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貝希斯坦鋼琴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C. Bechstein Pianofortefabrik Aktiengesellschaft
公司類型股份有限公司
股票代號FWBBEP
ISINDE0005198006在維基數據編輯
成立1853年
創辦人卡爾·貝希斯坦
代表人物Karl Schulze (CEO)
總部 德國柏林
產業樂器
產品鋼琴
員工人數約360人[1]
網站bechstein.com

貝希斯坦鋼琴C. Bechstein Pianofortefabrik AG)是一家德國鋼琴製造商,由卡爾·貝希斯坦創立於1853年。[2]

歷史

[編輯]
卡爾·貝希斯坦

公司創立前

[編輯]

卡爾·貝希斯坦在成為一個獨立的鋼琴製造商之前,在法國和英國擔任鋼琴工匠。他的第一架鋼琴是為其他公司製作的。[2]

貝希斯坦鋼琴

[編輯]

貝希斯坦鋼琴由卡爾·貝希斯坦於1853年在德國柏林創立。[2]

卡爾·貝希斯坦製作的的鋼琴能夠滿足當時鋼琴名家弗朗茨·李斯特對樂器的要求。1857年,漢斯·馮·彪羅(李斯特的女婿)用貝希斯坦鋼琴在柏林舉行了首次公開演出,演奏為了李斯特的《B小調鋼琴奏鳴曲》。[2]

到1870年,在李斯特和漢斯的支持下,貝希斯坦鋼琴已成為在許多音樂廳和私人豪宅的主要選擇之一。當時,三家鋼琴製造商貝希斯坦、博蘭斯勒(德語:Julius Blüthner Pianofortefabrik GmbH)、史坦威公司(英語:Steinway & sons)均在1853年成立,成為該行業全球領導者。[3][4]

1881年,貝希斯坦為維多利亞女王提供鋼琴。[5]一架鍍金的藝術外殼鋼琴被送到白金漢宮[6]之後更多的鋼琴運到溫莎城堡和其他皇家領地。[7]1886年,貝希斯坦獲得女王的皇家認證[8]一些英國大使要求訂購貝希斯坦鋼琴。

1902年生產的貝希斯坦鋼琴

1885年,貝希斯坦鋼琴在倫敦開了一家分店,後來成為該分店成爲歐洲最大的陳列室和經銷商。1889年,他搬到威格莫爾街40號,接管了HJ Cave & Sons的財產。1890年,巴黎維也納聖彼得堡的展廳也落成。1901年5月31日,耗資100,000英鎊的貝希斯坦音樂廳在倫敦分公司附近落成。[9]1901年到1914年之間,貝希斯坦鋼琴是倫敦最大的鋼琴經銷商。當時,光顧貝希斯坦鋼琴包括的俄羅斯沙皇,西班牙、比利時、荷蘭、意大利、瑞典、挪威、奧地利和丹麥的王室,以及其他皇室和貴族。[5]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生產的鋼琴的音板上可以找到皇家客戶的名單,這份名單是最初的貝希斯坦鋼琴商標的一部分。[7]從1870年代到1914年,貝希斯坦鋼琴銷量急速增長。1880年,在柏林建立了第二家貝希斯坦工廠,[6]並於 1897 年在柏林-克羅伊茨貝格開設了第三家工廠。[10]1900年產量達到3700架,1910年達到4600架,使之成為德國最大的高端鋼琴製造商。[11]1913年,其鋼琴製造師和工人達到1200人,年產量達到5000架。當時,大約四分之三的產品銷往國際市場,尤其是英國和英聯邦以及俄羅斯。

另外創始人卡爾·貝希斯坦於1900年去世,貝希斯坦公司由其兒子們負責管理運作。

第一次世界大戰

[編輯]

