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西巴布亞省

座標0°52′S 134°5′E / 0.867°S 134.083°E / -0.867; 134.083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西巴布亞省
Provinsi Papua Barat
特區地位的省
從左上順時針:索龍的港口、拉賈安帕特群島索龍機場、拉賈安帕特群島的珊瑚、Aitape海灘、巴布亞大學、阿爾法克山脈
西巴布亞省旗幟
旗幟
西巴布亞省官方圖章
圖章
格言:Cintaku Negeriku印尼語
(我的愛,我的祖國)
西巴布亞省在印度尼西亞的位置
西巴布亞省在印度尼西亞的位置
坐標 (馬諾夸里):0°52′S 134°5′E / 0.867°S 134.083°E / -0.867; 134.083
國家印度尼西亞
首府曼諾瓦里
最大城市曼諾瓦里
政府
 • 省長Abraham Octavianus Atururi
 • 副省長Irene Manibuy
面積
 • 總計140,375.62 平方公里(54,199.33 平方英里)
面積排名第5名
人口(2014)
 • 總計877,437人
 • 密度6.25人/平方公里(16.2人/平方英里)
人口
 • 民族美拉尼西亞人巴布亞人(51.5%)、爪哇族(14.8%)、布吉人(5.3%)、安汶人(4.4%)、布頓人(4.1%)、望加錫人(2.3%)、Kei(2.2%)、托拉查人(1.8%)、米納哈薩人英語Minahasa people(1.8%)、塞蘭人(Seram)(1.3%)、弗洛勒斯人(Flores)(1%)、巽他族(1%)、巴塔克人(1%)、特爾納特人(Ternate)(0.9%)、印度尼西亞華人(0.3%)、哥倫打洛人英語Gorontaloan people(0.2%)、馬都拉族(0.2%)、Betawi(0.1%)、萬丹人英語Bantenese people(0.1%)、楠榜人英語Lampung people(0.1%)、峇里人(0.1%)、薩薩克人(0.1%)、達雅族(0.1%)、米南佳保人(0.1%)、外國人(0.1%)、其他民族(托貝洛人等)(5.5%)
 • 宗教基督宗教(62.9%)(新教(54.2%)、天主教(8.7%))、伊斯蘭教(36.7%)、印度教(0.19%)、佛教(0.19%)
 • 語言印尼語(官方語言)
時區印尼東部時區(UTC+09
車輛號牌PB
HDI 0.626(medium)
HDI rank印尼各省排第32名(2014)
網站西巴布亞省政府網站

西巴布亞省印尼語Provinsi Papua Barat)是印度尼西亞東部的一個省,省域包括新幾內亞島西部的極樂鳥半島博布萊半島和附近的拉賈安帕特群島,是西新幾內亞兩省之一。首府及最大城市為馬諾夸里。2010年統計人口共760,855[1],2014年1月的官方估計為877,437人,在2012年10月北加里曼丹省成立之前是印尼人口最少的省份。2003年2月,西巴布亞省從巴布亞省分設,原名西伊里安查亞省印尼語Provinsi Irian Jaya Barat),2007年2月7日更名西巴布亞省[2]。西巴布亞省是印尼的四個特區(印尼語Daerah khusus)之一。在文化方面,西巴布亞省為印尼基督徒佔大多數的省份之一,佔比超過60%,僅次於佔比超過70%的北蘇拉威西省等省份,且由於中央政府默許地方政府實施宗教法,西巴布亞亦曾提案過實施基督教法,但並未成功。

歷史

[編輯]

古代

[編輯]

大約4萬2千到4萬8千年前開始有人類在此居住[3]。在公元7世紀與蘇門答臘室利佛逝帝國有貿易往來,室利佛逝帝國最初從巴布亞獲得檀香極樂鳥之類的物品用以進貢中國,之後便從該地擄取奴隸[4]。後來爪哇島滿者伯夷王國勢力範圍延伸到新幾內亞島的西邊,並有文學作品記錄了巴布亞最古老的地名Wwanin或者Onin,後者被確定位於現在的法克法克縣[5]

