想了未來圖書館的樣子,他在1960年的論文中將其描述為「思維中心」。

人機共生

[編輯]

在《人機共生》中,利克萊德概述了簡化計算機與計算機用戶交互的必要性。利克萊德被認為是控制論和人工智能(AI)的早期先驅,但與許多人工智能實踐者不同,利克萊德從未覺得人類會被基於計算機的東西所取代。正如他在那篇文章中寫道:「人會設定目標,提出假設,確定標準,並進行評估。計算機將完成必須完成的可程序化的工作,為技術和科學思維的洞察和決策鋪平道路」。這種側重於有效利用信息技術增強人類智能的方法有時被稱為智力放大

Project MAC

[編輯]

1962年至1964年期間,他擔任ARPA信息處理技術辦公室主任,他在麻省理工學院資助了Project MAC。一台大型主機被設計成可以同時由30個用戶共享,每個用戶坐在一個獨立的「終端」上。

全球計算網絡

[編輯]

在構思和資助早期網絡研究方面,利克萊德扮演了類似的角色,最著名的是阿帕網。1962年8月,在BBN的一系列討論「星際計算網絡」概念的備忘錄中,他提出了全球計算網絡的最早構想。這些想法包含了當今互聯網的幾乎所有東西,包括雲計算。

在信息處理技術辦公室的時候,他說服了伊凡·蘇澤蘭, 羅伯特·泰勒,和勞倫斯•羅伯茨,無所不包的計算網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

1967年,利克萊德向卡耐基教育電視委員會提交了一篇名為《Televistas: Looking ahead through side windows》的論文。這篇論文描述了一種與電視「廣播」模式的徹底背離。相反,利克萊德提倡雙向通信網絡。卡耐基委員會促成了公共廣播公司的成立。儘管委員會的報告解釋了這一點,「利克利德博士的論文是在委員會得出自己的結論之後完成的,」約翰遜總統在《1967公共廣播法》的簽署儀式上說,「所以我認為我們必須考慮新的方法來建立一個偉大的知識網絡,它不僅是一個廣播系統,而且是一個採用各種方式發送和存儲個人可以使用的信息的系統。」

他在1968年發表的論文《The Computer as a Communication Device》闡述了他對網絡應用的設想,並預測使用計算機網絡來支持共同關心和協作的社區,而不用考慮位置。

Licklider協議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參考資料

[編輯]
  1. ^ Jerome I. Elkind '51, ScD '56. MIT Energy Initiative. MIT. [20 December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04). 
  2. ^ M. Mitchell Waldrop. The Dream Machine: J.C.R. Licklider and the Revolution That Made Computing Personal. Penguin Books. 2002: 471. ISBN 9780142001356. Al Vezza was insistent, remembers Louise Licklider. "Lick had said that he didn't want any kind of to-do when he died", she says. "He wasn't religious himself, even though his father had been a Southern Baptist minister, so it would seem totally phony if he'd had a big religious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