貝希斯坦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倫敦、巴黎和聖彼得堡遭受了巨大的財產損失。損失最大的是倫敦的分公司。該公司在1915年1月仍被列為持有皇家授權,[12],最初該公司在英國的地位並未過大的受到影響,但於反德情緒籠罩下,喬治五世國王及其妻子瑪麗王后於 1915年 4 月 13 日取消了對貝希斯坦公司的授權。[13]先前,在查普爾公司(英語:Chappell & Co.)的董事總經理威廉·布西 ( William Boosey ) 的領導下,曾嘗試完全抵制德國音樂和樂器。1915 年,當時資助逍遙音樂會的男爵樞密院顧問艾德嘉·史諾爵士英語Edgar_Speyer也被迫離開這個英國。[14] 在1916 年《與敵貿易修正案》通過後,該公司的英國分支機構於1916年6月5日清盤[15],所有貝希斯坦公司的財產,包括音樂廳和擺滿鋼琴的陳列室,都以「敵人的財產」的名義沒收為並關閉。1916年,該大廳在拍賣會上作為外來財產以56,500英鎊的價格出售給了德本漢姆公司(英語:Debenhams) 。它更名為威格莫爾音樂廳(英語:Wigmore Hall),然後在1917年以新名稱重新開放。貝希斯坦陳列室中的所有137架貝希斯坦鋼琴也被沒收,成為大廳新主人----德本漢姆公司的財產。[9]在與他的兄弟發生爭執後,埃德溫·貝希斯坦英語Edwin Bechstein離開了公司並得到了回報。

兩戰之間

[編輯]

最終,貝希斯坦工廠在1920年代恢復了全面生產。當時,新材料和工具的技術創新和發明,以及鋼琴設計和構造的改進,使貝希斯坦再次成為領先的鋼琴製造商之一。

最成功的型號是更新的A-185和B-208三角鋼琴。立式鋼琴在戰後變得更加流行,貝希斯坦的立式鋼琴Model-8和Model-9獲得了成功,這兩種鋼琴都被認為是最好的立式鋼琴。[16]

1923年公司成為股份制公司,允許埃德溫·貝希斯坦英語Edwin Bechstein和他的妻子海倫,以股東身份重新購買公司的一部分股權。

在倫敦,公司製造並銷售了少量4尺8寸的小型三角鋼琴。它們在框架上鑄有「Bechstein London」的字樣,在落板上鑄有C.Bechstein。

1930年,該公司與諾貝爾獎獲得者瓦爾特·能斯特領導下的德國電氣產品製造商西門子合作,生產了第一批使用電磁拾音器的電鋼琴之一,即「Neo-Bechstein」或「Siemens-Bechstein」電三角鋼琴。

埃德溫·貝希斯坦英語Edwin Bechstein和他的妻子海倫·貝希斯坦是納粹領導人阿道夫·希特拉的狂熱崇拜者,他們向希特拉贈送了許多禮物,包括希特拉的第一輛豪華轎車—一輛價值26,000德國馬克的紅色奔馳。海倫·貝希斯坦和她的朋友艾爾莎·布魯克曼將希特拉介紹給了在柏林和慕尼黑的德國文化精英。[17][18]

1934年,埃德溫·貝希斯坦英語Edwin Bechstein德國貝希特斯加登薩爾茨堡不遠的地方,在名爲「貝希斯坦」的別墅中去世後,他的遺體被轉移到柏林。他在阿道夫·希特拉和NSDAP政治家參加的國葬後被安葬,其中包括威廉·弗里克馬克斯·阿曼[19]

第二次世界大戰

[編輯]

1945年,盟軍的轟炸摧毀了柏林的貝希斯坦鋼琴工廠,以及該公司的珍貴木材倉庫,包括用於製作音板的珍貴阿爾卑斯雲杉。這場戰爭也讓公司損失了許多經驗豐富的工匠。戰後幾年,貝希斯坦無法恢復全面生產鋼琴,每年只生產幾架鋼琴。[4]在貝希斯坦公司在去納粹化之後,它於1948年再次開始大規模生產鋼琴。[17]貝希斯坦最終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期間將鋼琴產量增加到每年大約一千架鋼琴。然而,戰後世界的經濟形勢的改變對鋼琴行業來說十分艱難。1961年,貝希斯坦鋼琴廠受到柏林牆修建的影響。貝希斯坦的控制權曾多次變更。1963年,貝希斯坦所有股份出售給鮑德溫鋼琴公司。在德國統一之前,該公司生產的鋼琴數量較少,但工藝質量仍然很高。