歐洲人到來

[編輯]
1907-1915年荷蘭荷屬新幾內亞的探險

1545年6月13日,奧爾蒂斯·雷特茲英語Ortiz de Retez受聖胡安之命離開東印度群島蒂多雷,航行了新幾內亞島的北部海岸,直到曼伯拉莫河口。他宣稱這片土地是西班牙王室的領土,並將之命名為Nueva Guinea(中文新幾內亞),因為這裏的居民和非洲幾內亞灣沿岸的居民很相似。

1660年,荷蘭人承認了蒂多雷蘇丹國擁有新幾內亞島的主權。1793年英國人試圖在今馬諾夸里建立定居點,結果以失敗告終。1824年英國荷蘭同意新幾內亞島的西部成為荷屬東印度群島的一部分。1828年荷蘭人試圖在Lobo(今凱馬納附近)建立定居點,也以失敗告終。1855年2月,德國人馬諾夸里附近的海島建立了西巴布亞第一個傳教定居點。雖然荷蘭人分別在1828和1848年宣稱擁有東經141°以西的南海岸和洪堡灣以西的北海岸,但是他們在1896年才試圖再次開發該地區,在馬諾夸里法克法克附近建立居民點,以響應澳大利亞對新幾內亞島東部的主權要求。荷蘭殖民活動收效甚微,大多數人回到爪哇,1938年時,荷蘭僅在荷蘭地亞有50名定居者、馬諾夸里有258名定居者。

二戰

[編輯]

1942年4月12日,日軍進入Doreri灣,約4,000名士兵登陸馬諾夸里。此時日本人已熟知這一地區,因為這裏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是日本政府贊助的南洋興發有限公司(日語:南洋興発株式会社)的棉花種植園位置。[6]1942年初,東印度群島荷蘭皇家軍英語Royal Netherlands East Indies Army在馬諾夸里駐紮有125名軍人,其中包括在1942年2月徵招的一些平民預備役士兵和後勤部隊[7]由於東印度群島荷蘭皇家軍英語Royal Netherlands East Indies Army沒有直接與日本侵入軍接觸,他們撤回荷屬新幾內亞內部並對日軍發起游擊戰[7]

二戰結束後,荷蘭人於1945年回到巴布亞地區。

印尼獨立後

[編輯]

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亞宣佈獨立,並聲稱擁有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所有領土,包括荷屬新幾內亞荷蘭印尼發生了四年半的武裝外交鬥爭。1949年12月,鬥爭結束,荷蘭承認了印度尼西亞對荷屬東印度群島的主權,但是荷屬新幾內亞除外。雙方無法對該地區達成妥協,同意在一年內繼續討論這個問題。

1961年選出作為國旗的晨星旗,現為自由巴布亞運動獨立人士所用

為了防止印度尼西亞控制巴布亞,荷蘭當局顯著提高了對巴布亞的開發支出[8],並鼓勵巴布亞的民族主義。他們建立了許多學校以培養當地人才,為1970年的西巴布亞獨立建國做準備。1961年4月5日巴布亞議會開始運作,預備於10年之內完成獨立。1961年10月19日巴布亞的議員在新幾內亞議會大廈舉行了6小時的會議,選舉出制定獨立與自治宣言的全國委員會,還選出了國旗、國徽和國歌(Oh My Land Papua),並呼籲人們自稱為巴布亞人。1961年12月1日,荷蘭認同其議會所選擇的國歌以及訂定的晨星旗為新的國旗。1961年12月19日,印尼軍方展開特里科拉行動,侵入荷屬新幾內亞,衝突過後西巴布亞由聯合國管理。1962年8月15日,印荷在聯合國總部簽署紐約協議英語New York Agreement,其中包括在1969年之前舉行公民投票的規定。

