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英厄·萊曼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英厄·萊曼
Inge Lehmann
出生(1888-05-13)1888年5月13日
 丹麥哥本哈根
逝世1993年2月21日(1993歲—02—21)(104歲)
 丹麥哥本哈根[1]
國籍 丹麥
母校哥本哈根大學
劍橋大學
知名於地球分層
雷氏不連續面
獎項威廉·鮑威獎(1971年)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地震學
地球物理學
機構 丹麥研究所

英厄·萊曼,或譯為英格·雷曼丹麥語Inge Lehmann,1888年5月13日—1993年2月21日),丹麥女性地震學家暨地球科學家。1936年發現了地球地核不為單一熔融球體,而為擁有物理狀態相當不同内核與外核兩層[2](證實5150公里深處存在着外核與内核的界面),1969年,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3]

生平

[編輯]

萊曼出生於丹麥哥本哈根Østerbro,父親為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喬治-路德維克-萊曼Alfred Georg Ludvik Lehmann,1858年-1946年),母親為家庭主婦伊達-索菲-托斯勒夫Ida Sophie Tørsleff,1853年-1911年),擁有一位姊妹。其於尼爾斯·玻爾姨母Hanna Adler教導下接受基礎教育。據萊曼所述,其父親與Adler為影響其智力發展最重要兩個人。於完成基礎教育後,萊曼於身體狀況不佳情形下,斷斷續續地於哥本哈根大學劍橋大學修讀數學。於保險業工作數年後,其成為大地測量學家Niels Erik Nørlund研究助理。Nørlund將於丹麥與格陵蘭建立地震測站任務交由萊曼執行,其對地震學興趣就從這時候井始。1928年萊曼通過大地測量學考試,成為Nørlund擔任主管丹麥研究所大地測量師,並且為該研究所地震學部主任[4]

萊曼一篇論文標題為不引人注目「P」,於該論文中其首先提出P波於到達地球內核區會因為折射會莫名出現陰影區原因[5]。這項解釋於之後二到三年內被其他居領導地位地震學家賓諾·古登堡查爾斯·弗朗西斯·里克特哈羅德·傑弗里斯等人接受。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丹麥被納粹德國佔領,使萊曼工作受到阻礙,並使其與國際地震學界聯繫受到影響。

萊曼於1953年從丹麥研究所退休,其於該研究所任職最後幾年與同事關係不合,部分原因可能為其沒有耐心應付能力不如其同事。之後萊曼於美國居住數年,並且研究地殼地幔。這段時間其發現了另一個地震波不連續面,該不連續面位於190到250公里深處,並命名為「雷氏不連續面」作為對其尊敬[6]。地球物理學家曾寫下:「雷氏不連續面為被一位黑色藝術大師經由嚴謹而仔細觀察地震紀錄發現,並且再多電腦計算亦無法完全取代...」(Lehmann discontinuity was discovered through exacting scrutiny of seismic records by a master of a black art for which no amount of computerization is likely to be a complete substitute...)[7]

萊曼於1993年過世,葬於哥本哈根附近[8]

榮譽與獎項

[編輯]

萊曼因為她傑出的科學成就而獲得許多榮譽:

  • 1960年哈利·奧斯卡·伍德獎。
  • 1964年埃米爾·維舍特獎。
  • 1965年丹麥皇家科學和文學院金質獎章。
  • 1938和1967年獲得Tagea Brandt Rejselegat
  • 1969年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9]
  • 1971年威廉·鮑威獎,是該獎首位女性得主。該獎項是美國地球物理聯盟最高榮譽,授予對地球物理學研究做出基本貢獻的科學家。
  • 1977年美國地震學會獎章。

此外,萊曼於1964年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榮譽博士,1968年獲得哥本哈根大學榮譽博士。並且是許多學會的榮譽會員。

命名事物

[編輯]

紀念

[編輯]

2015年5月13日,Google將其網站的標誌改為剖開成兩半、露出地幔及地核的地球,以紀念英厄·萊曼127歲誕辰[13]

著作

[編輯]
  • Lehmann, Inge (1936): P. Publications du Bureau Central Séismologique International A14(3), S.87-115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Lehmann, Inge. Complete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 Detroit, MI: Charles Scribner's Sons. 2008 [15 October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4). 
  2. ^ Lehmann, I. (1936): P', Publications du Bureau Central Seismologique International, Série A, Travaux Scientifique, 14, 87–115.
  3. ^ Fellowship of the Royal Society. Royal Society. [13 May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15). 
  4. ^ INGE LEHMANN BY BRUCE A. BOLT, 1997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3-10-21.
  5. ^ Bolt, Bruce A. 50 years of studies on the inner core. EOS. 1987, 68 (6): 73,80–81. 
  6. ^ William Lowrie. Fundamentals of geophys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158 [2013-03-25]. ISBN 0-521-46728-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0-13). 
  7. ^ Birch, Francis; Lehman, Inge. Thirty-third presentation: William Bowie Medal to Inge Lehmann. EOS. 1971, 52 (7): 537–538. 
  8. ^ Inge Lehmann, Dansk statsgeodæt, seismolog og professor. [2013-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11). 
  9. ^ Bolt, B. A. Inge Lehmann. 13 May 1888–21 February 1993: Elected For.Mem.R.S. 1969. Biographical Memoirs of Fellows of the Royal Society. 1 November 1997, 43: 287–301. doi:10.1098/rsbm.1997.0016. 
  10. ^ JPL Small-Body Database Browser 5632 Ingelehmann (1993 GG). [2013-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7). 
  11. ^ Minor Planet Center. Citation for (5632). The following citation is from MPC 29670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6-01-22.
  12. ^ Inge Lehmann Medal,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13. ^ [Google Doodle] Inge Lehmann 帶你了解地球內核的女人!英厄萊曼 127 歲冥誕. [2015-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1). 

相關傳記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