1953年,威廉·富特文格勒(德語:Wilhelm Furtwängler)和威廉·巴克豪斯(德語:Wilhelm Backhaus)領導的柏林愛樂樂團慶祝了貝希斯坦誕辰一百週年。[20]許多藝人和音樂會鋼琴家,如李奧納德·伯恩斯坦(英語:Leonard Bernstein)、豪爾赫·博列特(英語:Jorge Bolet)和威廉·肯普夫(英語:Jorge Bolet),都表示喜歡貝希斯坦所製造的鋼琴。[20]蘇聯國家文化部亦和數家鋼琴製造公司簽訂合同,為蘇聯主要國家級管弦樂團和音樂廳提供三個品牌的鋼琴-博蘭斯勒(德語:Julius Blüthner Pianofortefabrik GmbH)、史坦威公司(英語:Steinway & sons)和貝希斯坦。博蘭斯勒和貝希斯坦也是列寧格勒音樂學院莫斯科音樂學院的主要練習鋼琴,而蘇聯其他音樂學校大多數是使用於蘇聯製造的鋼琴。迪努·李帕蒂(俄語:Dinu Lipatti)、舒拉·切爾卡斯基英語Shura Cherkassky(俄語:Shura Cherkassky)、塔季揚娜·尼古拉耶娃(俄語:Tatiana Nikolayeva)、弗拉基米爾·索夫羅尼茨基(俄語:Vladimir Sofronitsky)和斯維亞托斯拉夫·里赫特(俄語:and Sviatoslav Richter)等音樂會鋼琴家經常選擇貝希斯坦鋼琴進行錄音室錄音。

柏林圍牆倒塌後

[編輯]

1986年,德國企業家兼鋼琴大師卡爾·舒爾茨(Karl Schulze)收購了貝希斯坦,並延續了高端鋼琴製造的傳統。由於德國統一柏林圍牆的拆除,原屬於貝希斯坦工廠的土地被用於建造新建築。1992年,貝希斯坦公司在薩克森州開設了一家新工廠,生產C. Bechstein和齊默爾曼(德語:Zimmermann)系列樂器。[21] 於德國Seifhennersdorf 製造的齊默爾曼系列樂器於 2011 年底停產。[22]1996年,貝希斯坦上市。2003年,貝希斯坦與三益英語Samick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以改善海外分銷。在2009年成功增資後,三益便不再持有任何股份[23]

到2006年,該公司在歐洲、北美和亞洲的主要城市開設了8個高檔陳列室,並增加了貝希斯坦經銷商的數量。近年來,在紐約、莫斯科、上海以及基輔、首爾、悉尼和荷蘭的合作夥伴中心開設了新的貝希斯坦中心。[21]2007年,新的C. Bechstein Europe工廠在捷克的Hradec Králové開業。貝希斯坦已投資數百萬歐元建立一個新的生產基地,專門用於W.霍夫曼系列樂器。貝希斯坦製造的所有子品牌和樂器現在完全在歐洲製造。[24]隨着公司的成功,貝希斯坦的音樂會大型三角鋼琴正在國際音樂廳的舞台和錄音棚中逐漸成爲熱門。[25]

2006年,第一屆國際C. Bechstein鋼琴比賽在Vladimir Ashkenazy的讚助下舉行。全國C. Bechstein比賽定期促進年輕藝術家的音樂發展。

自2017年1月1日起,該集團由新管理層領導:Stefan Freymuth接任C. Bechstein Pianoforte AG的首席執行官,接替自1986年以來一直領導該集團的Karl Schulze,並將繼續為新任首席執行官提供一般建議代表。


當前的三角鋼琴型號

[編輯]

