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菌核側耳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菌核側耳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真菌界 Fungi
門: 擔子菌門 Basidiomycota
綱: 傘菌綱 Agaricomycetes
目: 傘菌目 Agaricales
科: 側耳科 Pleurotaceae
屬: 側耳屬 Pleurotus
種:
菌核側耳 P. tuber-regium
二名法
Pleurotus tuber-regium
(Rumph. ex Fr.) Singer 1951
異名

Pachyma tuber-regium Fr. 1822
Lentinus tuber-regium (Fr.) Fr. 1836

菌核側耳(學名:Pleurotus tuber-regium),又名茯苓側耳核平菇虎奶菌具核側耳側耳科食用兼藥用真菌

分類

[編輯]

格奧爾格·艾伯赫·郎弗安斯依照從摩鹿加群島收集的真菌繪製了一則插圖,[1]埃利亞斯·芒努斯·菲士蘭引用了這則插圖並將真菌記載為Agaricus tuber-regium[2]同時,還將其菌核英語Sclerotium記載為Pachyma tuber-regium[3]之後,再經認證為Lentinus tuber-regium (Fr.) Fr. 1836。[4]不過,對於這個物種的分類一直存在爭議。羅爾夫·辛格曾提出歸入側耳屬埃德雷德·約翰·亨利·科納英語E. J. H. Corner大衛·佩格勒英語David Pegler則歸入革耳菌屬香菰屬,因為這個真菌所表現出二系菌絲系統以及革質擔子果的特徵。但之後,經證實該真菌在瓊脂培養基上培養時,其產生的氣生菌絲能分泌一種含有類似反-2-癸烯酸物質的殺線蟲毒素微滴,這是側耳屬真菌特有的一點,[5]符合羅爾夫·辛格提出的觀點。目前通過分子生物學方法確認了菌核側耳的系統分類,[6]菌核側耳歸入傘菌目側耳亞目側耳科、側耳屬。[7]

描述

[編輯]

菌核側耳是熱帶亞熱帶地區的一種傘菌,也是一種能產生大型菌核的擔子菌。菌核側耳的菌絲侵染木材或樹樁後,會引起木材的白色腐朽,並在地下或木材中、或樹根之間,形成圍徑10至39厘米左右的菌核,外表呈深褐色,刨開內部則為白色。[8]菌核英語Sclerotium是菌核側耳的貯藏、休眠器官,也是無性繁殖的器官。菌核需要溫暖、潮濕的環境,然後連續一個接一個地產生淺漏斗形的子實體。子實體產期的長短,取決於菌核的大小。從原基出現到子實體成熟大約需要7天。如果天氣較冷,菌核發生子實體的時間就很久。[9]菌核側耳喜歡較溫暖的環境,在24至40℃均能生長,菌絲生長的最低溫度是15℃左右,最適生長溫度35℃,最高生長溫度40℃。[10]菌核側耳需要較潮濕的栽培料,菌絲和菌核生長發育較適宜的料水比為1∶1.8至1∶2.2,最適宜料水比為1∶2.2。菌核側耳菌絲和菌核在pH 6.5至9.5範圍內都能生長,較適宜的pH為7至8,以pH 7.5最佳。菌核側耳是一種好氧菌,菌絲生長和菌核形成需要氧氣充足。較適宜碳源為玉米澱粉和澱粉,較適宜氮源為麥麩和牛糞。[11]

日本俗稱為南洋側耳或南洋茯苓。[11]

食用

[編輯]

菌核側耳其子實體和菌核均可食用。[9]其食用和藥用部位均集中在菌核中。[12]可將菌核切片烘乾,研磨成細粉混入其他食材來食用。[9]在東南亞華僑中及我國沿海地區,菌核側耳主要作為強壯補品食用,在一些民間處方中,為一味止咳平喘中藥。但菌核側耳作為一種中藥材在我國藥典和各地地方標準中並未被收載。[13]在非洲,菌核側耳是尼日利亞諸多地區的主要經濟來源,更重要的是菌核長期以來被民間用於治療多種疾病,自古以來就是非洲尼日利亞民間非常崇拜的藥物。[11]

分佈

[編輯]

菌核側耳主要分佈於非洲澳洲和一些東南亞國家,中國大陸主要分佈在雲南省騰衝章鳳一帶。[11]夏秋生長,[14]能分解利用相當廣泛的植物性纖維材料,如闊葉樹之木材,各種農作物莖稈等。[9]

化學成分

[編輯]

