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薛家椽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薛家椽(1923年—1988年[1]),台灣財經要人。曾任中華民國財政部常務次長[2]

生平

[編輯]

生於浙江寧海縣(今屬寧波)城關[3]。幼年時即隨父親移居江蘇南京。畢業於南京金鑾巷小學。1937年,考入南京市第一中學。恰七七事變發生,抗日戰爭爆發,南京危急,隨家人返回家鄉寧海縣,寄讀於寧海中學初中部。畢業後考入浙江省立麗水中學高中部。因抗日戰爭,家境窘迫,半工半讀。

1942年,高中畢業。1943年,得同學家人資助,赴後方四川,在抗戰陪都重慶考入國立交通大學輪機工程專業。因家貧,無力購置學習用圖書儀器,輟學。不久後,再考入中央政治學校(今在台之國立政治大學)大學部經濟系。1946年,抗戰勝利後,隨校遷返南京。1947年畢業,獲得法學學士學位。後於革命實踐研究院結業[3]

1949年,移居台灣[1],隨即失業,寄居在友人家中。不久後,南下台中,出任台中縣縣稅捐處統計佐理員。之後歷任台南的屏東高雄兩縣縣稅捐處稅務員。又北上臺北,出任台北市稅捐處第一科科長。1963年,在台北市稅捐處主任秘書的任內,赴美國考察稅務行政。考察半年期滿後返台,出任台灣省省稅務處研究班主任。後再次南下,歷任南投、新竹、高雄等縣、市稅捐處處長。

1968年,上調中華民國財政部,襄助部務,改革台灣賦稅制度。兩年任滿後,於1969年出任財政部賦稅署第一處處長,主管全台「國稅」(即所得稅)徵收事宜[3]。1972年,任財政部賦稅署署長,兼任財政部訴願委員會委員,參與台灣經濟騰飛時期稅製革新與稅法修訂的工作[4]。1978年,調任台北市國稅局局長[3]。1981年,復任台灣財政部賦稅署署長。1986年,升任台灣財政部常務次長[3]

1988年,因病逝世於任上。

名言

[編輯]
  • 以「應徵之稅不短少一文,不應徵之稅不多收一分」,獲得台灣工商界好評

代表著作

[編輯]
  • 《稅務行政及管理》,薛家椽 著,財政部財稅人員訓練所,1977年出版,192頁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參考連結

[編輯]
  1. ^ 1.0 1.1 薛家椽. 浙江歷史名人辭典.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年6月6日). 
  2. ^ 薛家椽. 財政部財政史料陳列室. 2014-05-21 [2014-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6). 
  3. ^ 3.0 3.1 3.2 3.3 3.4 薛家椽(1923—). 華夏經緯網.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7). 
  4. ^ 劉慰和. 薛家椽談加值稅改進之道. 會計研究月刊. 1986, 15期 (12): 25–28 [2014-06-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