C. Bechstein Concert 音樂廳大型平臺鋼琴

[編輯]
Model[26] Length Weight
D 282 282 cm (9'3") 521 kg
C 234 234 cm (7'8") 437 kg
B 212 212 cm (6'11") 399 kg
A 192 (M/P 192) 192 cm (6'4") 350 kg
L 167 167 cm (5'6") 317 kg

C. Bechstein Academy 學院

[編輯]
Model[27] Length Weight
A 228 (B 228) 228 cm (7'6") 417 kg
A 208 (B 208) 208 cm (6'9") 375 kg
A 190 (B 190) 190 cm (6'3") 348 kg
A 175 175 cm (5'9") 334 kg
A 160 (B 160) 160 cm (5'3") 308 kg

當前立式鋼琴型號

[編輯]

C. Bechstein Concert 音樂廳鋼琴

[編輯]
Model[26] Height Weight
Concert 8 131 cm (51.6") 255 kg
Elegance 124 124 cm (48.8") 260 kg
Classic 124 124 cm (48.8") 261 kg
Contur 118 118 cm (46.5") 246 kg
Classic 118 118 cm (46.5") 244 kg
Millenium 116 K 116 cm (45.7") 233 kg

C. Bechstein Academy 學院

[編輯]
Model[27] Height Weight
A 124 (B124) Style 124 cm (48.8") 251 kg
A 124 (B 124) Imposant 124 cm (48.8") 251 kg
A 114 Compact 114 cm (44.8") 235 kg
A 114 Modern Chrome Art 114 cm (44.8") 231 kg
A 114 Modern 114 cm (44.8") 231 kg

停產的鋼琴型號

[編輯]

1902 年之前的三角鋼琴型號

[編輯]
Model[28] Length
I 275 cm (9')
II 254 cm (8'4")
III 234 cm (7'8")
IV 218 cm (7'2")
V 200 cm (6'7")
VI 200 cm (6'7")


1902 年以後的三角鋼琴型號

[編輯]
Model[28] Length
E 275 cm (9')
D 250 cm (8'2")
C 225 cm (7'4")
B 203 cm (6'8")
A 182 cm (5'11")

1920 年代推出的三角鋼琴型號

[編輯]
Model[28] Length
M 178 cm (5'10")
L 168 cm (5'6")
K 155 cm (5'1")
S 140 cm (4'7")

直至1902立式鋼琴型號

[編輯]
Model[28] Height
I 145 cm
II 138 cm
III 127 cm
IV 122 cm
V (Straight strung) 127 cm


1902年以後的立式鋼琴型號

[編輯]
Model[28] Height
6 145 cm
7 138 cm
8 127 cm
9 122 cm
10 (Straight strung) 127 cm

子品牌

[編輯]

除了C. Bechstein品牌,貝希斯坦還生產另外兩個品牌:面向中級市場的W.霍夫曼(德語:W. Hoffmann)和面向入門級市場的齊默爾曼(德語:Zimmermann)。[29][30]

W.霍夫曼(德語:W. Hoffmann

[編輯]

W.霍夫曼鋼琴專為中級鋼琴市場製造,由貝希斯坦設計,由位於捷克共和國赫拉德茨克拉洛韋(德語:Königgrätz 捷克語Hradec Králové)的貝希斯坦歐洲工廠製造。

齊默爾曼(德語:Zimmermann)

[編輯]

齊默爾曼鋼琴專為入門級鋼琴市場而設計,由C. Bechstein設計,並由位於中國寧波的海倫鋼琴公司工廠製造

獎項

[編輯]

1862年,C. Bechstein在倫敦國際展覽會上獲得金獎。[31]

2007 年,C. Bechstein 憑藉 C. Bechstein 千禧年鋼琴模型獲得 iF 金獎。[32]