1962年荷蘭殖民政府從荷屬新幾內亞撤出以後,1963年印尼開始履行管理,當時印度尼西亞根據與聯合國簽訂尊重任何結果的紐約協議英語New York Agreement進行巴布亞全民公投(印尼政府稱之為自由選擇法案,印尼語Penentuan Pendapat Rakyat,實際上並不公平)。事實相反,這一投票並不是在全體居民中進行,而是印尼軍隊強迫部落酋長投票加入印尼。儘管有抗議,由於同聯合國簽訂有協議尊重任何結果,名義上這一結果得到維護,國際社會也承認巴布亞加入印尼。這加劇了西巴布亞原住民的獨立運動,加深了從1963年荷蘭人撤出巴布亞即開始的地區衝突。這一衝突一直持續到現在,印度尼西亞安全部隊在鎮壓獨立運動方面被指控侵犯人權。

2003年1月,時任印尼總統梅加瓦蒂·蘇加諾普特麗簽署了一項決定,將巴布亞拆分為三個省:中伊里安查亞印尼語Irian Jaya Tengah)、巴布亞東伊里安查亞印尼語Irian Jaya Timur)、西伊里安查亞印尼語Irian Jaya Barat)。2003年2月開始逐漸進行成立西伊里安查亞省的工作,11月任命了一位省長,即現在的西巴布亞省;中伊里安查亞省的建設因2003年8月的地方暴力抗議而被延遲,其後該省的創建又被印度尼西亞法院阻止,法院宣佈中伊里安查亞省的創建違反憲法和巴布亞特別自治協定,之前劃分成兩個省被允許作為一個既定的事實[9]

2019年,西巴布亞省和巴布亞省爆發大規模騷亂。防暴警察拘捕損毀印尼國旗的巴布亞大學生,並在這一過程中使用「狗」、「豬」和「猴子」等涉及種族歧視的字眼羞辱學生。當局21日晚開始切斷通訊數據傳輸與網絡連接,阻止巴布亞民眾使用社交媒體,不過電話和短訊功能仍正常運作。[10]

行政區劃

[編輯]

2000年時,現在屬西巴布亞省的地區僅包含一市(kota)三縣(kabupaten),即索龍市馬諾夸里縣索龍縣法克法克縣。當今西巴布亞省分為1個市和12個縣,省首府位於馬諾夸里。2010年人口普查時,市縣下共設有155個區(kecamatan)[11],在西巴布亞省和巴布亞省,區(kecamatan)也稱為distrik。

中文名稱
印尼文名稱
面積(km2 2010年
普查人口[11]
2014年
估計人口
首府中文
首府印尼文
區的
數量
HDI[12]
2014估計
索龍市
Kota Sorong
656.64 190,625 219,958 索龍城市區
Kecamatan Sorong Kota
6 0.757 ()
法克法克縣
Kabupaten Fakfak
11,036.48 66,828 77,112 法克法克
Fakfak
9 0.647 ()
凱馬納縣
Kabupaten Kaimana
16,241.84 46,249 53,366 凱馬納
Kaimana
7 0.610 ()
馬諾夸里縣
Kabupaten Manokwari
11,674.76 139,964 216,614 馬諾夸里
Manokwari
29 0.693 ()
南馬諾夸里縣
Kabupaten Manokwari Selatan
2,812.44 18,564 * 蘭西基
Ransiki
0.553 ()
梅布拉特縣
Kabupaten Maybrat
5,461.69 33,081 38,067 庫木爾科克
Kumurkek
11 0.553 ()
阿爾法克山縣
Kabupaten Pegunungan Arfak
2,773.74 23,877 * 安吉
Anggi
0.536 ()
拉賈安帕特縣
Kabupaten Raja Ampat
8,034.44 42,507 49,048 瓦伊賽
Waisai
17 0.608 ()
索龍縣
Kabupaten Sorong
7,415.29 70,619 81,486 埃瑪斯
Aimas
18 0.612 ()
南索龍縣
Kabupaten Sorong Selatan
3,946.94 37,900 43,898 特米納布安
Teminabuan
14 0.582 ()
坦布勞烏縣
Kabupaten Tambrauw[13]
5,179.65 11,466 7,028 斐弗
Fef
7 0.494 (Low)
賓圖尼灣縣
Kabupaten Teluk Bintuni
20,840.83 52,422 60,489 賓圖尼
Bintuni
24 0.604 ()
溫達馬灣縣
Kabupaten Teluk Wondama
3,959.53 26,321 30,371 拉希伊
Rasiei
13 0.562 ()