菌核側耳的主要成分為一種均一的多糖,約佔菌核乾重的60%,該多糖的結構與從許多其他真菌中得到的多糖(如茯苓多糖、香菇多糖、裂褶菌多糖等)相似,這些(1,3)-β-D葡聚糖,被稱作生物應答調節劑,具有類似的活性。[13]由於多糖幾乎不溶於水,經過羧甲基化以及硫酸酯化後,都改善了原多糖的水溶性,還顯著提高了原多糖的總還原力[15][16]以及對α-澱粉酶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17],羧甲基化多糖亦有很好的抗HSV-2活性。[18]

其他以蛋白質(13.0%-16.8%)和脂質(0.72%-1.02%)佔大部分,其次為等元素。[8]菌核側耳含有5種脂肪酸,子實體含有6種脂肪酸,其主要脂肪酸成分棕櫚酸(C16:0)和亞油酸(C18:2),在菌核和子實體中分別佔19.1%、18%和68.4%、62.1%,其中多不飽和脂肪酸亞油酸佔優勢。[19][20]

參考文獻

[編輯]
  1. ^ Georg Eberhard, Rumpf. Herbarium Amboinense. Pars sexta. Amstelaedamum. 1750: 129. 
  2. ^ Elias Magnus, Fries. Systema mycologicum [...] I. Gryphiswaldia. 1821: 174. 
  3. ^ Elias Magnus, Fries. Systema mycologicum [...] II. Gryphiswaldia. 1822: 243. 
  4. ^ Elias Magnus, Fries. Synopsis generis lentinorum I. 1821: 10. 
  5. ^ Hibbett, D., & Thorn, R. Nematode-trapping in Pleurotus tuberregium. Mycologia. 1994, (86): 696–699. 
  6. ^ 王呈玉;圖力古爾;李玉. 侧耳属真菌系统分类研究概况[J]. 吉林農業大學學報. 2006, (2): 158–163. 
  7. ^ Vizzini, Alfredo and Voyron, Samuele and Tinti, Fabio and Cavagna, Simona and Dela Pierre, Francesco and Mello, Antonietta. The first identification of the wood-inhabiting fungus Pleurotus tuber-regium from Madagascar with a combined approach based on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analyses. Mycologia. 2019, 9: 95–106. 
  8. ^ 8.0 8.1 陳美杏; 彭金騰. 菌核鮑魚菇產生菌核之研究[J]. 中華農業研究. 1999, 48 (2): 143–148. doi:10.29951/JARC.199906.0006. 
  9. ^ 9.0 9.1 9.2 9.3 黃年來;郭美英;黃黎紅. 虎奶菇及其栽培[J]. 中國食用菌. 1999, 16 (01): 13–15. 
  10. ^ B. A. Oso. Pleurotus Tuber-Regium from Nigeria. Mycologia. 1977, 69 (02): 271–279. 
  11. ^ 11.0 11.1 11.2 11.3 江枝和;李三暑;鄭永標;楊佩玉. 虎奶菇生物学特性研究[J]. 中國食用菌. 2000, (04): 11–17. doi:10.16488/j.cnki.1005-9873.2000.04.004. 
  12. ^ 江蕾;張朝暉. 侧耳属真菌多糖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技. 2007, (03): 4–7. 
  13. ^ 13.0 13.1 鄧成華;楊祥良;顧小曼;王雁;周井炎;徐輝碧. 虎奶菌多糖的分离纯化及成分分析[J]. 中國藥學雜誌. 2000, 35 (05): 296–298. 
  14. ^ 圖力古爾;李玉. 我国侧耳属真菌的种类资源及其生态地理分布[J]. 中國食用菌. 2001, (05): 8–10. 
  15. ^ 鄧成華;楊祥良;顧小曼;王雁;周井炎;徐輝碧. 硫酸酯化虎奶多糖的制备及其抗氧化作用研究[J]. 中國生化藥物雜誌. 2001, 05 (01): 1–4. 
  16. ^ 鄧成華;楊祥良;顧小曼;王雁;周井炎;徐輝碧. 羧甲基化虎奶多糖的制备及抗氧化性研究[J].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2000, 04 (04): 411–414. 
  17. ^ 劉阿娟;張靜;張化朋;張鵬;梁濤. 虎奶菇菌核多糖的化学修饰及活性研究[J]. 陝西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 42 (01): 105–108. 
  18. ^ 鄧成華;楊祥良;王雁;顧小曼;周井炎;徐輝碧;龔鎮奎;駱林. 硫酸酯化及羧甲基化虎奶多糖的抗病毒作用[J].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2000, (04): 13–15. 
  19. ^ 曾小龍;胡高蒙. 虎奶菇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J]. 中國食用菌. 2007, (05): 3–7. 
  20. ^ 江枝和;雷錦桂;李三暑;楊佩玉. 虎奶菇菌核和子实体脂肪酸组成分析[J]. 食用菌學報. 2001, (02): 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