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裝配理論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裝配(法語:agencement,英語:assemblage,又譯拼裝集合集群組配裝配等)是一種研究能動性本體論多樣性的哲學方法,它意味着將行動能力從個人重新分配到由人、物和敘事組成的社會-物質網絡。[1][2]該哲學方法也稱為裝配理論[3]裝配思維[4][1],它通過流動性、可交換性和連接性來構建社會複雜性。其中心論點是,人們並不完全依靠自己來行動,相反,人類行動需要複雜的社會-物質相互依存關係。

使用裝配視角的哲學方法有多種。一個版本與曼努埃爾·德蘭達英語Manuel DeLanda關於裝配理論的研究有關。[3]第二個版本與布魯諾·拉圖爾米歇爾·卡龍英語Michel Callon關於行動者網絡理論研究有關。[5]第三個版本借鑑了吉爾·德勒茲皮埃爾-菲利克斯·伽塔利的作品。[6]這些版本之間的相似之處包括以關係的觀點看社會現實,這種觀點認為,人類行為是物質、敘事、社會和地理元素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不斷變化的結果。[1]這些理論的共同點是解釋了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聯繫所產生的湧現特質。換句話說,裝配方法認為,在一個物體內,成分的關係是不穩定、不固定的;相反,它們可以在物體內部和其他物體之間被替換和取代,從而通過外部關係來處理系統。[7]

概述

[編輯]

哲學意義上的「裝配」一詞最初源於法語單詞agencement,其含義狹義上可以譯為排列、佈置、配置、裝配、整理等。[8]Agencement主張一種內在含義:特定概念之間聯繫,而這些概念的排列能夠提供意義。更準確而言,裝配是指這些概念的整合和連接,並且正是這些連接和連接的排列,為他們被賦予的含義提供了語境。

約翰·W·P·菲利普斯(John W.P. Phillips)在2006年指出,德勒茲和伽塔利很少在哲學意義上使用裝配一詞,而且狹隘的英文直譯「assemblage」使人們誤認為該術語是類比的。將agencement翻譯為assemblage,「產生基於類比印象的內涵,使該詞的元素脫離了曾經幫助形成它的論點。」[8]

德勒茲與伽塔利

[編輯]

在《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千高原》中,德勒茲和伽塔利借鑑了探索物質系統自組織方式的動力系統理論,並將其擴展至包括社會、語言和哲學系統,以建立裝配理論。[9]在裝配理論中,裝配(或關係)是通過編碼化(法語:codage)、層化(stratification)和領域化(territorialisation)過程形成的。任何一種哲學語境都不會孤立地運作。[8]

裝配是特異性的集合體(ensemble de singularités)。[10]這種圍繞物體排列物質的過程稱為編碼。[9]根據德勒茲和伽塔利的說法,裝配是通過採取特定形式來編碼的;他們選擇、組成並完成一個領域。[11]在構成一個領域時,層化的過程伴隨着等級主體的產生。[9]

領域化是裝配理論的另一個過程,它被視為對建立「裝配」的物體進行組合。[9]裝配對內容形式和表達形式都進行了領域化。內容形式,也稱為物質形式,包括人體和非人體、動作和反應的裝配。表達形式包括無形的陳述、行為和聲明。[11]在這種物體排序中,裝配不會保持靜止;此外它們還有去領域化和再領域化過程的特徵。當裝配的成分「退出」裝配,使原有連接分離、斷開時,就會發生去領域化;這再次表明了這些形式不會也不能單獨運作的理念。[11]再領域化是指新成分「進入」和新連接建立的過程,這就構成了一個新的裝配。[11]因此,這些內容-表達軸和領域化過程的存在,證明了裝配的複雜性。

德勒茲和伽塔利的影響力,從愛丁堡大學的一本期刊《德勒茲和伽塔利研究》(Deleuze and Guattari Studies)中專門介紹他們的方法這一事實中可見一斑。[12]

德蘭達

[編輯]