2010年人口普查之後,南馬諾夸里縣阿爾法克山縣馬諾夸里縣分出,馬諾夸里縣四個區劃入坦布勞烏縣,表中南馬諾夸里縣阿爾法克山縣坦布勞烏縣的2010年統計人口為現在歸屬此三縣的所有區在2010年的普查人口,馬諾夸里縣2010年普查人口為現在歸屬該縣的各區在2010年的普查人口之和

行政區劃調整

[編輯]

各縣設立年份以批准時間為準

未來將設置的省市縣

[編輯]

2013年10月25日,印尼眾議院開始審查(DPR)關於建立57個新縣市和8個新省的法律草案[14],其中包括從西巴布亞省分設西南巴布亞省,以及八個新縣和一個新市。

Malamoy和Maibratsau二縣從索龍縣分設,拉賈安帕特縣拆分為北拉賈安帕特縣和南拉賈安帕特縣,Raja Maskona從賓圖尼灣縣分設, Okas從法克法克縣分設,西馬諾夸里縣從馬諾夸里縣分設,Imeo從南索龍縣分設,馬諾夸里市馬諾夸里縣分設。

交通

[編輯]

西巴布亞省目前沒有鐵路,有計劃修建一條鐵路連接索龍巴布亞省查亞普拉。一期工程從索龍馬諾夸里,長390公里,該段線路預計2018年開工,2019年結束。二期工程從馬諾夸里向南連接巴布亞省的納比雷,又從查亞普拉修建鐵路連接薩米,二期工程預計在2020-2024年間建設[15]。該項目由國家財政預算出資,被認為是印尼建設爪哇島之外鐵路網絡的突破性進展[16]

索龍機場

西巴布亞省機場較多,主要有索龍多米尼克愛德華·奧索機場馬諾夸里任代尼機場等。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存档副本. [2017-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24). 
  2. ^ Papuan province changes name from West Irian Jaya to West Papua. 新西蘭國際廣播電台. 2007年2月7日 [2009-03-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7). 
  3. ^ Gillespie, Richard. Dating the First Australians (PDF). Radiocarbon. 2002, 44 (2): 455–72 [24 May 201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3年7月18日). 
  4. ^ Singh, Bilveer. Papua: Geopolitics and the Quest for Nationhood. Transaction Publishers. 2008: 15. 
  5. ^ Martin Slama and Jenny Munro (編). From 'Stone Age' to 'Real Time' Exploring Papuan Temporalities, Mobilities, and Religiosities. Canberra: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2015: 110 [2017-03-14]. ISBN 978192502243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6. ^ Post, The Encyclopedia of Indonesia in the Pacific War , pages 560-561;
  7. ^ 7.0 7.1 L, Klemen. The capture of Manokwari, April 1942. Forgotten Campaign: The Dutch East Indies Campaign 1941-1942. 1999–2000 [2017-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9). 
  8. ^ McDonald (1980), p. 65
  9. ^ King, 2004, p. 91
  10. ^ 洪怡霖. 印尼巴布亞暴力示威 政府斷網防鼓吹暴力內容. 香港01. 2019-08-23 [2019-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3). 
  11. ^ 11.0 11.1 Biro Pusat Statistik, Jakarta, 2011.
  12. ^ 2014人类发展指数. [2017-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2). 
  13. ^ Undang-Undang Nomor 56 Tahun 2008 tentang Pembentukan Kabupaten Tambrauw di Provinsi Papua Bara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Law Number 56 of 2008 regarding the Formation of Tambrauw Regency in West Papua Province). In Indonesian.
  14. ^ Jakarta Post, 14 November 2013
  15. ^ 存档副本. [2017-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06). 
  16. ^ Sutianto, Feby Dwi. Ini Peta Rute Kereta di Papua Rp 10 Triliun. detikfinance. [2019-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9).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