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振英
袁振英(1894年7月14日—1979年1月18日)曾用名震瀛,號黃龍道人,廣東省東莞縣人。中國近代戲劇理論研究的拓荒者。中國共產黨、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創建人之一。[1]
生平
[編輯]1894年7月14日,袁振英出生於廣東省東莞縣溫塘鄉茶中村的一個教師世家。5歲入其父袁居敦的私塾接受中國傳統教育。1905年清朝廢除科舉制,其父同年被迫出走香港謀生,袁振英乃於1905年隨父母來到香港,先入讀西營盤書院,由於當時西營盤書院不設大學預科,袁振英轉至皇仁書院讀預科。1912年,在香港皇仁書院學習期間,袁振英與同學杜彬慶、鍾達民等人組織「大同社」,宣傳無政府主義,力主無家庭、無國家,世界大同。[1]
1915年6月,袁振英考入北京大學文本科英文學門。1917年春,袁振英與北京大學同學趙太侔、黃凌霜等人發起成立「實社」,研究並宣傳無政府主義,編輯出版《實社自由錄》兩輯。1918年1月19日,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發起成立「進德會」,面向北京大學師生招收會員。1918年1月31日《北京大學日刊》公佈進德會第七批會員29人,其中袁振英註冊為進德會丙種會員。[1]
1918年7月,袁振英自北京大學畢業。同年,到廣州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任教。1919年,袁振英在菲律賓組織華僑工黨,任工黨機關報《平民日報》編輯,曾鼓吹無政府工團主義。[1]
1917年,袁振英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五號(1917年7月1日發行)上發表《結婚與戀愛》(署名「震瀛」)。袁振英最有影響力的文章,是根據其畢業論文縮寫,發表於《新青年》第四卷第六號(易卜生專號,1918年6月15日發行)的《易卜生傳》(署名「震瀛」),該文由胡適加按語。1920年2月22日,廣東新學生社將這篇文章單獨成書出版。這是是用中文撰寫的第一篇易卜生傳記。[1][2]
為反對日本對華侵略,他參加了「廣東省游東記者團」到日本、朝鮮、台灣等地從事宣傳活動。1920年7月,路經上海,與陳獨秀相遇。[2]1920年,應陳獨秀邀請,袁振英擔任《新青年》「俄羅斯研究」專欄主編,翻譯並發表過許多介紹蘇俄的文章。同年,他參與創建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和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1]他是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的8個發起人之一。[3][4]經陳獨秀介紹,袁振英任上海俄文《生活報》報社英文翻譯。曾赴武漢爭取無政府主義者惲代英加入共產黨。1920年底,應孫中山邀請,袁振英與陳獨秀共赴廣州。[2]1920年在廣州,袁振英參與創建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3]
1921年1月,袁振英出任廣東省立第一中學校長。任職期間,率先實行男女同校,引起極大爭議。後因強化校風校紀引起學潮,上任幾個月後被迫辭職,1921年8月前往法國里昂中法大學深造。[2][1][4]此時,中共一大已開完。據稱他是中國共產黨建黨初期的53名黨員之一。[1]去法國留學後,袁振英與陳獨秀及共產黨不再有組織上的聯繫。[2]
1924年畢業歸國後,袁振英任廣東大學(今中山大學的前身)教授。[1]他還與黃式坤結為夫妻。[4]北伐時期,他到武漢擔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政治教官。[1]1926年至1927年間,袁妻黃式坤與周恩來的妻子鄧穎超結識。當時鄧穎超剛流產不久,身為婦女部醫務所主事兼婦女訓練班校醫的黃式坤對她細心照顧,二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4]後來,袁振英歷任山東大學、暨南大學等校教授。[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周恩來介紹,袁振英獲聘為廣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文化大革命中,袁振英受到衝擊,曾幾度向周恩來總理上書。[1]
1979年1月18日,袁振英在廣州病逝,享年85歲。[1][4]
他一生藐視中國傳統禮教,贊同全盤西化。追求按需分配的無政府共產主義社會思想。[2]自詡為「五四運動急先鋒」、「共產主義馬前卒」。被人稱為「陳獨秀的高足」。[4]
家庭
[編輯]- 父親:袁居敦,秀才,靠開辦私塾為生。
- 妻子:黃式坤,醫生。
參考文獻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周爽、马建钧,袁振英在北大的历史留痕,北京大学校报第1202期(总第1202期) ,2009年12月15日. [2013年6月2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5日).
- ^ 2.0 2.1 2.2 2.3 2.4 2.5 李繼峰、郭彬,袁振英——陳獨秀的得意弟子,炎黃春秋2008年第3期
- ^ 3.0 3.1 孫毅蕾,歷史人物袁振英研究有突破,羊城晚報2008年8月23日
- ^ 4.0 4.1 4.2 4.3 4.4 4.5 袁振英:从“急先锋”到“马前卒”,新京报2011年5月25日. [2012-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