參考資料

[編輯]
  1. ^ business report 2010: 存档副本 (PDF). [2011年9月21日].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年12月16日). 
  2. ^ 2.0 2.1 2.2 2.3 Ehrlich, Cyril. Bechstein. Grove Music Onlin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2009-04-25]. 
  3. ^ Ehrlich, Cyril. History of the Piano. Philip Belt (編). The Piano. The New Grove musical instruments series. W.W. Norton & Company Inc. 1988: 60. ISBN 039330518X. 
  4. ^ 4.0 4.1 Robert Palmieri (編). Encyclopedia of the Piano. Garland reference library of the humanities 1131. Garland. 1996: 521. ISBN 0815325827. 
  5. ^ 5.0 5.1 Ehrlich, Cyril. The Emergence of Germany. The Piano: A History. J. M. Dent & Sons Ltd. 1976: 75 [25 April 2009]. ISBN 0460042467. 
  6. ^ 6.0 6.1 Tradition 1870-1889. Bechstein Official Website. [2009-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14). 
  7. ^ 7.0 7.1 C. Bechstein 1896 trademark. [2011-1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7). 
  8. ^ 第25546號憲報. 倫敦憲報. 5 January 1886: 66 [2008-03-11]. 
  9. ^ 9.0 9.1 Wigmore Hall, a brief history. Wigmore Hall Official Website. [2010-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2-04). 
  10. ^ Tradition 1890-1909. Bechstein Official Website. 2009 [2009-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14). 
  11. ^ Ehrlich, Cyril. The Emergence of Germany. The Piano: A History. J. M. Dent & Sons Ltd. 1976: 79 [25 April 2009]. ISBN 0460042467. 
  12. ^ London Gazette: 30. 1 January 1915 [2009-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2). 
  13. ^ 第29127號憲報. 倫敦憲報. 13 April 1915. 
  14. ^ Langley, Leanne. 2. Doctor, Jenny; Wright, David; Kenyon, Nicholas (編). The Proms: a new history. Thames & Hudson. 2007: 62& 67. ISBN 978-0-500-51352-1. 
  15. ^ 第29613號憲報. 倫敦憲報. 6 June 1916. 
  16. ^ Ehrlich, Cyril. History of the Piano. Belt, Philip (編). The Piano. The New Grove musical instruments series. W.W. Norton & Company Inc. 1988: 57. ISBN 0-393-30518-X. 
  17. ^ 17.0 17.1 Hundley, Tom. WWII aftermath favored Steinway. Chicago Tribune. 2008-04-30 [2009-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5-23). 
  18. ^ Clark, Christopher. Vases, Tea Sets, Cigars, His Own Watercolours. London Review of Books. 2009-04-09 [2009-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21). 
  19. ^ Klee, Ernst. Das Kulturlexikon zum Dritten Reich: wer war was vor und nach 1945. S. Fischer. 2007: 36. ISBN 978-3-10-039326-5 (德語). 
  20. ^ 20.0 20.1 1950-1969. Bechstein Official Website. 2009 [2009-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14). 
  21. ^ 21.0 21.1 [1] 1986-2000 Tradition,存檔於互聯網檔案館(存檔日期 2017-02-02)
  22. ^ [2]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August 21, 2012,.
  23. ^ Bechstein-Tradition: 2001-Today. [February 6,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7). 
  24. ^ C. Bechstein Manufaktur in Seifhennersdorf. [November 11,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June 4, 2016). 
  25. ^ [3]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November 5, 2009,.
  26. ^ 26.0 26.1 Upright & grand pianos. www.bechstein.com. [2020-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13) (英語). 
  27. ^ 27.0 27.1 Upright & grand pianos. www.bechstein.com. [2020-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2) (英語). 
  28. ^ 28.0 28.1 28.2 28.3 28.4 Bechstein Pianos for Sale at The Piano Gallery. www.thepianogallery.co.uk. [2021-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11). 
  29. ^ Upright & grand pianos. www.bechstein.com. [2021-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7) (英語). 
  30. ^ Upright & grand pianos. www.bechstein.com. [2021-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30) (英語). 
  31. ^ Tradition 1855-1860. Bechstein. [2009-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0-14). 
  32. ^ Entry details. iF Official Website. [2009-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9).