曼努埃爾·德蘭達英語Manuel DeLanda在其著作《新社會哲學英語A New Philosophy of Society》(2006)中詳述了裝配的概念,在書中,與德勒茲和伽塔利一樣,他建議最好通過其各個組成部分來分析各種不同規模的社會團體。與德勒茲和伽塔利一樣,德蘭達的方法檢驗了外部性的關係,其中裝配組件是自存的(self-subsistent),並且在它們所在的裝配之外保持自治。[13]德蘭達詳細介紹了德勒茲和伽塔利(1987)的裝配理論,特別是關於裝配的成分是如何通過物質-表達軸和領域化-去領域化軸這兩個軸線來組織的。[13]除此以外,德蘭達的貢獻是提出還存在着第三個軸:遺傳-語言資源軸,這一軸線還定義了裝配的編碼、解碼和重編碼中涉及的干預。[13]像德勒茲和伽塔利一樣,德蘭達認為社會並沒有因為其複雜性而失去其現實性,也沒有失去其物質性。[7]因此,裝配在實用性上是有效的;裝配雖然是流動的,但仍然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過程的一部分。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Diaz Ruiz, Carlos A.; Penaloza, Lisa; Holmqvist, Jonas. Assembling tribes: An assemblage thinking approach to the dynamics of ephemerality within consumer tribes.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020-03-07, 54 (5): 999–1024 [2023-05-06]. ISSN 0309-0566. S2CID 216399732. doi:10.1108/EJM-08-2018-056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19) (英語). 
  2. ^ McFarlane, Colin; Anderson, Ben. Thinking with assemblage: Thinking with assemblage. Area. June 2011, 43 (2): 162–164. doi:10.1111/j.1475-4762.2011.01012.x (英語). 
  3. ^ 3.0 3.1 De Landa, Manuel. Assemblage theory. Edinburgh. 2016 [2023-05-06]. ISBN 978-1-4744-1364-0. OCLC 964447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6). 
  4. ^ Assembling consumption : researching actors, networks and markets. Robin Canniford, Domen Bajde. Milton Park, Abingdon, Oxon. 2016. ISBN 978-1-317-58963-1. OCLC 921887931. 
  5. ^ Latour, Bruno. Reassembling the social : an introduction to actor-network-theory. Oxford. 2005. ISBN 978-0-19-153126-2. OCLC 560570874. 
  6. ^ Deleuze, Gilles. A thousand plateaus :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Félix Guattari, Brian Massumi. Minneapolis, MN. 1987 [2023-05-06]. ISBN 0-8166-1401-6. OCLC 1647233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16). 
  7. ^ 7.0 7.1 Wikis.la.utexas.edu,. (2016). Assemblage Theory | University of Texas Theory. Retrieved 1 March 2016, from Assemblage Theory | Texas Theory. [2016-03-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4). 
  8. ^ 8.0 8.1 8.2 Phillips, J. Agencement/Assemblage. Theory, Culture & Society. 2006, 23 (2–3): 108–109. S2CID 220894814. doi:10.1177/026327640602300219. 
  9. ^ 9.0 9.1 9.2 9.3 Smith, D., & Protevi, J. (2008). Gilles Deleuze. plato.stanford.edu. Retrieved 1 March 2016, from http://plato.stanford.edu/entries/deleuze/#ThoPl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0. ^ Deleuze, Gilles; Guattari, Félix. 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由Massumi, Brian翻譯.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7: 406. ISBN 978-1-85168-637-7. We will call an assemblage every constellation of singularities and traits deducted from the flow—selected, organized, stratified...to converge (consistency) artificially and naturally...constituting 'cultures,' or even 'ages.' 
  11. ^ 11.0 11.1 11.2 11.3 Wise, J., & Slack, J. (2014). Culture and Technology. New York, NY: Lang, Peter New York.
  12. ^ Journal website. [2023-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5-09). 
  13. ^ 13.0 13.1 13.2 Karaman, O. A New Philosophy of Society: Assemblage Theory And Social Complexity by Manuel DeLanda. Antipode. 2008, 40 (5): 935–937. doi:10.1111/j.1467-8330.2008.00646.x可免費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